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經歷完幼升小大戰,過來人說擇“名校”不如給孩子這樣的教育

看點 上週末,是滬上幼升小驗證面談的日子。今年,滬上幼升小實行“公民同招”的政策,這使得那些想上民辦學校,又怕落榜被統籌的父母感到焦慮。外灘教育特約作者陳汶鑫,也是一位有5歲女兒的媽媽,採訪了身邊剛經歷過幼升小的朋友們。通過這些真實的經歷和選擇,我們可以得出怎樣的思考?

一、這個夏天的幼升小故事

週一收到一個朋友A的好消息,說兒子收到了心儀的民辦小學的錄取通知。

朋友A是非雞血媽媽代表,孩子上家門口的民辦幼兒園。三年幼兒園,娃上的興趣班都以音樂、體育為主,有機會就帶娃旅遊看世界,思維類、數學等學科類的興趣班一概避開。英語也從機構的趣味啟蒙興趣班和自己的陪伴式分級閱讀開展。她覺得,應該還原教育本身的樣子,給孩子一個安全健康、身心上放鬆的幼兒時期。

朋友A的孩子陽光開朗有禮貌,因為長期運動的關係,靈活結實,熱愛音樂,喜歡鋼琴和足球。今年的幼升小新政,讓朋友有些困擾,這也是今年所有幼升小家庭的普遍困擾。朋友家對口的公立校為區域熱門學校,心儀的民辦學校如果面不上,就面臨著統籌到離家更遠的某“菜小”。

她帶娃裸考了傳說零志願8000取60人的某名校幼升小大PK,兒子非常給力的在沒有任何刷題經驗的基礎上,過了第一輪(一個用iPAD選各種邏輯題的機考),在第二輪250取60人的面試中落選。小朋友心態很好,但心態再好的媽媽,說一點都不失落是不可能的。

後續填報志願時,她糾結了很久。聽說要報考的心儀民辦學校已經有很多競爭者,有朋友勸她去找找關係,但她最終還是放棄了。她選擇了“相信自己、相信孩子”

她說,雖然每個家長都希望盡一切可能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但是如果上學讀書都需要這樣使力的話,不是她期待的教育的樣子,她也不想自己的行動去助長類似的風氣。

昨天,她給我發來消息,“兩個多月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朋友B,同樣也是非雞血媽媽代表。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擁躉,有很好的國文功底和對美的感受力。平日裡經常帶娃寫字讀書、畫水墨國畫。

三年幼兒園,朋友B的兒子在公辦幼兒園上學。課餘,她除了書法、畫畫、圍棋、吹笛,一個小班的家教英語,沒有給娃報過任何的學科類項目。

沒有補拼音,沒有刷數學。孩子細膩溫潤,毛筆字寫得很好,吹豎笛的時候完全浸潤其中,陪媽媽出去會友時,都能安靜地自處。

作為新上海人,朋友B早年在上海置業,並沒有過多去考慮到學區房的問題,對口的公立校很普通。她也不想選擇雞血學校,靠刷題擠壓孩子探索自我的時間。

原本她心儀了多年一個外地的傳統文化名校,並且做足了功課,比如全家一起共讀《論語》並撰寫心得體會。今年,雖然上海的幼升小政策對她來說,事實上沒有特別實際的影響,但是小升初新政有了重大改變,如果去外地求學,到初中再轉回上海,會面臨很麻煩的外地學籍問題。

朋友B是個個性很強非常有主見的媽媽,雖然也難免焦慮,但她總覺得車到山前必有路。於是在這個政策突變的夏天,上海民辦校開放日時,她密集參觀了浦東很多的民辦學校,包括今年新開的具備高配師資和硬件的民辦。最後,她如願得到了浦東這所高配新校的錄取,這是一所目前看來教育理念上和她很契合的學校。

雖然她仍帶有謹慎樂觀,認為需要在未來孩子的學習中去驗證,是否這所學校真如目前所看到的一樣理想。但她說,她始終堅信,自己努力的同時,命運會給孩子最好或者說最合適的安排。她特別強調,這個潛意識很重要,是一切心態穩定的基礎。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我身邊也有看上去的“雞血媽媽”。比如,朋友C

