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是誰發明的?

淡定的小鹿

隸變丨隸書的誕生過程

傳說隸書是一個叫程邈的人發明的,有書為證:

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意思是,傳說程邈擅長寫大篆,最開始在一個縣公安局當獄警,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裡,在監獄的十年間,他苦思漢字的改善工作,終於把篆字圓的筆畫改成方的,於是就成了隸書。秦始皇看到了程邈發明的這3000隸書字,龍顏大悅,於是把程邈釋放出來並破格提拔為御史,因為這種字方便基層公務員“隸”的使用,於是這種字體被命名為“隸書”。

然而,這種說法並不靠譜。

先不說一個縣的獄警得罪最高統治者,又能在監獄裡發明新字體取悅最高統治者的可能性,單就一個字體的變化來說,並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

漢字從篆書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叫做“隸變”。

漢字具有傳遞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屬性,作為工具,肯定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方便使用的,那麼篆字因為它特有的樣式,線條迴環彎曲太多,不太方便書寫。

戰國後期,各國變法,各種文書的日常書寫比較多,尤其是秦國,大量的基層公務員需要書寫大量的文件,那麼篆書無疑是比較不便於書寫的,於是這些基層公務員在日常書寫中就慢慢地把一些彎曲的筆畫做了簡化,圓的改成方的,長的壓成扁的,漸漸的隸書這種書體形成,因為最初這種寫法流行在基層公務員“徒隸”之中,所以這種新出現的字體被命名為“隸書”。

裡邊的過程持續了幾百年,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一直到漢朝成熟隸書出現,過程很漫長,參與的人也非常多,絕不是某一個人能完成的,所以說如果非要說隸書是誰發明的,那就是——徒隸。


書法雅集

關於隸書的發明,這個我很早之前曾在一本書上看過,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吳伯陶先生的《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

裡面說道了隸書的定義,他說,“〈說文解字〉中解釋‘隸’的意義是‘附著’,〈後漢書·馮異傳〉則訓為‘屬’,這一意義到今天還在使用,現代漢語中就有‘隸屬’一詞。〈晉書·衛恆傳〉、〈說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認為隸書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隸書是小篆的一種輔助字體。”


這個“輔助字體”出現的就很關鍵了,從小篆進化到隸書,就好比繁體字優化成簡化字。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們一開始要寫繁體字,那得多心累啊,但是出現了隸書,就可以去繁從簡,書寫上就沒那麼多工筆,當然更加輕鬆了。


那麼發明了隸書的人,就很偉大了,怎麼個偉大法呢,你想一下,沒有隸書就沒有楷書。

沒有楷書可能我們現在還在寫小篆,不過那可是可能,還是可以容我腦補腦補的。

照這個道理,這個發明者應該名流千古,但是事實上,知道他的人很少,不知何年何月生,也不知何年何月死,關於他的記載很少,我們只知道他生活在秦始皇在位時期。


他叫做程邈,是個陝西人。

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少之甚少,其中有一篇是王獻之的外甥羊欣同學寫一本叫做《採古來能書人名》的書,其中有記載說:“(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書曰隸書。”


從這段描述中可以得知,程邈是在監獄裡發明了隸書了,平常人在監獄裡估計就是等死了,但是他不是,他沒什麼事兒就開始在監獄裡研究怎麼把小篆給精簡化,於是乎,他在監獄中一心鑽研字體結構,一做就是十多年,終於結合前人的字體,整理了隸書3000字上奏。

那時候正好趕上秦始皇推行“書同文”政策,以小篆為統一文字開始推行天下。但小篆繁雜啊,寫起來也很費時費力,於是程邈就把自己發明的字體給秦始皇看了,這下好了,秦始皇不僅十分滿意,對程邈十分讚賞,就任命他為御史。


不過這個也只是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在唐代也出現過,張懷瓘的《書斷》中曾有過這樣一段記載,“案隸書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為衙縣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難成,乃用隸字,以為隸人佐書,故名‘隸書’ ”。


