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兩個不解之謎,誰能解答?

乞丐sucker68888776

第一個問題:

首先日本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失利後,其北上進攻蘇聯的構想基本放棄,轉而更傾向於海軍提出的“南進方略”。原因便是蘇聯遠比日本想象中的要強大許多,日軍通過諾門坎戰役認識到即使是投入相當精銳的陸軍部隊仍舊傷亡比才接近1:1,所以要想打敗遠東蘇軍,日軍要投入至少不下於260萬的精銳陸軍。因為1941遠東蘇軍兵力約130萬左右,坦克2500輛,飛機3000架,而諾門坎戰役日軍得出的結論就是對蘇作戰兵力必須達到2:1左右方可進攻作戰。


以當時日軍的陸軍實力,關東軍僅不到70萬人,而將近200萬的缺口,日本無論如何在短期內也湊不出如此數量的軍隊。所以就軍事上1941年日軍根本沒有實力進攻遠東蘇軍。

其次,日本假使決定進攻遠東蘇軍,那麼日本必須將大部分的資源投入陸軍武器裝備的生產,日軍不會德軍那樣的“閃電戰”,多山地的地形必然導致雙方陷入慘烈的消耗戰。而日本極度缺乏石油根本無法維持長時間的消耗戰,所以就戰爭資源方面日本也無法開戰。


第二個問題

英國雖然在1941年取得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挫敗了德軍登陸英國本土的企圖,可是1942年的英國形勢依舊嚴峻,首先本土的防禦依舊薄弱,急需加上防禦防備德軍可能的登陸,此時西歐仍舊駐有相當數量的精銳德軍,知道1943年東線戰場不容樂觀才將大量精銳調往東線;德軍潛艇對英國的封鎖在1942至1943年也達到高潮,運輸船慘重的損失讓英國深感絕望,一旦運輸線被徹底切斷,那麼英國本土的抵抗會土崩瓦解;地中海形勢也非常嚴峻,英軍在北非戰場節節敗退!


所以說,英國首要的任務不是進攻,而是“生存”,一定要保證英國本土運輸線的暢通,這是生命之線。同時當時的英美盟軍通過分析一致認為從意大利登陸然後向德國本土進攻更為穩妥有效,風險也較低。所以盟軍的戰略中點放在了地中海戰場。直到盟軍在意大利戰場受阻,而德軍東線遭到慘重的損失,使得德軍無力分出足夠力量防線西歐漫長的海岸線,這才讓盟軍認為開闢第二戰場時機成熟。

而開闢第二戰場需要大量的訓練有素的軍隊和登陸裝備,以及絕對優勢的海空軍,這些都需要時間,總得來說盟軍最早的登陸時間也要在1944年的下半年。

所以1942至1944年,英國無論如何也不會也沒有實力開闢第二戰場!


小小狼王

第一個問題,1941年德國閃擊蘇聯,蘇軍大部分主力被殲滅,首都莫斯科危在旦夕,如果這時候日本配合德國出兵蘇聯遠東地區,陸軍穿越蒙古截斷西伯利亞鐵路,空軍對烏拉爾以東、西伯利亞的後方重工業、軍工生產地區實施轟炸,海軍可以攻擊蘇聯遠東海岸線上的任意一點並實施登陸。

如果這樣,蘇聯一旦陷入兩線作戰,很有可能必敗無疑,一戰中的德國就是這樣,更何況蘇聯與日本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其本身也就說明蘇聯非常害怕陷於兩面作戰的絕境。可日本為什麼沒有這樣做?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日本不出兵一方面是因為利益,儘管西伯利亞地區的資源現在人盡皆知,但在二戰時期,這裡進出產原蘇聯1/4以上的鋼和鋼材、1/3的生鐵和近一半的煤炭和焦炭,沒有日本迫切需要的石油。

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因為日本從1941年中就開始向東南亞的擴張,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滿,為了給日軍一點警戒,美國凍結了對日的貿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沒有石油,日軍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艦艇拋錨,等於無法繼續侵略,為了確保正常侵略,掠奪石油,日軍決定冒險一擲。

