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1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小鎮!

在鄭州有一個地方,是我覺得最適合做小鎮的地方。開車距離距離鄭州45分鐘,有湖有河有公園有高爾夫有溫泉,這個地方就是雁鳴湖。

但是過往的遭遇,結果的一地雞毛讓一個城市都非常失望,也讓這裡成了很多人的傷心之地

利海雁鳴湖一號,爛尾遺蹟!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數年來,鄭州樓市已經數次調研雁鳴湖,探尋這個曾經被寄以厚望的,自然資源異常豐厚的,最有條件作為鄭州的後花園、但一直被委屈的片區的現狀和改變。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每次去雁鳴湖,我總會想到一個人,就是《紅樓夢》裡的英蓮:

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

本屬富貴之家、官宦子弟,前途本應大好,但是忽逢劫難,又被賣給粗鄙之人為妾,平生遭際實堪傷!

雁鳴湖,甚至就連這個名字也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一汪溼地性湖泊,長滿了蘆葦,吸引了眾多大雁棲息,得名雁鳴湖。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我每次去這裡,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將雁鳴湖打造好了,那在今天將會是一個什麼形態?

上個月,我去杭州考察,看了一個不管是位置和自然形態上都和雁鳴湖差不多的版塊,良渚文化村。

但是和雁鳴湖不同,這裡現在是被當做明星盤供各地的朝聖者瞻仰。

良渚文化村是一個萬畝大盤,總佔地一共有12000畝。但是如果拆開來看,結果是這樣的:

山地佔了5200多畝,

旅遊用地又佔了1200多畝,

公共建設用地佔了680畝,

最後房產用地只剩下了3400多畝。

但是就這3400畝土地,至今也已經開發了18年。

2000年,杭州南都地產拿下了整體的地塊,然後開始開發,持續開發了6年後,南都就整體被萬科收了,於是這12000畝的巨無霸樓盤,就整體歸屬到了萬科旗下。

萬科剛接手時候,是懵逼的。之前六年,在南都的開發下,已經交房了2000戶。但是萬科忽然發現,這麼玩不行啊,完全沒辦法居住啊。

雖然已經交房了幾千戶,但是入住率極其低,之前很多已經入住的居民,也紛紛搬走了!

這麼大個體量的項目,南都起步是按照慣常的路徑依賴,大量開發住宅。

後期儘管已經交付了2000多套房子,但與居住直接相關的交通、醫療、教育、吃飯,等等一系列的配套問題,卻幾乎完全沒有,雖有一些底商,但卻難言生活。

這告訴我們的真理是,只知道賣房子,卻不做生活配套的遠郊小鎮,都是騙子!

但其實,不得不承認,前期的南都也是有苦衷的。由於這是個遠郊大盤,在開發之初基礎配套只能依靠遠郊的政府行政職能。

但常常,這些遠郊區域的行政區劃分,可能僅屬於縣政府,甚至鄉政府或者鎮政府。

但是很明顯,

這些基層的行政部門的能力,是不足以支撐整個項目數萬人的運營的。這是所有的遠郊盤的都必須要面對的矛盾。

不僅這個盤如此,放眼全國的遠郊地產項目,沒有一個是不需要面臨這種狀況的。

而在這個時候,在基層行政部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最終考驗的,只能是開發商。所有的缺陷,必須由開發商自己補足。

這也正是告誡我們選擇遠郊盤一定要選好的品牌大開發商的原因。

因為遠郊盤一般都會很大,巨無霸。對於這樣一個動輒運營長達十年二十年的遠郊盤,是細水長流的功夫。考驗的是開發商整體的資本厚度和運營耐心。

是賣完房子走人,還是當一個案例來運營,這直接關係著你買了遠郊房子後的居住問題。很多時候,大概率下的情況是,買了房子,卻沒法住,只能去主城租房。這就虧大了!

就像雁鳴湖一樣,因為自然環境優美,所以在前期規劃上,良渚就以低密居住為主。主要是4-5層的建築高度,整體人口預計會達到3-5萬。其實這個人數,完全是達到一個小鎮的人口規模了。

其實在今天看來,雖然是無心插柳,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遠郊小鎮

在萬科2006年接手了這個項目後,至今已經運營了12年。最開始時,雖然已經交了2000戶了,但是整體居住率並不高,因為生活配套基本沒有,完全沒法住。

沒法辦,萬科只能開始做加法,補補丁。

在十年的時間內,萬科在這裡憑藉一己之力執行了醫療、教育、宗教、交通等職能,興建了學校、教堂、寺廟、圖書館等一批公共設施,開通往返城區的業主班車,甚至還開通了地鐵。

如今,這裡已經完全超越了樓盤概念,以小鎮的尺度、步行的時距、主題村落式的佈局,成為遠郊小鎮最典型的模版。

多大50000人的人口規模,這已經夯實地達到了一個正常小鎮的人口規模。萬科將整個居住空間分為了七個自然村落,這是房地產的承載主題,剩下的就是大量的公園和村民公共區域。

首先,萬科在這裡做了一大批城鎮級配套。

為了構建這些公共空間,萬科請了全世界的設計師來參與,於是,今天,在這些設計師的描畫下,我們看到了:

良渚文化博物院:由世界級建築大師戴衛·奇普菲爾德設計,被評為中國最佳公共建築獎第一名。是其標誌性建築,構成了良渚文化村的精神內核。

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由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建造。包含了圖書館、美術館和小劇場三大功能。最近很火的是高曉松在良渚開了一家雜書館,就是在這個藝術中心內。

