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秦可卿和探春都能預感到賈府的衰敗,為何賈母不能預知呢?

鄧繼敏

如果連秦可卿和探春這些涉世未深的年輕女子們都能感受到賈府的衰落頹敗,精明老辣,目光深遠的賈母怎合預感不到賈府的敗落?他不但感受到了,還併為挽救賈府而做過種種努力。



一,送元春入宮。元春是養在賈母身邊的,她能因“賢孝才德”之名而被選入宮中,自是賈母讓人宣揚的結果,一個養在深閨的女子,若無人炒作包裝,其賢其孝其才其德,外界如何得知?元春也不負賈母重望,元春被皇上加封為“賢德妃”,成為賈家一把保護傘。可惜,元春短命,三十多病因病而亡,且無留下一兒半女。



二,與賈赦分宅而居,同房異爨。許多人以為賈母對賈赦不滿而將其住宅隔斷在榮國府的一角,其實這其中暗藏玄機。一是賈赦貪婪好色,包攬詞訟等,很有可能釀成大禍。二是這樣守望相助,不至於敗落之時,被人一網打盡。後來榮國府被抄,雖然賈政也被牽連,程度卻輕的多。



三,在甄家寄放銀子。賈家與甄家互相寄放銀錢,物品,以供走投無路之時救急之用。其實許多大家族都是這樣做,有的甚至不止一處。



四,戒賭。賈母聽說下人夜間有賭博喝酒現象,馬上以雷霆手段查抄,嚴懲頭家,其他的打的打,罰的罰,加以懲戒。可惜,子孫們陽奉陰違,有始無終。



五,支持寶黛姻緣,遠離危險。許多人以為賈母反對金玉良緣,是為黛玉終身謀劃,當然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如果支持金玉良緣,薛蟠的胡作非為,會使元春的名聲受損。正是想明白了這一點,金玉良緣在清虛觀打醮之後,就銷聲匿跡了。



賈母雖然為賈府做了種種謀劃,可惜賈府積重難返,賈母也無力迴天。


碧水藍天222533528

賈母必然比秦可卿和探春更能預知賈府的敗落。只是她曾經的努力發生在《紅樓夢》之前,被現實擊破而最終放棄了。

賈母在管事的時候也就是《紅樓夢》沒有開始的時候做過幾件事,不知道細心的讀者有沒有想到,我們分開來說。

第一,小兒子當家!

我之前說過,榮國府小兒子當家是很遭忌諱的。賈赦不止一次向賈母發難抱怨賈母偏心,主因自然是榮國府賈政當家了。

賈母執意讓賈政當家也有原因,第一賈赦不靠譜。整日喝花酒,玩姑娘。我之前分析賈母說的那句我這輩子“大驚大險也經過”,沒準就有賈赦不成器闖禍的原因。丈夫死了,大兒子不成器,誰來中興家業?自然是靠譜的小兒子了。所以賈母才會這樣對小兒子賈政偏心,讓二房管家。

第二,與林家聯姻。

將賈敏嫁給林如海一定不單給愛女找一個金龜婿那麼簡單。林家不弱於四大家族,林如海又是探花郎,政治前景明朗,絕不是賈政這樣的恩科可比。所以,我之前在賈敏為何不嫁給四大家族中人就說過。賈敏嫁給林如海固然因為林如海優秀,給賈家再拉一個豪門聯姻才更重要。按照我之前推斷賈母守寡應該四十歲不到,那時候賈敏還小,所以賈敏出嫁絕對是賈母的手筆。

第三,元春進宮。

皇宮選秀女,所有官宦世家的適齡女兒都要上報。但不一定要真的送進去。只有有需要才會送。很多人家不願女兒進宮,直接花錢也可以操作。但賈家還是將元春送進宮。一個送字可知賈家甚至是有意運作賈元春進宮的。元春帶著丫頭抱琴進宮,從此親人相見難。賈母為何和薛寶琴這麼親?還強讓王夫人認作乾女兒,就是因為薛寶琴和抱琴同名,用薛寶琴慰籍王夫人失去女兒的失落。也表達了對王夫人的歉意。

