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裡養泥鰍,“泥鰍大王”董德孝一碗“飯”的幸福感

稻田裡養泥鰍,“泥鰍大王”董德孝一碗“飯”的幸福感

時間間隔半個月,再次見面,董德孝董總看起來又黑了不少,他笑的時候嘴巴張開牙齒是閉合的,所以這次看起來就更像“黑人牙膏”盒子上的代言人了。

董德孝,男,1972年3月出生於天門市橫林鎮董灣村,高中學歷。現任天門市四海水產品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湖北四海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廣州四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天門四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北楚合聯社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任監事會主席、武漢楚合匯農業合作社聯合社監事會主席、湖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會副會長、湖北省地理標誌企業聯合會副會長、湖北省科技特派員、全國農村經紀人高級經濟師、水產工程師、天門市“創業之星”、天門市政協委員等榮譽稱號。

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

早前在珠三角20餘年的辛苦打拼,董總創下了自己的物流事業王國並積累了一筆財富。

2007年無意中看到有關留守兒童的報道後,感慨萬千,萌生了回家發展生態農業,改變農村現狀的想法。

以“立足魚米之鄉,發展生態漁業,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為理念,在水田眾多,素有魚米之鄉稱謂的老家天門,董總創辦了湖北四海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開始了以結合當地實際,發揮資源優勢的新型種養殖模式的探索。

然而創業之路並不象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一次次的嘗試換來一次次失敗。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通過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李兆華院長生物浮島技術的啟發,董德孝開始嘗試進行稻田套養泥鰍的新型種養殖模式。

從稻田選擇、泥鰍品種篩選、技術要點、發展前景、增收環保等方面,董德孝經過了前期大量調查,並請有關專家作了可行性研究,最終確立了稻田綜合種養的高效生產模式。

一種將水稻與水生養殖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生態高效農業生產模式,該模式通過有效發掘物種間相互循環利用的機理,取得稻穀、水產品同步增產的良好經濟生態效益。

稻鰍共生模式就是泥鰍與水稻共生,秧苗在夏天為泥鰍提供棲息場地,微生物和蟲卵作為泥鰍的餌料,泥鰍在田中活動疏鬆土壤,泥鰍糞便作為水稻天然的有機肥料,這樣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收穫泥鰍的同時,也提高大米質量,增加稻田收入。

又是1年時間日日夜夜在水田守候觀察試驗,董德孝驕傲的向世人宣佈了我國泥鰍人工孵化技術的成功突破,並打破了泥鰍人工孵化技術無法突破的瓶頸,成為了我國泥鰍人工孵化第一人,並在當年連續取得了3項專利成果。從此董德孝又多了一個“泥鰍大王”的響亮名號。

稻鰍共生模式,既能提高農產品單位面枳的產量和產值,又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無疑是現代農業研究的永恆課題,也是現代農業的終極發展方向。

這種生產模式的優點在於,稻穀在生長過程中稻田裡的微生物及害蟲為泥鰍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餌料,泥鰍的排洩物富含大量的鈣、磷、鐵、硒及維生素B1、B2和煙酸等微量元素為稻穀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有機肥。

在這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中,生產出的稻穀是一種品質優良的綠色有機稻,養殖出來的泥鰍蛋白質含量高、口感好。稻鰍共生既保障了糧食的種植面積,又擴大了水產養殖水面。

董總曾在分享他的創業心得時曾說:

從最初的滿腔熱情到堅定信念,我一直踏踏實實地堅持在改變常規的種養殖模式現狀,創農業品牌,要把好的農產品進行生態種養殖和產業化生產,給消費者提供一些安全、健康、放心的農產品。

不忘履行“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使命,通過提高農民種植技術,進一步擴大銷售,讓優質農產品實現更高的價值,這才是令人擁有幸福感、成就感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