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是一句古代俗语,相传这句话出自于金圣叹先生之口。指的是人在年少的时候不应该读《水浒传》,年老的时候则不应该读《三国演义》。

那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和这两本书的内涵,中心思想都是分不开的。

为何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为何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二.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宋江起义的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为何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介绍完了这两本书,大家应该对这两本名著的主要内容略有了解。

提到《水浒》,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是“义”,梁山好汉聚义梁山,惺惺相惜;

说到《三国》,人们往往会想到“谋”,汉末诸侯之间的权谋争斗,各路军师之间的计策较量。

两本如此有深度的书,为什么会被建议限制年龄呢?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少不读水浒

关于这一看法,主要观点有二:

1.《水浒传》里主要是讲热血男儿的英雄气概,虽说是官逼明反,但里面有太多意气用事的成分。青少年正处在一个叛逆期,如果看多了水浒,他就会特别崇拜水浒中这些所谓的好汉们,而少年人往往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传》里面的英雄好汉,容易加以模仿,形成不良的习性。

除此之外,在小说《水浒传》中,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这一思想是非常不符合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的,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传》,领悟了其中所宣扬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势必会扰乱社会治安,影响法治社会的建设。

为何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2.《水浒传中》而且水浒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刻画,社会现状的黑暗洞察,和对时代苦难的描述。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许多好汉都是因为自己的不幸才不得不造反,正是那官逼明反。重情重义之人,即使是招安后的梁山好汉们,也落得出征方腊,战死沙场的结局。朝廷中却仍有许多人说他们是反贼,说他们之死是为名除害。

老不读三国

关于这一说法,主要观点也有两个:

1.人到了老年,阅历丰富,自然就会变得胸有城府。而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了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在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时,不免会缅怀自己的生平遭遇。

倘若是吃了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者是学习了了三国中的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

为何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2.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看到白手起家的刘关张,受命于危难的孙仲谋,一统北方的曹操,从他们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气势中,往往会想起自己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并产生“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感慨。

同时,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他们能够体会到刘玄德奔波半生建立蜀汉的不易,诸葛亮六出祁山却身先死的无奈,曹孟德赤壁大败之悔恨。仿佛看到了被生活压弯了脊梁的自己,不免产生悲凉之感。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这也正是孔子说的那句话: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一个人,无论是非成败,还是王权霸业,千百年后,也不过是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人数自古有尽,天命从来无常。孔子的这几句话道出了其中真相,同时值得人们深思。

为何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孔子一言道出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