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跟孩子講一年級的應用題?

珊瑚海248424369

您好,我是翼翔老師,專注兒童教育。

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難點就是應用題。很多孩子不明白題目的意思,或者是經常加減法弄反了,還有部分是知道答案,但是不知道如何列式子。

您的問題是如何給孩子講才能讓孩子明白,在這裡,我可以給你幾個建議:

1、形象最重要:能動手用實物體會的,先多動手

這裡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是用實物來理解:比如這道題:

蘋果樹上有一些蘋果,風來了,吹掉了4個,還剩3個,請問樹上原來有幾個蘋果?

我們不方便直接找蘋果樹來講這道題,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些道具來模擬,或者用一些相似物來類比:給孩子口袋裡放幾顆糖,然後拿出來4顆,剩下3顆,問孩子,你口袋裡面原來有幾顆糖?


多舉幾個例子,讓孩子領悟到:原來的糖分成了兩部分,這是關鍵。

在這個過程中,不要用太多言語來干擾孩子,甚至不要解釋太多。你只要不斷的用一些簡單的例子來給孩子示範,他就慢慢能體會這個和與分的關係。

接下來,你可以引導孩子用畫圖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畫圖法,其實就是把對象簡化了的一個方法,但是依然具備形象化功能。

比如,你可以把蘋果,糖,球,汽車,人這樣的對象,都用圓圈表示。把它們之間的分合關係表示出來,讓孩子領悟其中的加減關係。


很多孩子蒙圈,主要是死記硬背了單個字詞的意義,而沒有領悟整個句子所表示出來的邏輯關係。比如:多和少。很多孩子形成了這樣的錯誤記憶:多就是加,少就是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加減法弄混的原因。


2、多示範,學會改編

學習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夠有感受,而不是機械記憶,也就是活用知識的能力。

我們必須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作業,這是活用的一個練習過程。那麼當孩子遇到不會的題目時怎麼辦?

記得,改編題目,把對象換成孩子熟悉的,然後稍微變換下數字,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做。可以利用的工具有實物和畫圖。

當孩子理解之後,再讓他自己思考作業,直到能夠自己把作業完成為止。

3、心理建設比會做一道題更重要

如果給你選擇:

a、孩子寫作業遇到問題就問,大人立刻幫解決,孩子做作業速度也不慢,但是內心的感覺是:自己需要依靠大人才可以完成。

b、孩子不會做的題目,大人只是給一些類似的示範,但是具體的作業是讓孩子經過很長時間的動手探索,自己獨立把題目做出來。

你會選擇哪個?

a中的孩子,以後學習會依賴大人,學得會越來越困難。

而b中的孩子,雖然前期做得比較慢,但是他很獨立,知道作業得自己完成。而且,具體的作業都是自己學會用知識遷移過來完成的,以後就有這方面的經驗,能夠慢慢舉一反三。


綜合以上,從一年級開始,讓孩子學會獨立。不會的題目,家長儘量改變個題目示範,讓孩子模仿完成自己的作業,領悟是重點。

特別提醒,多讀兩遍題,多給兩個例子,孩子一般都能慢慢領悟。

家長需要準備耐心,細心,還要有同理心。


我是翼翔老師,給您提供精品教育問答,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我!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一年級大部分是圖文應用題,需要孩子去解讀題目意思 → 理解分析的思考過程。難的就是這個思考轉化過程。我是王老師,致力於小學數學的精品問答!數學啟蒙教育,不能只注重單純的反覆計算訓練,忽視對加減的概念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今天我談下如何應對一年級應用題。

“敘述性應用題難點就是大段描述性文字不會直接告訴孩子用加還是減,因此孩子會感到混亂。就會出現題主描述的兩個數字隨便加一下或減一下情況。”

大段文字 → 提取關鍵詞

這確實是關聯到語文實力的,平時善於閱讀的孩子問題不大。

加法和減法就躲在文字後面,通過提取分析暗示性的關鍵詞把他們揪出來。

① 暗示加法的關鍵詞

→ 共/一共,合起來/合計,全體/全部/全長,兩個都,全部一起/一起,增加/又來(多少)等等。

② 暗示減法的關鍵詞

→ 差/相差/之差,剩/剩下/剩餘,拿走/拿出/借走/賣掉,變小/變少/減少等等

③ 比較性關鍵詞

多(多少),少(多少)一定要認真比較確定哪個是多的,注意讀問題問的是多的那個還是少的那個?。

多(多少)不一定用加法

少(多少)不一定用減法

編故事 → 主動設計問題

孩子根據兩個數字或算式,主動去編個應用題題目,這種方法比較有效地訓練孩子的理解能力,也使學習生動有趣。最好家長引導孩子編個趣味故事,導入數字或加減法概念,讓孩子通過場景聯想來反向思考。

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通過應用題這一關,理解題意是基礎,最好的辦法還是閱讀。其實課本上設置了有很多有趣的場景來輔助孩子理解。生活無處不數學,多出些孩子能摸得著,看得見的題目,便於提高孩子理解題目文字特別是關鍵詞的能力。


