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陳履生

油燈的基本構造

具有一定形制的燈的出現,是人類將實用和審美結合的成果。隨著燈的實用性不斷提高、審美要求的不斷深入,燈的形制也有了千變萬化。油燈作為照明的工具,實際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盤形物,加上燈捻,就可以實現最原始的功用。這種簡單而獨立的盤形物稱為“燈盞”,它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作為油燈的一個附件放在燈盤上使用,比如木製和竹製的油燈就一定配有“燈盞”。“燈盞”一般用金屬、陶瓷等製作,其材質都具有不能燃燒的特點。

一般常見的油燈構造是燈柱式的,包括燈座、燈柱、燈盤(油壺)這三個基本要件。這一形式基本上是從新石器時代的陶豆演變而來,《爾雅·釋器》中“瓦豆為之登(燈)”,一般來說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豆形燈”,是現存的最早定形的油燈。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 燈柱,漢代龜座鏤空方柄五鳳鳥盞陶燈。油燈博物館藏。

燈座有大有小,一般為圓形、平底;也有底部安有四足的。燈座的功用除了作為底座之外,因其大於燈盤,還能承接上面燈盤流下來的油,以及燃燒的灰燼等。燈座的造型一般沒有什麼變化,基本上就像一個盤子。特殊形制的油燈有時主要表現在底座上,如漢代的龜形燈,底座就是龜形,背上負有燈柱。龜是長壽的象徵,同時它也以能負重而著名。

燈柱長短、粗細不一。為了便於拿放,有的油燈在燈柱上安有鋬。有的油燈在燈柱上做有裝飾造型,一般為動物。還有像三國時期的“青瓷熊燈”,整個燈柱做成一雙手上舉托起燈盤的熊。

燈盤比燈座的直徑要小,為了便於安放燈捻,有的油燈在燈盤上設計有一個口,用以固定安放燈捻。還有的油燈在燈盤上安有燈炷,“炷”為形聲字,本義為“燈芯”。燈盤上的燈炷,少的1個,多的有7個、9個,甚至是更多。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 燈盤。油燈博物館藏。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 燈盤。油燈博物館藏。

燈捻由燈炷中穿出,一個燈炷形成一個火苗,數個燈炷就有數個火苗。加有燈炷的燈盤,火苗可以固定在燈盤中。燈炷一般少有裝飾,但是,也有像福建省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油燈,在燈炷上有浮塑的盤旋而上的龍。

還有一種燈柱式油燈沒有燈盤,而是油壺。這類油燈在造型上的變化主要反映在油壺上,油壺上有一壺嘴,內置燈捻。壺嘴比一般茶壺的嘴要長,而且上翹,主要是考慮到燃燒的問題。壺上有一蓋。

燈柱的延伸和發展,並和一定的造型相結合就成為樹形燈,或者稱之為“連枝燈”,可以視為燈柱式的變體。這種像樹一樣的銅燈,今天見到較早的是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連枝銅燈”。它從底座之上有一個和樹的主幹一樣的燈柱,上面分佈有14個分叉,加上頂端的1個,共有15個燈盤。這種類型的燈的燈盤一般為圓形,也有做成樹葉形的,所以整個燈更像一株樹。有時候樹形燈的主幹頂端還有一鳳鳥,也有的將鳳鳥做成一個儲油式的油燈,如廣西貴縣出土的“扶桑樹形銅燈”。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 十五連盞銅燈,河北省博物館藏。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 扶桑樹形銅燈,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與燈柱式不同的是儲油式的油燈,這也是一種比較多見的結構形式,特別是到了近代出現的煤油燈,幾乎都是儲油式的。儲油式的油燈都有一個可以儲油的腹腔,這是與燈柱式油燈在結構上最大的不同。早期的儲油式油燈都有一些特殊的設計,如漢代的羊形燈的空腹就可以用於儲油,而當燈不用的時候,燈盤放下來之後,殘留的油會自動倒入腹中。像藏族的一種其中設計有提斗的油燈,則是非常特殊的品種。這一專門的裝置可以將貯存於腹內的油提上來,放到燈盤之中,用多少提多少,非常科學而經濟。