雖然有史書為證,但是我覺得隸書的演變是有一個長久的過程,就像楷書一樣,有人認為楷書是魏晉時期鍾繇發明的,也有人認為字體的演變不是一個人能主導的。


其實這些話都對,隸書盛行於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後不斷髮展加工,加工者肯定並非一人能力而為之,要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需要一整個時代的體系去完成。


西漢中期以來,隸書的脫去篆體而獨立的形式,已經完全形成,這個時間段是很長,一人之力想想也不對,但是總有一個開頭,那我們可以理解為,程邈起到了開頭的作用,推進的功勞是整個時代。




東家APP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被叫做“佐書”。隸書分為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隸書是通過“隸變”從篆書字體中脫胎產生的。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字形結構的變化,既是對正體篆書字形結構的改造,這種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簡化;二是書寫方式的變化,既是改變原有正體篆書的書寫方式,這種改變的主要目的是簡捷流便”。

對於它的發展,第一次高峰是在兩漢時期。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西漢中期以來,隸書的脫去篆體(包括結構、筆畫的寫法)而獨立的形式,已經完全形成。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因此,隨著西、東漢王權的相繼確立,對現實生活中廣泛流通的隸書進行規範整理也就成為必然。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此外,隸書又出現了第二次高峰,那就是在魏晉以後,這個時候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所以我們說,在這四百多年的隸變過程中,有著實在太多的書法文本需要我們加以解讀和認知。


不二齋

有人說,隸書是程邈發明的。如真有其人,那中國書法史上最重要的三個人,依次應為:程邈丶王羲之、顏真卿。

這是因為,隸書的出現太重要了,它打破了文字產生的六義,讓中國文字由圓轉的象形文字變成了方塊的漢字,併為草書、行書、楷書的產生打下的基礎。

當然,隸書不太可能由某一個發明,它的出現是個漫長的過程,史稱隸變。隸書由篆書的快捷書寫演變而來,到漢代發展成熟。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我國古代有種說法、認為秦朝下邽人程邈創制隸書。


程邈字元岑,起先做縣裡的小官,後來犯了罪,秦始皇把他關在雲陽的監獄裡。他在監獄裡潛心研究10年、把小篆書削繁就簡,化圓為方、而後變成隸書3000字。後來,他把這種字體上奏,秦始皇認為很好、便起用他為御史。因為秦朝奏事繁多、書寫費時難寫,於是便用隸字。

因為他是地位低微的官吏,用這種字體有助於書寫,所以稱為隸書。

這個故事最早見於唐代張懷瓘《書斷》:“相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之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善之,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蔡邕也稱是程邈“刪古立隸文”。

從出土實物看,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隸書出現了,想來程邈創制隸書,也和上古倉頡造字一樣、大致是總結前人對於隸書的開創成果,加以整理改進,規範統一,並在變化小篆書的基礎上,增添隸書的數量為3000字。


由於戰國秦朝,隸書的使用並不廣泛,基本使用於社會底層,故而隸書在秦王朝的地位,遠在官方應用文字小篆書之下。隸書在我國書法史上的真正崛起,當數兩漢時期。其時由於政治的統一,經濟的上升,文化的發展,人事的繁複,人們對於書寫的速度,便有了進一步的要求,由此,往來回環的篆書寫起來實在太費時間,於是,簡單易行的隸書,便理所當然地從草莽中崛起,並無情地取代了篆書、成為兩漢時期的官方文書並大行於天下了。

在我國書法史上,隸書的崛起並取代篆書,可以講是一個劃時代的大轉折。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我國各體書法所用字體,向有篆隸楷草的說法,其中草書一體,本是在篆、隸、楷三體的基礎上為著急用而產生的,因此便有了草篆、草隸,以及由楷書而演化出來的今草、狂草等等。為此從嚴格意義上說,草書很難稱得上是一種獨立的字體。再回過頭來,在篆隸楷三體中,就時間來說,篆書在前,楷書在後,而隸書居其中。