而且在東南亞,開採石油和各種資源的設備極為完整。根據維基百科“北進與南進政策”記載:南進政策的目標指向印度支那半島、泰國、馬來亞和印尼,這些地方有石油、橡膠、錫、鎳、鋁礦砂和米,開採設備也極為完整。同時軍方也認為可藉由反殖民宣傳,令東南亞人民與日本合作。

還可以試想下,如果日本出兵蘇聯,並且和德國共同佔領了蘇聯,那麼廣袤的蘇聯土地如何分配,日本很有可能得到的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這塊土地上,雖然資源豐富,但缺乏相應的開採設備,性價比遠沒有東南亞高;最關鍵的是,出兵遠東地區將會耗費日本大量兵力,再回過頭來南進,也許會很難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歐洲第二戰場指的是1943年11月底,英美蘇三國首腦在伊朗召開了歷史性的德黑蘭會議,決定在1944年5月底實施歐洲登陸計劃,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後來,由於登陸規模擴大,實際登陸日期就推遲到了1944年6月6號。

英國為何不盡早開闢歐洲第二戰場?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最大的受益者是誰?是蘇聯,諾曼底登陸的實施,極大地緩解了蘇聯的壓力。由此可見,讓蘇聯獲益的事情,英國是絕對不可能做的,二戰中的綏靖政策,就是英法希望德國可以進攻蘇聯,這樣借德國之手,消滅蘇維埃政權。

丘吉爾認為這時候的當務之急,應該首先集中英美的力量進攻北非,防止德國奪取連接歐亞大陸的中東地區。1942年7月,在英國的堅持下,英美決定首先在北非實施登陸。後來斯大林知道這個決定後,非常的震怒,但也無奈。

丘吉爾訪蘇期間,蘇聯紅軍正在南部的斯大林格勒與德軍進行生死大決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牽制了德國的力量,幫助英美盟軍成功在北非登陸,扭轉了北非戰局。


五味社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性戰爭,二戰中的不解之謎不止於兩個,而是“十大未解之謎”。如斯大林為何不防閃電戰?納粹掠奪的那麼多寶藏哪去了?納粹到中國西藏到底在尋找什麼?珍珠港遭襲是美國人的“苦肉計”嗎?當時的納粹是否已經擁有原子彈等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留下了諸多未解謎團。這場由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席捲全球的大戰,給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帶來了空前的浩劫。然而,正義最終戰勝邪惡,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並極大地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改變了世界格局,並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



1、納粹寶藏在何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法西斯對被侵略國的財寶大肆搶掠。據統計,德國共榨取被佔領國財富金額達1640億馬克(約合410億美元)。納粹法西斯滅亡後,人們只見到寶藏中的極小一部分,納粹的大量財寶藏在什麼地方呢?據說納粹寶藏有相當一部分被隱藏在奧地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中,也有人說是在奧地利托普利茲湖區,奧地利的加施泰因、薩爾茨堡、薩爾茨卡梅爾克附近地區,或是奧斯小城周圍。直到現在,有關納粹寶藏的數量和隱藏地點仍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2、納粹德國有原子彈嗎?

1938年,兩位德國物理學家發現了核裂變。但是,納粹德國在滅亡前是否已經擁有原子彈,史學界對此仍存在爭論。德國曆史學家萊納·卡爾施在其新書《希特勒的炸彈》中提出,當年納粹的科學家至少先後試爆過3顆原子彈。卡爾施還找到了一些目擊者和證人證明核爆炸確實發生過,但許多人依然認為這些證據缺乏足夠說服力。

3、珍珠港遭襲,美國的“計”?

關於美國是否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得知了這一計劃,一直是歷史學家爭論的話題。1941年,美軍監聽機關“魔術”已能截獲並破譯出絕大多數的日本人的“紫色密碼”外交電報:日本人異常關心美軍太平洋艦隊軍艦在珍珠港的停泊位置和動向。但是華盛頓並沒有通知太平洋艦隊指揮官。而且,奇怪的是,當日本飛機對珍珠港狂轟濫炸時,太平洋艦隊的主力—3艘航空母艦恰巧全部外出而逃過劫難。專家分析認為,面對國內濃厚的孤立主義情緒,具有遠見卓識的羅斯福總統為了使美國在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全面征服歐亞大陸之前投人戰爭,上演了這出‘·苦肉計”。但人們至今仍未找到最有力的直接證據。


4、英國為何暴露荷蘭間諜?