這幾件事,都是賈母還真正掌權之時決定和安排的。可見賈母早已未雨綢繆。可惜賈家的墮落遠超出賈母的意外,致使她的安排並沒有徹底扭轉賈家的頹勢。而她最後一次為賈家打算,是接林黛玉進賈府,她的預想是將林家再一次綁住,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當時林黛玉來賈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給賈寶玉做妻子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宣於口罷了。可是天不遂人願,林如海早逝,林黛玉身體越來越差,賈家衰敗的越來越快,賈母最後徹底放棄了。只一味的享樂,再不管賈家如何。也是無可奈何,回天乏術之舉!


君箋雅侃紅樓

讀者都知道,《紅樓夢》中賈府的結局是被抄家,赫赫楊揚的侯門貴府,最後落得個家散人亡的下場。這個結局,在書中無數個地方都有過預示。書裡的人物,也有很多對家族的衰敗都有過預感。

在王夫人發動抄檢大觀園的時候,三小姐探春就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你們別忙,自然連你們抄的日子有呢!你們今日早起不曾議論甄家,自己家裡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可見,探春對家族未來的預感和擔憂。在她代鳳姐暫理榮國府的時候,就因深感家族“大不如前”,而採取過一系列改革措施,無奈後來也是無疾而終。

除了三小姐探春,還有寧國府的媳婦秦可卿也對家族的衰落有很深的體會。只是在生前似乎並沒有過多的寫到秦可卿理家的細節,更沒有提過她是如何應對家族衰敗的。她英年早逝,但在魂歸太虛之前,卻給王熙鳳託夢說了很多關於家族興衰的事。

原文:鳳姐方覺星眼微朦,恍惚只見秦氏從外走來,含笑說道:“嬸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兒們素日相好,我捨不得嬸子,故來別你一別。還有一件心願未了,非告訴嬸子,別人未必中用。” 鳳姐聽了,恍惚問道:“有何心願?你只管託我就是了。”秦氏道:“嬸嬸,你是個脂粉隊裡的英雄,連那些束帶頂冠的男子也不能過你,你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

秦可卿是寧國府的掌家媳婦,而王熙鳳是榮國府的實際掌家人,所以,秦可卿託夢給鳳姐,並且說的都是家族興衰成敗的大事,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秦可卿不但提出了告誡,要重視“登高必跌重”和“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結局預示。還向王熙鳳提出了具體的防範措施。

原文:秦氏道:“目今祖塋雖四時祭祀,只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依我想來,如今盛時固不缺祭祀供給,但將來敗落之時,此二項有何出處?莫若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亦不有典賣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秦可卿雖為一介女流,但是她的建議措施真可謂是箴玉良言啊。只可惜,也不知道究竟是何原因,王熙鳳最終也沒有實現這些措施,最終還是令賈府全組子孫落得個“樹倒猢猻散”的悲慘結果。

賈探春也好,秦可卿也罷,都是賈府的小輩孫女或者孫媳。而作為精明一世的侯門老祖宗賈母,為何連這些孫輩們都能預感到的結果,她老人家就沒有一點預感呢?

雖然在書的一開始,賈母就已經不理家事,一心只做頤養天年、含飴弄孫的老太君。但是,在整飭大觀園聚賭一事上,還是能隱約看得出老太太當年的理家風範。在平日的小事上,也能看得出賈母雖然年高,也仍然不失為一個耳聰目明、精明聰慧的老太太。可是,為什麼賈母就是對賈府的衰敗跡象視而不見呢?是對子孫荒淫無道、奢靡浪費已經完全無力了嗎?還是確實已經老到沒有精力和思緒去為家族籌劃後手了?