我國兩漢隸書,其洋洋灑灑的卓犖大作,可謂是集中體現在豐碑大褐上面,而尤其以東漢諸碑為集其大成,後人所說“漢碑”的輝煌,指的就是東漢隸書諸碑。有名的如《封龍山頌》、《石門頌》、《乙瑛碑》、《禮器碑》、《鄭固碑》、《張景碑》、《孔廟碑》、《鮮于璜碑》、《西嶽華山廟碑》、《衡方碑》、《史晨碑》、《夏承碑》、《西狹頌》、《郵閣須》、《楊淮表記》、《魯峻碑》、《熹平石經殘碑》、《婁壽碑》、《韓仁銘》、《尹宙碑》、《白石神君碑》、《曹全碑》、《張遷碑》、《朝侯小子殘碑》等等,只要隨便舉出一碑,都是垂範千古,值得後世當作楷模,進行學習取法。東漢以後,譬如唐朝的韓擇木、清朝的伊秉綬,縱使是奇軍突起,可卻已經是鶯聲斷續,難以形成氣候了。



翰墨書道

隸書是書法演變過程中的一種字體。

隸書字形多呈寬扁,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其“隸書”主要起源於戰國,傳說是程邈所整理出的,他是秦代書法家,主要是他先將“篆書”改革為“隸書”的。



具體有這麼一個故事(相傳),說是秦朝有個叫程邈的徒隸,因得罪的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裡面,他當時看到獄官的牌子用篆書寫的,覺得很是麻煩,不利於書寫,於是就作了改革,化繁為簡,秦始皇看了之後很是高興,還免了他的罪狀,更是讓他出來做官,封為“御史”。

當然這個肯定不是他所書寫的,他只是整理而已,正真的書法是通過眾人日積月累共同創造的。


所以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所以隸書的書寫速度更快、更方便。

同時“隸書”為行書、楷書、草書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可見對後世書法的影響是不可小覷的。


墨韻書香1314

我是三品齋主李存章,書法愛好者與習練者。

隸書是誰創造的?我的答案是一一勞動人民創造的!

現在從出土的遠古資料已經推翻由程邈創制隸書的史料說法,程氏之前隸書早以在民間流行,充其量,程氏隸書之集大成者,把流行在民間的隸書字收集在一起,便於大眾學習識認及實用,相當於一部字典吧。就這一點,歷史也不會忘記他。

隸書的產生流行與發展,與其他幾個書體一樣,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工作與生活實踐中,創造完善與發展的。相行文字甲骨文如此,篆書隸書如此,行書草書如此,最後產生的楷書也如此!哪一種書體,都不可能一下子創造出來,都是經過上百年上千年演變而成的。當然,每一種書體,最後由一位或幾位集大成者總結而成定型,並取得社會大眾認可。

現在說說我之大姓“李“寫法。在我小的的候,我住的房是我們村我們第生產隊的辦公室,每到晚上,每家每戶都得到辦公室報一天的工,生產隊會計給每個勞動力記工分。因為我隊李姓是大戶,會計每天寫一大串李字,寫法與我學校學的不同,應該是七筆,其只寫二筆,橫上豎圈,豎下圈,再撇出去,一點。也就是點一筆,其餘一筆。這裡我寫一下:

我父親及村裡人都這樣寫李字。後來我練書法,買來一本書法字典,查不到歷代書家這樣寫李字。也曾請教過書法家,也說這樣寫草書李是錯誤。可我們村,及周邊村都這樣寫,也都這樣認,約定俗成,我們這一片都認為是對的。這不是民間的發明創造嗎?經過長時間使用與傳播,很可能慢慢就被大家都認可了。



三品齋日記


隸書的出現,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隸書究竟由誰發朋,目前還爭論不休。唐代書法家兼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有這樣一段話:

案隸書者,秦下邦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為衙縣獄吏,得罪始皇,幽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圓而為隸書三千字。

這段話從唐代到現、當代,被大多數學者所推崇,可以認為是隸書產生的背景和根源。


由於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使用的文字不盡相同,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多種文字並存,給各國之間進行文化交流帶來了許多不便。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為建立中央集權性國家,對各行各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文字、貨幣、度量衡、律法等,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秦朝通用文字——小篆雖然比起大篆簡化了一些,書寫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相當複雜,不好辨認,學習起來也困難。

