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詩歌看的人很少?

微微笑的海豚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希望題主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能夠先明晰幾個概念。


詩歌是什麼?

很少具體是指多少?

“為什麼詩歌看的人很少”這個問題是題主自己的主觀感受,還是客觀的深入調查得出的問題?

等真的弄明白這三個問題,題主自己大概就能回答這個問題了。

什麼是詩歌,就中國而言,詩歌這種題材可以追溯到收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時期的民間歌謠,我國第一本詩歌總集《詩經》,重章疊句、反覆吟詠。兩漢時期的樂府民歌,主要形式是五言敘事詩。 南北朝時期基本上都是情詩,唐宋時期主要是格律詩,以五言或者七言為主,之後又出現了戲曲這種形式……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開始倡導用白話寫作,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現代詩。

除了中國,還有日本的俳句、歐洲的十四行詩。

這些都是詩歌。 請問題主瞭解多少?我所列舉的這些都只是詩歌海洋裡面的很小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大的分類下有各個流派的詩人。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題主肯定是因為身邊的人不讀詩歌從而覺得詩歌看的人很少,但是怎麼說呢?不要把個體案例放在大的概念下,這樣的邏輯,十有八九就是錯的。

捋清楚這樣的邏輯,繼續回到問題,題主身邊的人不讀詩歌,可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去欣賞詩歌,即便可能是出於這樣的心理,但這並不意味著說“詩歌就是高雅的藝術”。這樣的邏輯也是行不通的。

再加上當下的訊息膨脹,能夠選擇閱讀的形式越來越多,從而使得詩歌蒙上了一層灰。


李沫霖

人們喜歡談論“詩和遠方”,但是遠方到底在哪裡?能解釋大家不再愛詩歌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不再崇拜詩人,大家也不再喜歡看詩歌,寫詩這條路慢慢的變成了純粹的個人愛好了。

最近幾年楊角風突然又開始寫詩,原因完全是受到了高曉松的影響,他的《人生還有詩和遠方》中寫道: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房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深深感動了我,我們的生活太多的物質橫流,而精神上真的缺少了那份詩意,人生還有詩和遠方,那麼遠方是什麼?

楊角風知道這篇文章瀏覽量不會高,因為太多的詩歌都沒有突破一百閱讀,不是寫詩的人少了,而是少了讀詩的人!

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是屬於“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的“一代人”,有一期高曉松專門提到了海子,提到了那個時代,我之所以崇拜高曉松,也是因為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沒有在這個物慾的社會迷失自己!而當年的海子親身經歷了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扼殺物慾、只講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棄精神、物慾橫流的社會轉型過程。面對現實,理想主義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滅了,覺得不能“詩意地棲居於世”了。所以詩人的境界總是那麼的理想,而現實又不會那麼豐滿,也造成了詩人的滅亡。

或許從海子的逝去那一刻起,中國詩人就進入了低谷期!

海子說,風后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

海子說,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追求遠方,追求的可能只是海市蜃樓。

其實在楊角風看來,遠方可能是歷史的前河,可能是古人的意境和情懷,可能是遙遠的詩意的夢想。

我們還有誰會用到這樣的語句表達離別的感情: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我們還有誰會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表達憂愁呢?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表達變得這麼幼稚?這麼直白?這麼沒有意境?這樣的蒼白無力?

現在的物質水平高了,大家再也不想讓生活過得那麼複雜,連遊戲都不想動腦筋,簡單的打打殺殺就行,誰還會去看劇情?誰還關注過程?誰還會去用心讀詩?

詩歌的當頭一棒是梨花體的出現,從此詩人再也不想寫詩,人們再也不想讀詩……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楊角風不想批判了,沒有詩和遠方,那就拿四歲孩童說話來湊。也使得詩歌跟遠方越來越遠!

不管怎麼說,楊角風仍然堅持寫詩,堅持讀詩,只有真正愛好詩歌的人,才能讀懂寫詩的人,人們需要歸屬感,有了歸屬感,即使只是很小的一個團體,也能抱團發光!

因為楊角風堅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不勝感激!


