中國舞劇 好好活著(二)--中國舞劇之西域風情

文 / 毛雅琛

攝影:沈今聲 陳倫 李蘭英 張雅丹 華螢 葉進 林毅等

中國舞劇之上下而求索

中國舞劇之殤有些可以避免,還有些則純屬現實的無奈,也許需要幾代人的通力協作,才能在根本上有所轉變。其實,在中國舞劇近八十年的發展中,中國舞人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為了舞劇更好的發展,始終鞠躬盡瘁,上下求索。

關注 | 中國舞劇 好好活著(二)--中國舞劇之西域風情

舞劇《虎門魂》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 演出

在中國舞劇的各個時期,都有思想卓越、才華橫溢的優秀編導,在創作繁榮、生存艱難、獲獎眾多卻市場蕭索的大環境下留下了或濃墨重彩、或清新雅緻的別樣風景,無論是在題材選擇、結構方式還是運作模式上,都為後來的舞劇人提供了可供借鑑的成功範例,貢獻了值得細細品味的舞劇精品。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

“為什麼甘肅藝術家只是在這裡擷取了一個舞姿,就能引起全國性的狂熱?為什麼張大千舉著油燈從這裡帶走一些線條,就能風靡世界畫壇?”

在餘秋雨看來,“莫高窟可以傲視異邦古蹟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前呼後擁向我們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這裡舉行著橫跨千年的遊行”。

這是餘秋雨眼裡的敦煌,中國舞劇裡的西域風情也應該是這個樣子。

關注 | 中國舞劇 好好活著(二)--中國舞劇之西域風情

代表作品:《絲路花雨》

首演團體:甘肅省歌舞團(劇院)

首演時間:1979年5月

藝術成就:★★★★★

社會影響:★★★★★

受眾指數:★★★★☆

演出場次:首演至今共演出2625場

(國內1800場、國外825場)

觀眾人次: 450多萬人次

出訪演出:36年來,出訪涉外演出達到35個國家和地區,先後訪問過朝鮮、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日本、泰國、拉脫維亞、荷蘭、比利時、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前蘇聯、西班牙、土耳其及港澳臺(原版),美國(3次)、吉爾吉斯、英國、德國(新版)。

關鍵詞:敦煌壁畫 大唐盛世 絲綢之路

關注 | 中國舞劇 好好活著(二)--中國舞劇之西域風情

代表作品:《大夢敦煌》

首演團體:蘭州歌舞劇院

首演時間:2000年4月

藝術成就:★★★★☆

社會影響:★★★★☆

受眾指數:★★★★☆

演出場次:首演至今共演出1043場,演出範圍包括北京、上海、西安、廣州、香港、南京、哈爾濱、蘭州、銀川等國內30個城市和澳大利亞、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國家。

關鍵詞:敦煌 愛情

初見“敦煌”

說到西域風情,就一定要提到《絲路花雨》。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除了“樣板戲”和少數負重前行的軍旅舞蹈,中國舞蹈幾乎“全軍覆沒”,亟待打破程式化的禁錮與束縛,《絲路花雨》便在此時應運而生,率先舉起了中國舞劇復興與革新的大旗,第一次以舞劇的形式使敦煌壁畫復活。可以想象,當看了十年“忠字舞”的人們,突然看到婀娜、曼妙的《絲路花雨》內心是何等的波瀾與震撼。

關注 | 中國舞劇 好好活著(二)--中國舞劇之西域風情

舞劇《小刀會》上海實驗歌劇院演出

即便回到1976年以前,人們熟悉的舞劇如《小刀會》《寶蓮燈》也皆以明清戲曲舞蹈為基礎語彙,而《絲路花雨》以“前無古人”的姿態,作為新中國成立30週年的獻禮演出,一經上演便轟動全國。首演至今三十六載,觀者無數,從“20後”“30後”直至“90後”甚至“00後”,不同時期的觀眾年齡相差近一個世紀,卻同為《絲路花雨》著迷;幾十年來,這部舞劇所獲讚譽無數——被稱為“敦煌藝術再生的典範”、文化部“首屆優秀保留劇目”“20世紀中國舞蹈經典作品”“中國舞劇之最”“中國舞劇的里程碑”和“東方的天鵝湖”等等。那麼,作為中國舞劇發展史上的範例,《絲路花雨》有哪些過人之處?又緣何這般成功?


