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1. 素可泰王朝建都在離曼谷西北北方約5至6小時車程的素可泰,大約1283年,英明的蘭甘杏王. 將國內通行的高棉. 文字,改創成現今的泰國字母,於是泰國開始有了自己的標註發音的文字系統。歐洲旅遊團會安排到此欣賞線條柔美的佛像與古蹟,旅館則多住在鄰近的彭世洛。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2. 大城王朝 (1350~1767)建都在在離曼谷北方約1至1. 5小時車程的阿育他亞(Ayuttaya 取名自印度史詩Ramayana中男主角Rama的城名Ayuttaya,華人則稱之為大城)大城王朝維持了400多年,經歷33位君主,經由水路與中國和南亞各國貿易頻繁,經濟繁華,人民快樂富足。西元1767年,緬軍第二次攻入阿育他亞,城內的王宮、佛寺、民房和藝術寶藏無一倖免,均被擄掠或摧毀。昔日的輝煌宮殿塔寺,如今只存殘垣斷壁,荒草遍地,僅供遊人憑弔昔日繁華而己,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把阿育他亞. 列為世界文化古蹟,日本政府並提撥經費在此地協助建立了一座精緻的博物館,將當時的勝警及民生狀況以模型的方式重現,很值得參觀。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3. 吞武裡王朝(1767~1782)由華裔將領鄭信領軍擊退緬軍,建都在曼谷的湄南河左岸的吞武裡,然為時僅15年。鄭信的故事如下:大城王朝的京城在西元1767年陷落後,緬軍仍留下士兵駐守,以鎮壓泰國人的反抗。但在泰國東南沿海一帶,卻崛起了一支抗緬部隊,這支部隊的主將原是大城王朝的將領鄭信(中國史書稱鄭昭)。鄭信是華人後裔,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澄海,由於家貧才渡海到泰國謀生,並與一泰族女子結婚,於1743年生下鄭信。 鄭信當日在大城被侵時,率領隨從逃出大城,於泰國東南的羅勇府建立基地,組織力量,半年後部隊分乘戰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裡,繼而乘勝追擊,到大城與緬軍展開血戰,最後終於收復淪陷的京城Ayuttaya。鄭信進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決定遷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裡(Thonburi),建立起泰國的第三個王朝---吞武裡王朝,並削減了據地稱雄的各方勢力,收復失地,統一泰國。然而,宮廷內部的爭權奪利,一種說法是於1782年一次部屬倒戈事件中被殺。另一說則稱鄭信被亂黨困於宮中,後死在囚中。死時年48,吞武裡王朝亦就此結束,為時只有十五年。目前在曼谷市區左下方Thonburi區圓環有紀念鄭信的站立銅像,捷運終點站 Sapan Taksin 鄭信橋。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4. 節基王朝 (1782~ )建都在曼谷 (Bangkoi) 的節基王朝,至今已220餘年。鄭信的部將昭披耶節基登上王位,也就是拉瑪一世王昭披耶節基. 拉瑪是取自印度史詩Ramayana英雄Rama 被印度人視為是保護神國王叫拉瑪也是來自印度神話羅摩衍那(Ramayana) 中被視為是毗溼奴(Vishnu)第8次的轉世英雄羅摩(Rama) 。而他也是當今國王蒲美蓬(Rama Ⅸ 拉 瑪九世王)之先祖。 拉瑪四世王蒙庫 是節基王朝的英明國王之一,為泰國曆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王,曾出家為僧20餘年,精通佛學,重視科學,知識廣博。他通曉許多語言,如拉丁文、英文等。電影”國王與我”的尤勃連納及周潤發飾演的就是他。拉瑪五世王朱拉隆功 ,是泰國最富威望與受尊敬的國王,由於年尚幼就接受到西方文化的教育,即位後大力從事改革並積極建設。除廢除奴隸制度,興建學校、博物館、國立圖書館外,並在國內修建了第一條鐵路,創辦郵電局和其他現代化的開端。並曾出訪歐洲2次,分遣王子們留學各國,是引導泰國現代化的英明國王,於西元1910年逝世。目前曼谷國會大廈前的廣場擺放他的銅像,曼谷的最高學府: 位於市中心(捷運Siam站) 的朱拉隆功大學即以五世王為名,同時也是絕大多數學子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國王拉瑪九世王蒲美蓬. 出生於美國在瑞士求學,二十歲返國接任猝逝的哥哥拉瑪八世王,畢生除致力於改善水利灌溉系統,照顧廣大農民外,本身也多才多藝,自己編曲並出薩克斯風演奏專輯,在一般的唱片行都可以買到,並撰寫文學故事書,在位至今近60年,廣受全國民眾愛戴,是目前全世界在位最久的國王。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泰國曆史分為四個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