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需要塑造完美的理想人生,就要研究這些陰暗面

如果需要塑造完美的理想人生,就要研究這些陰暗面

說起日本近現代唯美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當屬永井荷風和谷崎潤一郎。相對於谷崎潤一郎熱衷於通過女性美和官能美來反對封建倫理道德對性和愛的壓抑,永井荷風則更擅長藉助描寫世態風俗對明治維新後日本的表面西化予以嘲諷和批判。

出生於1879年的永井荷風原名壯吉,號斷腸亭主人。從小身體虛弱的特別孤獨、敏感,並不是個好學生。 1897年,因為沒能考上第一高等學校(東京大學前身),便跟隨父親永井久一郎到中國上海生活了一段時間。回國後,進入東京外語學校讀漢語,也沒怎麼好好學習,經常曠課到各處的劇場、曲藝場和花街柳巷閒逛。1899年,由於缺課太多,被開除學籍。之後,永井荷風拜在當時日本“深刻小說”大師廣津柳浪門下學習寫作。寫過《薄衣》《煙鬼》等幾篇短篇習作後,1902年,受左拉自然主義理論影響,永井荷風發表了其成名作《地獄之花》。

《地獄之花》(《地獄の花》)圍繞著個人慾望的實現和實現後所帶來的悲慘境遇為中心寫成。故事主人公之一長義在年輕時因為個人慾望和抱負而產生對財富的極度渴求,在跟著一位富有的英國傳教士作翻譯時與其外妾縞子發生了關係。傳教士死後,長義與縞子結合,從而獲得了傳教士的鉅額遺產。然而,正是因為佔有了不義之財,他被整個社會的孤立排斥,乃至汙衊和誹謗,並波及女兒富子,致使富子形成了桀驁不遜的叛逆性格,最終將自己的家變成了外界稱的“地獄”。而受戀人笹村之邀為黑淵家小兒子秀男做家庭教師的園子,隨著與長義和富子的交往,逐漸瞭解到社會的虛偽與冷酷。在遭到戀人的背叛和校長侮辱後,她認識到,與其逃避不如勇敢面對。因此,當長義選擇自殺後,園子毅然決然地擔負起繼續教育、扶助秀男成長的重任,成為盛開在“地獄”,具有智慧和人性的嬌豔百合花。

永井荷風創作《地獄之花》的年代正是自然主義文學在日本文壇流行之時,但日本文壇對自然主義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了所謂的“原原本本”“如實”的自然,強調人的本性的“自然性”和人的“本能衝動”,特別強調性慾對人的生活的所謂“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永井荷風才會在《地獄之花·跋》中這樣解釋其創作動機,即:“如果需要塑造那些完美的理想人生,首先就要對這些陰暗面進行充分且必要的專業研究。……因此,我才將寫作的重點,毫不隱晦地主要放在描述由祖先的遺傳和陰暗的境遇中所產生的眾多情慾、強力、暴行上。”

在寫作手法上,這篇小說繼承了日本傳統文學“寄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技巧,通過描寫自然景色或氣候變遷來刻畫和凸顯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矛盾衝突,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更加直觀的感受。不管是開篇通過燦爛春光的描寫來襯托園子享受閒暇生活帶來的平靜還是以狂風暴雨、巨浪飛沙的場景來表現園子受到校長侮辱時的衝突等等,都給我們帶來了電影畫面般的體驗和身臨其境的感受。對於這樣一些情節,譯者在處理時力求在理解作者意圖的基礎上儘可能重現作者的表現手法,讓讀者充分體會到原文的語言魅力。當然,為了便於中國讀者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內涵,譯者對原文的某些文字也做了些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調整。例如開篇園子在體會黑淵家的境遇時,用了“定まりなき毀譽の巷に立って傷つき易い名の為に苦しい戦いに疲らされるより……”的表達,雖然按原句可以譯為“站在譭譽不定的巷子,為容易受傷的名譽而疲於殘酷的爭鬥……”,但考慮到這樣的說法對中國讀者來說不便理解,因此,譯者採用了漢語中常用的表達,並結合作者的意圖,譯為:“站在光天化日的街頭,被人指手畫腳地評頭論足,為了不值一文的名聲頭破血流”等等,不一而足。

1903年,因為沒有考上官立大學,在父親的安排下,永井荷風前往美國、法國等地留學,1908年才回到日本。在長達5年的留學生活中,永井荷風逐漸實現了自我的覺醒,形成了按照自己的信念和原則生活,拒絕他人干涉的人生準則,但同時也產生了厭惡結婚,更看重男女交情之愉悅的思想。因此,後期的荷風在生活中更多地接觸了酒館女招待、藝伎、娼婦等下層女性,在創作中也以這樣的女性為主角,醉心於江戶風情的庶民生活,讓讀者從中感受到“被丟棄的破布片上的一縷美麗針腳”,體現出了他對傳統封建倫理道德的評判和美醜共存的藝術觀點。本書另外三篇小說《隅田川》、《梅雨時節》和《濹東趣談》正式體現了永井荷風后期的這種創作特點。

《隅田川》(《すみだ川》)的主人公長吉是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他深愛並渴望追隨青梅竹馬的藝伎阿絲,然而,母親卻希望他好好讀書,將來成為官吏出人頭地。在這內與外的衝突下,長吉感受到了青春的迷茫,甚至想到了自殺,但終究沒有勇氣。最後,在淋了一場暴雨,患了傷寒住院後,他還對阿絲念念不忘。作為俳句家的舅舅蘿月看到長吉喜歡傳統藝能並深愛著阿絲,雖然內心認可妹妹的想法,但回想起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卻更能理解外甥心裡的苦悶。最終,當得知長吉患病住院,蘿月不由得在心中呼喚道:“長吉啊,……不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放心吧,我會永遠地伴隨在你左右!”

