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王朝》系列之五——“貢嘎桑布之亂”(下)

《薩迦王朝》系列之五——“貢嘎桑布之亂”(下)

《薩迦王朝》系列前幾章: 、 、 、

《薩迦王朝》

貢嘎桑布之亂(下)

公元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底,八思巴在元太子真金的護送下回到了薩迦。

八思巴第二次回藏,顯然是準備長期坐鎮薩迦。這其實從側面可以看出,第二任本欽貢嘎桑布強硬的施政手段,給薩迦派造成了巨大的困擾。

當他做出這個決定後,他將同父異母的弟弟仁欽堅贊派到了大都固寵。仁欽堅贊也因此成為了,薩迦歷史上第二位“帝師”

《薩迦世系史》中,對於八思巴離京時送行的場面進行大量的描寫。據說,“此後,法王八思巴要求速返吐蕃,得到同意。皇帝及其臣下雖然要求八思巴儘快返回,但從八思巴開始準備動身起,大皇帝即已預察到八思巴之壽數不很長,以後施主及上師二人沒有見面之機會,因此不忍分離,親自為八思巴送行。

送行的時間從一天增加到一個月,從一個月又增加到一年。在吐蕃之黃河河曲地方,蚌拉山像神鳥站立,黃河像天河降落,猶如一雙日月之施主和上師在此聚會。邊地四王的軍隊以及十一位諸王之隨從等數十萬人環繞,無數的資財,像夏天之祥雲裝飾天空一般佈滿施主及上師的腳下,供養十分豐厚。”

雖然書中描寫的十分生動,但不得不指出,這並不是真的。

因為公元1271年,八思巴便離開大都來到了

臨洮,直到他去世,再也沒有返回過大都。這一點在他著作的題記中有著詳細的記錄,1271年6月1日,他寫成的《阪依、發願、灌頂之教誡》題記地點就已經是臨洮了[1]。

還有電視劇杜撰過八思巴在大都曾與馬可·波羅會面,兩人相談甚歡云云,完全是虛構。八思巴到達臨洮後,馬可·波羅還在威尼斯,等他到了大都,八思巴已經跋涉在返回薩迦的道路上了。而且,也沒有任何史料,能夠證明二者曾有見面的經歷。

所以,當八思巴從臨洮啟程之時,忽必烈不可能親自相送。而且,時間上也不允許元朝的皇帝放下所有政務,花費整整一年時間親自禮送上師進藏。

至於八思巴為什麼要離開大都來到臨洮,大概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八思巴可能不能適應大都的氣候。

有元一代,十多位薩迦法王獲賜

“帝師”稱號,並留在皇帝身邊,但這些“帝師”大多英年早逝,這甚至導致薩迦郎氏家族內部,對遠赴大都受封“帝師”畏懼如虎。

第二、臨洮地區的朵思麻宣慰司(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有事務需要八思巴處理。

雖然,朵思麻宣慰司在蒙哥汗時期便已經設立,但其最終的管轄範圍卻是八思巴出鎮臨洮時劃定的。而且,甘青一帶複雜的藏、漢、党項等族雜居,以及各種教派之間的矛盾,恐怕也只有身兼“帝師”和宗教領袖的八思巴能夠妥善處理。

八思巴踏上了返鄉的旅途,護衛在他身邊的是元朝的太子真金。關於真金護送八思巴的歷史,目前在漢地史料中均無記載。但從藏文史料分析,在這個時間段裡能夠護送八思巴入藏的,只有這位名為真金的王子可能成行。

至於為什麼忽必烈會派遣太子護送八思巴,我不太相信史料裡面記載的,所謂忽必烈遍詢王子,有誰願意護送八思巴回藏,真金出列表示願往,忽必烈大喜,立其為皇太子的說法[2]。

