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脊飾的排列順序是什麼?

以前我唱過歌給禰聽

何謂脊飾,即屋脊的裝飾。在古代建築中,屋脊是屋頂上最容易漏雨的地方,在結構上對其進行覆蓋是必須的,一般用瓦條、磚或脊筒子覆蓋。這個時候,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敏才智就凸顯出來了,古代的匠師在解決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加上了自己的藝術處理,由此脊飾也由簡單的式樣逐漸發展成形式多樣的各種脊飾。

那麼題目中提到的脊飾排序,我理解為是脊飾的不同位置,應該就是其所謂的排序,如若和題目理解不符,請指正。

1、鴟吻。指的是正脊兩端各有一獸形裝飾,兩者相向口吞正脊,又稱為正吻。其中,鴟吻多做龍的形狀,在中國古代龍作為四靈之一,在周代的時候代表君王,唐宋時認為是祥瑞之徵,到明清時象徵著帝王。


2、垂獸及戧獸。在正脊的兩端,是四條垂脊,它們兩兩相構,構成人字形,垂脊上的裝飾構件式垂獸,以垂獸為界又分成獸前和獸後兩部分,垂獸之後叫垂脊,垂獸之前稱之為角脊。除此之外,在歇山頂建築中,除了正脊和四條垂脊之外還有四條戧脊,在其端部的裝飾構件叫戧獸。

3、走獸。在角脊上排列的動物雕飾。最前面的稱為仙人,後面一排小獸多做蹲踞狀,清朝的時候稱為走獸,宋稱蹲獸。其中,在仙人之下套在仔角梁的預留榫上的獸頭形陶質裝飾構件稱為套獸,既美化了簷角又可以保護仔角梁的頂端不受雨水侵蝕。走獸的形狀多有海馬、天馬、獅子、鳳、龍、鬥牛、押魚等。

這些脊飾,不僅僅是起到裝飾的作用,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中國古代的禮制。在不同的朝代,對於脊飾的位置、大小等均有定式。並且,蹲獸的種類和 排放的順序在不同的朝代有嚴格的制定。除此之外,這些脊飾也是當時人們的精神寄託,起到辟邪降兇的作用,如鴟吻象徵著降火避兇,如獅子是能驅魔辟邪護法的瑞獸,押魚傳說是海中異獸,能降雨噴火,滅火防災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