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聽獨立流行的聽眾很多,做獨立流行的樂隊很少?

王文碧

誰說的啊?


這個問題我先拆分開,首先是“聽獨立音樂的多了”。然後講“做獨立音樂的少了”。


第一個“聽獨立音樂的多了”

我一直在講,近幾年是內地音樂產業突飛猛進的一段日子。我有的媒體朋友稱這幾年為黃金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對於音樂的關注也越來越深入,芭樂情歌也越來越滿足不了有些人的需求了。因此livehouse變得更繁榮了,音樂節也變得越來越繁榮了。比如最近的草莓音樂節,太湖的迷笛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成熟的獨立音樂人的參與,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去體驗現場音樂。


於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獨立音樂人發佈的作品自然也會被更多的人關注到了,他們的作品也可以從在豆瓣的小眾欣賞作品,變成網易雲裡的999+。加上《中國有嘻哈》將很多的獨立嘻哈音樂人和廠牌推到了更大的市場。2016年城市民謠的火熱,2017趙雷《成都》的刷屏。獨立音樂市場前途一片光明。


從各個方面看,的確能感受到“聽獨立音樂的多了”。

第二個“做獨立音樂的人少”

其實前面鋪墊了挺多的,是為了說明如今的內地獨立音樂市場變得特別好了,市場好了自然會有更多的音樂人願意投入到自己的音樂夢想之中。


其實與題主所說的狀況相反,做獨立音樂的音樂人數量是十分龐大的。國內的獨立音樂人大概有幾十萬的樣子,但是能月入上萬的獨立音樂人都不多。因此,做獨立音樂的人並不是少,而是就算到了現在獨立音樂人的作品傳播還是有侷限的。


一個最簡單的印證方法,太合音樂旗下的秀動APP算是一個幫助獨立音樂人的現場音樂變現的平臺,我們在那裡能看到很多稍微有一些名氣的音樂人,比如布衣樂隊、曉月老闆這樣的稍有一些代表作的民謠藝人,他們全國巡演票一般價格不貴,但是票房還可以,算是還能活得不錯。而很多代表作沒打開市場的藝人,只能和別人手一起做拼牌演出,巡演的票房一般不太高,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還是挺難的。

▲獨立音樂人曉月老闆


因此,不是做獨立音樂的少,是很多的音樂人他們的音樂還沒被更多人聽到。如果題主覺著自己知道的獨立音樂人少了,不妨在音樂軟件上淘一淘,興許就能遇到幾個自己喜歡的歌手呢。



朝陽市群眾

活不下去啊!無甚經濟前途。久而久之發現精神勝利大法也解決不了吃喝拉撒的現實問題;或找不到大金主而被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等困擾所擊潰了。久而久之,越來越少也就再正常不過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