雖然蒙古人行事可能沒有漢人那麼嚴謹,但在確立皇太子這件事上也不可能如此草率。

按照藏文史料中細碎的記載來看,真金的藏地之行可能有兩個目的。

其一、率領軍隊進入甘青地區(朵思麻宣慰司)平息事端,這可以和八思巴匆匆忙忙的趕到臨洮相吻合。同時,真金帶兵入藏後,可以為日後在烏斯藏設立宣慰司打下基礎。

其次、藏文史料裡還記載了一個驚人的計劃,這就是忽必烈似乎有假道西藏進攻尼泊爾和印度的計劃[3]。

《賢者喜宴》記載:“薛禪皇帝(忽必烈)打算道經吐蕃向尼婆羅和印度進兵,多次遣派金字使臣前來查看道路。

上師郭倉巴、大成就者噶瑪巴的弟子鄒堅巴以廣大佛法滿足金字使者們的願望,為取悅皇帝編寫了讚頌皇帝的頌辭,讓使者們親眼觀看河流的流向,勸阻不要打開去尼婆羅印度之路,寫了河流之流向如此,賢明之王亦應如河之流向的話,進呈歷代皇帝,阻止了進兵,使印度、尼婆羅和吐蕃避免了戰爭的恐怖。”

當然,這個計劃並沒有實施,西藏因此也避免了生靈塗炭。不過,忽必烈的戰略目標似乎也不僅限於西藏南方,借道西進中亞也是其選項之一。畢竟在中亞的蒙古汗國中,不服他的宗王真不是一個兩個。

考慮到公元1285年,止貢派確實將西蒙古汗國的軍隊引入西藏。所以,忽必烈考慮過從西藏西進中亞的戰略構想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管真金進藏真正的目的是什麼,他在西藏期間給忽必烈送去的上奏,確實際上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原來公元1276年底,八思巴回到了薩迦。蟄伏在甲若倉(今江孜附近)貢嘎桑布發現八思巴並沒有與他和解的意思,而是相繼任命了尚尊秀波崗噶哇擔任了薩迦的本欽。

怒火中燒的貢嘎桑布利用他在擔任本欽期間培養起來的勢力,不斷挑戰八思巴的權威,甚至插手薩迦教主接班人人選的事宜。這種做法令八思巴極為惱火,也違背了忽必烈對於控制薩迦領袖的安排。

在當時,有資格接任薩迦教主的家族成員,只剩下八思巴的兩個侄子,達尼欽波桑波貝達瑪巴拉

其中,達尼欽波桑波貝年長6歲,但除了年齡上的優勢之外,其弟達瑪巴拉在所有其他方面均領先於他。

首先,達瑪巴拉恰那多吉的兒子,而恰那多吉和八思巴,從幼年起,便跟隨薩班離開故鄉遠赴涼州,並相伴長大,這種感情甚至可以用相依為命來形容。

所以,八思巴毫無意外的傾向於達瑪巴拉,另外,作為蒙古汗王的忽必烈也一樣傾向於達瑪巴拉,想想包括闊瑞在內的蒙古宗王,在恰那多吉身上下了重注,他們當然希望扶持一個親蒙古的薩迦領袖上臺。

所以,恰那多吉曾經一度是忽必烈心中接替八思巴的人選,並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親蒙古政教合一政權的領袖。可惜恰那多吉去世的太早,不過這也沒關係,老爸死了兒子上。所以,達瑪巴拉雖然不是蒙古公主所生,但他依舊是忽必烈青睞的人選。為此在他授意下,達瑪巴拉也迎娶了一位蒙古公主為妻。

現在,公司的董事長和CEO的意思都已經很明確了,你個部門經理(貢嘎桑布),還是前任的,敢摻和立儲的事兒,你是不是活膩歪了?!

