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親生的,父母為什麼還會偏心?

靈魂漫步人生路

一碗水,平均分成幾小杯,都很難保證完全平均,更何況是完全主觀的父母之關愛呢。

同樣是心理學,為什麼有普通心理學,有人格心理學,還有社會心理學?那是因為,一個人的時候是一種心理現象,兩個人的時候是另外一種心理現象,一群人的時候,心理現象就更復雜了。這就是為什麼“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放在一個家庭中,也是一樣的道理。光棍一個的時候是一種心理現象,夫妻二人世界又是一種心理現象,一旦有了孩子,三口之家的心理現象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有了第二個孩子,甚至第三個、第四個,這時候整個家庭的心理現象的複雜程度已經是非常高了。

都是親生的兄弟姐妹,還有個關係和睦與不和呢,父母面對眼前的幾個寶貝疙瘩,真的很難做到一視同仁的。關鍵還在於,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不同的娃,有著不同的長相、不同的脾氣性格、不同的社交技能、不同的學習表現。同樣是親生的,你更喜歡那個長的醜一些的、脾氣特差的、學習不好的孩子,還是那個更俊的、性格親和的、學習好的孩子?當然這只是流於表面了,更多的可能是,父母更喜歡哪個孩子,是完全不講道理的,就像愛情的產生一樣,偏偏就對其中某一個更有感覺、更喜歡他,那又有什麼辦法,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麼。有可能是因為那個娃最小所以最喜歡,有可能是生哪個娃的時候經歷了折磨所以有了特殊感情,有可能是對誕下的第一個愛情結晶感情最深。千萬種理由,很難說得清的。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年齡。生了小的,那自然要全力以赴照顧小的,至於大的,就不可避免地冷落了許多。和小的相處更多了,由於熟悉效應和近因效應,就有可能越來越更加偏愛小的;同時大的對父母的冷落的反饋可能是更加隔離,自然也就越來越生疏。當然也有可能大的特別會照顧小的,父母覺得大的這麼懂事,就更喜歡大的。

總之呢,內在的心理機制是非常複雜的,沒有固定的模式的。父母更偏愛哪一個,或是能不能做到一樣關愛,只能說,隨緣吧。


鵜鶘心理陳小康

孩子會爭寵,這是不爭的事實。瞧瞧《爸爸去哪兒》(第二季)裡曹格家的一對活寶,你就能明白撒嬌耍潑爭寵愛,真是人類某種自私天性的真情演繹。不過,即使只有一個娃,他也毫不猶豫展露爭寵的本領。比如說,夜半啼哭就是一個妙招——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幾年前,美國的傑弗裡·克魯格寫了本書,叫做《手足效應》,對兄弟姐妹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結果很明顯,孩子們會盡情展露自身優秀的一面,讓父母愛上加愛,比如在學校球場上表現優秀,在家裡幫父母做點小活。

反過來說,父母倒也會對孩子“挑三揀四”。從常理來看,都是一個媽肚子裡生出來的,父母的愛應毫無保留的給所有孩子。遺憾地說,很好的想法遇到了嚴酷的現實,父母總是會偏愛某一個孩子。

弗洛姆曾在《愛的藝術》裡談父愛這個話題。“父愛代表著私有制的產生,因為家庭中的父親需要選擇最優的子女繼承家族財富、完成家族延續的使命而做出選擇。孩子相應依據此等條件發展出適應性,以滿足父親需要的愛來獲取更多父愛。”事實上,這裡的父愛也同樣適合母愛。

從根本上說,父母會更偏好更有機會取得成功的孩子,喜歡長得好看的孩子——人人都是外貌協會的。他們才是代表父母優秀基因的健康後代,顯然有更高的概率將家族基因遺傳下去。這挺令人咂舌,卻是顛撲不破的動物本能所在。

來自挪威的一個研究就發現,家庭中的老大往往是最健康的,長的既高又壯。老大按說應該禮讓老二幾分,但智商平均比老二高3分。分析認為,老大在其生命早期可完全獨享來自父母的注意力,從而造成這種差距。家中老末如何才能後來居上?他們發展的策略是,展示自己的柔弱,用楚楚可憐來贏得父母的關注,心理學家們將之稱為“弱勢策略”。