她自身一路學霸,她家娃幼兒園階段,英文已經非常驚人,可以背英文戲劇課上的幾百字的臺詞,已經在學to be/be doing的語法,會默寫很多單詞。特別喜歡小提琴,水平遠超很多同時學習的小學生。她自己評價,娃特別適合要刷題的民辦名校,孩子很適應。

當然她也帶娃去面試了幾所民辦。不過她心態很放鬆,尤其碰到娃面試民辦當天高燒不退的突發狀況下,她也泰然了。即使最後上公立,她覺得孩子也可以適應,甚至一定程度上,她覺得,自家孩子個性奔放張揚、略有迷之自信,或者也需要在公立學校裡進行一定的集體塑造,讓他未來能具備更廣闊的適應性。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週一開始,陸續看到各種幼升小面試信息的分享和民辦學校放榜的消息。有考上的消息,也聽到了有民辦校被刷掉,現在只能等公立校統籌的家庭的消息。幾家歡喜幾家愁。

我自己的孩子將在明年此時經歷幼升小,擇校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加上我自己本來就在進行教育領域的探索,更是非常關心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新政出來以後,我也提前去參觀了一些我可能選擇的學校,同時一直在觀察身邊一些家庭的選擇。

細想,上面我分享的擇校故事中的媽媽,是背景和個性都非常不同的三個媽媽。最後她們的擇校選擇,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今年新政的影響,尤其是朋友B。在擇校前,她們也都無法百分百的確定孩子是否能上進入自己選擇的學校,也曾經為這種不確定性擔憂和焦慮。

但共同點都在於,娃們都過了特別開心的三年幼兒園生活,家長的陪伴生活也沒有很緊迫。我的這三個朋友,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她們自身都很上進,熱愛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堅持

孩子出生後,她們都關心並深度參與對孩子的教育,認為孩子的教育,

家庭是第一責任人。她們會從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在自己的能力圈內,為孩子挑選適合的學校。雖然帶領孩子學習探索的領域、實踐的方法不同,但是她們都會觀察並瞭解自己孩子擅長和喜愛的,培育孩子的獨立人格

同時,她們也都能調整自己的心態,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看她們的三個孩子,個性雖然截然不同,但各有所長,身體健康,精神向上,有好奇心,喜歡未知。

這難道不才是教育本來的樣子嗎?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二、什麼是理想中的教育

在提到了到底是應該選擇公辦或者選擇民辦/國際時,她說,這並非意味著是選擇東方教育還是西方教育,核心是在考慮什麼是“現代化的教育”

她闡述的“現代化教育”應該更強調個性,幫助每個人正確認知自我,認識自我的興趣,激發自身潛能。而接受孩子們的不同,就是教育的邏輯起點。

當下的教育,問題在於用過去的知識教未來的孩子。而教育的目標是孩子們能否以自主的姿態走向未來。《北京摺疊》作者、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的觀點與龔校長不謀而合,她也曾多次表述,我們需要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教育是為未來做準備的。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很巧的是, 週一,我收到了之前在亞馬遜訂了很久,終於送到的書Your child and school(《你的孩子和學校》),一本在西方頗為暢銷的討論探索什麼是最好的教育的書籍,旨在引導家長如何認識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簡單翻閱了一下,在第三章Knowing your child(認識你的孩子)的開篇第一句話就寫到,“You know your child is different. You'd never mistaken your own child for another one who lives down the street”(你的孩子是不同的,你從來不會在路上認錯你的孩子)。

很有意思,也直指核心——每個孩子是不同的。每個爸爸媽媽都不會認錯自己的孩子,自己孩子獨特性也只有自己爸爸媽媽最有機會、最應該去了解、去尊重、去發現。

養育一個孩子,就是面向未來的一場長跑,是至少18年的漫長創業,甚至是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來驗證這個創業項目是否成功。這個項目中,不僅需要你投入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更是充滿了各種的不確定性。

  • 這種不確定性存在於如今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所學的知識的速朽;

  •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狀態下,人們對未來未知的恐懼;

  • 或者是國家大背景下,絕大多數普通人對政策變化把握的無能和必須的應對;

