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是怎麼死的?

一杯清茶讀歷史

在民間的印象中,張獻忠是一個殺人魔王,在各種傳說和野史中他屠殺了很多人,但是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也曾經抗擊過清朝。1644年,張獻忠在湖南被左良玉擊敗,張獻忠離開湖南轉戰四川,六月到八月間張獻忠相繼攻克重慶和程度,殺死明朝瑞王和蜀王等明朝藩王,並且在四川稱帝建立了大西政權,“以桐城汪某為宰相”,第二年春天,搶了明朝內閣大學士陳演的女兒做皇后。然而,隨著清軍擊敗李自成,清軍已經和張獻忠發生了正面接觸,此後張獻忠開啟了他抗清的序幕。

張獻忠坐像

此後,張獻忠多次與清軍交戰,但是敗多勝少,而且很多將士還投降了清軍,張獻忠的形勢越發艱難。1647年初,張獻忠在四川西充縣與清軍交戰,在戰鬥中“獻忠喉中一箭,墜馬死”。張獻忠戰死之後,由誰來率領這支大軍,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關係到整支部隊的前途,李自成的大順軍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被殺,大順軍群龍無首,最後嚮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投降,最終整支隊伍分崩離析。

李自成像

張獻忠生前有四大養子,他們分別是平東將軍孫可望、安西將軍李定國、定北將軍艾能奇和撫南將軍劉文秀,這四人或能征善戰,或能治理地方,是張獻忠的得力助手。張獻忠死後,四人擁立張獻忠的“皇后”為主,“獻忠既亡,可望等乃奉偽皇后陳演女為主,駐遵義桃源洞。可望等諸賊每早必往朝賊後,凡事奏請而行,偽丞相汪某輔之。”陳皇后和汪丞相成了大西軍的領導人物,但是此二人並非善類,不得人心。特別是這位汪丞相,“汪性慘刻過於獻忠”,凡是張獻忠想要殺的人,汪必定從旁相助,因此頗得張獻忠的信任,大家都很恨他,但是由於之前畏懼張獻忠而不敢有所為。

李定國

然而,現在張獻忠已經戰死,汪丞相已經失去了靠山,所謂“陳皇后”不過是加入才一年的弱女子,並無根基,此二人在張獻忠死後依然作威作福,完全不把張獻忠的幾個養子放在眼裡,“汪猶傲居諸賊上”,而張獻忠的這四個養子都是能征善戰的虎將,自然不會示弱,“一日,張能奇怒曰:‘汝今日尚敢如是耶!’拔佩劍斬之。”所謂“張能奇”就是前文所說的“艾能奇”,因是張獻忠養子,故改姓張。就這樣,汪丞相被艾能奇一劍斬殺,而“陳皇后”很快也迎來了她的結局——“二月初,清兵至重慶,諸賊將賊後焚死,拔營渡烏江。”

陳皇后和汪丞相被殺後,張獻忠的四大養子掌握了大西軍的領導權,最終大西軍在四人的共同領導下經貴州轉戰雲南,佔據雲南休養生息,在孫可望的治理下,雲南恢復了生機,供養了大批的大西軍,最終孫可望和李定國等人率大西軍聯合南明永曆政權出滇抗清,一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在南明抗清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大西軍進入雲南後的形勢圖

參考文獻:《明季南略》


天涯看點歷史號

刀叔導讀:今日解讀張獻忠的四位義子。

張獻忠,一位與“闖王”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軍領袖,大西政權的建立者。關於張獻忠的奇聞異事似乎比李自成還多,而滿清對張獻忠的狠,也比李自成要多得多,當然也可以稱之為對張獻忠的恐懼。

張獻忠

天啟末年,陝西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和蟲災而餓殍遍野,平民百姓無以為繼,於是在陝北地區首先爆發了農民暴動,並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勢。

崇禎三年(1630年),不甘平凡的張獻忠也鋌而走險,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暴動,自號為“八大王”。由於張獻忠“身長瘦而面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所以軍中稱其為‘黃虎’”,又因張獻忠小時讀過書,受過軍事訓練,很快就顯示出他的指揮才能。