關注 | 中國舞劇 好好活著(二)--中國舞劇之西域風情

舞劇《寶蓮燈》中國歌劇舞劇院演出

很少有一部舞劇能影響到一個舞蹈流派的發展,《絲路花雨》便是其中的一個特例,一部舞劇使敦煌舞蹈滿血復活,使大唐盛世光彩重生。

1、中國民族舞劇的新樣式

關注 | 中國舞劇 好好活著(二)--中國舞劇之西域風情

舞劇《阿詩瑪》雲南省歌舞團演出

《絲路花雨》另闢蹊徑的舞蹈語彙不僅自成一派,且讓觀者過目難忘,不僅使得該舞劇風靡全國,而且36年來常演不衰。

2、時光之外的往事

《絲路花雨》之所以一經上演便轟動全國,與其題材的選擇休慼相關。作為舞劇最為重要的三個關鍵詞——“敦煌壁畫”“大唐盛世”“絲綢之路”,不僅有著鮮明的中國古典韻味,更有著濃濃的異域風情,任選其一就足以奪人眼目,何況三者同時出現在一部舞劇之中,即便放在幾十年後的今天,這一題材都依然引人入勝,何況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敦煌舞蹈的第一次亮相。

不得不說,編導對舞劇時代背景的選擇獨具匠心,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需要大唐盛世的胸懷和絲綢之路的心態。唐朝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最為耀眼的一個篇章,而在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漫長的發展中,最為繁盛的階段也恰恰發生在唐朝。以敦煌壁畫為代表的西域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中國血脈,卻不是傳統的中國面孔,像一個驚豔而又精緻的“混血兒”,在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佛教精神的同時,又有著西亞的異域風情。當所有的一切都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流變、消亡之時,在中國西北的大漠深處,卻有一種獨立於時光之外的存在,這些壁畫和塑像在漫天黃沙中靜靜佇立了成百上千年,以極為藝術的方式將早已成為明日黃花的“大唐盛世”活生生地保存下來。

舞劇《絲路花雨》用舞蹈的形式,將敦煌壁畫之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藝術美感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舞劇的主體脈絡取材於藏經洞中保存的一張典契——《乙末年塑匠趙僧子典兒契》;其中“波斯商人遭遇強盜”的片段取材於420 窟、45 窟的“胡商遇盜”;“二十七國交易會”則源於“隋煬帝西巡的真實事件”(載於敦煌文獻)。劇中的人物更是和敦煌壁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主人公“神筆張”就是敦煌萬千勞苦畫工的真實縮影,“英娘”則是根據敦煌文獻中的記載,對藝伎程佛兒的藝術再造;懲惡揚善的大使有敦煌縣令倉慈的影子,也有敦煌節度使裴矩的風度(蔣應紅 《敦煌藝術的再生及當代啟示——以為例》《絲綢之路》2013年4期)……

人們看到的《絲路花雨》就像是一幅流動的敦煌壁畫,看的是舞劇,是藝術,更是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光明未來。

再見“敦煌”

在《絲路花雨》首演21年之後,又一部以敦煌為背景的大型舞劇走進人們的視野,一樣濃郁的西域風情,卻是另有一番風味的藝術盛宴。如果說1979年的中國需要敦煌舞蹈的復活和絲綢之路的開放姿態,那麼2000年的中國需要什麼?也許更多的是對古典文化的迴歸與認同,或是一場靈魂上的“尋根”之旅。