二戰後期,納粹德國曾一舉逮捕了56名為英國效力的荷蘭間諜,並將他們中大多數人秘密處死。至於納粹情報部門當年是如何得知這些荷蘭間諜身份,英國方面為何對此無動於衷,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不解不謎。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披露說,當年那批荷蘭間諜最後一名倖存者認為:英國情報機關當年以犧牲荷蘭間諜為代價,矇騙納粹德國,讓後者誤以為荷蘭便是盟軍大舉反攻的地點!蹊蹺的是,“英國特別行動處”保存在其倫敦貝克街總部的大量戰時檔案已經於1946年毀於一場莫名的大火之中。


5、希特勒自殺了嗎?

希特勒果真在蘇聯紅軍攻克柏林之時自殺在地下指揮部嗎?其實.1945年4月30日蘇軍攻克柏林這一天,希特勒和情婦愛娃自殺,希特勒的衛兵、司機貼身隨從親眼目睹了希特勒自殺全過程,親手焚燒並埋葬了希特勒的屍體。蘇軍攻克柏林時,兩人被俘,向蘇軍交代了希特勒自殺的細節。一位俄羅斯克格勃的退役軍官古梅紐科也透露,1970年初,克格勃在東德馬格德堡市實施了一項絕密計劃:再次焚燒希特勒遺骸,然後將骨灰順風揚棄。希特勒之死之所以成為一個謎團,主要是因為希特勒的忠實追隨者們不希望隨著希特勒的死亡,法西斯主義也被埋葬。因此,希特勒遺骸的埋葬地就成了一個意識形態和政治問題。


6、墨索里尼屍骨在何處?

1943年7月.墨索里尼被“法西斯大委員會”趕下了臺。有關墨索里尼之死的說法充滿爭議。最可信的說法是他於1945年4月在科莫湖附近被處死。墨索里尼的屍體被運到了米蘭洛雷託廣場。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婦以及追隨者的屍體,被倒掛在一座車庫大梁上。1946年4月22日,米蘭一所監獄發生叛亂,當晚墨索里尼的屍體突然失蹤(4個月後,意大利人在米蘭郊外一個小鎮找到了被盜屍體。在接下來的16個星期裡,墨索里尼的屍體一直被移來移去、後來,墨索里尼的屍骨終於被運到其出生地—埃米利亞的普雷達皮奧下葬。可是,1966年3月,美國一名外交人員前往普雷達皮奧拜訪了墨索里尼遺蠕拉凱拉。這名外交官帶來了一個小容器,容器裡裝的是一部分墨索里尼大腦,這是美國人在1945年取去用於“實驗”的。〕拉凱拉後來把這部分大腦裝進一個盒子,放進墨索里尼墳墓。被處死刑多年後,墨索里尼的屍骨總算是找齊了。


7、赫斯為何獨自赴英國?

1941年5月10日下午.納粹德國二號人物魯道夫·赫斯單獨駕駛戰鬥機飛往英國蘇格蘭。當晚,飛機墜毀在蘇格蘭,赫斯傘降在漢密爾頓公爵住宅區所在的格拉斯哥附近。赫斯求見漢密爾頓公爵,見到後者時公開了自己的身份。此後,赫斯一直在英國關押,直到戰後接受紐倫堡審判。赫斯為什麼有此驚人之舉?有人認為他是代表希特勒與英國靖和,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戰爭爆發後,赫斯以往的光芒被將軍們所遮蔽,他此舉是想恢復他以前在元首身邊的地位。後來解密的克格勃絕密文件則認為,赫斯飛英是英國方面誘騙的結果。

8、希特勒為何不攻敦刻爾克?