真金太子將這個情況上奏了忽必烈,蒙古大汗可沒八思巴這麼好的脾氣,他立刻就怒了,馬上降旨命讓宰相桑哥帶兵討伐。

說起這位桑哥宰相和八思巴還真有很深的淵源,當年八思巴第一次回薩迦的路上,在經過朵思麻地區時遇到一位吐蕃青年,這個青年就是桑哥,。

不過當時他還是個白丁,但八思巴見他精通蒙古、漢、畏兀兒、吐蕃等多種語言而且聰明能幹,便將他帶在身邊培養。

等到八思巴返回大都,作為侍從的桑哥跟著八思巴一起來到內地。八思巴將他推薦給了忽必烈,和

桑哥一起被推薦的,還有八思巴的另外一個弟子膽巴

應該說,八思巴確實有識人的慧眼,他推薦的這兩個青年,一個成了元朝宰相,另一個則成了“國師”。

這位桑哥宰相在《元史》中說他“為人狡黔豪橫,好言財利事,世祖喜之”。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月,“遂以桑哥為尚書右承相,兼總制院使,領功德使司事,進階金紫光祿大夫”。

可能因為桑哥有在薩迦生活的經歷,本身又是甘(肅)青(海)地區(朵思麻)的藏人,忽必烈在考慮用兵薩迦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便是他。

《漢藏史集》記載,由於本欽貢噶桑布

背信棄義,皇帝(忽必烈)鑑於朝廷與薩迦的關係重大,遂派大臣桑哥領蒙古大軍前往查究。

《漢藏史集》中說的很隱晦,只是說派桑哥前去“查究”,好像是派了個欽差大臣去進行調查研究似的。

但薩迦與大都之間遠隔萬里,一個欽差大臣“查究”完了,如何處理呀?所以,還得帶著大軍前去,恐怕這才是“查究”的含義。

桑哥是個聰明人,聞絃歌而知雅意,立刻就像忽必烈上奏道:“吐蕃烏思藏(前後藏統稱)地方山谷險峻,難容大軍。”

忽必烈說道:“以蒙古軍七萬,再加朵甘思朵思麻

之軍,總共十萬,可否?”

桑哥答道:“足可使其馴服,請照此頒詔。”

就這樣,桑哥帶著皇帝召諭,啟程奔向河州(甘肅臨夏)。

需要注意的是,蒙古人也沒那麼缺心眼,不會派七萬大軍從大都(北京)出發進攻西藏。所以,桑哥一定是帶著聖旨先去河州調動軍隊。這時候,就能看出蒙元政府“諸王出鎮”制度的作用了,河州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就是為了這種情況設立的。

十萬大軍在桑哥的率領下開赴西藏,當走到恰米仲地方時,有一個名叫洛本羅哲桑布人,來到軍營中勞軍,此人曾是八思巴

司茶侍從,當年在薩迦時,便是桑哥的好友。

他對桑哥建議,蒙古軍隊繞道朗卓,先攻下朗卓康瑪土城,然後再進攻貢嘎桑布盤踞的甲若倉城,保證可使其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桑哥聽從了老朋友的建議,並讓他派人在前面帶路。蒙古軍隊如神兵天降般的包圍了甲若倉城,城中的貢嘎桑布拒絕投降,桑哥命軍隊架起大炮,猛轟甲若倉城牆。

黏土砌築的城牆根本招架不住蒙軍的炮火,沒多久便崩塌出大段缺口,蒙古軍隊一擁而上,收復了甲若倉城貢噶桑布在戰火中被殺。

就這樣,貢嘎桑布之亂在忽必烈的雷霆一擊下平息,但這次動亂所造成的的影響卻遠遠沒有結束。

首先,蒙古人藉助這次動亂在西藏開始長期駐軍。其中,桑哥以護衛達瑪巴拉為由,在蚌波崗留駐了一百六十名兵士。又從七個蒙古千戶的軍隊中,抽調700人,擔任警戒西蒙古汗國的哨所駐軍。同時,他在西藏各個戰略要衝,以保護寺院為藉口分別駐紮了蒙軍。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達木(今當雄)成為蒙古駐軍的重要中心之一。

