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熊耳山黃龍洞,洞口寶劍傳說

熊耳山位於山東省南部,在棗莊市北偏東8公里處, 是一典型的低山丘陵。因遠遠望去,山體像一隻大白熊,頭東尾西地橫臥著;主峰像一扇張開的熊耳,故名熊耳山,山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有大小山頭40多座,海拔在211-584米之間。山系走向大體為北東向,呈雁行狀排列。以熊耳山和抱犢崮為依託,集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龍抓崖(崩塌)、山泉和最典型的崮形地貌為一體,抱犢崮為第一高峰,海拔584米,自古以其獨有的“雄”、“奇”、“險”、“秀”而著稱於魯南72崮之首,被譽為“魯南小泰山”,今又被譽為“天下第一崮”。熊耳山海拔481米,是一處山東獨有、華北罕見的岩溶地質地貌自然奇觀。山內崮峰交錯,彷彿一個個正襟危坐的君子,因此抱犢崮古又稱“君山”。區內岩溶發育,千奇百怪的溶洞群,奇形怪狀的鐘乳石,雙龍大裂谷天成奇絕,變化奇妙。小石林如玉手擎天,又似蓮花綻放,龍抓崖下巨形的灰巖滾石隨意堆砌,無不展示出大自然的偉力。更兼山泉淙淙,湖光迷人。構成了熊耳山特色獨具的地質地貌景觀。

棗莊熊耳山黃龍洞,洞口寶劍傳說

熊耳山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在山東南部發生了一次曠古未有的特大地震:郯城及附近地區建築物破壞貽盡,山河變異,“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湧,上噴二、三丈高”,“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康熙郯城縣誌》)。這次地震是有史以來中國東部最為強烈的一次地震,是中國境內發生的3次8.5級(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更是世界上為數不多(20餘次)的8.5級(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

棗莊熊耳山黃龍洞,洞口寶劍傳說

大裂谷

依傍於沂蒙72崮之首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抱犢崮風景區西部的熊耳山,是一處全省獨有、全國惟一、獨具特色的岩溶地質地貌自然奇觀。它座落在山東省棗莊市城區北約25公里的北莊鎮。這裡風景秀麗、地質構造複雜,主峰海拔高度483米,集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黃龍洞府、龍抓崖、牡丹庵、八戒洞、龍泉等自然景觀為一體,位於其中的雙龍大裂谷在2002年12月被中國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

棗莊熊耳山黃龍洞,洞口寶劍傳說

山上棧道

今天就要講一講黃龍洞,離開大裂谷,順崖下向東三華里,即到了“黃龍洞”。黃龍洞被譽為“北方第一窟”,為產於5億年前石灰岩內受斷裂控制的喀斯特溶洞。洞口向南,有石階相通。洞口呈半月形,被一千年古槐半遮。寬約30米,高20米,洞深約80米,分前後兩廳,因後廳壁上有兩條黃色鐘乳石似蛟龍附壁盤蜒而得名。洞內還發育有觀間閣、蓮花石等鐘乳石景觀。黃龍洞歷史悠久,早期在前廳內塑有神像,且隨處可見斷碣殘碑。東壁有石刻一方,因年代久遠,字跡模糊,難以辨識。有學者考證,此即光祿卿賈三近的《洞因賦》:玉洞蒼煙古,同君一醉攀。秋深黃葉盡,雪霽白雲還。掃石憐老僧,穿林慕鳥閒。共談塵外事,清興滿禪關。,站在洞口還可欣賞黃龍觀山的優美景色。

棗莊熊耳山黃龍洞,洞口寶劍傳說

黃龍洞

棗莊熊耳山黃龍洞,洞口寶劍傳說

北方第一窟

據《兗州府志·山水志》記載:“熊耳山,嶧縣北六十里,與滕縣接境,其上有黃龍洞,舊傳黃龍禪師修真之所”。 傳說黃龍和呂洞賓在熊耳山山頂大戰七七四十九回合,終於招架不住,敗下陣來,逃到山南坡一洞中,而呂洞賓卻被阻在狹小的洞口之外,他不知洞內底細,不敢貿然入內,長期守候也不是辦法,為震懾住黃龍不讓其繼續禍害百姓,呂洞賓把寶劍在洞旁一插,立在石縫之中,然後揚長而去。時至今日,洞口右側豎著一塊兩米多高的巨石,上端尖尖,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而那隻黃龍因懼怕寶劍神威便再也沒敢出來,只得附在石壁之上默默地注視著世間的滄桑變化,所以此洞得名“黃龍洞”。有一日太上老君遊經此地,發現內有黃龍,便一腳將洞門石頭踢到了揚州,並擒住此物,揚州有一磨盤狀石頭和黃龍洞洞口完全吻合。

棗莊熊耳山黃龍洞,洞口寶劍傳說

黃龍禪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