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g小調第40 交響曲》抒情、真摯,蘊藏著不屈的鬥爭精神

——莫扎特管絃樂曲《g小調第40 交響曲》創作背景及美學分析

向陽光

一、創作背景

1788 年夏天,莫扎特用六個星期一氣呵成寫出了第39、40、41 三部交響曲。然而,莫扎特的創作卻是在難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的。當時作曲家的妻子患病,沒有錢買藥,飢餓的孩子沒有面包。莫扎特在紙上寫的首先不是樂譜,而是訖求借債的信件。就在這年的六月,他在給他的富商朋友普赫貝格的信中寫道:“我堅信您是我真正的朋友,也因為您瞭解我是個正直的人,我才會向您傾吐我心中的曲折。並請您給予幫助。”但是他的朋友在讀完這封信後,只給了他很少的錢。正是在這種困窘悲憤的情況下,天才作曲家寫下了他的最後三部交響曲。其中《g小調第40交響曲》只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於1788年7月25日完成。與上一部(第39)不同,這部交響曲的開始沒有再使用慢速度的引子。同時,莫扎特將曲調定為他很少使用的象徵傷感和痛苦的g小調。這是一部最陰沉,但也是莫扎特寫過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這部交響曲的所有樂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調就是抒情風格加上悲愴氣氛,同時又充滿著憤懣激昂的精神。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莫扎特

這部作品傾訴了作曲家的哀怨之情。但這並不是作曲家當時貧寒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深深的凝聚了一個窮困作曲家的生活體驗,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慘遭遇和挫折的集中體現,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一位英國音樂理論家戴裡克·柯克在童年時第一次聽到這部交響曲時,失聲叫道:“多麼傷感的音樂啊!”雖然古典時代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從這部作品中我們卻能清晰的感觸到莫扎特的呼吸,感觸到他“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心靈孤寂。 據說音樂評論家、音樂理論學家阿爾弗雷德·愛因斯坦(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堂兄弟)曾稱此曲為“室內樂宿命之作”。這句話無論是否屬實,該曲確實有很高的水準。莫扎特善於把藝術中美好的東西和滲透生活的深刻性結合起來,再把強大的力量、直率的氣質和堅強剛毅的意志力結合在一起 。他的作品在有著古典樂派的嚴謹和對稱的特點以外,還具有其自身獨特的風格……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音樂理論學家阿爾弗雷德·愛因斯坦

莫扎特的三部交響樂作品,雖然總共只花了六個星期的寫作時間,但三部作品都獲得成功,是他交響曲的三大傑作,顯示了作曲家驚人的創作才華。這三部作品,各富於鮮明的特點和個性:《降E大調第39 交響曲》充滿歡樂和友愛,流露出天真無邪的質樸情感;《g小調第40 交響曲》抒情、真摯,蘊藏著不屈的鬥爭精神;《C大調第41 交響曲》明朗、有朝氣,是光明和勝利的頌歌。

莫扎特的這三部音樂作品,具有清新、抒情的風格,內容力求揭示人的內心世界及其體驗。他在音樂創作上的主要表現手段是旋律,莫扎特的旋律柔順、溫和、甜美、真摯,正是這些特色構成了莫扎特作品的樂觀和明朗的性格。《g小調第40 交響樂》較明顯地體現了上述這些特點。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二、美學分析