吊式的結構不同於燈柱式和儲油式地方,就是有用以吊的鏈或鉤的設計,而沒有燈柱,一般也沒有儲油的腹腔。吊燈的基本要件除了吊的鏈或鉤之外,還有燈盤。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楚辭·招魂》中的“蘭膏明燭,華鐙錯些”,其“鐙”就是燈。文字上的“登”“鐙”“燈”的關係,早有《說文解字》以通假字的表述為後人指明。歷史上有著先於豆或與豆並存的時期,本質上來說是自然狀態與人的創造之間的差異。豆和燈在“盛放”這個相似的功用要求中,有了特殊的親情關係。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 原始素陶豆,甘肅

青銅時代的油燈和其它器物一樣,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油燈藝術的輝煌。從春秋至兩漢,油燈的高度發展,已經脫離了實用的具體要求,成為特定時代的禮器,折射了社會政治的規章法度。孫機先生在他的《中國聖火》中,把河北平山三汲一座中山國國王墓中出土的一件銅鳥炷盤燈比喻為聖火:“當盤內盛滿油,並將浸透了油的燈炷搭到鳥背上,再用反光的陽燧鏡引下‘明火’點亮它,這件鳥炷盤就成為照耀祭品的‘明燭’、燃燒著聖火的神燈了。”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 銅質翻蓋油燈 漢代

漢代是油燈發展的繁榮期,這一時期的油燈功能合理,造型生動,裝飾富麗。尤其是具有科學理念的功能設計,表現出了前沿性的科技水平。漢代陶製或部分掛釉的瓷燈,也因為造型的獨特而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樣式。

南北朝青瓷油燈的出現,為油燈生產的材質多元化以及油燈的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由於制瓷工藝的問題,這一時期的油燈在體量上變小,在造型上出現了像圓雕的帶有動物造型的油燈。

佛教自漢代傳入後,對中國的各種器物造型裝飾等方面都有極大影響。南北朝之際,燈具開始出現各種上有明顯來自於佛教的裝飾。其中彙集中西文化交流因素最顯著的燈,當為北齊婁睿墓出土的這盞青瓷燈。這座釉陶燈,造型端壯大方,花紋細膩絢麗。關鍵是這些紋飾圖案常見於中亞伊朗和阿富汗器物上,這件燈具也就成為迄今考古發掘中極為特殊的珍品。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 瓷質雙層七盞油燈 南朝

隋唐五代的油燈出現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各地具有地方特點的瓷器,“南青北白”同樣也豐富了油燈形制,特別是唐三彩的出現,這種低溫釉陶以其色彩斑斕為一直是素色的油燈增添了絢麗的外表,而與唐代普遍出現的獅子蓮花圖案相關的獅子蓮花造型的油燈,或有蓮花特徵裝飾油燈,也表現出了時代的特色。

宋代的窯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著名的有定窯、耀州窯、鈞窯、汝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還有其它一些民窯,它們都有一些各具特色油燈出品。這一時期的油燈數量大增,既有高尚的精品,又有普通的用品。一些體積較小的油燈在這一時期大量的出現,高度在4-5釐米之間,對於油燈的普及意義重大,而且也影響到後來的基本規範。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 青瓷雙龍省油燈 宋代

宋人描述夜間生活時,總是提到燈燭。《東京夢華錄》寫道,“凡京師酒店,……向茒燈燭熒煌,上下相照”;最豪華的樊樓,“珠簾繡額,燈燭晃耀”。樊樓的燈火,成為東京的繁華象徵,深深銘刻進宋朝詩人的記憶:“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鐵圍山叢談》記述:“(東京)馬行人物嘈雜,燈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罷。”多年之後蘇軾回憶起馬行街的繁榮時,也寫到“燈火”:“蠶市時光非故國,馬行燈火記當年。”

宋朝都城的元宵節,更是不眠之夜、不夜之城:“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鬧”,“家家燈火,處處管絃”,繁鬧之地點燃巨燭,“照耀如晝”。燈光,消彌了白晝跟黑夜之間的巨大反差,使得夜晚與白天一樣光線明亮、人聲喧譁。從唐代開始而興盛於宋代的“省油燈”,不僅體現了科技的進步和發明者的巧思,而且解決了社會問題,也為油燈的進一步普及作出了貢獻。

