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本系列前三篇:

這是一篇圖巨多,且冗長的文章,主要介紹了西藏繪畫史最重要的幾種風格,並將之間傳承和細節進行了對比。如果您對西藏繪畫沒有興趣,建議您就不要看了,會覺得非常枯燥的。如果您就是想簡單看看壁畫的照片,還算能湊合看,畢竟文中所選的照片,都是西藏壁畫裡精品中的精品。這段話,我先寫在前面,勿謂言之不預也!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白居寺壁畫

上一篇我們講到了《極樂壇城十萬吉祥多門塔》,卻沒有講塔內保存的壁畫。這一節,我們來講講西藏繪畫史上著名的“江孜風格”


靈臺勝境——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說到西藏繪畫的江孜風格,我們還得簡單聊聊西藏的繪畫史。相信大多數人初到西藏寺院,第一感覺多半會有點炫目。在昏暗的光線下,色彩濃烈、造型繁雜的壁畫撲面而來,確實讓人頓感進入了一個神秘的世界。

這就是西藏繪畫的特點,和其他繪畫形式不同,佛教繪畫所繪製的內容,是畫師

“所想”而非“所見”。因此,在繪製時帶有明顯臆想的成分,充滿了個人情感和好惡。尤其是繪畫的早期作品,在新勉唐畫派定製沒有形成前,這種個人情感表現得更加濃烈。

從繪畫的色彩上來說,藏地繪畫鍾愛濃烈豔麗的色調,喜歡用大面積的色塊渲染氣氛,用對比強烈的色差勾勒線條。這和古代西藏自然條件惡劣、物質絕對匱乏,高原荒涼景色單調,有著直接關係。長期生活在此的民眾,將對富饒生活的嚮往傾注於壁畫之中,形成了對濃重豔麗色彩的無比鍾愛。

從這個角度上講,西藏地區的繪畫就是一部色彩趨於豔麗、裝飾日益繁多的歷史。藉助壁畫、唐卡,藏民族滿足了揮金鋪玉、敷紅設綠、富麗堂皇的內在渴望,實現了現實與理想巨大反差的平衡。這種審美取向深入到世俗文化的方方面面,藏北牧民的節日盛裝、普通群眾日常生活所到之處,諸如門窗,帳篷、傢俱、服裝、書籍、馬具等都飾滿圖案。遇有婚嫁節慶,就連地上也要畫上各式各樣的吉祥圖案。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不過在不同時期,因為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西藏繪畫顏色的偏好也略有不同。早期壁畫因受到印度波羅王朝的影響(公元七世紀到十一世紀),顏色以紅藍為主。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波羅類型——阿基寺壁畫釋迦牟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克什米爾類型——託林寺佛塔內的度母像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克什米爾類型——東嘎皮央遺址十一面觀音像

當西部阿里地區克什米爾風格盛行之時,衛藏地區卻在另外一條道路上不斷探索,因為更加靠近尼泊爾,導致尼泊爾的繪畫風格成為了主流。

尼泊爾類型中,以夏魯風格(夏魯寺14世紀)、江孜風格(白居寺15世紀)為代表的壁畫,成為西藏繪畫史上的巔峰。這時期,衛藏地區的繪畫用色開始轉向紅綠色調,綠色逐漸成為佛教繪畫中大量出現的顏色之一。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尼泊爾類型——夏魯壁畫文殊菩薩

15世紀後,中原漢地再次成為影響西藏繪畫風格主要策源地,並形成了以灰綠色調為主的中原漢地繪畫類型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中原漢地類型——嘎赤派唐卡米拉日巴

17世紀中葉,隨著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領袖,繪畫開始轉向了“規範化”。由新勉唐畫派派生出的“標準式樣”,佔據了佛教繪畫的統治地位。從此之後,綠色成為了藏傳壁畫的主基調。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標準樣式——桑耶寺院內迴廊壁畫

準確的說,壁畫顏色的變化不能作為斷代的依據。這種粗略的劃分方式,只適合初學者簡單區別各個時代的風格。在西藏繪畫發展的歷程中,在同一個歷史時期內,存在大量各種類型互相交融的現象。

例如,建於公元11世紀的扎塘寺,繪畫風格卻屬於相對早期的印度波羅類型,但色調卻是以紅綠相配為主。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扎塘寺壁畫

由於西藏地區面積廣袤、周邊文化類型眾多,對各個地區的影響也輕重不一,導致藏區繪畫藝術各種風格交雜其中。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西藏繪畫藝術走出了一條交融——修正——自成體系的道路。

當時光來到15世紀,江孜地區的畫師們,已經充分吸收了漢地(11世紀的艾旺寺)、印度波羅(11世紀的扎塘寺、12世紀的阿基寺)類型的養分,並將尼泊爾類型(薩迦寺、夏魯寺)的風格繼續向前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江孜風格”