如果難以得到父母的關注,孩子的心理會發生悄然變化——接受現實,另尋出路。有些孩子可能陷入一生難以擺脫的心理怪圈,成為更易抑鬱、自卑與焦慮的人。有些孩子出現逆反行為,與父母的距離拉的更遠。

當然,《手足效應》這本書還提到,異性的手足在年輕時一副“死對頭”的情景,隨著年齡漸長隔閡會神奇消失,手足之情也會日趨穩固下來。對父母而言,其中的積極意義顯然更大。

今年八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者發現,女兒對父母的照顧顯然優於兒子。用中國的話來說,女兒的確是父母的“小棉襖”。拿數據來說吧,女兒每月照顧年邁父母的時間是12.3小時,兒子只有5.6小時。這個數據,是他們對26萬例年逾50歲的老人調查得來的。 掰開來看,當某位男士有姐妹時,他照顧父母的時間與精力驟然縮水,姐妹照顧父母的時間明顯增加。換句話說,男人將陪伴供養父母的責任部分退給了同胞姐妹。

當然,女性似乎是天生的“照看者”。女性從心理與生理上,都更傾向成為這樣的人。這或許與現代社會的男女分工不無瓜葛。男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是,成為一位經濟提供者,支撐家庭的穩定發展,女性則更多承擔照顧的責任。

眼下,當中國二胎政策逐漸放開時,讓我們有機會再次審視上述問題。中國注重孝道,育兒方式與西方存在差異。我們無法確知上述研究在中國再來一遍,是否得到相同的結論。可以確信的是,親情並非無私,父母之愛具有勢利的一面。


三聯中讀

關於偏心,我的理解有兩種:真偏心和假偏心。


一.真偏心來自父母。


1.重男輕女。


有重男輕女思想的父母一般對兒子比較重視,經常忽略女兒的需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幾千年的封建思想扭曲了人們的心靈,看看小品《超生游擊隊》,再看看B超查胎兒性別導致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這都客觀反映了人們對男孩的偏心。


當然也有人說,女兒是爸爸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兒,前提是得有兒子這個大皮襖罩著;十冬臘月,只穿一件小棉襖兒,爸媽即便不被凍死,也會心寒死。


2.性格方面的因素。


人們一般都會偏愛性格比較像自己的孩子。雖然在擇偶的時候有人喜歡找與自己互補的,但總希望生出來的孩子隨自己。

一個性格外向的人,看到自己的孩子文靜或木訥,總會沒來由的心急;性格內向的人,看到孩子上躥下跳把家裡弄得雞犬不寧,也會有想把他打一頓的衝動。


從這個層面上講,父母對孩子的偏愛也是不可控制的。


3.父母會不自覺地偏向強的一方或者弱小的一方。


有的父母會比較喜歡實力較強的孩子,不管學習上還是工作上,他們會把這樣的孩子當作自己的驕傲,也許這是虛榮心在作怪;


也有的父母會比較偏袒弱小,年齡小實力弱都會贏得他們更多的關愛。所以就有一種說法:大的疼,小的嬌,中間夾個臭菜包,這也很好地解釋了家庭中的老二為什麼經常被忽略。


做心理諮詢的時候,醫生經常會問病人在家中排行老幾,他們會從原生家庭的角度分析病人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再用催眠或家排的方法讓病人設身處地站在父母立場上考慮問題,從而讓他們更好地理解父母,與原生家庭和解。


這些是父母的真偏心,不過真心覺得這些偏心都在可以理解的範圍。


二.假偏心來自孩子的感受。


在兄弟姐妹多的家庭,每個孩子都會想辦法爭寵,即使父母儘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是大家還是想讓父母多寵愛自己一點點,好向大家證明,自己才是爸媽最疼愛的那個孩子。


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老二覺得老大家的宅基地比他多,老大覺得老二家的彩禮要得高,老三還覺得老大老二家的孩子都長大了,父母卻變老了,不能幫自己帶孩子了。

兄弟幾個都覺得自己吃虧,覺得父母偏向了其他的兄弟,從而憤憤不平。


換一個角度來看,父母把每個孩子養大都不容易,我們應該站在他們的立場,更多地體諒他們的難處。


有句話說得好: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生兒育女報娘恩。


當我們成為父親、母親,知道了養家餬口的艱辛與不易,就能真正地理解並體諒父母了;


可是往往這時候,我們的孩子也在精明地扒拉著小算盤,來計較我們是不是偏心了,真是風水輪流轉呀!


