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其文:閒評曹氏父子

其人其文:閒評曹氏父子

1

傳說中的曹氏父子是這樣的:

《三國演義》中曹操長得那是細眼長髯,見匈奴使者時,自以形陋,還找個端嚴帥氣的人做替身,似乎本身辨識度不高。

剛露臉,原計劃挺身而出,做個刺客去殺董卓。刺客需要武器,別人備魚腸劍,因為小,方便藏在魚肚子裡。而曹操找王允要了把寶刀,預留好後手,萬一行刺不成,就說是前來獻好刀的。

曹操走起背運來起來,連鬍子頭髮都跟著倒黴。

濮陽戰呂布,倆人走個頂碰頭兒,火光沖天中,曹掩面拍馬打算溜,呂布拿方天戟敲敲他盔蓋,“哪個是曹操?”曹回覆,“前面騎黃馬那個就是。”呂布轉回馬就去追前面的人,曹操趕緊跑。跑著跑著,城上掉下一根大木頭,砸中馬後胯,操伸手把大木頭挪開,手臂鬍子都被燒。

潼關一戰,馬超帶兵抓人,操在亂軍中,聽西涼軍喊,“穿紅袍的是曹操!”趕緊脫了袍子。又聽人喊,“留長鬚的是曹操!”趕緊拿刀割斷鬍子。沒想到又被發現,馬超讓人接著喊,“留短鬍子的是曹操!”嚇得曹操曹孟德割塊袍子角,包住臉和脖子趕緊跑。

《三國》和《世說新語》塑造的曹操形象是個狡詐好色的人:少年時與袁紹做遊俠,劫別人家的新娘子;行軍路上沒有水,哄手下人,“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哈!”在官渡缺糧,讓管後勤的拿小鬥放糧,然後借人腦袋平息眾怒;行軍路上,馬踏青苗,割發代首;收張繡時在宛城扎個營,還託手下出去找風流美婦,結果找到張家的美貌小嬸子,逼反張繡,把自己大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猛將典韋的命統統給玩沒了;疑心重,沒事兒時裝夢遊殺給他蓋被子的人。

曹丕呢,是一個比他爹曹操更為奸詐的形象。

他爹調兵遣將,好不容易打敗袁紹,18歲的曹丕先進去收美貌的甄氏做了媳婦。想來舊時大戶人家的妻子識文斷字,受過良好教育,長相人品都是精挑細選過的。生米煮成熟飯,慣於收納大戶人家美妻的曹操只落得感嘆一聲,“此番征戰,正為奴!”

他家老爺子剛叮囑過妻妾,讓她們等自己嚥氣後分香賣履安分過日子,定時演奏音樂給自己的靈魂聽,追思一下,回頭曹丕就把那些伺候過他老爹的美丫頭給廢物利用了。他母親卞氏見到他身邊服侍的姬妾後,那通罵噢:“狗鼠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

之後,逼著漢王禪位,逼著弟弟曹植七步作詩,作不出來就要命。曹植是才高八斗,作首詩對他來說那是小意思,“煮豆持作羹,漉菽以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翩翩文弱書生,以豆子豆秸做比喻,咱可是親哥哈!一下子把曹丕給鎮住,“帝深有慚色。”

《世說新語》記載,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曹丕玩彈棋手法高明,隨便拿手巾角撥拉一下,就能中,估計那玩意兒在當時的地位相當說現在的高爾夫球,居然還有人慕名前來比拼角技。

歷史上的曹操是魏國政權的實際創始人。一生征戰,打敗許多強大軍閥,是三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也是偉大的文學家。

李白讚歎: “蓬萊文章建安骨。”

曹家父子三人是建安學派的領軍人物,文采個個頂呱呱。看曹家人文學作品,那思想,那內涵,真是如李世民對魏徵評論隋煬帝,“篇篇皆堯舜之言。”

曹孟德這當爹的詩詞,讀來憂國憂民,一片拳拳赤子心。

《對酒歌》曰:

“太平時,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鹹禮讓,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

斑白不負載。

雨澤如此,百穀用成。

卻走馬,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鹹愛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冬節不斷。

人耄耋,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蒿里行》寫道: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做兒子的更是不凡,曹丕《與吳質書》,清秀自然的文筆,坦蕩無邪的思緒,情感樸實真摯,回想起少年時與文友們遊樂的美好情景,“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接下來引用漢光武帝劉秀的話,說自己沒有他的德行,依靠父親留下的基業,年紀才30多歲,已經為國事忙的全無人生樂趣:“吾德不及之,而年與之齊矣。以犬羊之質,服虎豹之文,無眾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動見瞻觀(9),何時易乎?恐永不復得為昔日遊也。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這文章寫的,如同一個少年時同桌的小哥哥,在眼前含笑絮絮溫言,陌上桑濃,君子如玉,全無半分驕縱刁蠻的王霸橫氣。

“曹植自幼穎慧,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性而行,不自雕勵,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鬥爭中漸佔上風。”

曹植曹子建的傳世名作《洛神賦》,整篇文章洋洋灑灑,描述了他坐著馬車,在渡過洛水時見到洛神的情景。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9)穠纖得中,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束素……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陵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伕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文章描述了洛神的美貌,寫自己鍾情於她的淑美,心旌搖曳不安。解下玉珮贈給她,佳人指著深深的水流以為期待,可又怕恐受這位神女的欺騙。心中惆悵、遲疑,於是斂容定神,以禮義自持。之後美人行跡隱去,神光消遁,作者悵然若失。徘徊依戀,無法離去。

曹植的《感鄄賦》後來被改名被甄氏生的皇帝侄子魏明帝曹睿改名《洛神賦》,又有啥意思呢?一代風流才子,就這麼被他父兄侄子折騰著,痛並快樂著。一般評論說這篇文章是曹植因被封鄄城所作。也有說“鄄”通“甄”,是借洛神比喻他與嫂子甄氏之間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事兒。可嫂子明明比他哥曹丕大5、6歲,比他大十歲。初見時曹植才14歲,還是個毛孩子,不可能跟他父兄爭著要娶24歲的甄氏。

甄氏年長色衰失寵,地位被美麗有智慧的小妾郭女王取代。39歲被曹丕賜死,用糠塞口,以發遮面下葬,曹丕把甄氏的金帶枕頭賜給弟弟曹植。賜枕,這是啥意思?古代美女偷情,都是扛著自己心愛的小枕頭去和情郎幽會。

細思極恐,莫非想從心理上打擊摧毀對方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