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六壬

大六壬

六壬以占卜人事著稱,俗語說:“學會大六壬,來人不用問”,因此大六壬有“人事王”之美譽,被稱為三式之首。(六壬,太乙,遁甲三式各自都稱自己為三式之首,都說學會此術,來人不用問)是用式盤占卜吉凶的一種術數。

六壬術數,大致可分為四種:①大六壬;②中六壬;③小六壬;④六壬金口訣。其實,除了大六壬外,其它的皆為分支或掛名依附而已。

漢代許慎《說文》記:“言水者,準也,生數一,成數五,以水數及之成六壬也。”河圖講“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是生數,六是成數,五行以水為首,十天干中,壬、癸分別為陽水、陰水。舍陰取陽,六十甲子中壬有六個(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稱為六壬。六壬有七百二十課,以刻有干支的天盤、地盤相疊,轉動天盤後得出所值的干支及時辰,判明吉凶。

六壬術起源很早,以占卜人事著稱,其法由來已久,具體年代,已無法確定,到了東漢已經盛行,漢代《吳越春秋》、《越絕書》已有記載,由此已知定是始於漢代以前。《隋書·經籍志》載有《六壬式經雜古》《六壬釋兆》。唐《王建詩·貧居》雲:“近來身不健,時就六壬佔。”說明在唐代時已經很流行六壬術。

到了北宋,宋仁宗還親為楊維德編撰的《景偌六壬神定經》作序。說明宋代時已經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喜愛。這時的相關六壬書籍有徐次賓的《口鑑》,宋元改朝換代之際祝泌所著的《六壬大佔》和《壬易會元》等書。《四庫未收書提要》載錄了宋代祝泌的《六壬大佔》,並介紹雲:“是編《宋志》不著錄,鄭樵《通志略》所列六壬,多至八十二家。焦宏《經籍志》凡八十九家,錢遵王《述古堂書目》凡一十八家,皆無是冊,蓋佚已久矣。此從宋刻本依樣影抄,卷首有泌邊書序及六壬起例。案泌雲六壬立名,古今不宣其旨,惟《周禮·哲蔟氏》掌覆夭鳥之巢以方書十日、十二辰、十二月、十二歲、二十八星之號,即壬盤之體,三代之壬書,惟此一證,與術家以五行始於水,水生於一,成於六之說異。”

明代是中國數術蓬勃發展的時期,六壬類書籍更是層出不窮,陳公獻的《大六壬指南》、尹希吉的《六壬捷錄》較為有名。袁祥著,郭御青校刊的《六壬大全》總彙六壬術諸家遺文,頗為詳細,在社會上很有影響。

清代六壬專著更多,主要有徐端華的《六壬直指》,張宏的《大六壬說約》等。

民國是文人研究術數成為時髦,這時的六壬類著作主要有韋千里的《千里秘笈》、袁樹珊所著《大六壬探源》和徐養浩所著《大六壬金鉸剪》等。

六壬之命名與組織

《六壬視斯》上說;天干一共十個,壬課獨取乎壬者。因壬是陽水,天一生水,為數之始。壬寄在亥,亥屬幹宮,另外也取《易》卦首幹之義,此為六卦立名的來源。六壬的組織,由為干支,太歲,月將,佔時,地盤,天盤,四課,三傳,天將,遁幹,年命等地盤神將等項,連同天相聚而級成。

天文學背景

六壬源於古天文學,與曆法相關。我國古代曆法使用天干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而干支起源也無從考證。雖然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干支的來歷,但我們可以根據現有資料進行推導。《易學原理與大六壬應用》一書解釋如下:根據現代天文學知識,我們知道周天二十八星宿是由恆星組成的,天文學上恆星十分穩定,相對位置幾千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都保持不變,對地的影響也是相對穩定的,而我們地球及其他太陽系的行星不斷的圍繞太陽公轉,而整個太陽系則是相對於北極星(即紫微星)位置不變的在銀河系中做螺旋運轉,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運行而造成天星之間位置關係的改變,進而改變了特定星宿對地球及地上萬事萬物的影響,所以古人通過夜觀天象來預測吉凶,《開元佔經》就是古占星學著作,而七政四餘和紫微斗數就是延伸出來的古星命學。