楊角風發作

詩歌,許多人誤解是文人墨客上層建築的專屬品,以至於寫詩的人為了迎合權貴,只寫一些詞藻華麗無實的作品,漸行漸遠,脫離了大眾。還有一些詩人,作繭自縛,為了脫俗,也為了表示自己的清高與孤傲,寫一些只有他自己明白的作品,漸漸孤立自己。這樣的詩歌,自然在時間久後,沒什麼人願意接受和賞析了。

與此對應,也有許多人誤解寫詩自由的真諦。許多人認為,寫詩容易,每個人一生中總有幾句話是富有高度和詩意,在這種狂妄心理下,為了某種名利,不認真作詩,隨手氾濫成災地把一些自以為是的話語,也濫竽充數地傳播,讓人們感受不到詩歌的美和魅力,自然讓人生厭。

還有一種不正常的情況,就是相互吹捧成風。作為朋友,不管他的作品的品質與內涵,盲目或違心地吹捧,讓大眾讀者讀後大呼上當,大倒味口,甚至一見詩歌就繞道而行了。

要想詩歌繁榮,被更多人接受,必須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必須向世界各國文化學習,吸取其精華。每個詩人,必須內外兼修,不斷提高素養,嚴格要求自己,寧精勿濫地創作。詩人要深入生活,走進自然和社會,走進大眾人民,完美自己的靈魂,才能創作出傳世佳品。這樣的話,詩歌還會越來越少人喜歡和傳誦嗎?

詩人們,祖國現時代給了一片沃土給你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千里馬無伯樂

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這個時代既沒有優秀的詩人,也沒有熱愛詩的文化氛圍。

造成這種情況有很多原因,具體來講有宏觀原因也有微觀原因;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

宏觀原因

我們的社會在否定詩歌。如果微博上有人發一個段子,回覆評論的人千千萬;如果在微博上發一些詩句,問津者寥寥無幾,偶爾評論也是:你真裝逼!於是本來有幾分喜歡的人們,也會因為畏懼被打上“裝逼”的標籤而配合社會否定詩歌。

這種整體社會否定詩歌的局面是怎產生的呢?因為我們都不相信或者不願意相信那些真摯而熾烈的感情了。而詩歌則是100%的真摯感情。

為什麼每一個人都拒絕真誠、拒絕美好、拒絕崇高呢?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深知我們靈魂深處的骯髒!

微觀原因

我們的詩人有很大的問題。我們的詩人都被市場資本綁架了,什麼樣的文體有市場我就去寫什麼問題。如果一個寫詩沒有市場,寫段子卻大受歡迎,那麼還有那個詩人去嘔心瀝血地寫詩呢?

當然詩人也是人,也需要衣食住行,只能說,造成詩人短缺的不能一味去歸責詩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每一個人的“共謀”!

社會取向→否定詩→詩人改行→社會中缺乏好詩→社會進一步否定詩 這就是一個死循環。

歷史原因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新事物日新月異地產生,我們每每都應接不暇。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思維很忙碌,而詩歌必須要我們的心悠閒雅緻。我們必須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保持深層的感情才能有詩情!可惜在這個思維很忙碌的時代,我們還沒來得及對某件事物產生足夠的感情,這件事物就過時了!

這個匆忙的時代沒有足夠的時間讓詩情去發酵!

現實原因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努力尋找衣食溫飽,我們稍微懈怠就有失業得到危險。我們每一個人都被房貸、車貸、保險壓得喘不過氣來,在這種高壓的狀態下,你有興趣去讀一首閒情雅緻的詩麼?反正我是沒有的。


野樹春秋

應該說不止詩歌看的人少了,看其他文學作品的人也比以前少了。至於原因,我看不外乎以下幾種:

1,因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個人為了生活,每天忙著上班下班,有時為了多掙點錢養家餬口,還時不時地加班。房子、車子、老子、兒子像一座座大山,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每個人都像一個上足了發條的陀螺,能靜下心來讀完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的人恐怕真不多。

2,因詩歌是一門既嚴肅又高雅的藝術,本來就是寫給少數人看的。它不像小說、故事等其他文學作品,含有娛樂的成分。

3,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詩歌已沾染銅臭。網絡時代,也是全民寫詩時代,有些寫詩的人都不一定讀詩。因為有的人寫詩,並不是因為他愛詩,而是因為他把寫詩當成了賺錢的工具。

4,現在的詩歌,好壞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有些詩就是大白話,因太淺顯了,專業的人士不愛讀;有些詩歌又太含蓄了,業餘的人士看不懂,也不愛讀。這也造成了當今詩歌良莠不齊,人人喊罵的局面。


回到從前詩歌匯13666

僅簡要表述個人觀點,各位見仁見智吧:

一 詩歌,是人類文化最初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文學體裁。尤其是中國漢文化的詩歌,從最早的田間壠上的勞動創作,到春秋戰國時期《詩經》,《風》《雅》《頌》,到雄漢盛唐乃至宋明……可以說,詩歌是隨漢民族繁衍興衰而一脈延承的。事實上,詩歌的確在漢文化佔有很大地位,從某角度講,一部浩瀚的中國史就是一部漢詩史!漢詩,是漢文化桂冠上那顆最耀眼的明珠!



