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內閣大臣著名的三楊指的是哪三楊?

相交的平行線

“三楊輔政”中的“三楊”指的是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位都是明仁宗朱高熾做太子時的東宮舊臣,在朱高熾與朱高煦爭奪皇位的鬥爭中,立下重要功勳,故深得仁宗、宣宗父子的信任,長期擔任閣臣(楊士奇任閣臣43年,楊榮37年,楊溥22年,三人皆歷仕五朝),為“仁宣之治”做出來重要的貢獻。也真是在“三楊輔政”時期,憑藉三人在文臣中超絕的聲望,以及兩代帝王的特別信任,內閣地位迅速提高,閣臣品秩提升,獲得了“票擬”權,雖無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實,儼然凌駕於六部之上,論權柄之重,六部尚書已不比閣臣。下面我分別介紹一下這三位閣臣。


楊士奇

楊士奇(1365-1444),初名寓,一字東里,江西泰和人。建文時入翰林,參與編纂事。永樂間入左春坊,為朱高熾的少傅,是“三楊”中最為重要的人物,他歷任建文、永樂、仁、宣及正統五朝,長期把持內閣。在宣宗皇帝駕崩時,當時尚為太子的正統皇帝時年九歲,主少臣疑,是楊士奇率群臣於文華殿謁見太子,口稱萬歲,以安群臣之心。此外,楊士奇的書法十分著名,且著述亦頗豐,代表作有《文淵閣書目》和《歷代名臣奏議》等,對後世影響很大。正統九年,士奇卒,諡號文貞。

三楊

楊榮初名子榮,字勉仁,福建建安人,建文年間進士。他與士奇一樣,建文朝任編修,至永樂間入文淵閣,常從成祖北伐,擅長謀斷,很受成祖器重。宣宗即位初,皇叔漢王朱高煦謀反,楊榮臨危不亂,定計平叛,勸宣宗親征,最後平息了漢王叛亂,穩定了政權。他也歷建文至正統五朝。

楊榮故居

楊溥早期經歷與楊榮相似,永樂間以翰林院編修任東宮洗馬。永樂十二年(1414年),因太子遣使迎帝遲,被逮繫錦衣衛獄。仁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掌弘文閣事,宣宗時入內閣。英宗正統三年(1438)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去世後贈太師,諡號文定。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張廷玉:《明史》

《明實錄》

白壽彝:《中國通史》


季我努學社

三楊是指楊士奇(79歲)、楊榮(69歲)、楊溥(74歲),他們三人都是起於明成祖,隕落於王振專權時代。著名的“仁宣之治”就是在三人的領導之下出現的,屬於明朝中前期非常有名的“和平、發展”時期。

三人各有才華,起到了互相彌補的作用。楊榮出謀、楊士奇執行、楊溥負責校正。這一時期,也是“儒家治國”時代典範之一。最終,他們都在對抗“王振專權”過程中落敗,明朝也因“王振專權”迎來了一次大陷落。

楊士奇

(1)三楊各有側重

楊士奇富有行政才華但人品一般,為榮華可棄德行;楊榮好貪但富有智謀,權術高超;楊溥則對二人起到了規範作用,對“惡”的方面起到了某種抑制。

楊士奇身上“現實主義”“實用主義”色彩非常濃厚。以方孝孺案為例,楊士奇沒有經過科舉乃是“私塾”先生進入官場,他的伯樂就是王叔英,方孝孺則與王是至友。楊士奇在修撰《明太祖實錄》的時候,就歪曲歷史地說:方孝孺向朱棣磕頭求饒。

楊榮

又因其精通《周易》,這才被明成祖喜愛。

楊榮也是編修出身,因其軍事才能較好,常輔佐成祖,曾隨其北正蒙古。

楊溥與楊榮同年進士,為人老成持重,深受同僚喜愛。

(2)“三楊”同敗於王振

王振奪權時,利用楊士奇違法殺人的兒子一事,將其打倒使其俯首貼耳。二楊被打擊後,只有楊溥苦心應對。

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亡、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亡、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亡,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

楊溥

可以說,明朝的“仁宣之治”因“三楊”而興,也因“三楊”隕落而亡。


坐古談今

楊榮、楊溥、楊士奇擔任內閣成員的洪熙、宣德以至正統時期的內閣被稱為“三楊內閣”。他們在任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明朝的國力繼續沿著鼎盛的軌道發展,並使明代閣臣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由原來的皇帝辦事員轉變為具有丞相性質的輔臣,他們因此被史家視為名臣。明代“臺閣體”詩文的代表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