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實現3人以上事故“零發生”

浙江湖州實現3人以上事故“零發生”

全新的綠巨人。湖州交警供圖

“沒有燈不劃線,電動三輪車亂開,人亂跑。”提起5年前“童裝之都”浙江湖州的織裡鎮,出租車李師傅頗有怨言,每次接到那個地方的單子,他都不大願意去。

這樣的場景正在發生明顯改觀。

通過堅持“防為主、防為上”的方針,以學促管、學罰結合的模式,這個備受詬病的地方,電動自行車闖紅燈、逆行現象正大為減少。

織裡的變化,是湖州交通治理的重要一瞥,近年來,湖州通過實施農村“坡改平”、城市“工程車三化”、小城鎮“電動車管控”等措施,首次實現了1987年以來一次死亡3人以上較大事故的零發生。

浙江湖州實現3人以上事故“零發生”

電動三輪車整治圖。湖州交警供圖

“坡改平” 生死路口的變遷

湖州地處浙江北部,三省交界,公路總里程7724公里。近年來,隨著農村聯網公路的拓展延伸,農村交通事故發生率持續增高。

2013年8月29日,司機許某駕駛的重型貨車沿三新線行駛至南潯區雙林鎮邢窯村路口時,與電動自行車相撞,造成兩死一傷。“通過對事故原因的分析,我們發現80%以上事故是由於國省道與農村公路平交路口存在斜坡落差,車輛在通過路口時加速衝坡失控而引發。”湖州市交警支隊副支隊長趙峰說。

湖州市吳興區境內的臨港公路兩旁有多個路口,村民出門辦事、上班時,都小心翼翼。村民姜土根對此感觸頗深,“每天上下班騎著電瓶車經過路口上下坡時,都不敢掉以輕心。”

為此,湖州把“坡改平”工程作為道路交通事故預防的主攻方向。“第一是改善交通的視線,第二是把坡拉長、改平,第三則是安裝了交通信號燈,確保交通規範有序。”湖州市交警支隊負責人介紹,截止到目前,湖州“坡改平”工程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人民幣),完成了對102個坡度大於等於5%的平交路口改造。

“三化”管理 建立工程車准入機制

工程車在老百姓的印象裡,大多是這樣的畫面:龐大的車子開過揚起陣陣灰塵,尾氣放出來,有的還冒黑煙,聲音很大,十分不環保。

在湖州,它們正被全新的環保車輛“綠巨人”所取代。

“現在的‘雙超’車輛明顯減少。”湖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宣傳科科長張新華說,“以前大部分工程車的攔板高度將近1.8米到2米,超載嚴重,易發生側翻事故。”

2014年05月,湖州一字橋北側,一輛工程車與電動自行車相撞,騎車人受重傷;2015年06月,318國道慧蘭路岔口,右轉工程車與電動自行車相撞,一人搶救無效死亡……類似案例,在此前的湖州,比比皆是。

2015年8月13日,湖州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湖州市中心城區工程運輸車管理的通告》,工程運輸車管理改革的破冰之旅由此開始。

《通告》通過將工程運輸車輛納入“三化”(公司化、本地化、專業化)管理——即必須在湖州註冊登記;排放達到國Ⅳ標準、車廂欄板高度不超過1.4米、具備原廠全密閉運輸機械裝置;車輛必須安裝使用定位裝置、影像觀察、語音提示等安全設備,倒逼外地老舊工程車退出了湖州運輸市場。

截至2017年12月底,湖州已成立64家工程運輸車公司,購置新型智能運輸車1478輛,死亡事故同比下降15%。

以學促管 電動車管理的織裡樣本

如果說,機動車輛的管理是有章可循,那麼,在無章可循的非機動車管理上,湖州也進行了自己的探索。在“童裝之都”湖州織裡,當地有大小童裝企業約15000家,每天5萬餘件包裹,大多由當地的60000多輛電動三輪車完成。

由於缺乏法律意識和交通安全意識,織裡電動車交通違法“亂象”多,事故頻發。

“電動車駕駛員交通意識淡薄,開在機動車道上一旦發生碰撞,往往受傷嚴重。”織裡交巡警大隊大隊長陸旻表示,2017年織裡的交通事故中,電動自行車事故佔據近三分之一,這些事故不少是電動自行車闖紅燈、隨意橫穿馬路、佔道、加塞等違法行為所致。

為治理電動三輪車有關違法行為,織裡每天將80%以上的警力投入路面。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原則,我們‘以學促管’,組織電動自行車違法當事人參加交通安全學習。”陸旻說,如今通過“1+4+4+N”(一個民警+四個輔警+四名城管隊員+N個其它社會力量)模式,織裡在當地安防體驗中心設置了學習點,由工作人員專人負責管理,每天可組織安排每名違法駕駛人學習半個小時以上。

“電動自行車駕駛員被交警查獲,如果僅被處罰10元對當事人觸動不大,而實施以教育為主的人性化執法可促使他們改正行為,有效避免類似事情的發生。”陸旻說,除了“以學促管”,織裡還率先實行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及保險服務,強化註冊登記源頭管理,最大程度將電動自行車納入管理範疇。

“這一舉措有效填補了警力不足帶來的管控空白。”湖州公安局交警支隊副支隊長趙峰評價,如今,通過整治,電動自行車闖紅燈、逆行現象大大減少。2015年以來,湖州非機動電動三輪車的死亡事故比2014年下降了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