二 詩,歌詠以言志,詩歌這一文學體裁有著強烈的特性與魅力。而漢詩,較之其他民族,語種,特性更甚:字精意濃境深!而且中國漢語詩又分五言,七律,以及詞等多種體裁,格式。表現形式豐富多彩,不拘一格,精彩紛呈,蔚為壯觀。(後附網上例子)









三 就所提“看詩歌的很少”,基本認同。個人認為主要3方面原因:一是非詩大環境存在,詩氛圍缺失。縱觀詩鼎盛的春秋戰國,唐,宋,明等時代,要麼整個社會思想開明,百花齊放;要麼政通人和,物華天寶。從官方到民間,都對文化格外重視 ,推崇備至――所以,詩歌興!人見人愛,也人人參與,成為舉國上下,人民大眾一致的“愛好”(文化氣息與文學修養)。二是當前信息媒體時代,是導致詩歌式微,“衰退”的客觀原因:快餐式文化和閱讀方式,以及豐富的多樣性文化攝取選項,導致更多人喜歡“短平快”,圖文並茂,立等可閱的文化信息,而捨棄或淡化了對傳統紙質書籍的閱讀。三是院校及家庭教育的詩歌引導,薰陶都非常缺失,很多家長,教師及青少年,都把重點放在所謂“實用”的技能或技巧上,如奧數,應試,以及鋼琴,外語,舞蹈,圍棋等愛好上,對以詩歌為代表的閱讀,創作學習不夠。現在的詩歌,僅為默默無聞的學術研究課題,或少數民間愛好者的個人“喜好”,也是“淪落”了,是詩歌的低潮。相信,詩歌會有重歸的那一天!

綜上,應該能回答你的問題了,祝愉快!





附:









上官聽海

社會發展太快,很多人都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壓力相對越大,因而越來越浮躁,寫詩和讀詩都需耍一種閒情意致的心情,加之當代手機電腦的普遍,年青人陷入各類遊戲之中不可自拔,而且看電視劇電影更方便了,想看什麼應有盡有!空餘時間人們大多沉浸於網絡和購物休閒中。我國對詩歌的傳導也不是很重視,孩子們從小也沒有在詩詞中有很好的薰陶。對詩歌也沒有什麼興趣!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詩歌本身的原因,任何一個時代的詩也好詞也好都有一個時代的背景,它必須是當代文化的產物,不能脫離大眾的心境。詩寫得再好人們很難讀懂它那它離人們就越來越遠了,只好孤家寡人去欣賞罷了!


紅柳140381168

詩歌,是用情懷成就出的文字,人的情懷是有層次的,這是跟人的進化層次息息相關的。不同進化層次的人都有不同層次的情懷,所以,詩歌也是有不同層次的。

其二,現在的人心思於錢權勢色,這其實是在忙於基本生存需求的進化層次,還沒有進入到更高一層的進化層次。這類人也不是不喜歡詩歌,也不是沒有情懷的需求和表現,只不過他們需要和喜歡享用的更多的是大白話,直白式的內容和表現而已。對於意境雅漾的詩歌欣賞不了罷了


北京得明

詩歌是文學藝術的一種精品。是文字,在激情燃燒時的靈感再現,有時只是一閃之念。因此魄力,感染力,穿透力,是其他作品不能有的。而詩朗誦又是將詩歌,推向讀者的好辦法。上乘之作,需要知音與共鳴。受眾面小,詩歌看的人相對少一些。

因為歌詞都是詩,音樂通過新媒介速傳,也使得讀詩歌的人,也少了。

但是,網站,卻給愛好者提供了大平臺。我每天閱讀,卻都是才子,佳麗的語驚乾坤之作。讓我五伏投地。一首詩,有時終生不忘!


老河19452005

接受的教育薰陶不同了。所以看詩歌的人越來越少。

就好比古人對話都是用“文言文”形式

你要穿越到古代去了,否定一個東西要用“非也非也”你要說一句“不是的不是的,”那在古代人心裡你就是個沒素質的屌絲了。。。。

文化的薰陶很重要,語言的環境更重要。

為什麼現在很多在國內的學子們英語成績很差,很難學好?

而把他丟到國外住段時間就學的很快了?

因為語言環境,到了國外,周圍全部是英語,你不學你聽不懂呀。

所以,再來說詩歌,

如果每個人對話都用詩歌,那肯定看的人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