《g小調第40 交響曲》是莫扎特交響樂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整部交響曲熱情洋溢,有著充滿感情化的樂思,並且富於戲劇性。完成這部交響樂的1788 年,也正是他寫作歌劇取得突出成就的年代。這部交響曲表現了莫扎特對人類生活和未來有著樂觀的信心和奮鬥的勇氣,我們可以從這部作品中清楚地感受到莫扎特的這種積極、奮發的感情。作曲家在這裡以其特有的誠摯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思想和世界觀,反映了他那不妥協的鬥爭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部交響曲雖然仍能聽出巴洛克音樂的痕跡,但還是促使當時的音樂向前邁進了一步,當它在十九世紀初於萊比錫演奏之際,曾受到“戰慄”或“沉緩”等字眼的評語。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個典型的奏鳴曲式結構,極快板,g小調,2/2拍子。沒有當時習慣沿用的慢板引子,一開始就是快速的主部主題的陳述。交響曲一開頭,在中提琴搖擺不安的伴奏音型上,從小提琴聲部湧出了一個優美而略帶憂愁的主題。這個主題以不斷反覆的半音(或級進)進行和隨後出現的上行跳進(見下例①②處)為其旋律特徵,主題音樂流暢如歌並含有激動情緒:

43 |3 43 3 43 |3 1 0 17 |6 65 4 43 |2 2 0

32 |2 32 2 32 |2 7 0 76 |5 54 3 32 |1 1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它用愁苦壓抑的音調,三次敲擊著生活大門,然後痛切地向上昂頭,又用不安的節奏斷續地輕輕敲擊著。小提琴歌唱性的主題逐漸展開,猶如夢境中的傾訴,構成這個主題的半音下行,在西方音樂中常常代表嘆息和悲傷,和如同顫抖的中提琴震音相配,建立了憂鬱的氛圍。在小提琴的引領下,木管樂器組(長笛,雙簧管,大管)齊奏進入,緊接著全樂隊合奏,激情地表達,然後那點憂傷在低音管與雙簧管和絃下由小提琴表現得十分柔美,悲愴的聲音衝破了憂鬱的外殼。經過樂隊合奏的終止式和絃後,即第20小節的第二拍上,小提琴主奏的這一憂鬱而又迷人的主部主題再次出現,這次的中提琴震音比樂章開始的地方晚進入2小節,接著還有雙簧管和大管的聲音漂浮在絃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上空。它作為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奠定了音樂的悲涼基調。這部作品因而被喻為莫扎特的“命運交響曲”。

1 - - - |5 - - 05 |4 6 1 0 |3 5 1 01 |

2 4 6 2 |1 3 5

在向副部主題過渡中,主、副主題交替出現,節奏迅速地發展為堅定的步伐,緊張的感覺逐漸加重,強弱音的巨大起伏顯示出了一種沖決痛苦網羅的氣勢,但很快就被一個小節的休止打斷了。當音樂逐漸轉為舒展連綿的音調時,也就是第44小節,一支沉浸於小調憂鬱色彩中的副部主題進入,同樣的下行,但是不安和激動的情緒卻消失了,溫婉的哀傷佔據了主題,似乎傾吐出了作曲家更深的傷感。有人認為,這個主題與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一段愛情詠歎調相似,但這個交響曲主題與青年人愛戀之中的那種又愉快、又不安的心情截然不同,它全然處在一種不可解脫的痛苦思緒之中。

在小提琴輕微嘆息中,雙簧管加入奏出了一段安謐的旋律。它那精細雕琢的音符,閃現著莫扎特樂觀開朗的天性,就像作曲家傳記中寫的那樣:處於赤貧中的作曲家出去一個下午,跑進家裡,手裡總拿著一小包糖和咖啡,喊著“哎,親愛的媽媽,吃一點兒點心吧!”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副部主題建立在平穩的半音音調上。但是,副部主題這點明快氣息也沒有持續多久,木管樂器奏出了下降音,在一聲不協和的音響中樂章色彩驟變。副部主題帶有沉思情緒,它那半音進行的音調,新的調式色彩和織體、旋法,與主部主題形成強烈對比:

5 - - 4 |4 - - 5432 |1 1 1 2 |3 . 4 2 0 |

6 - - 5 |5 4 4 3 |2 4 - 7 |1

到了第100小節,呈示部結束,這時按照慣例,加以反覆。呈示部反覆後,經過短暫的過渡進入了展開部,調性轉為升f小調。

展開部從第103小節開始,動機以諧謔姿態,轉調充滿趣味:雖仍能聽到主部主題的聲音,但和本樂章開始的時候對比,在聽覺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是因為主題從原來的g小調轉到了一個遠關係調上——升f小調,由於這種調性的轉移,帶給了聽眾不穩定的感覺。此後,樂曲通過不斷轉移調性試圖回到原來的g小調,我們將聽到色彩不斷變換的主部主題。同時大管配以陰鬱的和聲,到了113小節,大提琴渾厚的聲音演奏主題,帶來了樂隊的爆發,長笛和雙簧管的和聲相當尖銳,小提琴和大提琴聲部交替演奏著主題和伴奏,帶來了整個樂章的高潮,主部主題被加以變形,出現在各個聲部,低音絃樂器逐漸消失,只剩下小提琴和長笛、雙簧管互相對話,而主部主題仍然很清晰地可以聽見,大管的和聲充滿了哀怨。到了第152小節,樂隊再一次激動起來,圓號演奏的節奏宛如心跳,到結尾處,長笛演奏了一些好似副部主題的音型,但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因為展開部主要是對主部主題的處理:用主部素材加以變化、衍展,頻繁不斷的移調(變換調性)形成了強烈的對位效果,進一步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結尾部分是長笛、雙簧管用追逐方式表現以主部主題開頭動機為基礎的半音階下降旋律在主調上呈現,進人主題的再現部。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再現部,在第164小節處開始。主部主題基本上照原樣出現,不同的只是大管的哀怨的和聲。之後我們聽到了和呈示部類似的處理手法,但在再現部中,主題的種種發展被進一步發掘,再現部長達135小節,幾乎佔到了樂章總長的一半,以展示出莫扎特的天才處理手法。主部主題經小提琴、低音管強調,副部主題亦以主調出現。主部主題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副部主題的出現絲毫沒有緩解主部主題的悲傷,反而也同樣顯得憂鬱陰沉,該樂章收束在不安的想象當中。再現部與呈示部的重要區別在於連接部有了較大的發展。進入再現部後按傳統回到主部主題,但並沒有平靜下來,六次轉換調性使音樂變的越來越緊張,它遊移於樂隊各個角落,痛苦急促的氣氛到處撞擊,不曾有一刻的穩定與安寧。最後,本樂章在倍受生活折磨的痛苦氣氛中結束。

第二樂章也是沒有引子的奏鳴曲式結構,柔和的行板,降E大調。這個樂章的主部主題以簡單的對位形態處理,極具節奏美。它的速度由急促轉向和緩,調性由g小調轉向降E大調。在感傷的第一樂章之後,這裡浮現出明朗的色調。它們平靜、抒情、柔美、動聽,與前一樂章的巨大戲劇張力相比,顯得溫柔平和。主部主題由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聲部相繼奏出,溫暖,明朗,如同午後的陽光穿過樹葉,在地上灑下斑斑點點的光影。但這不過是一個緩解的間歇,一個暫時“向著生活的光明面去看”的沉思。副部主題開始於第37小節,以伴隨十六分休止符的兩個三十二分音符,它與主部主題的結合引出高潮,引出在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伴奏下柔美奏出的副部主題。它由簡單的四度下行構成,這個音型在展開部裡反覆出現。這個樂章的兩個主題不像第一樂章具有明顯的詠歎調的性質,都只是由簡單的音型構成,從而具有了更大的和聲與發展的可能性。此樂章由兩個對比較小的主題構成,兩者纏綿在展開部裡,互相對比,互為補充,自然和諧,映照出一線溫柔親切的光亮,就像是莫扎特那個既清苦又時有溫暖的家庭,充滿了莫扎特式的天真和純潔。但是,在這個樂章中卻有一個從頭到尾不安的搏動底色。宛若在尋找答案卻什麼也得不到。當然,這兩個主題中的斷續節奏和個別音調,也為安詳的音樂投下一絲陰影。由於這一樂章呈示部的兩個主題在性格上對比不突出,因而顯得特別溫柔親切。