元明時期的油燈,基本上延續宋制。雖然有一些具有時代特點的作品,特別是在陶瓷器方面,但在整體上沒有突出的表現。可是,明代出現的書燈,因為考慮到讀書人的熬夜時間較長,需要省油,所以,在壺形的造型基礎上加長了燈炷的長度,起到了省油的作用。明清兩代的青花和粉彩陶瓷油燈,和這一時期形成主流的青花、粉彩陶瓷相應,表現出了時代特點。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 帶把瓷質立柱形油燈

清代的油燈整體造型上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受到宮廷審美傾向的影響,裝飾繁富,圖案細密。另一方面,民間油燈則呈現出多樣化的取向,在造型上往往和實用結合,體現出功用上的特點。清代的玻璃燈應該說具有時代的特點,比明代在製造工藝上有很大的提高。清代以來的各地民間油燈,豐富多樣,在材質、工藝、造型上具有濃烈的地方色彩。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陶質人形油燈 明代

晚清和民國時期,由於“洋油”(煤油)的輸入,各種各樣的“洋油燈”開始廣泛使用。洋油燈的最初的樣式變化不大,結構大致相同,變化僅僅表現在體量之上。後來,民族化之後,上海的一些民族工業開始製造洋油燈,而像錢莊、洋行等一些大的公司開始製造屬於自己專有的燈具,與上海灘上出現的具有殖民性質的洋房相匹配。洋油燈在中國的普遍使用到了20世紀中期,直至電燈的普及後結束了所有油燈的實用。

中國的燈具進入了電力時代,一個有著幾千年技術文明的歷史在20世紀中期之後終結,從此,油燈也就離開了實用而進入到收藏的領域。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錫質寶蓮花油燈 清代

油燈的文化意義

油燈雖小,其文化意義卻大無邊。它反映了中國文化中許多獨特的內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民俗風情,有許多可以印證與油燈有關的文化內涵。

第一,歷代的文人為油燈所觸景生情,產生了無數的吟誦詩篇。西漢劉歆的《燈賦》、馮商的《燈賦》;魏晉時期庾信的《燈賦》、江淹的《燈賦》、謝眺的《詠燈詩》;唐韓愈的《短燈檠歌》……皆取材於燈而寓有深意,其他的名人佳句更是不計其數。因此,油燈在中國不僅是一種實用的器皿,而且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它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性。

第二,油燈與之相關的苦學和勵志的訓導。油燈在特定社會形態中也反映了社會的經濟基礎,那種物質化的各種表現,特別是關於燃油的問題,使之出現了各種省油燈的設計,而與之相關的苦學和勵志的訓導,往往都與燈相聯繫。南北朝的孫伯翳,家很貧困,曾經因為買不起燈油、蠟燭而藉著窗外的雪光讀書。還有鑿壁借鄰居家燈光學習的故事。而“古人倦夜長,尚秉燭遊,況少年白晝而擲之乎?”更是要人們珍惜時光。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宋玉麟 燈下讀書圖

第三,與窮苦人家生活形成對照的是,燈的規模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后,她的妹妹昭儀在昭陽宮送給她的豐厚禮物中就有7支燈。所以,歷代的皇室官宦人家往往都是以燈或燈光顯示自己的富有和奢華。據記載唐玄宗在正月十五日夜晚,於上陽宮內大擺彩燈,自禁門到殿門都點起蠟燭,連綿不斷,光照宮室,燈火輝煌如同白天。記載中的於頔在襄州為官,喜歡點山燈,一次往燈碗里加油就用了二千石。因為他們夫妻這樣鋪排奢華,荊南郡很快被耗費一空。這些歷史的記載,都用以警示後來的人們。

第四,“書似青山常亂迭,燈如紅豆最相思”,燈經常勾起人們的鄉思、情思。歐陽修的《生查子》就把情思表現得淋漓盡致———“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杜甫的《醉時歌》寫道:“清夜沈沈動春酌,燈前細雨簷花落”,他在《贈衛八處士》中也寫道:“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是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還有李白《長相思》中“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幃望月空長嘆”的“孤燈”和《寄遠十一首其十一》中“寒燈厭夢魂欲絕,覺來相思生白髮”的“寒燈”,以及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懷舊》中“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的“殘燈”,都表明了詩人的心跡,寄託著詩人的情思。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楊正新 詠燈