1、蘭州的文化名片

舞劇《大夢敦煌》於世紀更迭推出之時,恰逢敦煌學派創立、敦煌藏經洞發現100年之際,古典與現代在這裡交融、碰撞,人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嶄新的“敦煌”:故事於藏經洞開始卻並未取材於任何典籍,反而更像是個旖旎的夢境;情節主線不再圍繞“絲綢之路”上的通商、友誼,而是以敦煌壁畫為背景,通過“莫高”“月牙”的悽美愛情,表達人類永恆的主題,雖然這愛情發生在久遠的過去、遙遠的洞窟,卻好似就在你我身邊;舞劇語彙也不再侷限於“S”型的敦煌舞姿,而是將古典舞、現代舞等各舞種的不同元素巧妙地融匯其中,使舞劇的整體呈現更加豐滿、多元;舞劇結構雖不新穎,卻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內心細膩情感的開掘,因此,舞劇對“敦煌”的刻畫則更加內在。如果說愛情比生命重要,那麼敦煌的藝術則比愛情還要彌足珍貴,這些人間至美的藝術是一代代工匠用血肉造就的、用靈魂繪製的,這裡不僅有關於先祖的記憶,更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

《大夢敦煌》的成功,不僅在於讓觀眾記住了這部大名鼎鼎的舞劇,更讓人們記住了一個劇院和一座城市,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劇院與蘭州這座西部城市,擁有著讓全世界為之豔羨的藝術聖殿,正是這樣一片土地孕育出了永恆的敦煌。

2、舞劇運作的成功範例

《大夢敦煌》的最終投入成本接近600萬,放在15年後的今天依然不是個小數目,那麼在 2000年的中國舞劇市場,這絕對算是高投入、高風險的大製作。

區別於同一時期的其他舞劇,《大夢敦煌》在籌備初期就將自己推向了“市場”,在政府投資100萬的基礎上另外借貸200多萬來保證初始資本金的充足,這在中國舞劇史上應該絕無僅有。劇院在確定“敦煌、絲路”的西域題材之後,便以“開放的姿態尋找最適當的人選”,不惜重金請來國內頂尖的編導、作曲和演員,並長期駐紮在蘭州當地創作、排練,連續工作80天,先後五次去敦煌採風,歷經數次修改……正是頂尖的團隊和紮紮實實打磨精品的態度,最終成就了《大夢敦煌》。

關注 | 中國舞劇 好好活著(二)--中國舞劇之西域風情

舞劇從首演開始,就把目標鎖定在全國演出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將重心更多地放在有著廣泛高雅藝術受眾群體的經濟發達地區,突破常規的舞劇運作模式,在劇院轉企改制的同時,以完全市場化的營銷手段進行舞劇的宣傳與推廣。迄今為止,

《大夢敦煌》在國內外眾多城市共計演出1043場,創造出了一億一千七百九十萬的票房奇蹟,並“以650%的投入產出比,位居全國50臺精品劇目第二位,在14臺舞劇類劇目中名列第一”

人們在《大夢敦煌》裡看到了曾經的輝煌,更看到了今天的盛世,看到了西域風情,更看到了民族情懷,看到了純美的愛情和比愛情更純粹的敦煌藝術……

關注 | 中國舞劇 好好活著(二)--中國舞劇之西域風情

本期結論推導

以《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為案例,一部舞劇成為經典的因素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題材的選擇深深根植於古典文化,並以自己最擅長的語言講給世界聽。

2、舞劇推出的契機與時代的脈搏緊緊相扣,用現代的思維書寫過去的故事。

3、有時候,高雅藝術與市場營銷也可以完美結合。

4、優秀的舞劇未必“成功”,“成功”的舞劇一定優秀。

5 、打造舞劇經典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巧妙的構思、頂尖的團隊、精心的打磨,同時還需要專業的宣傳和運作。

6、受眾是需要培養的,相較於迎合市場,中國更需要具有獨立且高貴藝術品格的舞劇引領受眾。

(未完待續)

本文刊於2016年5月《舞蹈》(總第41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