①主部主題:降E大調,6/8拍子

5 |111 111 |222 222 |444 444 |43.54.6 501 |5 6

②副部主題:降B大調,6/8拍子

1 50 1 50 |1.7650 1.7650 |556 4 3 |6 3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這兩個主題的基本音型(三十二分音符),成為音樂發展的動力。它在絃樂與木管樂中,閃爍著,浮動著,好像是迴盪在作者耳畔的絮語,為樂章塗上了一層富於戲劇性的迷亂色彩。接著,木管組發生輕聲嘆息,迎來了兩個主題的重現,使音樂再度回到行板樂章的明朗的基本情緒中來。這一樂章充滿沉思和撫慰的深情,反映了莫扎特的善良性格和人們對生活的感受。

展開部是由開始那富於節奏感的動機與三十二分音符組合,然後進入再現部.以短小的終結部收束。

第三樂章是小快板、小步舞曲,g小調,3/4拍子,復三部曲式。“小步舞曲”本來是流行於上層社會的宮廷舞曲,但在肩負生活重擔的肖邦筆下卻表現出了沉重的步伐,奮擊著,掙扎著,要擺脫痛苦的桎梏。雖是小步舞曲,但它的情緒熱烈激昂,絲毫找不出小步舞曲那種溫文爾雅的特徵,宛然一首莊嚴的進行曲,主題具有民歌風味,並經過切分,分成兩部分,然後分別進行反覆,其中有精妙的對位處理。聽起來不像小步舞曲常見的三拍子,只是到了第3小節後,三拍子的輪廓才逐漸明朗。主題建立在g小調和絃的分解上,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莊嚴、自信的人的形象,充滿了積極的進取的精神,也只有理性和樂觀的心靈才能夠支撐這種古典主義倡導的平衡精緻的形式。堅定的步伐和對於明天的充分信心也正是莫扎特那些快樂的音符的來源,他的音樂裡並不是沒有痛苦和懷疑,沒有辛酸和淚水,莫扎特同樣是一個命運捉弄的人,但是他的心靈,他的純潔的靈魂卻永遠嚮往著快樂,也堅定的相信快樂將會到來。舞曲中可以感受到第一樂章中副部主題所特有的半音音調及一些動機的交織。樂章一開始,樂隊全奏出一支昂奮有力的音調。它在壓抑的g小調中不斷向上衝擊,當攀援到高音區的至高點時,音樂才迸發出痛切傷感的淚花。小步舞的基本主題是:

3 |6 - 1 |1 76 57 |6 3 6 |1 - 3 |3 21 72 |1

這一主題經過反覆變化之後,在對比性的中段,g小調轉換為G 大調,從第42小節開始,一串明亮的光線,突然使人們心境豁然開朗。這個中間的三聲中段是整個樂曲唯一能使人感到舒心和快樂的地方,這也是整個交響曲最光明的瞬間,溫暖的,不帶任何懷疑的,天真的快樂時光,這象徵著莫扎特那快樂的天性。G大調的三和絃充滿了陽光,使得後面再現的部分更加滿懷信心。但是,由於它夾在那個痛苦掙扎的“小步舞曲”中間,因此,儘管小提琴和木管呼應,唱出了溫和柔婉的旋律,音樂卻仍浸透著淡淡的哀愁。閉上眼睛,我們彷彿可以看到莫扎特那雙藍色的大眼睛飽含著淚水,卻又堅強純真的微笑著:

1 |3 5 4 |2 0 2 |4 6 5 |3 0 0 |2 21 23 |1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最後,直到激奮有力的小步舞曲主題再現時,我們彷彿看到作者在稍稍平穩的中段裡,獲得了片刻的安慰,舒展了一下愁眉,便又開始了新的抗爭。結束部分的圓號二重奏,十分優美,使再現的主題似乎增添了更大的動力,將音樂推向終曲樂章。

