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

鄉土隴原

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有一輩的人不孝順老人,下面幾輩的人也會不孝順老人。

從古至今,我們中華傳統文化中一直就很注重孝道,孔子的“三綱五常”裡就提到忠孝勇恭廉。孝是我們需要遵守的準則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無論何時何地,孝是我們起碼的道德準則,為一個家庭的倫理原則。


一個家庭內部要做到上行下孝,那麼家庭成員的感情交流溝通就會和恰,子女也會有出息,我們在行孝道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培養下一輩的情商,人的智商高固然要緊,但是情商也要高,情商是在社會與人相處的重要手段,試想“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自己家內部都做不到和諧,處理不好關係,在外怎麼與其他這麼多人的關係處理好呢?所以說行孝道也是在培養下一輩人的情商。


其實這句話還有點“上樑不正下樑歪”的意思,上輩是下輩的榜樣,上輩怎麼做,下輩也會學著做,就如一個人的家教一樣,你一個人自己的行動影響著下一代。一輩不孝,造成惡性循環就是輩輩不孝,如此循環,連綿不絕。

我們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教我們文化知識為主,而是

耳傳身教,以自己的行動,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為下一輩做榜樣。下一輩就會照著是一輩的做法傳承下去,上一輩不孝,那下一輩也會不孝,輩輩相傳傳。

下一輩人要有感恩的心對待上一輩,上一輩辛辛苦苦把我們拉扯大,把他們所擁有一切資源、條件都給予我們,我們現在對他們孝順是不應該的嗎?

雖然這才寥寥的八個字,農村裡老人卻用最樸素的話,講出了人生的大道理。


福福福755

“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是什麼意思?”農村中很多老話,事實上都是有一定的道理,而這句農村老話,單從字面上就能夠得知的就是,農村人對於基本文化禮儀的要求,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社會的常態;

具體詳細來解釋,都說父母是除了老師以外,非常重要的人生導師,所謂的以身作則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作為父母,對孩子的爺爺奶奶,也就是自己的父母不孝順的話,就很難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將來自己老了以後,能夠非常孝順自己,因為父母的言行舉止就像一面鏡子,讓孩子看的非常清楚,有樣學樣也是非常在理的;

因此,老話說的好,百善孝為先,父母與孩子而言,是非常偉大無私的,能夠把你拉扯大,其中的艱辛只有你自己身為父母時,方能切實感受到,所以,一定要好好孝順父母,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後悔;

關於上述內容,有任何觀點,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


愛農幫

有,在農村卻有這種說法。最近幾年,農村日子好過多了,仍然還有不孝養老人的不孝之子。而且,老人當初生養兒女是指望將來有個回報,結果指天指地,最後所得到的報迎卻是拋棄老人,嫌棄老人,黑眼自眼慢待老人,各種各樣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人都有。

有的人,老人從小吃苦受累把他拉扯大,又給他蓋了房子娶了媳婦,自己都當爸爸了,仍然知恩不報,終天掙錢只顧自家快樂,老人平時需要人照顧慢待不理,老人病倒床上不管不看。有的人出去打工三年五年回來後老人門邊木凳。還有人嫌棄老人把老人趕出門外另住,騰出的房子臥狗臥豬,老人沒辦法只好在田地邊埂搭間草菴存身。最後老人在病入膏肓時只好求助村裡調解,一二再,再二三,最後還是不管老人。老人得了小病時,他卻遲遲疑疑,說老人的病是老毛病不用看醫生,當老人奄奄一息時,他又說老人得的是絕症,看也閒花錢。這種說法在農村還是說怪不怪。

其實,農村現在的老人也從年輕時過過,也許在年輕時做過虧心事,沒給下代人樹立榜樣。同時也慢待過老人,拋棄過老人,刁難過老人,如今自己也到了這把年紀。需要人照顧,需要人花錢侍候,可兒子說啥不從。因此,這就叫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房簷滴水點點照的說法。





農村土秀才

這句話是一個家中有一輩不孝順老人,接下來就有幾輩孑不孝順老人。有個故事,一個人將久病在床的父親放在一個大揹簍背上山放在了一粿大樹下,轉身往回走,跟在後面的兒子將爺爺抱出來放在樹下,背起了揹簍跟著往回走。他便問兒子:“誰要你往回拿揹簍?”兒子很認真的說:“揹簍不拿回去,你老了我拿啥揹你”。聽完兒子的話,他一怔轉回去背起了父親回了家。簡單的說上一輩怎麼做兒子就會照著怎麼做。


無憂174343621

孝順長輩是我國的優秀傳統,一直流傳至今。農村有句老話說: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房簷滴水點點照。這是什麼意思呢?