張獻忠

1640年,張獻忠率部進兵四川,並於1644年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隨後大西軍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1646年,清軍在擊敗李自成後南下進兵四川,張獻忠引兵拒戰,不幸於西充鳳凰山戰死。

張獻忠作為一位傳奇人物,雖然去世多年,但有關他的奇聞異事卻流傳至今,例如張獻忠屠川、江中沉寶、七殺碑等等。其實張獻忠還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傳奇,那就是他的四位義子:老大孫可望、老二李定國、老三劉文秀、老四艾能奇。

孫可望

孫可望(?-1660年),原名孫可旺,陝西延長縣人,張獻忠在陝北起義時,出身貧苦的孫可望參加了張獻忠的義軍,後被張獻忠收為義子。

成年後的孫可望勇敢而又狡奸,每遇戰事他都能沉著應對,故此被軍中皆稱孫可望為"一堵牆",因為他識字又機靈,所以很受張獻忠的器重而成為四個義子之中的長子。

孫可望

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之後,孫可望位列眾將之首,張獻忠戰死於川北不久,孫可望因為與李定國不合而導致內訌。

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打李定國,但因為他的倒行逆施,致使其部下倒戈投向了李定國。此後走投無路的孫可望竟然向清軍投降,並引清兵攻打四川、貴州,孫可望投降清軍後隸屬漢軍正白旗,於公元1660年病死。另外還一說是他在狩獵時為清軍所射殺,畢竟敵人也不喜歡叛徒,叛徒在沒有了利用價值後,只有死路一條,畢竟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已經數不勝數。

李定國

李定國,字鴻遠,出生於延安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李定國在年僅十幾歲時就參加了張獻忠的起義軍,張獻忠見李定國相貌不凡,便收他做了第二位義子。

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李定國以戰功卓著被封為安西將軍,監管十六座軍營,這時李定國才二十四歲。李定國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做事有度,在軍中寬容仁慈,作戰英勇無比,軍中皆稱他為"小尉遲" 、"萬人敵" ,為大西軍中智勇雙全的大將。

李定國

張獻忠戰死之後,四位養子對大西軍的出路進行了商討,孫可望主張到廣東南嶺一帶,一旦出現危機便可出海逃生,而李定國則主北上抗清,恢復大明江山。

李定國曾言道:"三百年的大明是中華正統,我死了以後,你們要歸順大明,不要做不義之事"。 1662年六月十一日,正逢李定國的四十二歲生日,卻突然傳來永曆帝於四月初八被吳三桂絞殺的消息,李定國慟哭得兩目出血,於六月二十七日去世,李定國臨終前還囑咐兒子及部下:"寧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劉文秀

劉文秀(?-1658年),陝西延安人,早年一直追隨張獻忠,大西國建立後,受封為撫南將軍。

張獻忠去世後,劉文秀率大西軍餘部數萬人,進軍雲貴抗清,在清軍大舉進犯西南前夕去世。劉文秀早年追隨張獻忠,為張獻忠的第三位義子,他與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合稱為大西軍“四將軍”。

後來劉文秀與孫可望等率餘部數萬人南走雲貴,連克遵義、貴陽。

順治八年(1651年),當時孫可望投降清軍,艾能奇也已戰死,而劉文秀依然率大西軍步騎五萬出川南,由敘州、重慶進圍成都,殺清都統白含貞、白廣生等,迫使吳三桂敗走保寧。順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清軍即將大舉進犯,對此深感擔憂的劉文秀病卒於昆明,死後葬於安寧曹溪寺。

艾能奇(?-1647年),又名張能奇,是大西皇帝張獻忠的第四位義子。

艾能奇任職大西軍的平南將軍,素以勇猛著稱,張獻忠稱帝后封他定北王,艾能奇在大西軍在統率十九營兵馬,所屬兵力高達七萬人。1646年,清軍統帥豪格率清軍進入川北,並派護軍統領鰲拜率八旗護軍,出其不意的對大西軍發起突然襲擊。