西藏的繪畫藝術正是從江孜時期開始,讓本民族的審美理想站到前臺,成為繪畫風格的主導,也告示著外域風格起主導作用的時代結束。這種獨立畫風的確立,標誌著西藏繪畫藝術的體系走向成熟,併為之後

勉唐藝術的創立,提供了必要的準備和啟發。江孜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塔內保存的壁畫,便是這一風格的最高成就,成為江孜風格繪畫的典型代表。

下面我們來對比一下,江孜風格和西藏其他風格類型的壁畫的差異,由此來窺見江孜畫師們,在融入本民族審美取向方面所做出的嘗試。

首先,在佛教人物的造形,在繼承波羅、夏魯風格的基礎上發展得更為修長柔和,人物臉形融和了波羅式的方形與夏魯式的倒三角形,這兩種因素被揉進了完美的橢圓形之中。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印度波羅類型唐卡,人物面部造形的主要特徵是:正側面多呈斜方形,下巴顯得突出寬大,下唇厚凸;正面的臉形上寬下窄,呈方形特徵。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尼泊爾類型——夏魯寺壁畫《阿閦(chù)佛》。主尊五官集中,成明顯倒三角造型,手足較小,人物四肢修長,左右上角的眾魔與蹄形頭光後的菩提樹俱是平面的圖案化表現,具有比較明顯的尼泊爾風格。但在畫面左下角有一個完全漢式的大屋頂琉璃瓦式建築,與夏魯寺建築的外觀一致。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江孜風格——白居寺壁畫持戒度菩薩像,人物臉形融和了波羅式的方形與夏魯式的倒三角形,形成了完美的橢圓形造形。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這幅白居寺持戒度菩薩壁畫中,可以明顯看出江孜風格的轉變。除了曲線的變化外,人物頭冠花飾也從小變大,演變成卷草狀的花蔓枝葉,裝飾效果明顯突出。耳飾完全突破了簡單環狀造形,如卷草穿過耳垂,一端為孔雀翎另一端為銀杏葉。同時,人物線條擁有更多曲線,使肌膚顯得更有彈性。

除此之外,衣紋裝飾即脫離了尼泊爾風格中,式樣簡單且貼身的特點(說白了就是穿的少),也掙脫了漢地風格中“曹衣出水”式樣,衣紋厚重、褶皺眾多的特點,開始轉向更加寬鬆、飄逸的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康馬縣艾旺寺塑像(11世紀)帶有明顯漢地“曹衣出水”的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綠度母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這副綠度母壁畫是白居寺壁畫神作之一,通過這副壁畫可以看出江孜風格的一些特點。

1、畫面構圖依舊保持了主尊與侍脅的傳統佈局,但人物造形更為修長柔和,面部造形更為圓潤,五葉冠的每一葉都呈圓形。

2、背光和寶座常見中原明代高靠背木製傢俱的特徵,頭光和背光造形處在蹄形與圓形過渡階段。

3、衣帶多而寬肥,服飾中漢族影響明顯增加,各類裝飾中見出西藏化的審美興趣。

4、蓮座有多種變化,蓮瓣變成側面,反包於上層蓮瓣,波羅類型蓮瓣的方硬感,被圓與三角形結合而成的心形所替代。

5、畫面更加註重裝飾感,熱衷於衣飾和配景中的圖案裝飾,用花卉雲霞連接主尊周邊的附屬人物。

6、色彩更為繁複華麗,色調以紅綠對比為主。

江孜風格對於圖案裝飾性的追求,導致西藏繪畫中大量出現花卉、雲朵,也讓人物的衣紋、裙帶更加流暢飄逸。這種變化反映了藏族藝術家們熱愛繁多裝飾,喜歡曲線化富於律動造形的民族審美特徵。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江孜壁畫中表現織物的裝飾圖案比比皆是,這些種類繁多的細節,將整個畫面渲染的極為豔麗華美。

在極盡奢華的裝飾之餘,江孜風格並沒有沉醉在細節之中,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依然力透紙背。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這副白居寺《印度高僧》的壁畫,便可以看出江孜畫師的追求。高僧面部南亞人的特徵刻畫的十分準確,神情嚴肅,凝重有力,代表了白居寺壁畫中肖像藝術不凡的成就。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相比於上一幅印度高僧凝重嚴肅的表情,這副觀音畫像則完全是另一番模樣,梨渦淺笑、眉目嫣然,如鄰家小妹般親切自然。

如果西藏繪畫史在此處戛然而止,其實也不錯,至少這是我喜歡的繪畫風格。但藝術的發展,是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好惡而止步的。隨著,衛藏地區佛教向阿里迴流,江孜繪畫風格也跟隨佛教來到了古格。