有書課堂

因為人都是自私的。父母也是人,他們有自己的私心,也有自己的情感偏好。

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孩子,這些自私和偏好,可能顯不出來。但是,如果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孩子,父母的偏心就顯露出來了。

古往今來,偏心的父母從來都不少。

大家都聽過一個成語叫做“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個成語說的就是偏心的母親和兩個兄弟的故事。

鄭國的王后,生了兩個兒子。

她生大兒子的時候,因為是難產,她生得很痛苦,她就很不喜歡大兒子。

生小兒子的時候,很順利,她就覺得小兒子更乖巧、更討人喜歡。

所以,什麼好東西她都想留給小兒子。甚至後來,她都想讓大兒子死掉,把王位傳給小兒子。

一個孩子讓自己覺得難受,另一個孩子讓自己覺得舒服,做父母的肯定會偏向那個讓自己感覺舒服的孩子,這就是父母感情上偏愛的典型表現。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對孩子的偏愛,倒不是因為感情上的差異,而是他們更喜歡哪個孩子是有條件的。

哪個孩子優秀,他們就偏愛哪個孩子。

比方說,鄰居家有個叔叔,他有一兒一女。

因為重男輕女,他從小就偏愛兒子。所有好東西都是先留給兒子。如果兒子和女兒吵架,他肯定不問原因,先護著兒子。

後來,兩個孩子長大以後,兒子混得不好,成了很一般的普通人。

而他的女兒卻考上了名牌大學,等到畢業後,女兒創業,掙了很多錢。

這個叔叔就開始偏愛女兒了。動不動就說兒子沒出息,誇女兒女婿有本事。

這種父母就是典型的為了利益、為了面子才轉換嘴臉的。

這種愛是非常勢利的。哪個孩子給他們長臉,他們就會更偏愛哪個孩子。

現在二胎政策放開了,很多家庭都有兩個孩子。父母最好做到對所有的孩子都一視同仁。

孩子們都不傻,他們都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態度是怎樣的。

如果他們一直覺得父母偏心,並被這種偏心傷透了心,他們就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在這種怨恨下,想讓他們好好照顧自己的晚年,就會非常困難了。

為了孩子們團結,為了將來大家能和諧相處,父母們請一定要做到“一碗水端平”。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

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情感的熱點知識推送給優秀的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發私信給我,願意為您答疑解惑。


柳柳很忙

不知道為什麼偏心,反正我家公家婆就很明顯。他家兩個兒子,沒有女兒,我老公最大。2016年五月份我們認識,十月份我才和我老公領證,小叔子還沒有女朋友。

①關於買房。我老公自己掏的首付,他爸媽一分錢不給。我小叔子買房,他爸掏幾萬,他媽掏幾萬,具體多少不肯說。

②關於家裡的房子。兩層樓房,他們兩公婆住一樓。二樓他小兒子住一間好的,其餘都漏水。我們住的房間直接從中間漏。

③關於空調。家公給小叔子裝了一臺空調,我懷孕九個月才去他家住,三伏天房子西曬,第一天晚上流鼻血(反正沒睡好),第二天家公載我們去買空調,我們說賒賬,他都不吭聲。過幾天我自己去給空調錢。他老婆到處說是他給我買的空調。

④關於床。我們房間漏水,床已經爛了,中間塌了,咯吱咯吱響。我說叫他給我買張便宜一點的放在一樓給我坐月子,坐完月子我回孃家住。他答應得好好的。過了幾天,家公買了一張他聲稱三千多不帶床墊的床,裝在他小兒子房間,把他小兒子的床搬到一樓我原本要坐月子的房間。WTF。後來我還是在二樓我老公的爛床漏雨房間坐月子,就算有時候寶寶被水滴到。