1940年5月10日,德軍從荷蘭至法國全線發起攻擊5月21日,德軍主力到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英法聯軍約40個師被包圍在法、比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惟一的生路就是從海上撤往英國二5月24日,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正是這個命令讓英軍和法軍成就了英國曆史上輝煌的一頁—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命令被認為是軍事史上一個不解之謎。實際上,希特勒有他的考慮,裝甲部隊是德國賴以支持戰爭的支柱力量,如果用來消滅已經處在絕境之中的英法聯軍,英法聯軍困獸猶鬥的頑抗必將導致德軍遭受重大損失。此外,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能消滅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殘部。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希特勒正打算與英國婿和,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



9、納粹到西藏找什麼?

納粹德國二1938年和1943年,經希特勒批准,納粹黨衛軍頭子希姆萊親自組建了兩支探險隊,他們深人中國西藏,據說是為了尋找”日耳曼民族祖先”——亞特蘭蒂斯神族存在的證據,尋找能改變時間、締造不死軍團的“地球軸心”。自”1943年5月,由海因裡希·哈勒率領的納粹五人探險小組秘密啟程開赴中國西藏。他們在印度被英軍逮捕逃出戰俘營後,哈勒冒充德國商品推銷員開始了在西藏的七年之旅。傳說他們最終找到了“

地球軸心”,但不知道怎樣操縱它。哈勒手下的3個同伴從此神秘的失蹤了,因為直到戰爭結束時,哈勒的探險小組中只剩下他和希姆萊的心腹彼得·奧夫施奈特。

10、斯大林為何不防閃電戰?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在漫長的戰線上對蘇聯發起猛攻。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曾從多個渠道得知德國將發動進攻的消息。斯大林為什麼不做出應有防範呢?有人認為,斯大林並沒有完全忽視情報的存在,在龐大的德國戰爭機器緩緩向東部移動的同時,蘇聯的軍事機器也在發動之中。結果是希特勒比斯大林快了一步,先發制人,而行動遲緩的蘇聯因此吃了大虧。



鑑史明鏡

第二個問題,美國英國為什麼遲遲部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這裡面既有政治問題又有戰略問題。第一,德軍進攻蘇聯,讓亞歷山大的丘吉爾有功夫喘口氣,英國需要重新整備軍事力量,擴大軍艦飛機的生產,從海外各殖民地調集更多的軍隊和糧食等戰略物資充實本土實力。以備希特勒突然轉身進攻英倫三島。當然是準備越充分越好。所以時間越多越好。第二,蘇聯和英國本來就是冤家,無論是希特勒勝了或者蘇聯勝了,對英國都沒有好處,所以英國願意看蘇聯和德國鬥拼個兩敗俱傷。不希望德國打敗蘇聯,那樣希特勒還會轉過頭去再打英國,所以英國和美國要大力援助蘇聯,抵抗德國侵略,同時也不希望蘇聯很快的取得勝利,讓蘇德繼續消耗下去,對英美最有利,所以也不願意過早出兵開闢第二戰場,減少蘇聯的損失。直到蘇聯攻入德國,看到蘇聯人有可能取得最後勝利時,丘吉爾和羅斯福才決定出兵開闢第二戰場,再不出兵就晚了,打敗德國的蘇軍將佔領整個歐洲,這才有了諾曼底登陸。遲遲不肯開闢第二戰場的原因就是想充分準備,和最大限度的消耗德國和蘇聯的實力。


紅莎草1

第二個問題。蘇聯是當時全球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跟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就有差別,英法等國對蘇聯的敵視不亞於對德國的敵視。其實在德國橫掃波蘭之前,英法等國就企圖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火拼,自己好坐收漁利,但希特勒選擇了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轉而幹掉波蘭,掃平法國。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英美等國見蘇聯可能被滅國,就開始援助蘇聯,目的就是讓蘇聯和德國互相消耗,蘇聯在拼命頂住德國進攻後,逐漸扭轉了頹勢,到了1943年,蘇德戰爭的走勢還是不明顯,美英等國就等蘇德繼續消耗,直到1944年,德國敗局已定,蘇聯起死回生,但也國力大損,這時候美英等國如果再不發動大規模對德戰爭,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果實很有可能被蘇聯獨自奪得,如果蘇聯橫掃了歐洲,那德國戰敗後,蘇聯就可以獨自稱霸世界,屆時美英也拿蘇聯毫無辦法,所以美英就開闢了第二現場,直接登陸諾曼底,把德國殘餘部隊消滅一部分,從而得到分贓的話語權。德國戰敗後,丘吉爾甚至遊說美國總統,要安全蘇聯,圍殲蘇聯部署在歐洲的軍隊,由此可見,美英跟蘇聯是勢不兩立的,之所以遲遲不登錄歐洲,就是想讓蘇德鷸蚌相爭,自己好漁翁得利。


