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隆中對失敗關鍵:少了個龐統

荊州地區,既是劉備奔波大半生後重新創業的起家老本,也是諸葛亮等一大票蜀漢文武的故鄉或第二故鄉,同時又是《隆中對》裡面北伐中原的重要地區。

不幸的是,這塊三國交匯的四戰之地,又是東吳方面一直窺視的肥肉。東吳的根據地江東,位於荊州下游。正如蜀漢要拿下漢中屏蔽成都一樣,東吳也時刻夢想著拿下荊州來屏蔽江東地區。

更不幸的是,駐守荊州的總司令關羽,軍事才能與政治外交才能嚴格失衡,而且為人倨傲,對士兵很關愛,卻不會和同僚、盟友相處。他在荊州六七年,不但和東吳的關係搞得很僵,而且荊州本地的那些官員們,很多都對老關又怕又恨。

以諸葛亮的才能,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隱患,但他別無辦法。劉備手下最能耐的兩個謀臣,諸葛亮自己要經營益州,法正要陪著劉備在外打仗,都分不出手去幫荊州。

如果豁達的龐統還健在,倒可以讓去幫關羽守後院,協調人際關係,拓展外交。龐統為人處世頗為靈活,而且在荊州和東吳有深厚的人脈。這活兒他能幹得很漂亮。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對諸葛亮來說,雪上加霜的是,蜀漢人民的老朋友魯肅魯子敬,在公元217年就去世了。

魯肅作為東吳屈指可數的戰略家,同時又是少數頭腦清醒,能夠正確衡量天下大勢的人物。他在東吳陸口統帥的任上數年,對劉備集團既有搶奪荊州的利益鬥爭,又有抵抗曹操的合作。總的來說,合作是大趨勢,鬥爭是小插曲。這一點恰同諸葛亮達成一致。有魯肅和諸葛亮東西連橫,勉強維持著孫權劉備兩家以和為貴的態勢。

魯肅死後,接任陸口吳軍統帥的是激進的主戰派呂蒙,原本兩家幹臣共同維持的這種來之不易的合作,頓時成為諸葛亮一廂情願的獨角戲。

諸葛亮隆中對失敗關鍵:少了個龐統

(呂蒙)

這隻能讓荊州的局面更加惡劣。

另一方面,在219年初,劉備、諸葛亮乃至整個蜀漢勢力的絕大部分力量,都投入了對漢中的爭奪,也實在緩不出手來顧慮荊州。打下漢中之後,順勢攻佔房陵上庸、劉備稱王,都是一氣呵成。219年上半年就這麼不經意地划過去了。

這就造成了在219年下半年,荊州地區暗流湧動的形勢。

在這樣錯綜複雜的情形下,關羽的大舉北伐,就如同根基不牢靠的高樓大廈。雖然短時間內取得驚人戰果,威震華夏,但這種威勢只能讓東吳方面更加不安。外交上的根本隱患沒有解決,關雲長因勝而驕,更做出了得罪盟友的舉動。

孫權曾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關羽不但拒絕,還辱罵使者;水淹七軍後,關羽又擅自動用東吳在邊境的糧食,甚至威脅說要攻滅東吳。這些行為都是很不智的。當然,東吳背盟襲擊荊州,主要是出於利益考慮,並不等於說關羽不得罪東吳,東吳就一定不會捅刀子。但關羽這些行為,至少讓東吳的刀子捅起來更加理直氣壯。

同時,曹操在關羽的軍事壓力下,則加緊向東吳暗中聯絡活動。

最終,孫權拍板,捅劉備,搶荊州!呂蒙和陸遜在關羽面前玩弄了一手裝孫子之計,進一步降低關羽的警惕,引誘他把防守荊州的主力調往前線,後方更加空虛。接著,呂蒙親率精銳部隊偽裝成商船,向江陵發動突襲。此之謂“白衣渡江”。守衛荊州的大將糜芳、士仁等,早已不滿關羽欺壓同僚,在重兵威逼之下,先後投降東吳。

諸葛亮隆中對失敗關鍵:少了個龐統

於是很短時間內,荊州三郡閃電般的陷落了。

同一時間,曹操派出徐晃、徐商等大將增援襄樊,截擊關羽。

這樣,關羽以區區荊州數萬之兵,幾乎直接面臨曹、孫兩家的傾國之眾,戰爭結果也就毫無懸念了。關羽在襄樊前線被徐晃擊敗,急忙南撤時,軍心渙散,最後敗走麥城,被吳軍擒獲殺害。

諸葛亮隆中對失敗關鍵:少了個龐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