換一種方式解釋,因為干支是用來計時的,我們可以把黃道十二宮平面想象成鐘錶的錶盤,以地球為錶盤中心,十二宮就是錶盤的刻度指示,日月五星相當於七個指針,運行在黃道十二宮這個大表盤之上,形成一個巨大的時鐘。其中,太陽就是“年”指針,太陽繞地球運行一週回到原點就是一年的時間;月亮就是“月”指針,月亮繞地球運行一週回到原點就是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前面講過二十四節氣是跟太陽過宮有直接聯繫,而和月球運轉沒有直接關係,所以造成了曆法上月令和節氣的時間差,因此我們干支學的月令是根據節氣而定,即跟日躔過宮相一致。我們再看兩個最慢的指針,即太陽系中兩個最重要的行星木星(歲星)和土星(鎮星)交會的週期,需要20年,即一個運;如果兩星要在同一個宮位上(比如子宮)交會的話,則需要經過60年,即一元。同理,日月五星重合在同一宮位的週期,則需要大致180年左右,即一個正元;如果把日月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體化,由夾角30度的一個宮位變為夾角12。8度的一個星宿的宿位,則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個大元。這個假設與實際天文學計算有出入,但如此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也更容易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因為十二宮即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是空間上的十二方位;鐘錶的錶盤代表了宇宙的能量場,即相對靜止的天地的氣場;日月五星的運行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能量場,日月五星在十二宮的位置分佈,就代表了當前時間內各星對各宮的影響力大小,即當前時間空間內天體能量的分佈狀態,其表達形式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上面我們假想的時鐘只有年月指針,沒有日時指針,這就需要我們把地球自轉的因素加以考慮。地球自轉週期為一天,即24小時,在地球自轉過程中,日月五星對地球同一地點的影響時時在發生著變化,地球上同一地點相對於日月五星運轉了一週;地球一天時間內公轉角度向前行進約1度,也就是相對於日月五星的空間位置變化為1度,週而復始,日復一日。因此,地球上同一地點的天體能量分佈以每天1度的位置而產生變化,即產生了同一地點能量分佈逐日逐時變化的結果,這就是日和時的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

地支有十二,而天干只有十個,這是因為我們剛才的鐘表模型是建立在地心說之上,而實際上我們地球和其餘五星都是在圍繞太陽公轉,由於軌道和運轉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運行之間相對位置的靠近和遠離,也就是天文觀測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學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傳統占星師認為逆行使得行星發揮弱勢的影響力。但在中國古代陰陽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五星相對於地球位置靠近和遠離的這兩種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為陰和陽,又根據五大行星質量和距離不同,對地球產生影響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天干。

天干與地支相配,多出兩個地支無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這是由於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轉和公轉,攪動了原本相對靜止的黃道十二宮的能量場,這就造成了地球周圍能量分佈的不均勻,這就相當於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塊下游,石塊背後的地方形成的漩渦,這個漩渦的位置就是空亡。隨著時間推移,日月五星位置發生了改變,漩渦的位置也隨之發生改變,原來的漩渦消失,相鄰的地方變成了漩渦,週而復始,循環一週,從而產生六十甲子的往復循環。

因為天文學中水星的公轉速度最快,公轉週期最短,所以河圖中說“天一生水”,五行始於水。天干中的壬和癸同屬水,是因水星運轉產生的能量,根據古人的陰陽理論,陽動陰靜,陽先陰後,故取壬水為用,六十甲子中含六個壬,故稱為六壬。後來術數中又出了中六壬、小六壬,為了區別,六壬就正式稱之大六壬了。