字面的意思是說,如果有一輩不孝順,那麼以後的每一代都會不孝順。俗話說,老貓睡房簷,輩輩往下傳。孝順也是會遺傳的。如果做父母的對自己的長輩非常孝順,那麼孩子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自然會把孝道傳承下去。如果做父母的對長輩不孝順,生活中不盡自己的責任去照顧老人,沒有給子女樹立好榜樣,那麼子女就會上行下效,將來也不會孝順到哪裡去。



古時候有一個人將久病在床的老父親放到一個大揹簍背上山放在了一粿大樹下,轉身往回走,跟在後面的兒子將爺爺抱出來放在樹下,背起了揹簍跟著往回走。他便問兒子:“誰要你往回拿揹簍?”兒子很認真的說:“揹簍不拿回去,你老了我拿啥揹你”。聽完兒子的話,他一怔,背起父親回了家。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得知,父母是孩子成長的一面鏡子。小孩子會去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所以父母作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必須要以身作則。要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孝順,只有這樣,當自己老了的時候,子女才會儘自己的孝道。



在農村一直就有養兒防老的思想,當初生幾個小孩再辛苦也要拉扯大,就是希望自己將來老了有人照顧。但在有些家庭,即使有三四個子女,老人依然沒人照顧,都是老大推老二,老二推老三,結果老人在寂寞和無奈中離去。這也許跟自己年輕時慢待老人有很大關係吧。


“一輩不孝,輩輩不孝”,還有下半句“一輩孝,輩輩孝”。人學好不易但學壞卻很快,做父母的需要以身作則,對老人恪守孝道,只有這樣,將來子女才會孝順自己。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都忽略了這一點。盡孝從自己做起,才能讓優良的家風傳承下去,才能彰顯中華民族是大孝的民族。


農耕情懷

老一輩流傳下來的名言,基本上是接近真理了。這些名言經過幾十代人的流傳,歷經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時光的洗禮,依舊保留了下來,這些名言在一定程度上就很接近真理了。古人是很有智慧的,人性都是相同的,都想把真理的東西傳授給下一代,父母對兒子,兒子對孫子,都是如此,都希望下一代過得更好。

問題中的“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意思是隻要一輩不孝,以後的下一代也會效法上一代不孝之舉,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父母的每一個舉動都會深深影響著孩子,父母這代有不孝行為,孩子長大後也會“效法”他的父母,做出不孝的行為。中華傳統文化著名講師蔡禮旭老師曾講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特別是小孩,都會效法父母的言行舉止。因此,便有了“一輩不孝,輩輩不孝”的說法。

來自農學谷三農問答團隊!


農學谷

大家好,我是榕溪,歡迎大家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最講究的就是孝順,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這句話足以證明。那麼,我們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說的就是孝順的問題。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家庭裡只要出現有一輩不孝順老人,那麼,接下來的兒孫輩就會出現都不孝順老人。真的會是這樣嗎?



我要說的是,我非常贊同這句話。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主要是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教師。上行下效就是這麼一個道理。父母的所作所為會直接作用在他的小孩子身上。如果父母本身就是不孝順老人的人,那麼,你會指望他們的小孩是個孝順的人嗎?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就應該起到一個榜樣的作用。我想,不管是什麼父母,你都不希望你的子女在你老了的時候不孝順你吧!將心比心,你現在又為什麼不孝順你的父母呢?




