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向劉備獻計,劉備卻反過來教了他一課

公元208年,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向南進攻荊州,兵力15萬左右。對三國時期頭號軍事家曹操而言,這幾乎也是他三十年戰場生涯中,所率領規模最大的部隊。

曹操為何在這時南下?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因為劉備請出諸葛亮後,在博望坡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因此曹操驚怒交加,遂出大軍南下。

歷史上的原因更簡單。劉備本來就是曹操最看重的對手,曹操自翻臉之後,從來都是把劉備當做心腹之患,一直想除之而後快。之前苦於主力部隊在收拾河北的袁紹殘黨,騰不出手來南下,派遣的偏師夏侯惇又在博望坡被劉備海扁一頓。等到207年,操哥終於徹底消滅袁氏,把河北地區完全佔領,次年就立刻調集大軍南下,為的正是一舉消滅心腹大患劉備,以及庇護劉備的劉表,佔領荊州地區。

至於諸葛亮,在那時的操哥眼中,不過是一個有幾分虛名的青年才俊罷了。等佔領荊州後,他肯來投順俺老曹最好,不肯來那就殺了得了,哪裡可能為了這小毛頭專門出兵呢?

曹操南下的消息傳來,劉備這邊倒也不是毫無準備。曹操要統一天下,早晚都會打荊州,水來土掩,兵來將擋,怕什麼?然而屋漏偏遇連綿雨,這個節骨眼上,荊州牧劉表忽然病死了。

劉表雖然已經老邁,對劉備也有猜忌提防之心,但畢竟是荊州地區的雄主。背靠這棵大樹,劉備可以大膽抵擋曹操。現在劉表一死,荊州頓時群龍無首。原本早已鬱積的劉琦、劉琮兩兄弟及其背後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也立刻爆發出來。

在蔡瑁、張允等人支持下,劉琮搶先一步繼承了劉表的荊州牧權位。但這位二公子的地位也是很尷尬的。東面有哥哥劉琦在江夏,隨時可能興兵前來,問廢長立幼之罪;北面有劉備在新野、樊城,對自己也沒什麼好處。恰在這時候,曹操的大軍又來了。荊州地區的很多名門官員如蒯越、韓嵩、傅巽等人都是“親曹黨”。在他們的威逼利誘下,劉琮把持不住,乾脆直接派人聯繫曹操投降。

諸葛亮向劉備獻計,劉備卻反過來教了他一課

蒯越等人勸劉琮投降,說辭是:現在曹操大軍南下了,咱們這兒能和曹操打的只有劉備。但劉備也不是曹操的對手,要是打了敗仗,您也就完了。就算劉備打贏了曹操,他也不會聽您的了。與其這樣,不如直接投降朝廷。蒯越等人攛掇劉琮投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是被作為“賣主求榮”加以批判。但實際上曹操雖然殘暴,當時確實代表正統大漢皇朝。劉表勢力只是個地方軍閥,面對“中央軍”的征討直接投降也算順應大勢。評價這個行為,無非看在你站在曹操還是站在劉備的政治立場上而已。至於《演義》中劉琮和蔡夫人投降後被曹操所殺,也是藝人的虛構。歷史上劉琮投降後得到了善終。

劉琮集團為自己的利益投降不打緊,這樣一來,劉備的局勢頓時危急起來。北面是死對頭曹操的十五萬大軍,南面的靠山劉表換成了居心叵測的劉琮。那怎麼辦?只能先棄城逃走。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南逃之際,諸葛亮再次施展神通,在新野放了一把大火,燒得曹仁、曹洪的十萬大軍焦頭爛額。這同樣是虛構。