設式原理

天地盤疊加

大六壬的課式很好的反映了事物發展的走向,是為古今高層預測體系之一,故學是術者日漸增多。

中國古代大六壬的預測方法,體現了一切數術預測的玄機,它的成功率據稱是極高的,有的甚至達到了料事如神的地步。其法以月將加佔時,立四課,排三傳,觀陰陽,辯生克,以決吉凶成敗。課式由十二地支形成的天盤,地盤,四課,三傳組成,配合遁幹、貴神及神煞,根據五行生剋及天干地支間的相互作用關係進行判斷和預測。

我們越精通它,判斷就越準確。這就不能不使我們想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運動,是不是都逃不脫某種必然的規律,任何一件事情,好像早已經被規定好了一樣。當然,預測也存在一些不準確的概率。

天文學原理

宇宙空間的能量場無時無刻不在向地球產生各種輻射,這些輻射積極或消極,有利或有害,都影響並推動人、事、萬物發生改變,或在人與人、人與事,人與萬物之間的有效範圍內產生信息的相互交流,大六壬就是把這種特殊能量場影響下的人、事、萬物進行定位,依據日、月、星、辰的變化對宇宙能量場的影響規律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解讀宇宙信息密碼的智能、高效、準確的預測方式。

大六壬課式的這種天地盤結構[1]類似於中國古代的豆腐磨。我們把豆子放入磨盤上盤的孔裡,然後轉動磨盤上盤,豆子就進入上下磨盤中間,在上下盤接觸的盤面有許多溝槽用來增加摩擦,隨著轉動,豆子被研磨成碎末,然後從溝槽處流出。不斷加入豆子,不斷轉動,就會不斷產生碎末。根據天干地支的天文學原理,我們可以把大六壬天地盤結構想象成一個巨大的磨盤,磨盤的上盤即是六壬的天盤,代表天,即地球外部宇宙空間的能量場;磨盤的下盤即是六壬的地盤,代表地,即地球上的十二方位;磨盤上下盤中間接觸的地方就是我們人類活動的地方;上下盤盤面上的溝槽就是天地之氣交融的作用力;推動磨盤轉動的動力就是日月五星的運轉;而磨盤上盤加豆子的小孔即是旬空的位置。如此理解大六壬的設式原理即:日月五星按一定規律運行,不斷把旬空位置的能量加入到天地盤中間(干支時空的三合五合關係),通過上下盤的摩擦作用進行轉化(五行生剋、五運六氣和地支的刑衝破害等),以此推動世間萬事萬物的生、成、滅、敗,形成豐富多彩的世間景象。

六壬以“月將加佔時”起課,“月將”即是太陽所在十二宮的位置,作為太陽系內空間能量的主導力量,加佔時之上,即鎖定了當前時空的能量分佈狀態,把動態轉化為靜態進行分析研究,方便了推導預測。大六壬非常注重正時的作用,正時就是所謂“天機不可洩露”中的“機”。因此,大六壬是對人、事、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規律和三者之間相互影響規律的模擬分析工具,揭示了宇宙間天人合一的本質。

推導方式

四課三傳

大六壬的基本推導方式包括四課的確定及三傳的效應傳導。關於四課,《大六壬指南》中講:“天干陽也,幹上得者曰日,幹上陽神為第一課,乃陽中之陽也;地支陰也,支上得者曰辰,支上陽神為第三課,乃陰中之陽也;幹上陰神為第二課,乃陽中之陰也;支上陰神為第四課,乃陰中之陰也。夫月將加時則無極而太極也;加時而有天盤動而生陽,地盤靜而生陰,乃太極生兩儀也。至於干支分而四課布,非兩儀生四象乎!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通過四課取三傳的方法,有課經九宗門。九宗門實為天星之氣下行路過北斗處的分化,北斗七星實際為九星(北斗開陽為雙星,再加上北極星,合為九星),而九星之氣對下行之天氣有不同之影響,因而壬課以九宗門應之。而取初傳之法無外以動處為本,事物發展於矛盾最激化處,而動者為機,即為矛盾最激化處。九宗門分別對此動機進行分類而應,以擬事物變化之氣數強弱。

