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往事|為中國石油工業獻出生命的人很多,柴達木盆地是最多的……

冷湖往事|为中国石油工业献出生命的人很多,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

青海冷湖,位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邊緣,1958年伴隨石油的發現而誕生,由老基地、四號和五號三個相距15公里的地方組成,總面積比上海市還要大。

1954年,柴達木盆地迎來了第一批石油墾荒者,憑著“一卷行李一口鍋,牽著駱駝戰沙漠,渴了抓把崑崙雪,餓了啃口青稞饃”的幹勁,他們耕耘四載,發現了第一口標誌性油井——“地中四井”。由此,冷湖油田成為我國當時四大油田(玉門、克拉瑪依、四川、冷湖)之一,中國的地圖上也從此有了冷湖鎮。冷湖油田生產的原油源源不斷地運至玉門、蘭州煉製,為青海、西藏的發展和西南地區的國防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曾經的青海油田駐地,冷湖老基地曾見證了激情燃燒的石油會戰歲月。上世紀60年代,冷湖人奔赴大慶、勝利等地支援建設,一度有“哪裡有石油,哪裡就有冷湖人”的說法。

文丨高青有

中石油青海油田公司

但凡青海人,無論是否去過柴達木,都知道冷湖。冷湖之所以有名,不僅因為一個靈動的名字,更因為它曾經是聞名全國的石油基地。

冷湖地處柴達木盆地西北部,面積17460平方公里,海拔2800米,地形複雜,東北高,西南低,形成山地、丘陵、戈壁、沙漠、鹽澤、湖泊兼有的特徵,氣候寒冷乾燥,多風少雨,晝夜溫差大。但就是這片乾涸的不毛之地,卻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

冷湖往事|为中国石油工业献出生命的人很多,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

△1959年,會戰時的冷湖

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一個夏日,一支名為632的地質隊奔赴青藏高原,30名隊員跋山涉水,穿越茫茫戈壁,來到了冷湖地區的賽什騰山下,尋找石油。因為傍湖可以解決勘探用水,他們最初的落腳點選在一個小淡水湖邊。湖水很涼,遊牧的蒙古族叫它“昆特依”,翻譯成漢語就是冷湖。

經過初期勘查,地質隊員發現這一地區有成片的地質構造,於是從湖畔開始自北向南一邊勘探,一邊按順序命名為冷湖一號、二號……七號構造。

1958年8月21日, 1219鑽井隊開始在冷湖鑽井。9月13日,當鑽頭鑽至650米深時,“地中四井”發生井湧,繼而出現井噴,原油瞬間從地下射向高空,並連續暢噴3天3夜,初步估算日噴原油高達800噸左右。由於沒有儲油設備,出井的原油一時運不出去,探區指揮部只好築堤儲油,將噴出的原油圍堵成了一片“油海”。當時,一群野鴨從遠處飛來,誤把“油海”當成湖泊降落,因此受困。

冷湖往事|为中国石油工业献出生命的人很多,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

△ 冷湖油田第一車原油外運,圖為管理局局長李鐵輪剪綵

“地中四井”為當時步履艱難的祖國帶來了希望,也使冷湖迅速崛起為一個初具規模的石油城鎮和聞名全國的石油基地。1959年,為了方便指揮作戰,原青海石油勘探局從大柴旦遷至冷湖,並相繼成立了鑽井處、採油處,並建設了煉油廠、水電廠,科研後勤單位也隨之搬遷。當時,冷湖地區石油職工迅猛增至2萬多人,佔青海石油勘探局職工總數的84.4%。1959年9月,國務院批准冷湖地區建市,直到1964年才改設冷湖鎮, 1992年改為冷湖行委。

冷湖往事|为中国石油工业献出生命的人很多,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

△ “地中四井”噴油

“地中四井”噴油,不僅揭開了冷湖油田開發的大幕,更展示了柴達木盆地石油工業廣闊而燦爛的前景。聞訊冷湖噴油的喜訊後,遠在玉門的“石油詩人”李季激動萬分,當即賦詩一首:《一聽說冷湖噴了油》:人人爭把喜訊傳/盆地原是聚寶盆/柴達木是祖國的大油田……噴油的消息和詩人的詩作傳出後,全國油田人為之振奮,各路勘探隊伍隨即向冷湖集中。