秦可卿在給鳳姐託夢時所說的那些舉措,對於老族長賈母來說,應該是很簡單的事,只要幾句話吩咐下去,著人去辦就好。如果老祖宗真的吩咐人辦了,那麼賈府在最後被抄家了,也能像可卿說的那樣,“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讀者都知道,《紅樓夢》中賈府的結局是被抄家,赫赫楊揚的侯門貴府,最後落得個家散人亡的下場。這個結局,在書中無數個地方都有過預示。書裡的人物,也有很多對家族的衰敗都有過預感。

在王夫人發動抄檢大觀園的時候,三小姐探春就曾說過這樣的一段話:你們別忙,自然連你們抄的日子有呢!你們今日早起不曾議論甄家,自己家裡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可見,探春對家族未來的預感和擔憂。在她代鳳姐暫理榮國府的時候,就因深感家族“大不如前”,而採取過一系列改革措施,無奈後來也是無疾而終。

除了三小姐探春,還有寧國府的媳婦秦可卿也對家族的衰落有很深的體會。只是在生前似乎並沒有過多的寫到秦可卿理家的細節,更沒有提過她是如何應對家族衰敗的。她英年早逝,但在魂歸太虛之前,卻給王熙鳳託夢說了很多關於家族興衰的事。

原文:鳳姐方覺星眼微朦,恍惚只見秦氏從外走來,含笑說道:“嬸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兒們素日相好,我捨不得嬸子,故來別你一別。還有一件心願未了,非告訴嬸子,別人未必中用。” 鳳姐聽了,恍惚問道:“有何心願?你只管託我就是了。”秦氏道:“嬸嬸,你是個脂粉隊裡的英雄,連那些束帶頂冠的男子也不能過你,你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

秦可卿是寧國府的掌家媳婦,而王熙鳳是榮國府的實際掌家人,所以,秦可卿託夢給鳳姐,並且說的都是家族興衰成敗的大事,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秦可卿不但提出了告誡,要重視“登高必跌重”和“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結局預示。還向王熙鳳提出了具體的防範措施。

原文:秦氏道:“目今祖塋雖四時祭祀,只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依我想來,如今盛時固不缺祭祀供給,但將來敗落之時,此二項有何出處?莫若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亦不有典賣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秦可卿雖為一介女流,但是她的建議措施真可謂是箴玉良言啊。只可惜,也不知道究竟是何原因,王熙鳳最終也沒有實現這些措施,最終還是令賈府全組子孫落得個“樹倒猢猻散”的悲慘結果。

賈探春也好,秦可卿也罷,都是賈府的小輩孫女或者孫媳。而作為精明一世的侯門老祖宗賈母,為何連這些孫輩們都能預感到的結果,她老人家就沒有一點預感呢?

雖然在書的一開始,賈母就已經不理家事,一心只做頤養天年、含飴弄孫的老太君。但是,在整飭大觀園聚賭一事上,還是能隱約看得出老太太當年的理家風範。在平日的小事上,也能看得出賈母雖然年高,也仍然不失為一個耳聰目明、精明聰慧的老太太。可是,為什麼賈母就是對賈府的衰敗跡象視而不見呢?是對子孫荒淫 無道、奢靡浪費已經完全無力了嗎?還是確實已經老到沒有精力和思緒去為家族籌劃後手了?

秦可卿在給鳳姐託夢時所說的那些舉措,對於老族長賈母來說,應該是很簡單的事,只要幾句話吩咐下去,著人去辦就好。如果老祖宗真的吩咐人辦了,那麼賈府在最後被抄家了,也能像可卿說的那樣,“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雲語紅樓

秦可卿預感賈府的衰敗,帶有虛幻色彩。祭祀祖先時常常會請求:“保佑後代兒孫”,而這些祖先生前顯然沒有這樣的能力。陰陽一隔,人們相信,死去的人具備著超能力,這是中國傳統的一種認知。

秦可卿死後託夢王熙鳳,提出的幾點建議確實很冷靜清醒,但也只是一般道理,反倒是她提到“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預知了元春封妃省親的盛況。