毒刺劍客

二戰中的兩個不解之謎,其一是德國閃擊蘇聯,作為軸心國的一員日本為什麼不在蘇聯東線兵力空虛襲擊蘇聯,實行東西並進,兩面夾擊蘇聯,據記載當時的關東軍數量不少,一直閒著,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據筆者所知,日本雖然與德國同是軸心國,𨚫是各有所求,一戰結束時巴黎和會把德國在我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德國對日本就有一定的看法,一戰後的二十多年後形勢發生了變化,在二戰爆發前德意日就建立軍事同盟有過談判,但因希特勒的首要目標是進攻英法,日本的目標是將侵華戰火擴大至蘇聯,軍事同盟未能成功建立,在一九三九年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爆發,一九四零年五月,德國在敦刻爾克打敗了英法聯軍,1940年6月下旬,法國向德國投降,在1940年9月初,德國開始進攻英國,9月底,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簽訂巜柏林公約》中,雙方進行妥協,其中最重要的是日本承認德國意大利是歐洲新秩序的領導者,德國意大利承認日本是大東亞新秩序的領導者,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支援德國意大利在歐洲戰爭中的行動,德國意大利人在同樣方面支援日本在中日衝突中的行動,三國又同時同意三國與蘇聯的政治關係不變,此處的巜柏林公約》又稱軸心國協定。此時,德國進攻英國的戰爭已經開打,德國是要利用日本在亞洲牽制英美兩國的行動,當然德國也承諾支持日本攻擊英美。

當1941年6月份希特勒突然把戰爭矛頭由英國轉向蘇聯時,德國並沒有要求日本協同行動,而日本在二戰前的1939年5月挑起的諾門坎戰役,雙方開打了四個月,動用兵力二十萬人,日本根本佔不到便宜,在德國吞併波蘭的戰爭結束時,諾門坎戰役也同時結束,日本已經嘗試了蘇軍的厲害,在1941年12月,德國進攻蘇聯開打後五個月,日本大本營經過爭論後,決定不北上攻打蘇聯而是南下攻擊英美。當時,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不少,但駐遠東地區的蘇軍更多更善戰,日本不敢輕舉妄動。這就題目的一個不解之謎的成因。

題目的第二個不解之謎是問一九四二年一月美英蘇同盟國成立,直到一九四四年六月,英美才在諾曼底登陸開闢第二戰場即德國西部戰場的事。

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後,連連得手,在東南亞迅速打敗了英軍,在菲律賓打敗美軍,在珍珠港重創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因此可以理解為,同盟國是有強弱之分的,英美海軍強,蘇聯陸軍厲害。在一九四二年美國在中途島海戰打敗日本海軍後構成太平洋戰爭轉折點,在一九四三年蘇聯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敗納粹德軍後構成為陸上戰爭轉折點後,二戰大戰並沒有也不可能結束,蘇聯在日本南下攻擊英美時調動了駐遠東地區的軍隊是斯大林格勒會戰取勝的關鍵因素,在這次會戰結束後,納粹德軍仍然進行比較頑強的抵抗,直至一九四四年蘇聯紅軍已經把敵人逐出國境後,蘇聯的盟國才組織諾羅㡳登陸開辭第二戰場,在不介入政治上的原因後,筆者認為,美國和英國這類國家的戰爭動員能力是不及蘇聯的(歐洲戰場的美英聯軍三百多萬,蘇聯紅軍一千多萬),這就正是第二個不解之謎的謎底所在。


大偉140797056

關東軍:日漸空虛

關東軍是日本陸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因侵駐中國東北的金縣、大連地區的“關東州”而得名。成立於西元1919年,解散於1945年8月。
在日本陸軍中,關東軍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好,有“皇軍之花”之稱。極盛時,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共約一百二十萬人。