⑤關於娶兒媳婦。小叔子89的還沒有女朋友。不過還是得說一下。我第一次去他家是以女朋友身份去的,他爸一個紅包沒給我。你說大老爺們不懂這個,OK,沒問題不怪他。十月份回來領證,去我家。他爸當著我家人的面在那裡說他小兒子,什麼什麼時候人家去他家相親,多少人他都每個人給人家一百塊有時候兩百塊紅包。我媽問我給了我多少錢的紅包,給個毛。還有,我現在都沒有辦酒,他爸說他要給我們辦,是我老公不肯辦。是有這回事,但是,你們覺得辦酒席三天五十桌和孃家這邊兩天也是五十桌的肉錢酒水錢用兩萬塊錢夠嗎?他不嫌丟人我們還嫌丟人了。堂哥2014年辦四十桌花了八萬。家公說,我就掏兩萬塊錢,其他錢給我小兒子買房了。

⑥關於孫子。我懷孕孕吐厲害到喝水都吐,吐到生。所以一個多月就回孃家住了。家婆打電話給我叫我繼續上班不要回家養胎。我家和他家半個小時路程。他爸賣豬肉,上村賣那種,有輛小車。每天去鎮上進豬肉,鎮上到我家五分鐘路程。我懷孕在孃家,我老公叫他有空就送點筒骨給我,家公說可以,一個星期送兩次 。結果,八個多月,送過兩次,每次都是有事求我爸才去的。叫他每個月送我去縣城孕檢,也是答應得好好的,當天早上七八點才打電話說沒空。總共送過我去一次孕檢。對小叔子就不同了,天天張羅給人家介紹對象,小叔子說有點好感,他就動不動拿豬腳給人家


心如死水的你

幾乎在每個多子女家庭都會產生這樣的心理狀態,總會有孩子在抱怨父母的忽視和偏心。不可否認,人生十指,也有短長。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說社會文化、性格影響、出生意義、個人喜好等等,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多少還是有點偏心的,不過有時也是誤解。

可能在社會是最最遭人吐槽是男女之別了。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重男輕女這種現象至今在中國很多地方普遍出現。出生在這種家庭裡,女孩子不用爭就先輸一程了。在這種父母腦海中,女孩子要嫁人的,終究會變成外頭人,只有男孩子是延續自家基因和香火的。雖然現在這種觀念有所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得益於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人們無奈地接受,被動地改變了。還有一種受到社會文化影響的是長幼有別。有句老話叫做大兒子、長孫子,老太太的命根子。在傳統的觀念中,長子長孫多會被家庭賦予更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也導致家庭把更多的關注投射到他們身上。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這種不同的性格自然會帶給父母不同的心理感受了。我們都是俗人,不是聖人。我們生活在情感的世界裡,同樣也決定著自己和情感共舞了。在家裡,孩子多會陷入到無意識的爭寵狀態。父母對於那種符合自己期望的孩子也就多一份情感的投射了。還有多子女家庭中,還有些孩子可能是放在身邊自己帶,也有的放在外面讓別人幫助撫養,那陪伴在一起的孩子因為從小沒分開,各方面性格脾氣都受父母影響較大,自然有多一份親近。

還有的孩子可能一出生就給父母帶來好運,而有的孩子出生可能帶個家庭更多困境等等,這些都是父母偏心的緣由了。不過總體看來,其實十指連心,這種偏心在父母那邊有很多時候只是一個表象。實際上,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能夠偏心到哪呢?當然這裡要除開那種重男輕女思想特嚴重的父母了。


鵜鶘心理

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從娘身上掉下來的肉,哪個娘都疼,只是…..

當娘疲憊了一天回到家中時,大寶給你捶背、端水端飯;二寶在旁邊自顧自的玩遊戲、看電視。娘會喜歡誰?

當寶貝們做錯事,惹得娘暴跳如雷時,大寶含著眼淚,跟娘說:“媽媽,別生氣了,我會改的,下次再也不犯了。”二寶梗梗著脖子,和娘怒目而視。娘又會喜歡誰?

為娘不是神仙,也有七情六慾,也喜歡被別人關心,被人疼,愛吃“順氣丸”。大寶你的行為觸動了為娘最柔軟的心房,怎叫娘不喜歡,不偏心。

大寶每次考試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年年能拿回三好學生的獎狀,不僅如此,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二寶呢,學習就別提了,肯定也穩坐班裡第一(倒數的),更讓娘提心吊膽的是接到老師的電話,不是把這個打了,就是被人打了。

二寶呀,為娘渾身上下充滿了正能量,喜歡上進的孩子,你總是讓娘這樣操心、勞神的,為娘拿什麼來喜歡你呀。


據說偏心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娘不想偏心,娘也想一碗水端平。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娘就喜歡大寶那樣的,咋整?二寶,要不你也跟大寶學學,讓娘不再偏心。