四樂章(終曲),極快板,仍為奏鳴曲式結構,g小調,2/2拍子。它繼續發展第一樂章的戲劇性效果。本樂章是這部交響曲的終結,依然沒有擺脫憂鬱與傷感的情感。但是,作者以痛苦的筆調所抒發的,並不是對幸福、對生活的絕望,而是一種強烈的渴望。這種期待和追求之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莫扎特的憂傷痛苦的情緒。因此,在小步舞曲和終曲樂章中,我們看到作者竭力調集音樂的偉力,繼續向厄運衝擊與抗爭。

終曲樂章一開始,焦躁的主部主題,就以酷似小步舞曲的音調,在強弱懸殊的力度對比中憤懣地衝擊著,不斷轉換調性,交匯出一片動盪的氣氛。這個主題含有鮮明的對比因素:前半部分是精巧的琶音,充滿跳躍,音調柔和,由絃樂器以弱力度(p)演奏;後半部則音調威嚴,由全樂隊以強力度(f)齊奏,整個樂隊的加入,力度增強,使主部主題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但是,這裡也有一個和第一樂章同樣急速悲壯的高潮,而且這種性質更加突現了,直到最後。這種尖銳的音響效果,似乎顯得格外刺耳和粗野。正是在莫扎特構造起這種反常的、不協和的音樂建築中,我們強烈地感到一個不屈從於貴族王侯庇廕之下的正直藝術家心中所蘊聚的不滿。這個主題很快就消失在絃樂奔流不息的音潮中。這洶湧的音潮,彷彿莫扎特邁著急促堅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種種苦難,無畏前行。音樂中洋溢著莫扎特不屈的奮進勇氣。全樂章具有輝煌的氣魄和樂觀精神。主部主題輕鬆、跳躍,顯示出活潑、幽默的性格:

3 |6 1 3 6 |1 - 7 24 |35 42 35 42 |3 -

這個主題在華麗音群簇擁下進入主、副部主題之間帶有不協和和絃的連接部。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副部主題從第55小節處進入,它先由絃樂器、再由管樂器在降B 大調上奏出,該主題旋律寧靜而優美,抒情而精緻:

5 |5 - - - |5 - 5 - |1 . 6 4 - |4 - 3 - |

3 01 2 03 |4 05 5 06 |1 - - 32 |2 3 4 4 |

5 - - - |

精細的旋律,玲瓏婉轉,動人情懷,好像莫扎特有著陽光般燦爛的笑容再次展現。儘管副部主題具有歌唱性,但是在音樂的中間卻有一段尖厲的和絃互相撞擊著,給人一種很不安定的感覺。副部主題經第一小提琴與木管演奏後,進入激動不安的呈示部結尾。

展開部出現了幾個跳音,它來自主部主題開始的七個音,突出了活潑的形象。在短暫的過渡之後,是呈示部兩個主題材料的簡單發展,在展開中莫扎特大量使用了復調的手法。先由小提琴,長笛和大管相繼演奏主部主題進入,然後絃樂器與管樂器進行了一段精彩的對奏,充滿活力。從第130小節開始,中提琴進入賦格段,賦格主題來自於主部主題的前半部分。和第一樂章一樣,這裡的展開部同樣頻繁的轉調,賦格帶來的莊嚴感和調性的不穩定更勝於第一樂章,展開段充滿了威嚴的表情和活躍的動力。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再現部從第190小節開始,其中副部主題試圖回到主調g小調,變得哀婉動人。再現部肯定了主調,平衡了調性不穩定的展開部,使樂曲由變化到統一,給人以整體感。最後,在g小調的主音上完滿地收束。結尾處的演奏輝煌而又振奮,所顯示的力度和氣勢,彷彿向人們表達:在苦痛的人生大道上,儘管跋涉艱難,也要勇敢前進,終有一天會迎來喜悅和幸福。該樂章無論是在調性上還是在發展的手法上都和第一樂章很相似,使得整首作品擁有了完美協調的結構。兩個主題的對比明顯,同樣在進入發展部的時候轉到遠關係調,對後面頻繁的轉調,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

