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在三大金融領域的典型應用

可以預見,區塊鏈技術與金融領域結合的深度和廣度還遠未飽和,應用前景廣闊。但也不可否認目前行業中依然存在一些風險需要我們注意及警惕

區塊鏈技術在三大金融領域的典型應用

(資料圖)

孟昭莉/文

當前,區塊鏈技術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應用場景範圍不斷拓展,在金融領域的落地應用更是成為科技界和金融界共同關注的焦點。本文梳理了傳統方式運行中存在的痛點,以及區塊鏈技術所能帶來的效率提升,通過對三個典型金融應用場景進行深入剖析,解釋了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中的“為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對症”金融行業痛點

區塊鏈技術集成了分佈式記賬、不可篡改、內置合約等多項基礎技術,構建了一種以更低成本建立信任的機制。分佈式記賬可以通過數據算法、密碼學機制來保證數據的一致性和延續性,通過工作量證明和最長鏈機制可以實現數據的不可篡改,智能合約程序則能夠將實現合約的電子化嵌入和自動執行,從而提升系統效率並降低操作風險。

區塊鏈技術在三大金融領域的典型應用

在諸如資產證券化、保險、供應鏈金融、大宗商品交易、資產託管等多個金融場景中,由於參與主體眾多、信用評估代價高昂、中介機構結算效率低下等原因,傳統的金融服務手段難以有效解決行業長期存在的諸如信息不對稱、流程繁複冗餘、信息驗真成本高等核心痛點。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可以有效解決上述金融場景中存在的痛點。所有市場參與人均可無差別獲取市場中所有交易信息和資產歸屬記錄,有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智能合約嵌入減少了支付結算環節的出錯率,簡化了流程並提高效率;同時各參與方之間基於透明的信息和全新的信任機制無需再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去進行信息確真,這將大大降低各機構之間的信任成本進而降低金融服務價格。金融的本質是風險控制,風險控制的基礎是有效數據。區塊鏈技術其特有的數據確權溯源、普適性的底層數據結構、合約自動高效執行等特性,為金融領域的深刻變革孕育了強大的發展潛力。

同時,區塊鏈技術按照中心化程度的不同,分為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公有鏈中任何人都可以參與數據的維護和讀取、完全去中心化、不受任何機構控制;私有鏈僅對單獨的個人或實體開放,參與的節點只有自己,數據的訪問和使用有嚴格的權限管理;而聯盟鏈各參與節點是事先選擇好的,對特定的組織或團體開放。相較於公有鏈和私有鏈而言,聯盟鏈交易速度快、交易成本低且能夠保證數據有一定隱私,是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落地應用的一個很好切入點。

區塊鏈技術在三大金融領域的典型應用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與區塊鏈技術相匹配的金融場景一般具有三個顯著特點,即參與節點多、驗真成本高和交易流程長。其中資產證券化、保險、資產託管是較為典型的三大應用場景,通過剖析區塊鏈技術在這三個金融場景中的應用,能夠揭示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的普適特性,從而實現其他場景應用的延伸和複製。

1.區塊鏈技術在資產證券化領域的應用

近年來,國內資產證券化(以下簡稱“ABS”)發行特別是消費金融ABS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Wind數據顯示,2017年ABS共發行產品644單,發行金額達14346.5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1.7%和63.71%。消費金融ABS的發行規模更是成倍數增長,從產品發行數量和發行總額來看,2017年數量分別是2016年的3.6倍和5.6倍。但ABS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資產現金流管理有待完善、底層資產監管透明性和效率亟待提高、資產交易結算效率低下、增信環節成本高昂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區塊鏈技術在三大金融領域的典型應用

在ABS領域應用區塊鏈技術,首先需要參與方共築ABS區塊鏈聯盟,該聯盟由資產方、Pre-ABS投資人、SPV(信託)、託管銀行、管理人、中介機構、ABS投資人、交易所共同組成。其核心業務包括資金交易對賬、交易文件管理、數據交互接口、信息發佈共享、底層資產管理、智能ABS工作流等等。區塊鏈應用至少可以在以下五個方面為ABS行業賦能。一是改善ABS的現金流管理。一方面,區塊鏈技術應用於ABS可以縮減銀行等機構服務成本,可實現自動賬本同步和審計功能,極大地降低參與方之間對賬成本,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可以降低參與方對接的技術成本。另一方面,利用智能合約功能實現款項自動劃撥、資產循環購買和自動收益分配等功能。在完成多方共識的基礎上,有效降低由於人工干預造成的業務複雜度和出錯概率,顯著提升現金流管理效率。

