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公務員正名:真的不是一杯茶,一根菸,一張報紙看半天

部分體制外的人都會有一種奇怪的認識,就是把公務員這個龐大的群體當成一個整體來思考和看待,思考模式也是“公務員都……”的模式,而我認為這種千人一面的將公務員臉譜化的看法是有待商榷的。

每個公務員都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一個公務員,因為性格、背景、職務等等方面的差異,這數以百萬計的公務員的日常,也是千差萬別的,絕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或者統一的狀態,所以無論是“一杯茶、一根菸、一張報紙看半天”的評價,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評價,都是不夠客觀、不夠中肯的。

但是經過細心的分類,公務員的日常工作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本章講的公務員,特指非主要領導崗位公務員,處於主要領導崗位的公務員的日常和一般公務員的日常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放在以後的章節再詳細探討。

一般來講,一個公務員或者基層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日常工作基於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對直接領導負責,二是對崗位職責負責。

對直接領導負責,簡單說就是“你的直接領導讓你幹嘛,你就幹嘛”,對崗位職責負責,就是“你的崗位職責上是怎麼寫的,你就怎麼做”。還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這兩條原則是有先後順序的,也就是說,對直接領導負責,是放在第一位的。舉個例子,假設小張是一名在鄉鎮便民服務中心辦理土地手續的公務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待群眾來辦理相關的業務,有些類似於銀行櫃員。然而有一天,這個便民服務中心主任對小張說,“小張啊,聽說你文筆不錯,來幫我寫份材料”。這樣的情況下,小張就只能先去寫材料,辦業務的工作就只能先暫停。當然,便民服務中心業務辦理人員不在崗,這種情況是違反工作紀律的,但是實際情況是,任何一個智商和情商正常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將直接領導安排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於是就出現了無人辦理日常業務的情況,當然,一個考慮周到的合格的領導,會想辦法另行安排人員來辦理業務,不讓工作出現空擋,但可惜的是,很多時候,領導並不一定能面面俱到。

在領個原則之外,不同的崗位之間的業務也是千差萬別的,但歸成大類的話可以大致上分為文字類、管理類、服務類三大類。文字類,顧名思義,就是寫材料的,在機關裡通暢被稱為“筆桿子”,管理類,最典型的的例子是城管執法隊、規劃執法隊、交警大隊等等,總體上來講是為了整合社會運轉更有秩序而存在的。服務類,就是為了便於群眾辦理各種各樣的業務的崗位,如行政審批中心的各個窗口崗位等等。但總結一句話,一個年輕公務員,無論在哪個崗位,工作是絕不可能清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