從1943年下半年起,為挽回太平洋戰場的頹勢,日本大本營開始陸續從關東軍抽調兵力和大批作戰物資增援南方島嶼,這些“精銳之師”大部分淪為對美作戰的炮灰。二戰末期,關東軍規模縮減至約七十萬人(其中至少二十五萬人都是當地臨時徵召的日本僑民),所屬各師團均為1943年以後新成立的師團,武器更是嚴重缺乏,十幾萬人無槍可持。1945年8月,一百五十萬蘇聯紅軍開始向中國東北進軍,關東軍被擊斃八萬三千人,被俘五十九萬四千人。戰後,餘下的關東軍官兵作為俘虜被蘇軍押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一共有六萬多人死在那裡。

由此可以看出,關東軍作為日軍駐外的一個重要的陸軍大本營,曾經是精銳師團的集合到後面為了協調各大戰場的需要,主力頻繁調動,導致關東軍內部的日漸空虛,外加一些缺少戰鬥經驗的士兵補充,雖然數量上沒有改變,但是質量上、戰鬥力上、武器配備上已經與當初的關東軍相去甚遠。

因此日軍對於從東面攻擊蘇聯,並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勇氣。

諾門罕戰役:心有餘悸

諾門罕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又叫諾門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役。戰事於1939年在當時的滿洲與蒙古的邊界諾門罕發生。

日、蘇雙方的軍隊分別代表“偽滿洲國”及“蒙古國”交戰(以蘇聯朱可夫元帥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喬巴山元帥為領導的蘇蒙聯軍),但日、蘇雙方並沒有向對方正式宣戰。戰事以日本關東軍失敗結束。日、蘇雙方此後在二次大戰中一直維持和平狀態。

諾門罕戰役使東北關東軍向西侵略的企圖徹底落空,進而促使日軍不得不放棄“北進政策”而選擇“南進政策”,進攻太平洋諸島,偷襲珍珠港,最終導致日本法西斯完全覆滅。日本史學家稱這場戰爭為“日本陸軍史上最大的一次敗仗”。這是蒙古國歷史上重要的戰役之一,蒙古國為戰爭爆發70週年作紀念活動。總結,此戰蘇軍人數損失與日軍相當,損失裝備大大高於日軍。

與此同時,當時的戰爭背景之下,日本人對蘇聯的戰略意圖以及軍事部署並不是十分清楚,而蘇聯東部又是寒冷之地,人煙稀少,補充給養不足,於日軍不利。並且當時的蘇聯和日本有合約在身,因此雖然兩個國家分別加入了彼此對立的戰爭集團,但是中間又有這一層尷尬的關係。

反法西斯內部的較量

可以說,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之際,實質上整個歐洲的對德國、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的大戰基本結束了,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秋風掃落葉解放沿途的國家,並重新組建政府,恢復歐洲的秩序,另一個重大任務就是直搗法西斯巢穴——德國柏林,徹底佔領德國,消滅法西斯的有生力量,並對其進行民主改造。

美英兩國之所以遲至1944年選擇登陸歐洲,一方面讓自己在戰爭的環境之下得到了修養,另一方面通過德國儘可能的消耗著蘇聯的力量,這是美國願意看到的局面,並且在日本和美國的太平洋戰爭中,蘇聯也未對美國進行支援,一方面是自身實力問題,因為不得不面對著一個強大的德國,另一方面蘇聯也有這個考慮,就是消耗遏制美國。而1944年之後,大的戰役基本結束,剩下的任務就是戰爭分贓以及秩序重建,所以美英在這時選擇登陸恰到好處,不僅避免了更大的傷亡,還能夠消耗蘇聯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及時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戰爭果實,可謂一箭三雕。


青年史學家

第一個問題,日本被蘇聯教訓了一頓,有所忌憚,雖然還有幾十萬關東軍也不敢貿然行動,而且,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蘇聯一直在遠東佈置了幾十萬蘇軍,就是為了防日本,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斯大林說的原話我忘了,大致的意思就是可以無後顧之憂的把遠東的蘇軍派到對德國的作戰中,而且當時日本的國力已經支持不了日軍對蘇聯的軍事行動,日本在中國陷入泥潭,日本關東軍打蘇聯,肯定要傾巢而出,先不說打不打的贏,關東軍傾巢而出東北的抗日力量肯定又活躍起來,對日本的後方中國的東北造成很大的威脅。