二是有利於穿透式監管。區塊鏈技術應用於ABS領域,既能確保ABS底層資產的真實性,又能夠看到最底層資產的風險。從而使監管部門更有效地監督金融機構適度使用金融槓桿,合理地利用ABS手段,充分盤活沉澱資產。特別是在資管新規下,金融機構對底層資產穿透的需求愈加強烈。區塊鏈實現的分佈式賬本技術有望在ABS底層資產穿透、提升監管水平方面發揮其重要作用。

三是可以提高金融資產的出售結算效率。區塊鏈技術應用ABS使得金融債權資產轉讓效率大大提高,流動性需求與資產轉讓時效不匹配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比如貸款出售是非常繁瑣、耗時的,結算一般花費幾周時間。通過區塊鏈技術可繞過中間支付清算系統,實現點對點即時支付,從按日結算縮短到按分鐘結算,大大縮減支付到賬時間,結算效率大大提高。

四是證券交易的效率和透明度將大大增強。通過區塊鏈進行ABS產品交易,可使更廣泛的參與者在去中心化的交易平臺上自由完成交易,可實現7×24小時不中斷交易。對於認可這一“區塊”價值的機構,可以接受“區塊鏈”代表的證券持有人再融資,不用擔心對應證券資產的轉移和“雙花”,因為每一筆交易都公開透明、可追本溯源。

五是可以降低增信環節的轉移成本。由於通常對應了多筆資產,每筆資產對應著不同的外部擔保,因此在實踐中ABS沒有真正實現擔保隨同金融債權資產的轉讓,只是通過法律條款約定了保留完善擔保的權利,在真正出現需要履行擔保的情況時再轉移擔保。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點對點的增信保障平臺,可有效降低增信轉移的成本。

2.區塊鏈技術在保險領域的應用

保險行業近年來快速增長。但隨著中短期存續產品監管政策不斷收緊,萬能險業務規模大幅下滑。“迴歸保障本質,重塑保險生態”成為新時期保險行業發展的主旋律,我國保險業邁入轉型發展的關鍵節點。區塊鏈技術可應用在保險市場的產品、渠道、理賠、反欺詐等多個環節,重塑保險行業新生態。

在保險產品設計環節,區塊鏈有利於促進定製化屬性較強的保險品類突破瓶頸,快速發展,如農業保險、產品質量保險等。農業保險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傳統模式下,由於評估流程複雜、成本較高等原因,農戶的投保意願和保險公司的承保熱情一直不高,農業險始終未能實現爆發式增長。以畜牧業保險中的生豬保險為例,傳統模式下,當養殖戶想為生豬投保時,保險公司必須現場查看,評估風險後再確定是否能夠承保。而如果應用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保險公司可以藉助“豬臉識別”技術為每一頭豬建立可辨識的唯一編碼,實時監測每一頭豬的行動軌跡、進食情況等,並將這些數據信息入鏈,據此判斷豬的健康狀況,預防疫病發生。

品質保險能夠為企業信譽背書,同時保障消費者權益。但保險公司承保品質保險需要對企業、產品進行綜合評估,但這些數據往往很難真實有效地收集,從而制約了品質保險的發展。基於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建立產品溯源防偽應用平臺,可以幫助保險公司通過平臺輕鬆追溯產品生產、加工、銷售、購買、投訴等各個環節的信息,從而有效判斷相關產品的質量缺陷發生率,制定保險產品,促進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

在保險銷售環節,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簡化銷售流程,節省銷售成本,實現保險銷售溯源。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意願投保人通過渠道購買保單,渠道商將投保人信息統一發送到區塊鏈平臺,平臺根據分佈存儲的信息判斷意願投保人是否在白名單內,若符合標準,則接受購買請求,省去了以往人工傳送、受理、審核、反饋等繁冗的流程。從消費者角度看,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保險銷售行為可溯源,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險銷售市場一直亂象叢生,通過欺騙、隱瞞或者誘導的方式對保險產品進行虛假宣傳的現象屢禁不止。區塊鏈技術可以將保險銷售各個環節的關鍵動作上鍊,實現全流程的銷售動作可追溯,從而規範保險銷售行為,促進行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在保險理賠環節,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夠提高理賠效率,提升客戶體驗。理賠和損失處理流程是保險市場的重要流程。複雜的理賠流程增加了成本,降低了理賠效率,影響了客戶體驗。智能合約技術可以簡化索償提交程序,減少人工審查需要,縮短處理週期。同時,通過分佈式賬本中的歷史索償和資產來源記錄,可更加容易地識別可疑行為。