榕溪520

孝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傳統文化也在慢慢消失。雖然你所說的這句話我從沒聽過,不過,從心理學上來說,我相信這句話也會存在,並且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因為,人們很多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準則就在則代代相傳的口頭俗語中得到薰陶。

一輩不孝輩輩不孝其實也揭示著一個很樸實的現象,叫上行下效。從家庭教育學上,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往往承載很多的家庭社會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都是在父母言傳身教中習得。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價值觀的確立主要受到幾個身邊重要的群體影響:父母、地域文化、朋輩和學校。而家庭教育文化背景則是自己社會價值觀的最重要的基礎。在年幼時,隨著父母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無論好的或者不好的,在年幼時我們並沒有辨識能力,只能通盤接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種不孝也猶如一顆種子播種在孩子的心理,如果長期在這種不孝的氛圍下長大,那這顆種子也會隨著他的長大也在成長。長久下來形成自己的主流價值觀,認為這種行為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即便有因社會譴責產生內疚感時,也會有理由來原諒自己。恰如家訓,就這樣一代代得到傳承,所以一代不孝,我想的確能夠波及影響到幾代人的價值心理。

不過,這句話我感覺也有偏頗的地方,有點以偏概全。孩子長大後,心理慢慢成熟,接受到外界的很多價值觀念,加之自己也會結婚成家,這也有一個外來文化的碰撞,他也就會有個自我修正的過程。尤其在因為自己不孝的價值觀使自己碰壁產生疼痛時,他會反思,甚至會反過來引導父母的觀念。所以如果自我反省得到很好,自然這種不孝的價值觀會在自己的家庭信念中得到剔除了。

我想社會不斷變化,人也會相應的變化的了。


鵜鶘心理

在現代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筆者認為,老一輩人傳下來的話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己不孝順自己的長輩,那麼,你的後代也是不孝順你的。

換而言之,當你在不孝順你父母長輩的同時,你的子女後代也是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這無形中就給他們在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麼,這麼代代相傳,就形成了一輩不孝,輩輩不孝的局面。



當然,這句話也不是這麼肯定的,筆者舉一個例子,發生在筆者身邊的故事,筆者農村老家,對門住著一戶人家,按輩分我還得喊太爺爺,他在我們村的聲譽就不好,下面筆者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他的父親是以前的民辦教師,計劃經濟時代,退休後是允許自己的孩子接班的,他的父親面臨退休,筆者的這位鄰居是老大,還有一個弟弟,不知道為什麼的,他弟弟接了班,所以,這位鄰居就跟父親產生了很大的矛盾,現在他弟弟早已搬進了城裡,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筆者的鄰居,還是住在以前的老房子裡,這位鄰居,從跟父親發生衝突到父親去世,大約有20多年沒有踏到他父親家裡,活不養,死不葬,是他自己說出來的,當然,在他父母親去世時,他還是去參與了喪事的,聽別人說,哭的還挺悲痛。



言歸正傳,這裡要說的是筆者這位鄰居的兒子,他兒子今年也35左右了,通過大學在外地成家立業了,人家就是非常孝順長輩,雖然自己的父親跟爺爺有衝突,但是這個孩子逢年過節都是去看自己的爺爺的,權當替父親盡孝。

所以筆者認為,這句話並不是完全正確的,通過教育,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


秀才小孟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就是說家裡有一輩人不孝順的話,不孝的家風就會傳下去,往後每一輩都會不孝順了。然而,字面意思雖淺顯,其背後的原因卻可堪玩味——“一輩不孝”為什麼會導致“輩輩不孝”呢?我認為有這麼兩個原因。


首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小孩子學齡前直到長大成人的這段時間是他的個性養成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他有很多時間生活在家庭環境中,如果父母對長輩不孝,很容易就能導致他/她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長輩。而等到他們有了下一代,同樣的“不孝”又會通過同樣的家庭教育傳下去,所以“輩輩不孝”。



其次,這種現象在農村或許會更常見,原因正如費老在《鄉土中國》中的論述,鄉村社會變遷慢,父輩依據自己的人生經驗教育子輩被視為最安全和最便捷的教育方式。因此,相比於信息流通和社會變遷速度更快的城市環境,在農村父母言傳身教的教育意義要更高。因此如果有一輩不孝,此後輩輩不孝的概率也更大。

答題者:菠蘿博士張媛媛,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

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