第五,燈作為宮廷祭祀禮儀之用。早在秦漢時期燈已被用於宮廷祭祀,皇宮中有青玉五枝燈、百華樹燈等。至漢代,有祀太乙之俗,在宮中燃太乙燈,通宵禮祀。而存世的西漢長信宮燈、彩繪銅雁魚燈等,不僅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成就,也表現出西漢的等級與威嚴。燈在祭祀中也有廣泛的運用,道教燈儀成了道教齋醮法事中頻繁使用的法器和儀軌。在齋醮壇場上,燃燈與燒香同樣重要。凡舉行有關燃燈祭招的儀式,即謂之燈儀。而在各種齋醮儀式,也都有燃燈的規定,其中各種燈儀也自有其功用。燈燭的功能不僅日常壇場上的照明,更主要的是體現其內在的拯濟功能上。南北朝的道教齋醮中已有了比較完整的禮燈科儀,這些法則都包含了道教教義的思想。顯然,油燈與祭祀的關係反映了它特殊的文化內涵。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江文湛 上下五千年 69.5cm×46.5cm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何懷碩(臺灣) 油燈·感喟 69cm×41cm

當然,除上述之外,油燈與民俗、油燈與民族、油燈與“一帶一路”等等,都是油燈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中具有特殊性的內容。而關於油燈的材質、油燈的造型、油燈的裝飾等,又是中國油燈文化中值得悉心研究的具體問題。

毫無疑問,中國油燈的獨特性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油燈在綿延超過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一直持續的發展,有一條完整的文化發展脈絡;中國油燈以其獨特性的發展表現了先人的智慧、表現了中華民族在文化創造中一種崇高的精神。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熊 海 燈下讀書圖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收藏油燈,為什麼要建立油燈博物館?我收藏油燈實是偶然,一發不可收則是必然。油燈曾經陪伴我們度過漫長的黑夜,年復一年,從五六千年以前油燈出現,它就伴隨著人們在生活中走過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

我收藏油燈已逾40年,為了存放收藏和與公眾同享,於1998年5月18日建立了油燈博物館。20年彈指一揮間,藏品不斷增加,研究繼續深入,影響日益擴大。2008年,為了紀念油燈博物館成立10週年,於當年8月8日在臺灣歷史博物館以“油燈文化展”進行了展覽,這是一次有著特別意義的展覽,也是大陸私人博物館藏品首次到大陸以外的地區展出的展覽。為了配合這個展覽,我特邀了兩岸師友先後創作了一批油燈題材的畫,並在臺灣藝術教育館展出。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2008年8月8日在臺灣歷史博物館以“油燈文化展”進行了展覽。

如果說在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油燈文化展”表現的是歷史和文化、社會和發展,那麼,在臺灣藝術教育館展出的“當代名家畫油燈”中的這批油燈題材的畫,則表現了歷史和記憶、藝術和個性。關於這批作品的創作,也有許多值得稱道的故事和難以忘卻的友誼。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5月18日,我在紐約出席“中國水墨畫美學體系國際藝術研討會”,開會前,全體與會者向汶川地震遇難者默哀,而這時候收到好友、藏族畫家尼瑪澤仁的簡訊:“5月12日釋迦摩尼生日,上午我沐手上香在都江堰家中畫桌前創作你交的《燈》,畫面是一佛像前的酥油燈,剛畫完,地震就開始了,一切如電視介紹,在我住房300米處死亡數百人,但我和家人均平安無事,託佛保佑。”我為這位著名的班禪畫師而感到慶幸,也為他祈禱。無疑,因為燈又增加了我們的友誼。至於臺灣師友的作品,也是筆筆凝聚著友誼和情感,更重要的是當兩岸畫家就同一題材進行創作時,這一形式的交流和溝通,在專業的層面上又能反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諸多問題。面對這些精心構思和悉心表現的作品,當然不是用一句感謝的話所能表達的,但是這裡還不得不說謝謝各位畫家的筆墨支持。

中國油燈與油燈文化 照亮五千年人生路

尼瑪澤仁《五月十二日畫燈 》

轉眼又過去了10年,這期間,2017年的5月18日,我的又一家更大規模的“油燈博物館”在江蘇常州市武進區開館。而今年的5月18日,油燈博物館還迎來了20週年紀念。我想,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在未來,油燈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品格永遠成為中國人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希望中國特有的油燈文化在“燈燈相傳”中永遠照耀著中國人前進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