  • 亦或者是家庭發展中可能面對新的機遇或挑戰。

尤其當你發現,你的孩子,並不是一個寫幾行代碼就可以執行出完美命令的產品,而是逐步成長為一個具備獨立意識,會向你發出挑戰的人,他/她並不一定會完全長成你想象中,希望他長成的某種具體的樣子。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我觀察我孩子過去5年裡的成長,她從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成長為已經可以熟練的使用各種APP(包括最近很時髦的抖音),愛問各種為什麼的小女孩,已經知道可以有用手機工具可以搜索到她想要知道而爸爸媽媽回答不上來的問題。

當我在工作創業中觀察了中國那麼多的教育創業項目,和地球上很多的創意教育案例後,能確信的是,未來的高速變化會遠遠超出過去的30年,孩子們的想象空間更無邊界。

扎克伯格投資的創新學校Altschool創始人Max說:

幾乎所有的教育創新者都判斷:未來是一個快速、不可預測的時代。科技會以指數速度爆炸發生。這是一個要麼不改變,要麼改變也不見得趕得上的時代。當所有知識都已經失效,留下來的只有思維方式和個性。

而這種思維方式和個性,恰恰是要在日復一日的日常中,去發現並有意識的培養。而這才是家庭教育中,真正的使命所在。

在感動了無數中國家庭的美劇This is us(我們這一天)中,長大成人擁有自己生活的孩子們,在自己未來面對生活、工作、愛情、養育中,真正長久地去回顧和發現的,並非是學校給他們的知識,而恰恰是自己從原生家庭中繼承的與生俱來的基因和汲取的精神力量。

幼升小的擇校,只是人生的一個初級階段。從很多的故事裡,我們發現,最後上了哪個學校,有爸爸媽媽規劃的因素,也存在著不少無法控制的偶然。但是,對孩子來說,最確定的只有不變的一點——那就是家庭。爸爸媽媽才是孩子18歲以前最重要的人生領路人。

如我的朋友B說的,

首先要接受的是“不完美”,沒有完美的教育;要不糾結,不糾結的基礎是,不和他人比較,明確自己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清楚自己的方向,就會知道怎麼去培養自己的孩子,明確了以後,家庭心態穩定,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剪掉一切枝節,迴歸本真,我想,作為這一代家長,和上一代家長相比,我們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具備更廣闊的視野,也沒有上一代身上如此強烈的集體主義烙印。而勢必,我們在培育孩子的時候,可以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發現孩子更多的自我和可能性。

我們在他/她的塑造過程中,希望留給他/她長久地面對未知、可能性無法想象的未來的,並不是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而是幾點

共性特質

1、一副健康的身體;

2、善良正直的人品;

3、面對壓力的堅毅;

4、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慾望;

5、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創造的熱情;

6、對美好的感知。

健康的身體讓他/她可以舒適地抗壓,善良正直讓他/她不會迷失方向,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好奇心讓他/她保持生命的活力,學習能力讓他/她可以面對未知,對美好的感知讓他/她能有幸福的感知。

要培育孩子的這些特質,我想家長需要是這樣子的:

1.不焦慮家長。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管內心為什麼焦慮,都儘可能處變不驚,為孩子樹立一個管理好情緒和克服困難的榜樣。

2. 好朋友家長。做孩子的好朋友,不僅僅是在某些大原則性的問題上,有家長的權威,更應該更以體察孩子的真實情感,與孩子保持暢通的交流。這樣你不會成為豆瓣小組上“父母皆禍害”小組的控訴對象。

3. 成長性家長。只有家長自己具備了成長性,對世界是打開的,才能真正意義上幫助孩子樹立終身學習能力和保護孩子好奇心。

我想,家庭中有了這樣的根基,那麼無論孩子最終去了哪個學校,至少在家庭這個長期穩定的學校裡,都能學會熱情的面對生活。當孩子發展了健康的身心,並能夠掌握好的方法和工具,發掘自己的潛能,明確想要怎麼樣的未來人生時,他/她會是一個快樂和幸福的人。而如果他/她又恰好能有為人類更好的發展出一分力的志向,那必然可以有所作為。

每個為擇校討論的熱鬧的夏天都會很快過去,大部分的其他時間,我們都依然需要在瑣碎和繁忙的日常中,去和孩子相處,並在這日常的點滴中,成長。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針對3-5年級6-8年級的孩子

外灘教育聯合國際奧數金牌教練羅博深教授

開設小天才數學思維營

讓孩子不刷題,也能提分!

刚经历完幼升小大战,过来人说择“名校”不如给孩子这样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