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悲風》系列之王子的遠征(下)

《古格悲風》系列之王子的遠征(下)

本系列前幾篇:

上一講【王子的遠征(上)】沒廬氏的折戟,帶來了無數人命運的轉折。在黑暗中蟄伏數年的王子,終於迎來了歡歌的歲月。

就在沒廬氏尚在路上跋涉之時,象雄故地佈讓小國的都城(普蘭)卻是一番張燈結綵的熱鬧景象。佈讓王為女兒找了一位乘龍快婿,這個令他心怡的女婿,正是吐蕃王子吉德尼瑪袞。

說起來,這位佈讓王也算是象雄地區的一方諸侯。雖然佈讓周圍雪山環抱,但雪山融水滋養了河谷中的大片土地,使佈讓成為象雄難得的農耕發達地區。另外,佈讓與印度、尼泊爾交界,每年都有大量的香客從兩國出發來岡仁波齊、瑪旁雍錯朝聖,這些香客和商賈使佈讓成為貿易繁榮之地。

“佈讓”(普蘭),據象雄文獻記載:“布”最初指頭,“讓”指馬;另一說“布”在象雄語中意為“雪”,“讓”意為“山”,是指被雪山所包圍的區域。

《古格悲風》系列之王子的遠征(下)

大概正是瞭解到佈讓王的實力,當請求聯姻的使者到來時,吉德尼瑪袞爽快的答應了這門親事。可能當時,吉德尼瑪袞還不清楚,這位佈讓王之所以能夠坐擁膏怡之地,主要是因為背後站著沒廬家族。

得到消息的年輕家主不由得心生感慨,沒想到佈讓王居然撿到了這麼一個寶貝。不過,這也是件好事,沒廬氏正好可以不用站到前臺,省去了很多手腳。

得到當地領主的支持,吉德尼瑪袞終於走出了黑暗的歲月。當著名的估卡尼松宮在嘎爾東(今普蘭附近)後,吉德尼瑪袞終於可以開啟屬於他的時代封印。

隨後幾年,吉德尼瑪袞的事業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以前一直都對他態度曖昧的各地領主,在沒廬氏的號召下紛紛前來投附,這讓他控制的疆域迅速拓展。而王子也在黑暗歲月的錘鍊後,走向了成熟。

他不但能嫻熟的處理與各個領主之間的關係,還非常重視民眾疾苦,在佈讓地方大力推行扶持農、牧業發展的政令,使佈讓成為一處令所有人豔羨的富庶城邦。

《古格悲風》系列之王子的遠征(下)

隨著吉德尼瑪袞賢名遠播,他天神貴胄的身份也被一些人有意傳揚,這更加重了人民的嚮往。人們紛紛傳頌,在他的王宮建成時,就連天神都趕來祝賀。

據傳說,估卡尼松宮城堡建成之時,虹雨降下、天音怒放,遠在百里之外的人,也能聽到上天的預言:

“滿足眾生共有的緣份,

伴隨尼瑪地方的朋友;

是佈讓有了西藏王國,

佛教太陽由此地升起。”

得到神諭的屬民們在陽光下盡情的歡歌,來慶祝又一個神主的到來。

人心向背確實能夠推動一個王朝的步伐。不久後,吉德尼瑪袞的軍隊便征服了象雄東部,開始向瑪域拓展。當時瑪域的上部拉達由格薩爾之後嗣所佔據,而下部拉達處在分割狀態之中,這給了吉德尼瑪袞一個分而治之的機會。

《拉達克史》中,我們得以瞥見他的行程。他的軍隊通過了熱拉山口,並在附近建立了紅堡(熱拉紅堡,今阿里扎西崗鄉)。不久後,他又在

孜託甲日山上建立了另一座城堡。

《古格悲風》系列之王子的遠征(下)

值得慶幸的是,吉德尼瑪袞並不只向外輸出血與火,他深諳軍事、經濟、外交組合拳的重要性。據記載,他在當拉的谷地中修建許多城鎮,吸引周邊的部落前來投附。同時,憑藉札佈讓地區的交通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滿足人們對食品等物資的需求,這些仁政使當地人深受感動,瑪域下部拉達的民眾紛紛結伴而來。

征服之後,他對各地的風俗習慣非常尊重,讓當地民眾心生感激。而他也能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法規和發展策略,這使他的威名更加遠播。

吉德尼瑪袞或者說古格王國,以令人炫目的速度崛起,這恰恰說明了貴族支持的重要性。要知道公元923年,後藏動亂貝考贊被殺,吉德尼瑪袞踏上西行之路。

隨後十幾年中,沒有任何史料記載,他在象雄故地取得了多少成績。直到公元934年(藏曆木馬年),伍茹動亂導致沒廬氏轉向經營家族故地。也就是從這個時間開始,王子開始了疾風暴雨般的擴展歷程。

《古格悲風》系列之王子的遠征(下)

按照《拉達克史》的推算,熱拉紅堡孜託甲日山城堡的建立時間,分別為馬年和羊年,換算成公曆只有可能是公元934年和935年。

在西藏曆史上,修建城堡是個極為明顯的標誌,意味著對某個地方實施了有效的統治。想想吐蕃初代贊普聶赤,在被“十二智苯”扛著成為領袖後,第一件事便是修建了藏地第一宮——雍布拉康