諸葛亮向劉備獻計,劉備卻反過來教了他一課

歷史上,諸葛亮沒有這樣的神機妙算,敢在敵人眼皮子底下放火奇襲。

實際上曹軍風聲一來,劉備就直接帶著自己身邊的萬餘兵馬,以及願意跟從的老百姓,棄城南下。當時劉備的據點是樊城,與劉琮的首府襄陽只隔一條襄水,抬腳就到。

等到了襄陽城下,諸葛亮向劉備獻出了一條重要的計策。那就是襲取襄陽,劫持劉琮,藉此聯合劉琦,佔領荊州,然後同曹操交戰。

這條計策是可能成功的。劉琮繼位不久,荊州內部劉琦黨和劉琮黨本來就爭鬥不休。現在曹操大軍南下,人心惶惶,劉琮直接投降,在劉表舊部中也有許多人不服。以劉備的聲望和手段,對付劉琮確實有很大勝算。

諸葛亮在未來多年中,以謹慎行事作為一貫風格。而在這個時候,他畢竟只是虛歲28的青年,初出茅廬,血氣方剛,還有些文人紙上談兵的衝勁。

諸葛亮向劉備獻計,劉備卻反過來教了他一課

在他看來,“隆中對”的戰略本來就要求佔據荊州,如今曹操南下,劉琮投降,不趁機奪下荊州,更待何時?

然而劉備拒絕了。

他說:劉表以前對我不錯,死前也曾託我照顧他兒子。現在他屍骨未寒,我就奪了荊州,這樣背信棄義,死後哪有面目見他?

諸葛亮的第一條戰術性計策,就這樣被劉備駁了回來。

這並非因為劉備比諸葛亮還謹慎。劉備戎馬半生,數次從死亡線上滾過來,其魄力與冒險精神豈是隆中高臥的書生可比?

就是因為劉備曾經歷經生死而志氣不改,他才更有自己的準則。

作為亂世軍閥,劉備肯定不是道德至上的聖人。他日後巧取豪奪,霸佔劉璋的益州,是公認的不厚道行為。

但在此時此地,劉備認為對荊州問題不可造次。劉備很清楚,曹操才略蓋世,兵力強大,自己要與之對抗,唯一的方法就是堅持高舉“仁義”的旗號,收穫(叫收買也行)人心。

因此,劉備與曹操的荊州爭奪戰,不僅要爭奪城池,錢糧,軍隊,更要爭奪荊州士人和百姓的人心。

如果這會兒發動政變,貿然對劉琮下手,雖然能吞併一部分資源,在軍事上獲得先機,卻也會激起荊州人士的反感,得不償失。

取捨之後,劉備做出了決斷:他先在城外仁至義盡地向劉琮打了招呼,然後離開襄陽,繼續南下,準備退到重鎮江陵(今日湖北省荊州市),在那裡抵抗曹軍。途徑劉表墳墓的時候,劉備認真地進行了祭拜,痛哭流涕:“老哥,你讓我幫助您家兒子守荊州,可您家兒子居然投降了曹操,我該怎麼辦啊!您在九泉之下幫幫我吧!”

這時候,劉備堅持符合道義的行為,立刻有了收穫:襄陽一帶的官員、百姓,包括劉琮左右的很多人,都紛紛投奔到劉備的旗下,跟著他一起向南撤退。儘管留在襄陽意味著可以平平安安歸降曹操,說不定還能升官;跟隨劉備意味著顛沛流離,很可能還要同曹軍血戰喪命。但還是有很多人用腳給劉備投票。

數以萬計的人扶老攜幼、推車騎馬,如同滾雪球一般到劉備旗下彙集!對自詡才高的諸葛亮而言,眼前這壯觀的一幕,一定也是相當震撼的。如果說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的戰略大局觀給劉備“久旱逢甘霖”的驚喜,那麼在襄陽城下,劉備的仁德也讓諸葛亮感慨頗多。

這一次,是28歲的諸葛亮,從48歲的劉備那裡學到了很重要的東西。權術可以一時得勢,但道義的力量也決不可輕侮。未來數十年裡諸葛亮恪守的道德,或許從這一刻便已固化。

這一對被奉為千古典範的君臣,他們彼此“亦師亦友”的關係,也是相互的。後世文學作品中那種單方向“活神仙諸葛亮教導老好人劉備”的模式,完全不能展現他們的默契與互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