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文字出現,來順應社會發展。


程邈生活在秦始皇時期,本身是一位小官兼書法家。當了階下囚後,在10年的監獄生活中,因為無聊,他就寫寫畫畫,在小篆和民間各種字體的基礎上,不經意間創造了一種新的字體——隸書。

這種字體被秦始皇看到後,只見這種字體把曲、圓的筆畫變成了直、方的筆畫,整個字體看著方正厚實,凝重古樸,筆畫簡潔舒展,很容易辨認和書寫。這不就是他夢寐以求的文字嗎?秦始皇相當高興和滿意,於是,下令釋放了程邈,並給他升了官加了薪。

程邈的這種文字改革,書法史上稱“隸變”,是古代文字和書法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


鴻鵠迎罡

隸變是隸書產生過程。

隸書繼小篆之後通行的漢字書體。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但隸書不是從小篆演化而來的,出土的秦簡和漢簡,存在著一條日常書寫的演化過程,隸書是日常書寫的發展過程的結果。

大篆·石鼓文


小篆嶧山碑:




隸書筆畫由圓轉轉變為方折,結構刪繁就簡,便於書寫。

晉衛恆《四體書勢》:“隸書者,篆之捷也。”

隸書萌芽於古,趨用於秦。

戰國楚簡:

青川木牘:


裡耶秦簡:



雲夢睡虎地秦簡:



漢隸碑刻,豐富多樣的漢隸書。

這些碑刻流傳至今的約有一、二百種。

朱彝尊把漢碑分為三類:方整、流麗、奇古。他在《西嶽華山廟碑跋》中說:“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鴻都石經》、《尹宙》、《魯峻》、《武榮》、《鄭固》、《衡方》、《劉熊》、《白石神君》》諸碑屬此。一種流麗,《韓敕》、《曹全》、《史晨》、《乙瑛》、《張表》、《張遷》、《孔彪》、《孔宙》諸碑屬此。一種奇古,《夏承》、《戚伯著》諸碑屬此。”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本漢第七》中把漢碑隸書分為駿爽、疏宕、高渾、豐茂、華豔、虛和、凝整、秀韻八類。   

最能稱作典型的有:《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張景碑》、《華山碑》、《朝侯小子殘碑》、《曹全碑》、《熹平石經》、《韓仁銘》、《鮮于璜碑》、《張遷碑》、《幽州書佐秦君石闕》、《鄐君開通褒斜道刻石》、《石門頌》、《西狹頌》、《郙閣頌》、《武梁祠畫像題記》、《左表墓門題字》、《蒼山畫像石題字》等。從風格上講,或雄強,或秀美,或飄逸,或凝重,或古樸,或優雅……可謂千姿百態,朱彝尊和康有為的分類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說“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隸變是中國文字的一個巨大變化,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字體、新點劃比篆書大大豐富,並且都建立在“書寫”的基礎上,使“以簡馭繁”、“以靜寓動”、“書為心畫”等等藝術特徵獲得了全面實現的契機,也使“縱橫有象”擺脫了對物象的依賴而進入到自然的精神意蘊。


清揚有儀

歷史記載,程邈首先將篆書改為隸書,他是秦代書求家,蔡邕稱他為“刪古立隸文”唐人張懷瓘也說他是因為發明了隸書而被秦始皇免罪的。由此看來,程邈發明隸書是有歷史根據的。

我們先拋開這個不談,我們來客觀分析一下,我認為不應該說是誰發明了某種書體,我們很難想象某一個人就發明了一種書體,或者獨創一種書體,這就跟張懷瓘發明了行書一樣。



實際上,我認為一種書體不可能是某個人就能發明的,一種書體的出現,成熟需要歷代人的努力,經過漫長的歷史檢驗才能成形,我們只能說程邈和張懷瓘在隸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中做出了突出性的貢獻,或者首先倡導了這一書體。


以上是我個人看法,不當之處,請同行指出,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