莫扎特對這部作品的配器十分簡單,不過是絃樂器組加上長笛、雙簧管、大管和圓號,沒有使用溫柔的單簧管以及嘹亮的小號,也沒有包括定音鼓在內的任何打擊樂器,他通過精緻的對位化的和聲彌補了配器上的單調。音樂並不只是美妙的旋律,也是精巧的展開,歡快的追逐,莊嚴的節奏。莫扎特的音樂是和他純潔的內心分不開的,我們若能永遠保持一點點童心,學會不時地用單純的目光看一看這個世界,相信是可以更加體會到莫扎特的心境的。他並不是如同不懂事的孩子般一無所知,他了解人間的疾苦,他明白生活的艱辛,他只是不肯放棄希望。他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刻,也會像一縷朝陽,穿過暗室的天窗,照亮一切。任何時候,他都可以拋開一切的苦難,為了自己心中的希望歌唱。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在《g小調第40交響曲》這部作品中,莫扎特使用了罕見的g小調,給人以淒涼之感。作曲家運用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來創作《第40交響曲》,這不僅是他個人以及當時一些藝術家悲慘生涯的寫照。也是那行將衰亡的封建社會的一個小小縮影。莫扎特把悽愴哀怨的情緒、真摯溫存的柔情與昂奮憤感的抗爭交織在交響曲中,反映出當時市民階層的知識分子對腐朽社會的種種傷感和不滿。這種情感與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中傾注的思潮很合節拍。因此,人們也常把莫扎特的《g小調第40交響曲》稱為“維特”交響曲。莫扎特的《g小調第40交響曲》,可以說集中體現了莫扎特音樂創作最偉大,最天才的一面,那就是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莫扎特的創作結構精巧,平衡和諧,似乎完全得自天然的音樂感覺,其實是和他敏銳的內心聽覺分不開的。

向陽光簡介

充滿感傷、陰晦色彩的g小調交響曲,是莫扎特含著淚水的微笑

湖南臨湘人,大學文化,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國際作者作曲者聯合會(CISAC)會員、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會員、中國二胡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會員、湖南省音樂評論家協會理事,“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獲得者、中國音樂學院全國藝術水平考級優秀指導老師。《音樂教育與創作》專欄作家,先後在國內外發表文藝作品、音教論文800餘首(篇) 。《沁園春·國慶感懷》《西江月·祖國六旬贊》《清平樂·黨誕九秩感賦》《鷓古天·頌十八大》《搗練子·盛世召開十八大》等40餘首詩詞、15條語錄榮獲全球華人聯合會(HRA)、世界華人作家協會金獎、特等獎;《美麗臨湘·組詩》(26首)榮獲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最佳獎;《中華輝煌》等2首歌詞獲湖南省文聯一等獎;作品榮入《全球優秀華人詩歌頌典》《古今中外名家語錄精編》等6部詩歌銘言集。《獻給老師的禮物》等8件作品參加了中國國際名人研究院舉辦的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並獲銅鼎獎;《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賞析》等2篇美學論文榮膺“世界學術貢獻獎”金獎;《摭論素質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等10餘篇論文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教科所、中國教育學會評為一、二、三等獎; 8篇論文蟬聯湖南省教科院一等獎; 4首歌曲獲全國徵歌大賽金、銀獎;《我的中華》《我們擁抱春天》等50餘首歌曲入選《全國教師作曲家歌曲集》《中國當代優秀校園歌曲》等8部歌集。著有《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中國音教十家優秀歌曲專集》等10餘部。藝術成就及代表作入選《湖南文藝六十年·音樂卷》《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音樂家名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