不能據此認為秦可卿預感到賈府衰敗,只是作者借鬼魂,來奠定《紅樓夢》的悲劇基調而已。

探春在抄家時怒而反抗:“你們今日早起不曾議論甄家,自己家裡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她倒是有幾分冷靜認識,但認識的基礎是自己的懷才不遇:生母“辱親女愚妾爭閒氣”;好容易獲得了王夫人的賞識,想著大展拳腳,卻又百般掣肘;最後索性把嬌生慣養的眾女兒,當成嫌犯來搜查抄檢。她預感到賈府的衰敗,但也沒能知道是快是慢,只是因為年經,想著自己逃不過,所以才有“我但凡是個男人”離家立事業的理想。


賈母呢,她是否感到了賈家的衰敗?她已經退休,

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聾,記性也沒了。你們這些老親戚,我都不記得了。親戚們來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會。不過嚼得動的吃兩口,困了睡一覺,悶了時和這些孫子、孫女兒玩笑一回就完了。

這段話並非謙虛,賈母現在確實過著這樣的生活。雖然睿智仍存,但已是抓大放小,不再事事親力親為了。鳳姐託鴛鴦偷東西借當,賈母明明知道而託作不知;王夫人擅自攆走晴雯、擢升襲人,她知道了也淡然說一句“既是你深知,豈有大錯誤的”;甚至王熙鳳被婆婆邢夫人當眾折辱,她明知道“這是大太太素日沒好氣,不敢發作,所以今兒拿著這個作法子,明是當著眾人給鳳兒沒臉罷了”,事後鴛鴦當眾替鳳姐抱不平,賈母自己絕不出面。

真正聰明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隱退。賈母就是在許多小事上放權,才能保持大事上的一言九鼎。八十回後如果她健在,王夫人絕不敢放著黛玉、把寶釵嫁給寶玉。但如果是黛玉早死,賈母也不可能聽憑寶玉終身不娶。


換到賈府衰敗這樣的大事上,是大事,也是大勢。“忽喇喇似大廈傾”,“否極泰來,榮辱自古週而復始,豈是人力能可保常的”。賈母意識到大廈將傾,也很清楚沒有人能挽回頹勢。與其費力不討好,不如及時行樂。七十六回中秋家宴,聽到笛音悲怨淒涼,賈母竟“禁不住墮下淚來”。但同時她又說:“偏今兒高興,你又來催。難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

雖然沒到天亮,也到了四更天。連眾姐妹都熬不過去睡了,只有刻意求上的探春陪著。賈母是任性,或者老糊塗了?不,

她知道賈府的衰敗越來越近,這樣的盛宴不會再有幾次,抓著繁華的尾巴不肯放手而已。

紅樓似海,相逢是緣。為免失聯,請關注“老卻英雄似等閒199”。


老卻英雄似等閒199

探春和秦可卿知道賈府要衰敗,賈母卻是比所有人都更早的知道賈府要衰敗,而且為延緩賈府衰敗實施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賈母為什麼要把家裡女孩子全部接到自己身邊親自培養;為什麼男孩裡單單寵愛賈寶玉。賈母的無奈如同薛寶釵的父親,薛寶釵從小被父親精心培養,就是因為薛蟠實在不成器。賈母這個歷經賈府輝煌時期的老祖宗,早就慧眼識珠,把可能振興家業的可造男女子孫全部接到身邊,親自教導。



首先,賈寶玉是賈府子孫男孩裡唯一有慧根的,因此賈母帶在身邊親自培養,就是為了振興賈府。不僅賈母看出賈寶玉有慧根,榮寧二國公魂魄也央求警幻仙子警醒賈寶玉,原因就是賈府裡只有賈寶玉還可望成器。有人說賈蘭也不錯,可惜賈蘭太年幼,賈府眼看就要大廈將傾,培養賈蘭已經遠水救不了近火了,況且賈蘭母親李紈教子有方,不像賈母其他媳婦不靠譜的不靠譜、木頭人的木頭人。大家都說賈寶玉最後也不成器,可是賈母除了押寶在他身上,其他子孫更是一點都指望不上。