良渚博物院:由英國設計師戴衛·奇普菲爾德設計建造。這裡代表了良渚古文化的最佳展示。

美麗洲教堂:這是一座精緻小巧的木結構教堂,由東京津島設計事務所設計既有西方教堂建築的神聖、也有東方禪意的安寧。這是良渚人精神殿堂。

教堂▼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博物院▼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其次,萬科在這裡做了完美的商業配套。

經過10年經營,良渚逐漸形成了四大中心產業:

以玉鳥流蘇創意產業園和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為核心的文創產業;

以良渚博物院和城市遠郊自然景觀為核心的旅遊產業;

以安吉路良渚實驗學校、萬科學習中心、萬科假日營地、良渚國際藝術學院為核心的教育產業;

以隨園為核心的養老產業。

幼兒園▼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食街▼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客棧▼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五星級酒店▼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文化產業園▼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在良渚文化村瞎逛時,我想到的一直是雁鳴湖!

最重要的是,萬科是以學習者的心態在打造這裡,於是在無形中,這裡也成為了整個萬科的實驗田。

萬科從2015年開始提出轉型,宣佈從房地產開發商轉型為“城市配套服務商”。

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萬科其實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配套服務商的實驗和嘗試,而這個試驗田正是這個2016年收購的佔地多達12000畝的遠郊大盤。

一切都是從0開始,可謂是一張白紙上描繪未來。邊做邊探索,邊探索邊實驗,用十年的十年慢慢做成了今天的樣子。

如今這裡有六個公園、一個博物館、一個文化藝術中心、一座寺廟、一個教堂、兩個創意文化產業園、一個兒童遊樂天地、一個集中商業街區、一座五星級酒店。

萬科更是史無前例地在這裡組織發起社區文明公約《村民公約》,這個措施後來被綠城學到、運營到自己的小鎮裡,從而名揚天下。

正是這些,讓良渚文化村的入住率超過了60%,成為很多人的第一居所。放眼當前,又有哪一個遠郊盤能到達了這個數值!

在良渚瞎逛的時候,我一直想到的都是鄭州的雁鳴湖。我想的問題是,良渚為何能成?雁鳴湖又何時能成?

是啊,良渚為何能成?

是因為萬科,當然,這是必然的。但肯定不至於萬科。後來,我讀了一本萬科的員工寫的一本書,叫做《走進夢想小鎮》,在裡面我讀到了這樣的故事:

2014年的時候,我(作者)陪同良渚文化村的早期規劃師,加拿大CITITAS事務所的Joseph Hudra,事隔十年之後再訪良渚文化村。

當我們走到竹徑茶語的臨湖軒會所,對著一汪湖水,我問老Joe:你作為十年前良渚文化村的規劃師,如今來到這裡,感覺最為成功的地方在哪裡?

他沒有回答我,而是把一隻手的食指放在嘴邊,做出「噓」的姿勢,另一隻手放在耳朵邊,示意我不要說話,用耳朵仔細聆聽。當我領會了他的意思,神奇的一刻出現了:嘈雜的環境突然安靜了下來,空氣像凝固了一般,我聽到了樹枝上鳥兒的叫聲,彷彿它們在進行著對話;我聽到了風吹動竹林的婆娑聲,彷彿是竹林在與風嬉戲。

理想主義的建築師往往會評估自己的項目進展如何,良渚文化村當然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老Joe的得意之處在於「綠色手指」,這是一些綠色的「廊道」,不但成為小區之間的綠化公園,而且每當下雨的時候,這條走廊還能起到洩洪的作用。

我隨著他走遍了他規劃的每一根「綠色手指」。老Joe會站在一個地勢相對高的地方,然後沿著「綠色手指」向遠處看去,隨著他的指引,我們可以看到遠方的城市輪廓,原來綠色手指不僅僅是綠廊,更是一條視覺的線路,一個呼吸的間歇。

當我們走到春漫裡商業街的時候,老Joe忽然糾結了起來。在原本的規劃中,這裡也是一段「綠色手指」,在最早的規劃中我們叫這裡「鯉魚的肚子」,是一條「水街」,從風情路一直延伸到毛家漾港的河流。因為種種原因,這裡被分割成了現在的「春漫裡」商業街,樓上是酒店式公寓,後面的一大塊區域成了住宅「柳映坊」。

老Joe糾結的當然是這裡的綠色走廊被篡改,他一時無法接受,在春漫裡的「衚衕」裡面亂竄,他走到一處相對還開闊的走廊,問我:「前面的房子有可能拆除嗎?」

我搖搖頭,他指的是新建好的「柳映坊」。

「那是否可以把這條道路拓寬一些?從這裡可以看到遠方。」

我面對他執拗的表情,無從回應。這或許也是理想主義中無法避免的一些遺憾。

也許這就是良渚能成的原因。無論從規劃師,還是建築設計師,抑或開發商,都是理想主義者,大家都是懷抱理想的人。

但也正是懷抱理想,才會讓這個項目前期非常艱難,遲遲無法盈利,一直到萬科運營了11年後,才出現了利潤,來自於房地產大盤的升值。

也因為懷抱理想,導致這個項目成為孤例,至今沒有在任何地方複製!

但可以肯定,雖是孤例但並不是絕響!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理想主義者永遠存在!


鄭州樓市(zzloushi),擁有50萬粉絲的鄭州本土房地產自媒體大號,專注於鄭州房地產、教育、裝修等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