萌媽愛學習

我是暖心理的簽約心理諮詢師陳旭龍,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題主的問題在早些年的家庭中確實存在。從《進化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來解釋會比較容易理解。

首先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每個孩子都從父母處各繼承了50%的基因。每個孩子的有50%左右的基因是相同的。我們知道,每一個人的人格是由先天的基因和後天的教養環境共同塑造的。

其次父母對待每個孩子的分配的注意力和精力會不可能完全平均。家裡最大的孩子到來時,父母的注意力會比較專注。在後面的孩子到來之前,最大的孩子一直會是父母關注的焦點,後來的孩子到來後,他們只是從最大的孩子身上分配一些注意力,直到最後一個孩子來到後,他們決定不再生產。基本上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分配的注意力和精力相對會多一些。

第三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反饋不同。每個孩子只有50%的基因相同,面對相對的教養環境,反饋的就會有一些差異。比如有的孩子外向,會琢磨父母的心事,投其所好,父母就會相對喜歡一些。有的孩子內向,對於父母的關心不能及時、積極的回饋,父母內心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時間久了,對他們就會有區別的對待。

最後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印象管理以及父母的期待效應如果一致的話,就會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比如說父母喜歡積極、快樂、外向的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依照父母的期待管理自己的形象,指導自己的行為。另外,如果父母從某一個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小時的影子,也會給該孩子更多的關注。

希望能幫助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旭龍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 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認知-行為取向。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暖心理

其實這樣分三種情況來看,一種情況是父母確實很偏心,比如有些父母重男輕女,會特別的喜歡兒子,不把女兒當一回事。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就是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帶孩子的時候,什麼東西都給兒子買,女兒想要個東西就會被訓斥,如果女兒和兒子打架,受到懲罰的一定是女兒。這種父母說實話真的不配養女兒,女兒長大後跟父母沒有感情也很正常。

另外一種情況是父母比較偏心小的,自古就有一句話說"皇帝愛長子農民愛么兒",這就說明很多人確實是比較偏心小的。他們潛意識裡會覺得,最小的孩子各方面都比較弱,所以需要多照顧,這和動物界正好相反,很多動物都是把最強悍的孩子留下來,比較弱的會被自然淘汰掉。但是人類就正好反其道而行之,這會讓其他的孩子覺得很不公平。事實上也確實不太公平,不但讓大孩子心裡不舒服,小的孩子也會比較依賴,往往不怎麼成器,這種教育方式真的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

還有第三種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就是父母並沒有偏心,但是孩子都想要獨一無二的愛,希望父母把所有的愛和關注都傾注在自己身上,所以父母對別的孩子好一點他就會很難過覺得父母偏心。父母其實只是覺得哪個孩子需要照顧就去照顧哪一個。但是這也提醒父母,在對待兩個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們覺得你是最愛他的,不要讓任何一個被冷落。


有故事的湯碗

親生的也不一定全都真愛。

正如我之前所說,父愛母愛的確偉大,卻不是每個父母都有。

偏心卻都會存在,有的父母不顯山不露水,能做到一碗水端平。而有的父母則不行,或多或少會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偏心。

我爸兄弟姐妹多,爺爺最不疼愛的便是他和二姑。不但不疼愛,甚至看到就煩。這跟我爸和二姑的性格有關,都是不討父母喜愛的性格。其結果是什麼,便是我爸和二姑一輩子自卑卻最孝順。這可以從心理學層面解釋,這裡不是重點不贅述。這類偏心屬於性格不討喜層面。

還有,兒女雙全的父母等孩子大了些,偏心女兒的會多些,貼心小棉襖都比那些不善言辭的兒子要更討喜一些。這種狀況我也常親見,身邊人就是。

再有,小的會被偏心的概率大一些。孩子小一點總會覺得可愛,經常聽逗弄我家孩子的人說,就小時候正可愛,大了就不可愛了。聽得我一頭黑線,不過可愛的的確招人喜歡。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這也是我不要二胎的一個小原因吧,雖然相信自己會做個一碗水端平的母親,但是我無法容許自己的內心愛一個孩子比另一個孩子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