而且幾十萬關東軍對蘇聯構不成很大的威脅,蘇聯和德國的會戰小則十幾萬,大則上百萬,雙方會戰的規模和使用的裝備更是日本人望塵莫及,所以即使日本人真的協助德國打蘇聯,也不會像德國一樣舉國攻打,最多算個局部戰爭,而且為了策應蘇聯,中國也會在中國戰場發動攻勢,牽制日本兵力。

第二個問題,同盟國雖然成立,但也是各有自己的小算盤,美國財大氣粗,但很重視美國人的生命,所以他們總是提供物資,武器,讓盟友和敵人玩命,對中國,蘇聯,英國,都是這樣,除了太平洋其他盟友都幫不上忙,美國沒辦法,就自己和日本人拼,傷亡也是很低,至少和他的盟友比起來。

41年的英國在北非被隆美爾追著打,東南亞英國也被日本人教訓了一頓,逃到印度,所以英國沒有美國的合作是沒有能力獨自開闢第二戰場。

最主要的原因是蘇聯是共產主義,德國是法西斯主義,他們都是美英為首的資本主義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蘇聯雖然和美英成為了盟國,但他們的合作性質和中國的國共合作一樣,不能讓蘇聯被德國消滅,蘇聯和德國打的你死我活,消耗的是雙方的有生力量,只要蘇聯不輸就好,所以美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物質,而且41年和42年一直是德國進攻,蘇聯是損失慘重,上百萬軍人被俘,甚至打到了莫斯科,雖然有美英物資的支持,但仗還是蘇聯人打,美英不能肯定蘇聯人會扭轉戰局,若是開闢了第二戰場,蘇聯又沒擋住德國的進攻,就尷尬了😓。在蘇聯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列寧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後,蘇聯轉入局部反攻,美英才把開闢第二戰場的事提上日程,就有了後面的花園行動,結果失敗了,覺得德國還有有生力量,那就讓蘇聯和德國在死磕一段時間,44年德國已經差不多了,美英主導的霸王行動開始了,幾十萬聯軍登陸若曼底,敲響第三帝國的喪鐘。

第一次回答問題,若有不對,請指出


蔣仕偉1997

一、1941年德國閃擊蘇聯,作為軸心國的一員的日本為什麼不在蘇聯東線兵力空虛時進攻蘇聯,實現東西並進,兩面夾擊蘇聯,當時的日本關東軍的機械化程度高作戰能力強的也就一百萬,但諾門坎一戰日本人損失3萬人左右,使日本放棄東西兩面夾擊蘇聯的戰略意圖,戰略上日本再也不敢輕舉妄動,蘇軍武裝的機械化遠東集團軍緊緊町著關東軍,實現了東面不戰不和的戰略意圖,加上中國戰場中日出現膠著狀態,日本也抽不出幾百萬兵力集團作戰,加上國力匱乏和有限的戰爭資源日本己是有心無力,西特勒的使蘇聯東西兩面作戰的戰略目標化為泡影。
二、1942年一月同盟國建立,但在德國的西線,直到1944年才開始諾曼底登陸,展開對德國的東西兩線進攻,這兩年多德國陸軍主力集中於西線,英國在德國狂轟爛炸情況下只能自保,馬來半島的英軍作戰失利,敦克爾之戰英國顏面失盡,如果不是西特勒瞎指揮,英軍巳全軍覆沒,連本土都難保全,英國四面起火無瑕東顧,老牌帝國也只能自保,加上美國的隔岸觀火只顧自己損人利己,大發戰爭財,遲遲不對法西斯宣戰,坐山觀虎鬥,釆取消極經濟戰略資源封鎖的手段,美國政客和民眾不願捲入戰爭的意願,珍珠港事件爆發,炸醒了美國政客和美國民眾,美國才正式對法西斯宣戰。