1959年2月20日,隨著第一車原油從冷湖外運,柴達木盆地的運油車輛便絡繹不絕,浩浩蕩蕩的油車如長龍一般,給沉寂的戈壁灘帶來了生機。1959年春夏,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的餘秋裡和副部長孫敬文、康世恩先後到冷湖探區視察,望著忙碌的井架和不斷湧出的滾滾石油,明確指示開採隊:“拿下冷湖油田,為柴達木石油工業大發展打下基礎。”

青海石油管理局黨委隨即決定:集中力量猛攻冷湖。聚集人力的同時,又陸續抽調了40多部鑽機,在冷湖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一時間,冷湖沸騰了,戈壁灘上,紅旗招展,機聲隆隆,亙古沉寂的荒野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歡騰。

到1959年底,冷湖油田年產原油近30萬噸,約佔全國的12%,成為繼玉門、新疆、四川之後的第四大油田。同時,冷湖煉油廠煉製的成品油開始運往西藏,供應邊防部隊。

之後的20年,“地中四井”不停運轉,累計產油達到32704噸,直到1978年1月才停止生產。

上世紀50年代,冷湖油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產油、供油基地,在當時我國石油產量極端低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的情況下,為國家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92年,由於無新增儲量等原因,冷湖大部分油井停產,青海石油管理局機關及後勤服務部門也遷至甘肅敦煌。在奔赴新驛站的隊伍中,許多石油人的胸前都懷揣著一捧冷湖的沉砂,那是他們無法忘卻、割捨的的記憶和留戀。

在冷湖四號地區的東南角,一片名為4號公墓的沙漠墓場沒有松柏縈繞,唯有黃沙相伴。這裡長眠著400多名石油人,年齡最小的只有19歲。400多個墓碑,背襯著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全部朝向東方,因為他們的故鄉多在東部。

墓群裡,有父子、夫妻的墓碑。原冷湖油田管理局研究所黨委書記陳自維、張秀貞夫婦在1950年油田剛勘探時,就來到冷湖。多年後,張秀珍因病離世,安葬於沙漠。陳自維回到內地生活,臨終時要求子女一定要將自己的骨灰送回柴達木盆地,和妻子合葬於冷湖沙漠中。

冷湖往事|为中国石油工业献出生命的人很多,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

△五四青年節,團員青年來到墓地祭奠為柴達木石油事業獻身的石油人

公墓中還沉睡著一位從未到過冷湖的老地質專家——原石油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院高級工程師黃先訓。年輕時的黃先訓對柴達木盆地魂牽夢縈,作為石油地質專家,他跑遍了除青海油田之外的全國所有油田。1980年,當他做好準備奔赴冷湖之際,卻被查出身患重症。臨終前,他留下遺願:“生不能去柴達木,死也要留在柴達木。你們把我的骨灰就葬在柴達木吧!”

原青海油田總地質師顧樹松在回憶文章《憶陳賁地質師》中寫道:“陳賁是一位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領導和長者;工作中,是一位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的學者和老師;生活中,是一位品德高尚、樂善好施的兄長和君子;患難中,又是一位剛正不阿、寧折不彎,絕不向權貴低頭的硬漢……回首往事,他的勤奮工作、科學態度、剛正不阿、樸實作風、富有同情心和為人正派等高貴品德,值得我永遠學習和敬仰。”

4號公墓中,還安息著1976年11月4日犧牲於青海澀北氣田的六位石油人。當時,澀深15井射孔求產,因壓力過大強高壓氣流咆哮出井口,衝出放噴管線並飛速倒轉,距離井口10多米遠的薛崇仁、王警民、陳家良、李松安、張忠生、徐寅福倒在了血泊中,永遠離開了他們熱愛的石油事業。

為中國石油工業獻出生命的石油人很多,柴達木盆地是最多的……

自上世紀90年代基地搬遷後,油田墓地也搬遷到敦煌,但四號公墓卻一直保留在沙漠中。每年清明,青海油田的年輕一代石油人,都要來此添一抔沙土,獻一枝黃菊,追憶和銘記著那段關於生命與夢想的冷湖往事。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