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廠搬到東南亞結果進了坑!產業鏈遷移真這麼容易?

把工廠搬到東南亞結果進了坑!產業鏈遷移真這麼容易?

這幾年,有許多報道和分析談及中國製造業的遷移,高端製造業迴流美國,低端製造業轉向成本更低廉的東南亞。但將工廠搬遷至東南亞真的能挽救微薄的利潤嗎?

網友ofeeroc講了這樣一個案例:

某跨國公司(M集團),旗下有很多產品線,其中的一條產品線的製造工廠在中國一南方城市。該公司位於全世界的銷售訂單都彙集到這家制造工廠,生意相當紅火。

跨國公司有一個部門(A部門),專門研究世界各地的比較成本,然後決定廠址或者遷移等事宜。

A部門考察了位於中國南方的這家工廠,認為其人力成本在這些年裡逐步上升,已經沒有比較優勢了,建議將工廠遷移到其它地方。它又考察了東南亞某個國家(P國),發現這裡的人力成本遠遠低於中國,而且這裡有港口,運輸非常便利。最有利的是,這裡恰好有一家主原料工廠,質量也不錯,也就是說遷移過來的新工廠可以就地採購。

A部門的考察結論就是,這裡是天然適合取代中國工廠的地方,巴拉巴拉。最後總部拍板,在P國建立了新工廠,並且在新工廠建立的當年就關閉了中國工廠。企業SAP系統自動將全世界的銷售訂單都轉到了新工廠。

然後……悲劇開始了。

新工廠採購人員突然發現,那家原料工廠(規模較小)早已經和M集團的主要競爭對手簽訂了獨家採購協議,新工廠在本地採購不了任何原料。沒辦法只好緊急恢復原中國工廠的採購部門,從原有供應商那裡採購原料,然後出口至P國新工廠。

成集裝箱的原料發到了P國港口,發現那裡的港口裝卸以及報關手續繁瑣且效率低下,原料都堆積在港口;同樣的,工廠好不容易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在港口堆積,出不了關!

位於世界各地的銷售叫苦連天,成天被客戶催貨。現在悲劇還在繼續,不知道什麼時候熬出頭。

對此,ofeeroc的感想和體會是:

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來自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並不多。有點歲數的人都有印象,主要是來自港澳臺的投資, 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

在改革開發整個階段,中國一直堅持的是基礎設施投資,大約在2000年以後,也就是改革開放20年以後,跨國企業才開始真正大規模進入中國。也就是說,大規模的產業專業,除了需要目的地具備充足的人力資源外,還要具備完備的基礎設施。否則的話,都是坑。

要鞏固中國製造業的地位,從根本上說,一定取決於本土製造企業的崛起。大型跨國企業在中國開辦的工廠,本質上說,是其產業鏈的一部分,這些工廠,要麼缺乏技術研發能力,要麼市場和技術兩頭在外,經營權又不在自己手中,工廠被轉移,也就是跨國公司總部一句話的事情,毫無辦法。從長遠的看,這一類型的工廠,是肯定要關閉的,是必然的,阻擋不了的。跨國企業對中國製造業的鯰魚效應,隨著中國本土製造業的興起,已經變得可有可無。

很多人擔心美國的製造業迴歸,他們看到了美國更便宜的地價、電價或者其它有利的因素。卻很容易忽視一個更根本的因素:人。在美國,傳統制造業工廠中,很難看到精幹的年輕人,多的是白髮蒼蒼的老人。

如果中美打貿易戰,在最開始的幾年,美國或許會讓中國傷痕累累,但美國本土的製造業卻不能從中獲益,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花了巨大代價傷了中國的製造業,然後還得多花一筆錢,從其它國外產地進口。

這一點我們看看最初爆出貿易戰新聞時,美國各行業協會的表現就知道了——美國鞋類和服裝協會在通告中提到,很高興美國政府沒有把鞋類、服裝和旅行用品列入加稅清單中,不然會對美國消費者造成災難性的影響;美國消費電子行業協會在通告中表示,特朗普政府將電視機列入25%的擬加稅清單中,呼籲企業與消費者在30天的評論期中行動起來,使美國政府明確此舉對於美國就業及經濟的傷害;由於塑料製品被中美雙方都列入了加稅清單中,美國塑料行業協會很受傷,他們在通告中呼籲,在加稅計劃生效之前,希望兩國重新考慮,不要在錯誤的路上更進一步,希望兩國找到真正的解決之道,使所有的企業與消費者受益。(編者)

畢竟,即使很多人支持有“反全球化”言論的特朗普,但在買東西的時候,最終還是選擇了購買性價比高的產品,而這些商品很可能90%都來自於中國。

中國在貿易戰中的一系列打擊中恢復過來,一定要依靠本土的製造企業。中興被美國人卡了脖子,但從國家層面看,這樣的企業表面上風光,實際上是我們隱藏的弱點,越早暴露越好,中興倒下去,其市場份額會被華為這樣的企業接手,從而使其更加強大。

就像80年代我們對日本製造業各種羨慕嫉妒恨卻又無可奈何一樣,中美之間貿易不平衡,是國際產業分工的發展結果,有其必然趨勢,有人想硬扳過來,必然是事倍功半,要撞南牆的。

正如ofeeroc所說,產業鏈從中國遷移出去並不是這麼容易的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國是國際上僅有擁有聯合國工業分類中悉數工業類別的國家,構成了“類別完全、獨立完好”的工業系統,此外,我國的配套大大優於東南亞國家。

舉個例子——越南,我們國內的很多企業家也發現了,去越南考察的人是很多,但是真正去投資建廠的卻很少。為什麼?你看得見的成本比如人工水電確實是比國內少,但看不見的隱性成本有可能會是一個深坑!

極端的案例是2014年的越南排華事件,有的工廠經營十幾年被毀於一旦。

往近了說,最近Adidas和Nike的主要供應商、鞋業巨頭寶成決定調整南向政策,越南廠將不再擴廠,其毫不諱言地指出,越南廠接二連三發生罷工,對集團形象造成極大損害。寶成位於越南同奈省的獨立鞋廠在今年3月24日發生數千名員工罷工事件,這已是寶成在越南近七年來,所遭遇的第五次大規模罷工事件。

據瞭解,越南近20年來,工資漲幅已超過17倍,加上社會保險費率不斷調高,且越南政府規定自今年起,員工所有所得包括獎金,都必須納入投保薪資,這對製鞋及成衣等勞力密集產業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另一方面,越南勞工權益意識高漲,工會又彼此互通有無,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很快就能互通訊息,強勢要求資方比照辦理,否則就發動怠工或罷工事件。寶成此次員工罷工,就是因為越南廠展開薪酬新制宣導,部分員工擔心影響收入與福利而發動罷工,寶成最後妥協,取消薪酬新制。(不過寶成的未來策略是加碼投資印尼、緬甸。)

早早在越南投資建廠的日本企業和中國臺灣企業也已不再在越南開設工廠,轉而將投資放在房地產和農業。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說明了市場風向。

我們現在一再強調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驅動力並不完全來自於東南亞所謂的取代“威脅”,目前“Made in China”能夠“佔領”世界,未來也還是如此。但國家的政策導向在於促進製造業的發展,特別是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強大、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畢竟,誰也不想永遠站在“為他人做嫁衣”的那個位置上。

所以說句大實話,在轉型期,一定會死掉一批低端製造業企業,為市場騰出空間,洗牌之後,留下來真正在做產品、做好產品的企業。

這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