其次,桑哥還改革了西藏地區的驛站供應與管理體制。按照之前的慣例,各地驛站的供應和差役均由各地萬戶派人支應。但藏北苦寒,驛站的差役多有逃亡。這次桑哥命令蒙古軍隊留駐人馬,單獨負責驛站運行,各地萬戶只負責物資供應。

這次改革後,由軍隊人員運營的驛站,效率得以極大提高。因為了有蒙古軍隊的駐紮震懾,各地方勢力都有所收斂,西藏的社會安定和中央政令的貫徹均得到了保證[4]。

這些還都只是檯面上的影響,有些人的命運還因此徹底改變。

在事後清算的過程中,大量貢嘎桑布的黨羽被從政權中剔除,例如、伍由巴大師的兩個侄子就直接被忽必烈流放到了江南[5]。

在這種事上,忽必烈是從來不會手軟的。別說是伍由巴的侄子(伍由巴大師生前可是為名滿天下的薩迦大德,就連八思巴受比丘戒的都想請他操刀),就連涉嫌爭奪儲位的達尼欽波桑波貝也沒逃過懲罰。

他被告知需要跟隨桑哥的軍隊一起去大都面見皇帝,結果雙腳還沒踏上大都的地面,便有大臣舉報他在西藏期間不法。

忽必烈隨手就將他貶去了蘇州

,後來可能還覺得不解恨,又追命貶去更南的杭州。

現在看起來蘇、杭二州都是天堂一樣的地方,但達尼欽波桑波貝可是從小在西藏高原長大的,讓這樣一個人生活在溼熱的江南,估計誰也不會覺得是在天堂裡。

說起來,達尼欽波桑波貝也是活該倒黴。貢噶桑布支持你,你就跳出來爭儲,你也不看看達瑪巴拉背後的大腿是什麼級別的?好在,達尼欽波桑波貝身上的戲份還沒結束,之後我們還會提到他峰迴路轉的境遇。

貢嘎桑布之亂對於薩迦派的影響極其深遠,這是薩迦派內部裂痕的第一次釋放,也讓西藏所有人都明白了,薩迦政權並不是他們宣揚的鐵板一塊。

甚至,五世達賴喇嘛將八思巴的去世,都歸咎於這場動亂。

在他的記述中,說八思巴的侍從挑撥他與貢噶桑布的關係,在蒙軍入藏的過程中,侍從害怕自己的陰謀為八思巴察覺,因而將其毒死。

這種說法在明朝時期一度非常流行,但現在確知不符合史實。因為,八思巴於公元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1月22日在薩迦圓寂。這時桑哥已經完成平叛帶兵返回了大都,以此時間推論,桑哥平叛時間應該是在公元1279年——1280年初。所以,八思巴圓寂的時間肯定是在平叛之後。

至於,是不是有貢嘎桑布的殘餘勢力報復暗害就不得而知了。至少,在薩迦派內部並不承認這種說法。因為,在薩迦派史料中關於八思巴的壽祿,有這樣一個隱喻故事。

《薩迦世系史》記載,據說八思巴年幼時,曾夢見自己手中拿著一根有80節的藤杖,到第46節處彎曲了。

次日清晨向薩迦班智達說起此夢,薩班說:“這節數象徵你的壽數,第46節上彎曲是預兆著你46歲時有難,到時需要當心。[6]”

八思巴圓寂時,確實享年46歲。不過,如果你將46歲有難,解讀為有災禍或者有人暗害,其實也未嘗不可。但至少在我接觸的薩迦派僧侶中,他們都認同八思巴是正常圓寂這一說法的。

[1][3][6]、帝師八思巴傳__ 陳慶英譯;[2]、《蒙古源流》__薩岡徹辰;[4]、論元代在西藏地方建政立制的基礎_張雲;[5]、《薩迦王朝的興衰》__丹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