在保險反欺詐領域,應用區塊鏈技術可有效防止騙保事件的發生。保險欺詐不僅侵蝕保險公司的利潤,還有損其他保險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儘管各個保險公司在保險反欺詐上都進行了不少努力,但現實情況依舊嚴峻。區塊鏈技術至少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幫助保險行業緩解甚至化解這一頑疾。一是建立反欺詐共享平臺,通過歷史索償信息減少欺詐和加強評估;二是通過使用可信賴的數據來源及編碼化商業規則建立“唯一可識別的身份信息”,防止冒用身份。

3.區塊鏈技術在資產託管領域的應用

近年來,全球資產託管行業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託管資產規模和主要託管產品保持高速增長。2016年末我國存量規模達121.92萬億元,同比增長39.03%,但這一規模同國際先進同業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我國資產託管行業仍然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同時,由於內部程序複雜、系統不完善、運營失當,以及外部事件衝擊等原因而引起的操作風險成為資產託管行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以私募基金行業中的託管為例,在合同簽署環節:一是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可能並未嚴格按照先簽署合同、後進行運作的要求進行管理,而是在尚未簽署基金合同的情況下就開始了基金運作,從而嚴重影響了私募基金託管人的合同回收與管理;二是合同簽署人的身份無法可靠驗證,合同原件和證券公司印章存在被惡意造假的可能,從而形成“陰陽合同”。在合同變更環節:一是在簽署補充協議或簽署合同變更徵詢意見函等需要投資者簽字的情況下,託管人由於無法實際接觸到投資者進行實質審核,因而存在非法仿冒投資人簽署協議的風險;二是在基金管理人需通知投資者擬變更合同的情況下,託管人同樣無法確保管理人已及時通知投資者並安排了基金臨時開放供投資者贖回份額。因此存在投資者對合同變更事項不知情,甚至未實際同意合同變更的風險。

應用區塊鏈中的智能合約技術,能夠有效解決資產託管業務中的操作風險。具體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資產託管的業務流程:一是實現了全流程的自動化,將業務指令判斷和執行規則封裝到智能合約中,利用智能執行合同和提供風險提示;二是提升了流程效率,資產委託方、管理方、託管方、代銷方在資產變動、交易明細等信息的實時共享,免去反覆校驗、確權的過程;三是保證了履約的安全性和交易的真實性,通過設置密鑰保證參與方信息正式、賬本信息的有限可見性及交易的可驗證性;四是確保了信息的不可篡改,將投資計劃的合規校驗要求放在區塊鏈上,確保每筆交易都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完成。

發展展望

在現有背景和技術前提下,以聯盟鏈為切入點最具可行性。相比於公有鏈和私有鏈,聯盟鏈在金融領域應用落地的技術條件更加成熟,對傳統金融行業痛點的改造效果也更加明顯,未來發展區塊鏈技術以聯盟鏈為切入點將最具生命力。

如果沒有真實的應用場景,區塊鏈技術將失去生命力。具體到推進路徑方面,我們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在急用先行、大膽試錯、力爭上游的思路指引下加快行業標準化的推行;二是促進技術落地和新產品推行,應用場景應優先考慮痛點明顯、增量顯著、發展快速的精品業務,試點成功後再逐步擴大應用範疇;三是組織並擴大產業聯盟,促進產業成熟。

區塊鏈技術“賦能”而非“顛覆”傳統金融行業。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並非簡單的線下流程線上化,也非聳人聽聞的對傳統業務的顛覆和取代,而是對行業的賦能和增效。

可以預見,區塊鏈技術與金融領域結合的深度和廣度還遠未飽和,應用前景廣闊。但也不可否認目前行業中依然存在一些風險需要我們注意及警惕。一是區塊鏈有被過度消費的傾向,一些不法組織和團體利用區塊鏈概念進行詐騙和炒作,嚴重擾亂了區塊鏈的市場秩序,我們必須釐清區塊鏈和“幣圈”、ICO的界限,在合法合規的範圍內應用技術;二是相關技術尚待完善成熟,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產品開發和推廣門檻依舊較高,在區塊鏈技術的開發和測試工作中,資金和技術成本依舊是限制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瓶頸;三是監管體系未完善,行業亂象叢生,目前國內基於區塊鏈的監管體系還相對滯後,行業內的區塊鏈項目魚龍混雜,區塊鏈技術亟須實現科學監管。

(本文首刊於2018年5月14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