科學認識

大六壬中的內涵都在十天干及十二地支中演變,格局形式上的不同,日、月、星、辰變化產生的與固定盤相對應的活動盤不同,天盤、地盤運轉就是大六壬的精靈再現,並由此而產生事物變化根性場源。任何事物的變化帶動產生的能量組合形式不同,一定的條件關係到事物內涵根本屬性在天盤、地盤的運作狀態下的具體表現。

根據現代天文學知識可以知道,日月五星構成的太陽系是相對於北極星位置不變的在銀河系中做螺旋運轉。所以古人認為天之氣從北極下注,經由北極星和北斗七星氣路劃分為九,即為九宗門;氣繼續下行流佈十二宮,即為十二天將,也就是十二貴神;再分別由各宮之神去直接發生作用,即十二月將,也就是十二支;十二支作用於地,便有了天地盤之間的生剋制化以及德合鬼墓刑衝破害等關係;而日月五星是影響這些作用關係的時間空間因素。

四課揭示的是事物本質內在的聯繫性,相關係統化的理論產生四課上神的具體效應作用,由此而判斷事物的內在基因素質場能的因果關係,發生多向關聯作用並在一定基礎上產生形式上的外在改變力,達到分解事物之間的矛盾所在。四課的確定多重性決定了三傳的推導受其形式上的制約而產生與之密切關聯作用的決定事物運動、發展、變化的運動力源泉,形式上的格局演變並不改變三傳的內涵表達能力,構築的人性場屬在三傳的神性作用下改變人的動向發展趨勢,運用天人合一的規律在固有形式上引導著人類的靈性按照同源全息理論觀點的條件制約改變人本能的場源親和性。

影響和意義

千百年來形成的固定場向使得大六壬這—東方古老玄學秘絕具有傳奇色彩。大六壬的根本場源在於人性與天性的高度凝聚力形成的宇宙能量守恆定律,運動變化產生力的推導作用從而分支事物的矛盾多重性。大六壬預測過程中的表現力度、現狀反映矛盾的對立統一產生形式到本質上的變化,進一步推導事物的將來的運動狀態。大六壬預測根據天人合一規律,依據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係,隨日、月、星、辰的變化,改變天干、地支符號的運作狀態形成人的神經遙知系統並生神性作用的一種新的理論。

具體地說,大六壬是一門綜合性強的學術,它貫穿宇宙、天體、人的運動主線形成循環效應感知、判知人的一切生理及生命現象。大六壬具有信息量豐富,在一定的時空體系內捕捉人性的那一瞬間產生的能源力大大超過人本身固有的信息場源。來自不同時空狀態下的人體現的信息轉換形式區別於常態下的趨於平穩的條件因素的制約。相關聯繫的外界因素產生對人的質能變化起著促進作用,而內在因素的親和作用阻礙源動力的異向作用而產生人的質能素質變化。

運用大六壬預測,可以直接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改變其人其事的最終結果。準確的預測可以使一個人從根本上認識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在心理上有充分的認識,並可認識到未知的困難,從而趨吉避凶,在生活中少走彎路,以達到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

大六壬不僅僅用於預測未來,還可直接通過一些運籌方法來改變人、事、萬物的發展變化及最終結果,從而在具體的社會活動中產生效應,這才是我們學習研究大六壬的根本。

書籍介紹

六壬一類的書籍,在隋志、唐志中己頗有記錄,至鄭樵《通志》所載六壬書目並八十二部,計一百九十一卷、明焦雄的《國史經籍志》所列多至八十二家。清代編修《古今圖書集成》,於六壬主要收《大六壬類聚》,編修《四庫全書》,於六壬唯取《六壬大全》,但官書之外,清代新的六壬著述仍有很多。迄於民國,大六壬的研究與著述相續不絕。歷史上精於六壬者,或在壬學上有重要譜述與研究成果者,不僅有一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活動家,還有著名的學者和自然科學家。如《通志》所列、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便撰有《六壬明鑑連珠歌》和《六壬髓徑》。又如宋代自然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明代王肯堂的《鬱岡齋筆塵》、明代茅之儀的《武備志》均有六壬內容的研究與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