這篇在故事情節上平淡無奇的小說,因為故事背景設定在了隅田川這一洋溢著江戶情趣的場所而充滿了日本傳統的風物和人情之美。細細讀來,可從中品味到隅田川四季景物的變遷和兩岸平民的生活習俗,充分體會到日本傳統美意識中的“わび(空寂)”之情。

1931年由中央公論社出版的《梅雨時節》(《つゆのあとさき》)分別描寫了鶴子與君江兩人的故事。鶴子的前夫家本是世襲子爵的貴族,但鶴子因為受到作家清崗進的引誘陷入不倫之戀而離婚並被哥哥逐出家門。最後,鶴子幸運地遇到了招募助手的舒爾夫人,並同夫人離開了是非之地。君江是酒吧的女招待,在她結識清崗進並交往後,兩人還不時與其他人保持著關係。清崗進得知君江與其他男人也有交往時妒火中燒,開始進行一系列報復。君江對周旋於多個男人之間的生活產生了懷疑和厭倦,並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川島表達了迴歸傳統的願望。這篇作品中,鶴子代表了具有日本傳統的上層女性,而君江則是下層女性的代表,在與清崗進這個所謂新派作家的交往中,兩人都不同程度地捲入了是非旋渦,並被命運所捉弄。作者也正是通過這樣的關係設定諷刺了當時日本的表面西化對傳統社會的衝擊和因此而帶來的種種怪相。

被稱為永井荷風一生最高傑作的《濹東趣談》(《濹東綺譚》)以最具江戶庶民生活風情的東京玉井地區為背景,描寫了日本花柳世界的生活和世態炎涼。小說以“我”——作家大江匡準備寫一篇題為《失蹤》的小說而深入玉井地區收集材料為契機,在濹東與妓女阿雪邂逅並建立了深厚的交情。阿雪一直把“我”當成從事秘密出版事業的人,最終也沒有搞清楚“我”的身份。但儘管這樣,她依然非常認真地愛上了“我”並打算託付終身。然而,“我”根據自己的經驗,覺得和阿雪真正結合便失去了戀愛的情趣。於是,在一個夏末初秋的時節,“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阿雪。這樣的一篇小說雖然並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甚者沒有一個確切的結尾,但日本傳統文學中的“物哀”美卻滲透在字裡行間。撫卷細品,意猶未盡的餘韻始終盪漾在讀者心間,淪落風塵的阿雪也彷彿躍然紙上,讓我們體味到了日本下層百姓的善良和溫存的人情味。而聯繫到作品創作的時間正是軍國主義在日本大行其道之時,讀者自會對永井荷風的消極的“藝術抵抗”有更深的認識。

以上三篇小說,描寫的場所多為具有日本傳統韻味的茶屋、院落、民居等,而其中出現的服飾、用具等也多是日本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這些處所和物品不僅具有其現實中的用途,很多還有文化上的情感意味,要在翻譯過程中傳達這樣的感受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譯者大多采用了譯註的手法,在頁腳進行了解釋、說明,還希望讀者能夠不厭其煩,予以閱讀。當然,語言的表述畢竟是抽象的,也希望讀者以閱讀本書為契機,增進對日本傳統文化的瞭解,從而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

永井荷風所生活的年代是19、20世紀最為動盪的歲月,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也讓東西方文化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和交融。雖然距那樣的時光已近百年,永井荷風文學中所體現的對西方文化的借鑑與吸收、體察與領悟以及對本國文化和傳統的繼承與發揚等始終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

本文是譯者張達為“悅經典”版永井荷風《地獄之花》所做的序

如果需要塑造完美的理想人生,就要研究這些陰暗面

女教師園子在富豪黑淵家做家教,她為富豪一家人的遭遇而震驚,同時自己也不堪命運的打擊,內心充滿情慾與名節的糾結。作品中時時流露出個人主義與日本傳統價值觀的碰撞,被譽為日本文學界唯美主義思想的宣言,影響很大。書中還收錄永井《隅田川》《梅雨前後》《濹東綺譚》等幾部重要中短篇小說。

如果需要塑造完美的理想人生,就要研究這些陰暗面

永井荷風(1879—1959)日本新唯美派代表作家,1902年以發表充滿自然主義傾向的小說《地獄之花》而轟動文壇。永井文字細膩圓熟,充滿枯淡隱逸,哀婉感傷的意蘊,在描繪日式古典風情的同時,也有對當時社會的思考和批判,以及個人主義和醜惡現實生活的激烈碰撞。代表作有《地獄之花》《隅田川》《梅雨前後》《濹東綺譚》《雨瀟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