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中國歷史悠久,從盤古、女媧等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42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00年。中國曆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持續時間較長的朝代有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等。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中原王朝歷史上不斷與周邊各少數民族交往征戰融和而成中華民族。

原始社會

參見:元謀人、北京人、黃帝、堯、舜、禹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029年夏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群

北京人和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著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黃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黃帝,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就是這麼來的。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堯、舜、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

奴隸社會

參見:夏朝、商朝、周朝、西周、東周、春秋

從公元前2029年夏朝建立開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結束,是中國的奴隸社會。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大禹建立的夏,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559年,夏王桀在位時,被商湯率兵滅亡。

公元前1559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較發達,青銅冶煉和鑄造有很高水平。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紂王統治時,周武王興兵伐紂,商亡。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隸社會的強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武王死後,政權由周、召二公執掌。周厲王統治時,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跑,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滅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逐步瓦解時期。這一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隸制國有土地為基礎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隸制走向崩潰。春秋時期,在文化上出現了繁榮局面。

秦漢時期

參見:戰國、秦朝、漢朝、西漢、新朝、東漢

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秦始皇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了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其中秦國商鞅變法比較徹底,使秦國逐漸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獲得很大發展,科學技術取得顯著成就,思想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一後,為了防禦匈奴南侵,在連接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向東、西兩段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秦統治者的暴政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和秦王朝的滅亡。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漢初統治者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光武帝劉秀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漢武帝時國力達到空前強盛。平定“七國之亂”後,加強了中央集權;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全國加強了思想統治;通過對匈奴戰爭和張騫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有了新的發展。西漢末年,由於社會矛盾尖銳,農民戰爭爆發,外戚王莽趁機奪取了政權,建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至此西漢滅亡。

東漢初期的光武帝調整了統治政策,使社會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但東漢後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社會黑暗,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名存實亡。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繫加強,科學文化得到迅速發展。

三國兩晉

參見:三國、晉朝、南北朝

從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統一,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基本上統一北方。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孫權、劉備的地位得到鞏固。220年,曹丕稱帝建魏;221年,劉備稱帝建蜀漢;222年,孫權稱王建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時期,各國經濟都得到了發展。

晉武帝司馬炎三國後期,魏國的力量日益強大。263年,魏滅了蜀漢。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西晉的統一是短期的,由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內遷的少數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斷起義、反抗,終於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西晉滅亡後,皇族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史稱東晉。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史稱十六國。383年,統一黃河流域的前秦和東晉間的淝水之戰,東晉取得了勝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在南方,東晉之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在北方,經歷了北魏、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五個朝代,史稱北朝。南北朝時期,江南得到了開發,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不少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

隋唐時期

參見:隋朝、唐朝

隋文帝楊堅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在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隋朝實現了統一。全國統一後,社會秩序安定下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封建經濟開始呈現了繁榮局面。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創立,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經濟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當隋末農民起義蓬勃發展時,李淵起兵攻佔長安,並在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唐高宗病逝後,皇后武則天篡奪帝位,定國號為周,該院天授,武則天當政期間出現社會繁榮,經濟發展的大好局面,封建經濟得到新的發展。

唐朝是一個強盛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各民族間的聯繫加強,同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空前頻繁[。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唐朝後期,土地兼併十分嚴重,導致了農民戰爭爆發,唐末農民黃巢,王仙芝大起義嚴重打擊了唐朝,唐朝於907年滅亡。

隋唐時期,中國南北統一,疆域廣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在此基礎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遼宋夏金元

參見:五代、遼朝、宋朝、西夏、金朝、元朝

從907年後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宋太祖趙匡胤期。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經濟獲得較大發展。五代十國後期,後周逐漸強大,為後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北宋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封建經濟得到繼續發展。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備空虛,金兵南下,結束了北宋的統治。1127年,南宋的統治開始。南宋與金對峙,南北經濟都有新的發展。

北宋時,同其並立的主要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有取代遼的女真族建立的金,還有党項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權間不斷進行戰爭,同時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

蒙古族的首領鐵木真(後被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統一了全國。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

宋元時期,各民族經濟交往頻繁,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經濟較前繁榮,中國同亞、歐、非各國聯繫加強,文化科學技術達到了高度繁榮的水平。

明清時期

參見:明朝、清朝

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止,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明太祖朱元璋漸衰落時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朱棣設立東廠,明憲宗成化年間設立西廠。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力量,明成祖朱棣營建並遷都北京。為鞏固北部邊防,明政府修築了北邊的長城。為了進一步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政府派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明朝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萌芽。明朝後期,封建專制統治非常腐朽,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終於爆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朝的統治被推翻。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權後金。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於1644年入關,擊敗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清朝。1644年順治稱帝,並改國號為大清。清初統治努爾哈赤者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除設立內閣、六部外,還增設了軍機處;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興起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明清前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擊敗沙俄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這些鬥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清政府粉碎噶爾丹的分裂活動,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管轄,使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明清時期,出現了幾部總結性的科技著作,出現了反專制主義的帶有民主色彩的進步思想家。文學方面也出現了幾部優秀的長篇小說。

開啟近代

參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由於中國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在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鴉片戰爭處於出超地位。英國為了改變貿易入超的狀況,向中國偷運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群眾強烈要求禁菸。林則徐領導的禁菸運動,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中,廣大愛國官兵和三元里人民進行了英勇戰鬥。但由於清政府奉行妥協方針,終於導致戰爭的失敗。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中,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驚醒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了。中國從此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鴉片戰爭後,清朝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湧。1851年,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並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頒佈了《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引發的天京事變大傷了太平天國的元氣;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新時代農民戰爭的特點。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勇敢地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戰爭的高峰。

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從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慈禧太后

19世紀60、70年代,中國社會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中國無產階級產生於40年代,早於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堅決、最徹底的革命性。

19世紀後半期,隨著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更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83年和1894年,先後爆發了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新約》的簽訂,使法國進一步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馬關條約》簽訂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展開了資本輸出的激烈競爭,還在中國強佔“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發動政變,使維新變法歸於失敗。這場維新運動史稱戊戌變法。

19世紀末,在華北地區爆發義和團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封建帝制的覆亡

參見:辛亥革命、中華民國

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廷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佈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孫中山傳播,出現了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著名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隨著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也相繼建立起來。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革命派通過與保皇派的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發動了萍瀏醴、廣州黃花崗等一系列起義,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國。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 參見:北洋政府

1912年3月,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臨時政府正式遷北洋政府首腦袁世凱京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二次革命”發生了。由於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北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復辟醜劇只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後,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短暫的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參見: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嘉興南湖一大會址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激起中國人民強烈義憤。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6月初,運動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並取得了初步勝利。五四運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進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起來。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在各地相繼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新中國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49年10月1日,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範圍的執政黨。

中國史簡介,值得收藏

新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社會主義國家。

1949年10月到三大改造完成之前中國屬於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國的社會性質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變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標誌是1954年憲法的頒佈,還是1956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