這兩個重合的時間節點頗為耐人尋味,換句話說,如果吉德尼瑪袞真有虎軀一震,四方來投的本事,那在後藏直接開掄好不好?幹嘛非得跑到阿里來?畢竟從環境、人口的角度上說,後藏無論如何也比阿里地區好很多。

有時候,決定價值的主要因素是市場需求,您就是個金鑲玉,天天跟夜壺放在一起,估計也沒人待見您。

吉德尼瑪袞的情況也是一樣,王室後裔這個身份,也不是他發跡後才有的,可他初到象雄時,依舊沒什麼人待見他。或者,即便有人待見,也不足以成為建國的班底。

但好在,他總算碰上了夠分量的買家。正是在大家族的支持下,落難王子才有機會一飛沖天。其實,這也是西藏王朝政權體制的特點,或者說是痼疾,豪門貴族在政權中的權重過大,導致每到君主更迭之時,大多會出現主少國疑、權臣當道的局面。

歷代吐蕃贊普各個對此心知肚明,可即便是松贊干布這種級別的君王,也沒有能力獨自幹翻所有貴族,集王權於中央,更遑論其他贊普了。其實,吐蕃一朝每次制度調整都是對此痼疾而去的,但效果並不十分明顯。

古格王朝也是如此,憑藉豪門勢力崛起後,如何穩固王權也成了一個令人煩心的問題,吉德尼瑪袞的孫子拉喇嘛·益西沃沒少為此耗神。

《古格悲風》系列之王子的遠征(下)

等到吉德尼瑪袞晚年時,他的王國已經控制了包含佈讓、古格日土、拉達等地的廣闊疆土。也許是為了避免三個兒子,重蹈父輩爭權奪利的覆轍。在生前,他便將國土分給了三個兒子,貝吉德日巴袞(通常簡稱貝吉袞)為拉達王,以今日列城(今印控克什米爾列城)為中心,轄瑪域、拉達(今日土和克什米爾)地方;扎西德袞為普蘭、亞孜王,轄古格、普蘭和亞孜(今日尼泊爾之木斯塘);德祖袞為桑噶三門、比地、比角王,主要轄古格以西,拉達以南今印度境內的桑噶、果松等地。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袞佔三圍”,從此象雄地區,逐改稱為“阿里速古魯孫”(意為阿里三圍或阿里三部)。這使得“阿里”一詞正式沿用至今,其意為吐蕃後裔的“屬地、領地”之意。這也是現在阿里三圍:普蘭——雪山圍繞的地方,扎達——岩石圍繞的地方,拉達克、日土——湖泊圍繞的地方形成的由來。

《古格悲風》系列之王子的遠征(下)

在這裡,我們要澄清一個概念,在不同的時期,阿里三圍所涵蓋的範圍是不同的,基本上可以分為大、中、小三個時期。

在吐蕃王朝時期,因為吐蕃王朝在西域持續保持強勢,阿里三圍的範圍遠達西域各地。《安多政教史》、《本教源流》均記載:“阿里三圍是:普蘭、瑪域(今列城為中心的拉達克地區)、桑噶(拉達克西南)三地為第一圍,李域(今于闐)、巴爾提(既唐史中的大勃律,拉達克北面)、珠夏(吉爾吉特,既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三地為第二圍;象雄(今扎達縣,古格扎讓卡為中心的地區)、上赤岱(岡仁波齊神山周邊的今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一帶)、下赤岱(聖湖瑪旁雍錯周圍和仲巴縣一帶)三地為第三圍”。

吐蕃王朝解體後,阿里三圍的範疇開始縮小。等到吉德尼瑪袞分封三子之時,三圍基本只涵蓋普蘭、古格和瑪域三地,大勃律、吉爾吉特和于闐等地均已不在三圍之中。按《第吾宗教源流》的說法,阿里三圍概括為“三句話”:

雪山環繞的是普蘭,

巖山環繞的是古格,

湖泊環繞的是瑪域。

等到公元1679至1682年,五世達賴羅桑嘉措時期,所能控制的阿里三圍就只剩日土、普蘭、古格三個宗的地方。《多仁班智達傳》上記載的阿里三圍變成了:

雪山環繞的是日土,

森林環繞的是普蘭,

巖山環繞的是古格。

除了這些見諸史料的記載,關於阿里三圍的範圍,民間還存在諸多說法,不一而足,在這兒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歷史上西藏的疆域本就存在諸多爭論,尤其是對於遠在阿里的古格王朝疆域,因為史料的缺乏,導致各種資料眾說紛紜。各種古代地名也沒有經過嚴謹的考證,同一個地名,在不同的資料中指代的地點,甚至遠達幾百裡,出現爭論也就在所難免。

《古格悲風》系列之王子的遠征(下)

這段落難王子復國記的故事講完了,但古格王朝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吉德尼瑪袞之後,古格王朝連續出現了幾位雄才大略的英主,在他們的努力下,古格王朝的影響力遠播四野,甚至一直影響到了今天。

下一章,我們將會講述古格王朝最著名的人物——拉喇嘛·益西沃。看看這位佛教後弘期的旗手人物,身上都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文中照片均由王劍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