不看人臉看驢臉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考慮這兩個問題應該從以下兩點出發,一,國家利益高於同盟利益,二,現實情況高於理想的策劃。


先說日本。日本最初制定的侵略方案包括北上和南下兩種。北上就是進攻蘇聯,而且北上的想法在相當長時間是壓制南下的想法的?為什麼?因為當時蘇聯是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遠東又是他的薄弱環節,相比較東南亞國家都是英美法等國的殖民地要好打的多,在日本國力一定的情況下,北上是最優方案。所以才有了39年的諾門坎戰役,通過此戰,日本不得不調整方案,倒不是因為這戰失敗,而是以遠東蘇軍的規模,即便把整個關東軍調上去也是杯水車薪。

另外,他還要考慮兩個現實問題。一,中國沒有投降。他雖然在中國獲得一系列勝利,取得大片領土,但迫使中國政府投降的主要目標沒有達成,他的陸軍百分之七十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調動。二,海軍強烈要求南下。日本是個很奇特的國家,他的陸軍和海軍常年作對,而北上海軍無用武之地,但海軍卻花費了大部分軍費,國家耗費一半以上的收入建設的世界級海軍難道是擺設嗎?在這種情況下,國策開始向南下動搖。

就戰爭資源來說,蘇聯的遠東有鐵,煤和稀有金屬,東南亞有石油,橡膠,而日本急需的事石油,所以南下更受到支持。即便在德國入侵蘇聯初期打的勢如破竹的情況下,日本也不得不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畢竟,誰也不能犧牲自己國家的利益去維護一個毫無現實可能的同盟利益,而只有當同盟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符時,才有可能發生日本協同德國夾擊蘇聯的事,日本並不是德國的一個省是吧。

再說英美開闢第二戰場的事。其實原理是一樣的。美國受到日本偷襲後,他不得不向日本宣戰,但對於歐洲,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國家利益。他當然不希望德國一統歐洲 ,但他更不希望蘇聯達成這一成果,而他最欣賞的就是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政策,就是均衡政策,這樣他就可以利益均沾。所以他會盡全力保住英國,牽制德國,而另一方面,給蘇聯輸血,用租借法案支持蘇聯別被德國滅了就行,讓德國和蘇聯去耗,弄個兩敗俱傷才好。然而希特勒一味對美開戰,生硬的把美國給拽進了歐洲戰局,而美國的國策不會因此而有大的變動。

以美國的生產力來看,說美國1942年還沒有能力開闢第二戰場,那1943年就絕對可以了,美國之所以沒那麼做,多數出於自身的利益考量。蘇聯也不是冤大頭,他也在看形勢,斯大林甚至在養寇自重,你沒看錯,蘇聯甚至不願結束蘇德戰爭,因為他害怕德國實力被削弱後,英美會在這種情況下與德國媾和,從而全力進攻他的蘇聯,初期同盟國的這種同盟的確有很多貌合神離之處。就好比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11月17日蘇聯就發動了反攻,將德軍包圍,可是到了次年1月末才開始總攻,這裡面雖然有德軍的頑抗因素,更多的是蘇聯對英美態度的不信任造成的,當同盟國簽訂不單獨同法西斯國家媾和的條約後,斯大林才徹底放心,開始總反攻。

最初美國人的想法就是幫助英國先守住蘇伊士運河,切斷德國由中東滲透到亞洲與日本匯合的可能,為此,他把北非作為主要戰場,雖然那時他已經具備了利用英國做基地反攻歐洲大陸的可能,但43年整個的戰局越來越有利於蘇聯,蘇聯甚至有了可以單獨消滅德國的力量後,美國的國家利益也要隨之改變,他絕對不能看著蘇聯紅旗插在法國艾菲爾鐵塔上,那樣他的一切努力最後只能為蘇聯做了嫁衣。此刻,他迅速與英國磋商,決定開闢第二戰線。這就是同盟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符時,協同作戰才成為可能,就是這樣美國還不忘了讓蘇聯在適當時候去打日本,算計的真精明。

綜上,同盟利益是暫時的,可以變動的,國家利益輸永久的,不可違反的,實力決定行為,而不是計劃和完美的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