一學堂王老師

孩子的思維能力也像他的身體一樣有一個成長髮育的過程。一年級孩子識字不多,對書面表達理解能力有限,做應用題會有困難,這是普遍現象。我兒子剛上小學時,5前面的2個數字是,他說6和7,他自己的解釋是5往前走才到6和7。他的理解也沒錯啊,我給他講,他還堅持自己的意見,我也沒過分強調,後來自己就理解了。

千萬不要打擊孩子,絕對不能說,你咋怎麼笨呢,想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還不如孩子。別用成年人的思維要求孩子,小學孩子來到這大世界才幾年啊?其實以後回憶起來這些都是美好的童真,小小年紀像大人一樣成熟懂事,失去多少有趣快樂的回憶。

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隨著孩子閱讀量的豐富,書面理解能力加強,慢慢就會讀懂應用題了。

當孩子自己理解不了時,家長用大白話給孩子解釋,採用各種道具,比如水果,小珠子,橡皮泥,他的樂高玩具都可以作為很好的教具。

最重要的是,耐心,耐心,耐心。


高三媽媽日記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開始學習拼音,認識漢字。理解詞和詞組的意思,還能應付。若是一長句話,他們理解起來就費勁了。

數學應用題句子不光長,還要動腦筋去分析,題中的意思,對於剛認字的孩子來說,可謂難上加難。

“知道得數,列不對式子,不知道用加還是減,而且用的數也不對。”其實還是對題意的不理解。

如何教這個階段的孩子應用題呢?

首先,帶著他大聲朗讀題目,對於題中重點處,加強語氣,反覆幾次。加深孩子的印象,同時也增強孩子對題目的理解。原理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其次,根據題意,用畫圖或實物演示的方法,給孩子講解,一同分析,找出解題思路。這樣做的好處是:直觀、易理解、印象深。

對於,怎麼講孩子也不明白的題,多找類似的題,反覆教、反覆做。千萬不要著急,耐下心來,用上面的方法,一道一道的講解。

按照上面的一步步教過來,孩子理解題意的本領會大長,做應用題也不再是難事。


萌媽愛學習

在我看來,跟孩子講一年級的應用題,不是一個簡單的用加還是用減的過程,而是要讓孩子真正理解應用題所表達的意思,讓他融入到這道應用題所描述的那個場景中去,就像聽故事一樣,讓她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和解決。



只有這樣,等孩子慢慢讀上去,面對更復雜的數學應用題時,才會不怵;否則的話,死記硬背總歸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蛋仔嘛嘛成長館

我說一個例子,我曾經教過一個孩子,他是一年級的孩子,數學應用題怎麼也不會,我想了一個辦法。

我問你喜歡吃什麼?這個小朋友說吃糖,這就好辦了,剛好家裡有糖,我拿來12塊,他是賣糖的,我是買糖的。

我買走5塊糖,你還有幾塊?他知道自己數數還剩7塊。我告訴他,12塊糖,我買走5塊還剩下7塊,這就是減法。

然後我是賣糖的,讓他買糖,他買了5塊,又買了2塊,他有幾塊?他知道自己數數手裡有幾塊。

我告訴他這種增加的用加法,用買東西的方法,小朋友很容易理解,因為他常去買東西。

不妨也試試這個方法。一年級的應用題就是加法和減法的題。


豬媽看世界


一年級的孩子,對應用題的理解還不夠透徹,但對大人來說卻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除了耐心、溫柔的語言外,還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待問題,給孩子講解題意,只有讓孩子真正知道那道題是什麼意思,需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孩子才能從根本上去了解它的含義,從而解出結果。如果語言表達不清楚,孩子理解不了,家長也可以用簡單圖文的方式,這也是孩子喜歡且容易看懂的方法。


幸福媽咪成長樹

跟小孩子講題,最重要是相處的過程,而不是上來就直接給答案,這會讓他(她)感到壓力與不安,久而久之甚至會讓他們害怕問問題。總之,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能夠做到讓他們感覺到溫馨與放鬆,那解題也就自然而然了,對以後他們的發展也會比較好。


絕世小混混yl

我是二年級孩子的家長。

1.做數學應用題死記用加還是用減是不行的,必須理解題意,理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只有理解了明白了,才不會說不知道用加還是用減,要麼會做要麼不理解題意不會做,不存在不知道用加還是用減這樣的困惑。

2.知道得數,列不對式子,需要大人幫助理清思路,知道來龍去脈,知道得數列不對式子這本來就沒有搞懂題意,或者不知道該如何列式子,通過一些例題給孩子講一講,最重要的就是理解,不能生搬硬套。


種豆豆得豆

我覺得不是家長要學會怎麼講的問題,對成人來說一年級的問題可能很簡單,但不具備專業技術的人員,你的策略不容易接近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區,而使孩子理解困難,也就是說非小學老師可能教學很困難。學習中的問題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問他的老師,父母在親自教學前,最好諮詢一下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