艾能奇

在此次激戰中,艾能奇射殺了清軍猛將格布庫,但張獻忠卻不幸中箭身亡。

此後大西軍在“四將軍”的率領下,自順慶、定遠、突圍至佛圖關,不想卻又明朝總兵曾英的率部阻擊,艾能奇再次放箭射殺了曾英,使大西軍得以突圍成功。1647,艾能奇在進攻東川府時,遭遇當地土司祿萬鐘的埋伏,中毒箭流血不止身亡。

張獻忠的“七殺碑”

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外號黃虎,陝西定邊縣人,作為抵抗清軍最堅決的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堪稱是被清廷黑的最慘之人。

我們今天所能得知關於張獻忠的所有資料,絕大多數都是出自於滿清朝廷的編排,真實性很早就已被史學界質疑,其中就包括張獻忠屠川和“七殺碑”。至於歷史上真實的“大西王”張獻忠,我們或許可以從他的四位義子中窺探出歷史真相。

《七殺詩》張獻忠:

天生萬物以養人,世人猶怨天不仁。

不知蝗蠹遍天下,苦盡蒼生盡王臣。

人之生矣有貴賤,貴人長為天恩眷。

人生富貴總由天,草民之窮由天譴。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飄搖熒惑高。

翻天覆地從今始,殺人何須惜手勞。

不忠之人曰可殺!不孝之人曰可殺!

不仁之人曰可殺!不義之人曰可殺!

不禮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殺殺殺!

我生不為逐鹿來,都門懶築黃金臺。

狀元百官都如狗,總是刀下觳觫材。

傳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須封刀匕。

山頭代天樹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刀墓手札

關於張獻忠的死,相關文獻中有不同的說法。

《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說法最簡單,最獨特,也最不可信,認為張獻忠是“病死於蜀中”。

第二種說法來自《明季南略》,認為張獻忠喉部中箭而死,過程是這樣的:

順治三年七月,張獻忠毀掉成都之後,進入西充的山間。年底,他的部將劉進忠叛變,引領馬科率領的清軍,長途突襲張獻忠大營。

張獻忠接到消息,根本不相信,連殺了兩位信使,認為他們謊報軍情。最後清軍殺到,張獻忠匆匆提槍上馬,出營察看。劉進忠向清軍指示張獻忠,清軍“於是齊放箭射之,獻忠喉中一箭,墜馬死。”

《綏寇紀略》中的記載不太一樣,可以算是第三種說法。

張獻忠發現成都的秀才顏天漢暗中聯絡李自成,所以在成都屠儒,並且想殺盡部下中的四川人。守衛朝天關的大將劉進忠手下的川兵最多,得到消息之後逃向漢中,投降清軍,把朝天關拱手獻給了清軍,還向清軍透露了張獻忠的具體位置,就是在西充和鹽亭的交界處。

然後劉進忠充當嚮導,引領清軍直撲張獻忠的大營,事先挑選箭術高超的射手,由劉進忠指示亂軍當中哪一個是張獻忠。

結果射手一箭射中張獻忠的額頭,張獻忠大敗,帶著箭傷逃走,藏身到一處柴堆之下。清軍抓到他的衛士,得知了他的藏身之處,把他拉出來殺死。

《明史》中基本也是這樣的說法。

最後一種說法來自清軍的統帥豪格。

順治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靖遠大將軍、肅親王豪格率領清軍抵達漢中南部,得到情報說,張獻忠駐紮在西充縣。

豪格派鰲拜率領先鋒部隊日夜兼程,抵達西充時正是黎明時分,張獻忠率軍倉促迎戰,“鰲拜等奮擊,大破之,斬獻忠於陣。”

鰲拜成功斬殺張獻忠,斬首數萬級,俘獲馬騾一萬二千二百餘匹,攻破一百三十多處營地。這其中,張獻忠死亡的細節沒有提及。

清軍應該是提前有所準備,集中了一批射術精良的射手,以保證一擊斃命。所以很難具體說明是哪個人射中的。事後,上司想抬舉哪個人,會把這份榮耀安到他一個人的頭上。


於左

天啟年末,陝西災荒不斷,乾旱和蟲災接踵而來,莊稼顆粒無收,餓死人隨處可見,朝廷國庫空虛,無力賑災,陝西農民鋌而走險,揭竿而起,有王嘉胤,高迎祥等義軍,逐漸發展到攻城掠地。