其次,賈母早就知道家裡女孩子比男孩子都要孺子可教,可以曲線救國,培養出女孩子為家族聯姻增強外圍勢力。因此賈母在自己子女裡著力培養唯一聰敏的賈敏,嫁給鐘鼎之家和高中探花的官場超級潛力股林如海,林如海果然官至巡鹽御史。在孫子輩裡著力培養四春,就算被稱為二木頭的迎春棋藝和最小惜春的畫也都是拿得出手的,何況還有貴為皇妃的元春和神采不凡的探春這樣出類拔萃的女孩子。確實最後元春和探春也為家裡做了很大貢獻。



再次,賈母讓刻板嚴謹不惹事的小兒子賈政夫婦當家,以便延緩賈府落敗的進度。賈母雖深知小兒子賈政不聰明,但為人刻板嚴謹,不會給賈府帶來禍端,而大兒子賈赦胡作非為的品性會很快把賈府毀了。這也是賈母的良苦用心,可是作為長子的賈赦就不服氣了,用講笑話的方式說明賈母偏心,賈母自己也自嘲她的心也需要針一針。可是賈母不這樣做,讓賈赦當家,就看他為了搶石呆子古扇子時候弄得人家破人亡的狠毒,就知道他當不幾天家就要毀了賈府。



再再次,啟用賈赦兒子賈鏈王熙鳳夫婦管理家中內外務,以平衡賈赦夫婦作為長子不能管家的不平心態。賈母這一招也非常狠,王熙鳳雖然是大房長媳,卻又是王夫人內侄女,等於還是小房賈政這邊人。賈鏈雖然皮膚爛淫之徒,但是比他老子心裡有底線,比如他老子安排他弄石呆子古扇子,他託人央求高價買,發現石呆子是人在扇子在的痴貨,也就算了,沒有強取。而賈雨村為了討好賈赦,弄的石呆子家破人亡。賈鏈看不過眼,說這算什麼本事,被賈赦一頓毒打,可見賈鏈比之賈赦要心地善良的多。



最後,賈母做事情是盡人事,知天命,整天發愁也改不了命,她依舊帶領大家笑笑鬧鬧的過日子。她不光大事上都安排好了,小事也親自帶頭,帶頭打包剩菜送給其他子孫吃,減掉各房送菜給她的慣例、要求禁賭。她盡力做了她能做的事情,儘管賈府江河日下,她明白以她個人之力也無法挽回,生活依舊要過,不如做一個享受天倫之樂的老祖宗。這就是賈母,一個大智若愚的老人,在笑笑鬧鬧中為賈府盡了一切努力,然後知足長樂,盡享天倫。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連秦可卿和探春都能預感到賈府的衰敗,為何賈母不能預知呢?

  秦可卿香消玉殞時,曾經託夢給王熙鳳,告訴她賈府潛在的危險。她認為祖塋的祭祀沒有定項供給,家塾也無一定的供給,現在繁盛時還好,將來敗落,就會徹底完蛋,為此,她讓王熙鳳多買祖塋附近的田產,家塾也放在一起,按房輪流掌管。這樣就能保證延綿不絕,就算是抄了家,這些東西也可以成為子孫東山再起的本錢。

  探春在協理榮國府時,看到了家族的衰敗,在她權力許可的範圍內做了一些改動,蠲了不少重複性的開資,還把大觀園承包了出去,一年也賺了四百多兩銀子,雖小打小鬧,卻是她一個姑娘家的遠見。

  只是,重孫媳婦輩的秦可卿和孫女探春,都感覺到了賈府的衰敗,作為賈府的老祖宗,賈母為什麼不能預知呢?

  賈母不能預知嗎?