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類型(克什米爾類型和尼泊爾類型),在古格交融滲透,迸發出令人不敢逼視的奪目光輝,將西藏繪畫再次推上另一個更高的巔峰——古格風格

江孜風格尚未到來之前,古格的克什米爾風格以極盡妖嬈著稱,壁畫人物明暗間渲染著豐乳細腰,為求得美麗,畫師們已經做到了極致,讓我們不敢相信這竟然是佛教的藝術。不敢相信,佛教繪畫在一千年前的西部,竟然可以如此大膽地表現性感。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託林寺壁畫殘塊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古格壁畫——《供養天女》

但這種甚至有點妖媚的風格,並不能讓古格的藝術之路走得太遠,因此在探索中,古格壁畫也在嘗試另外的表現道路。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十六金剛舞女》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十六金剛舞女》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十六金剛舞女》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十六金剛舞女》

這組託林寺紅殿壁畫《十六金剛舞女》圖,人物婀娜的身段、豐腴的腰肢、飛揚的裙角幾乎全部用素雅的線條勾勒。線描之松活、圓潤、流暢達到了自然的化境。在這裡性感含於質樸、嫵媚含於恬淡、美麗含於素雅,令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但這種素雅的探索並沒持續多久,隨著江孜風格的到來,色彩豔麗裝飾繁雜逐漸成為古格壁畫的主流,並在之後接近三百年的時間裡,為我們創造了大量精美絕倫的壁畫精品。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託林寺紅殿壁畫——《供養天女》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古格王宮紅殿壁畫——《白度母》

上面這兩幅古格壁畫,便可以看出江孜風格對古格風格的影響。人物形象的眉眼、手指、身形,依舊是明顯克什米爾的風格,而花卉、衣紋蓮座,已經和江孜風格極為類似。同時,整體色調也完全脫離原有的紅藍相間,變成了江孜風格的紅綠夾雜。正是江孜風格的滲透,將古格風格由之前的冷豔妖嬈,改變為端莊雍容,並使這種格調一直保持到古格王朝滅亡。

西藏繪畫從十四世紀開始,連續進入了三個高峰,分別是夏魯寺風格江孜風格古格風格。夏魯寺壁畫繼承了薩迦寺尼泊爾類型的元素,江孜風格則最早將本民族審美融入在繪畫之中,古格風格接納了江孜藝術的特點將西藏繪畫藝術推上了最高的峰巔。

之後幾百年,隨著格魯派在西藏地區統治地位的確立,格魯派推崇的新勉唐畫派大行其道,西藏繪畫進入了標準式樣的時代。隨著《度量經》成為了壁畫、唐卡繪製的金科玉律,西藏繪畫逐漸走向了千人一面的局面。這也是為什麼初到西藏的人,會感覺所有寺院的繪畫幾乎全部一樣的原因。

我們當然不能說,標準式樣繪畫沒有創造屬於自己的經典。但嚴格的束縛,個人風格的缺失,確實讓西藏的繪畫藝術多少顯得有點匠氣,使我們再難看到江孜、古格時代這種充斥靈動、揮灑自我的畫法。

江孜白居寺壁畫講到這裡應該就算講完了,但作為看到堅持看到最後的獎勵,我分享一個欣賞西藏壁畫的小心得體會給大家。

大家進入一座寺院,千萬不要被色彩濃烈的大幅壁畫耀花了眼睛。通常來說,大幅壁畫的主尊佛像為了表達威嚴,一般都畫的比較沉滯,缺少靈動。反而是主尊周邊的從屬人物、動物,因為在壁畫中並不顯眼,反而繪製的活靈活現、興致盎然。另外,寺廟門檻、藻井處的裝飾性壁畫也經常能夠出現精品。

這種特點幾乎存在於所有時代的壁畫之中,所以進到佛堂內部,多看旁人不注意的小細節,反而經常能夠獲得驚喜。下面我就展示幾個這樣的例子,看看西藏畫師心中那些秘不示人的小確幸。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東嘎皮央洞窟藻井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古格王宮,金科拉康的藻井天花板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東嘎皮央壁畫(古格早期)雙獅紋裝飾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東嘎皮央壁畫(古格早期)四團龍裝飾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古格壁畫中的迦陵頻迦鳥(紅殿中的壁畫局部),圖案為人面鳥身,尾部捲成花卉形,極具藝術想象力。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力士》,託林寺白殿壁畫局部,主尊蓮花座下。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夏魯寺壁畫《歌舞》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五)——白居寺的“江孜風格”

白居寺壁畫《瑜伽修行者》

本文內容大量借鑑了,於小冬先生的《西藏佛教會畫史》張亞莎女士的《11世紀西藏的佛教藝術》二書。說實話,藝術類的作品實在是很難寫,這次算是感同身受了。在此,向兩位熱愛西藏藝術的前輩,獻上崇高的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