崇禎上臺後,情況並沒有好轉,災荒蔓延,嘯民蜂聚,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拉起一支由十八寨農民組成的隊伍,響應王嘉胤,外號“八大王”。隨義軍與明軍打游擊戰,轉戰陝西、山西、湖北、四川等地,隊伍越來越大,由幾千人發展到幾萬人。

1634年,張獻忠攻陷四川奉節,重慶總兵女將軍秦良玉帶領白桿兵前來救援,張獻忠聞風而逃,與從後面趕來的秦良玉兒子相遇,被前後夾攻,大敗退走,進入湖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十三家義軍在中原被官兵合圍,便四面出擊打破僵局,轉戰到鳳陽,燒了皇陵,毀了朱元璋曾出家的皇覺寺,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戰略,義軍又受重挫,張獻忠假投降,1639年在谷城重舉義旗,戰守不定,流竄作戰,第二年走入四川,又回師湖廣,游擊戰與殲滅戰結合,當年,張獻忠在武昌建立政權,自號“大西王”。1644年在成都稱帝,與李自成爭奪漢中。


清軍入關後,對張獻忠剿撫並用,1646年,豪格吳三桂率領滿漢聯軍入川圍攻張獻忠,七月,張獻忠北上抗擊清軍,為無後顧之憂,殺盡妻小一家,在西充與清兵驟遇,大戰後,張獻忠在叛將劉進忠指認下,被清軍暗箭射死(也有病死一說),年四十歲。有“江口沉銀”等故事流傳。


南方鵬

以多爾袞為首,清廷的志存高遠者,認為如要“以圖進取”,必須遷都燕京。順治元年八月二十日,清廷遷都。九月,順治幼帝抵京祭拜天地,十月十日,順冶皇帝於太和門頒佈登基詔書。定都燕京(北京)。

既已遷都,清庭自不會徐圖中原。兵鋒遂直指李闖流寇,至順治三年,李闖流寇基本上被剿滅。盤踞在蜀地的張獻忠,就成為了下一剿滅的對象。


清廷拜和碩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衍禧郡王羅洛渾等撥旗西征,令鰲拜為先鋒軍。大軍先行肅清陝西全境之敵後,十一月,順手南下四川,劍指西充。

張獻忠所領之大西軍,雖明面上仍驕橫不綴,但雙方都明白,失去李闖義軍的策應,以清廷八旗之風行電擊、摧枯拉朽之勢,張獻忠的大西軍被滅也就是個時間問題了。



果不其然,洶洶八旗鐵騎一到,大西軍雖拼力廝殺,終難力挽狂瀾。接戰中,張獻忠被豪格所部一箭射落馬下,身死人手。大西軍便崩潰逃散、各自為戰。很快四川被八騎佔領。至於殘部輾轉雲南,那是後話了。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關於張獻忠的死因,始終都流傳著很多個版本,但所有故事的共同點就是,他是被射死的。

張獻忠是在鹽亭縣被雅布蘭一箭射死的。那麼,這個叫雅蘭布的傢伙是誰呢?

雅布蘭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的部下,也是鰲拜帳下的一個軍官。

就品級而言,雅布蘭屬於中級軍官,並不是什麼顯赫的大將軍,但是他的身份不簡單,他與順治皇帝、豪格屬同輩,這也是他能夠成為御林軍官的原因之一。

更為重要的是,雅步蘭擁有過人的技能,那就是善於射箭,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神射手,這才使得他有這個能力一箭射死張獻忠。


書生心坊

張獻忠確實是在西充與鹽亭交界處有個叫太陽溪的山間小道上,被清兵韃子射中咽部負重傷。後經眾兵奮勇突圍,殺出血路往西充與順慶交界處狼狽逃竄。途經之地留下了‘扶君’、‘多扶’等相關地名,沿用至今。最後逃至鳯凰山歇息安營,幾天後由於箭傷惡化,一代殺人魔君命絕此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