  其實她是預知了的。賈府被抄以後,賈母說:“……不過這幾年看看你們轟轟烈烈,我落得都不管,說說笑笑養身子罷了,那知道這運一敗直到這樣!若說外頭好看裡頭空虛,我是我早知道的了。只是‘居移氣,養移體’,一時下不得臺來。……”從她說的這番話來看,她知道。

  賈母從重孫媳婦當起,在賈府生活了六十多年,賈府最鼎盛時就已經在賈府,和王熙鳳差不多是一樣的管事奶奶,幾十年下來,她的人生經歷堪比一部經典小說。她有著非常豐富的理家之才,這樣的積澱,要說沒看出賈府和從前的不同,那是不太可能的。

  再從實際上來看,賈府的許多事情,她並不是稀裡糊塗的。賈府大辦秦可卿的喪事,為迎接元妃省親修建大觀園,替甄家收下一箱箱東西……她都清楚。她甚至連賈璉把髒的臭的往屋裡拉的事,都清楚,賈赦要納鴛鴦,她痛罵邢夫人糊塗,她還拐著彎罵王夫人“你們原來都是哄我的!外頭孝敬,暗地裡盤算我。有好東西也來要,有好人也要……”她雖不理事了,心裡卻明鏡似的。

  既然都知道了,為什麼不試著改變?

  賈母是怎麼看賈府的未來呢?如她所說,憑著祖宗建立的莫大功勳,她指望著自己的兒孫們比祖宗強,只要能守住這份基業就成,變不變的,也沒什麼。而且,她雖然看到了賈府的不如從前,卻沒有想到竟然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因此,她平時的生活,依然是精緻之極,講究吃喝講究穿戴,也聽戲聽琴賞月,和孩子們一起,幸福的生活著,享受著。窮親戚來了走一遭,她也帶著各處去轉轉,吃吃喝喝玩一玩,至於要多少花費,那是不計算的——自有家底子在嘛。

  當然了,也不排除她自欺欺人的,想縮頭的可能。她想著子孫們會變強,其實她何嘗不知道現狀:兒子輩已經無望,賈赦不用說,色鬼一個,賈政有心無力,多年混下來還是個員外郎,孫子輩賈璉無望,賈珠已死,賈寶玉賈環都沒什麼前途,至於重孫賈蘭,又還太小……

  賈府的經濟狀態是寅吃卯糧,賈府的政治狀態是懸崖邊緣,賈府已經沒有了未來,既然如此,那就都不管了吧。賈母睜著一隻眼,看到了賈府的危機,可是她閉一隻眼的時候更多。(宛如清揚)


宛如清揚


賈母不是不能預知賈府的衰落,而是她已經年老體衰,無能為力了!

賈母在榮國府生活了六十多年,她目睹了榮國府由興盛逐步走向衰落。

對於榮國府,毫無疑問,賈母曾經是當家做主的,而且她自己也明說自己年輕時比王熙鳳還來得!

而大觀園查賭,臨終時散餘資兩件事充分證明了老太太的當家才能!

在《紅樓夢》開場前,賈母其實已經未雨綢繆,為榮國府的將來做好規劃。

第一,兒女的婚事都是門當戶對。

大兒子賈赦的原配不知道是誰,但是絕非普通人家的女兒。

二兒子賈政的正室王夫人出身名門,王家比賈家還顯赫!“東海少了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

女兒賈敏嫁給林如海,林家祖上襲過列侯,林如海自己是鹺政,位高權重!而且酷愛讀書,實屬難得!

第二,賈母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培養賈家後人。

賈珠,這個早亡的人,二十歲不到進學,娶妻生子。從書中的細節看,賈珠小時候也是受到賈母的疼愛,培養。

賈府的元迎探惜四個小姐也是放在賈母身邊培養的。

元春入宮,既說明賈母教育得好,也說明賈母為賈府的未來找了個靠山!

探春受老太太的影響,頗有才華,尤其是當家那件事,絕對是老太太從小教育的結果。

有人說探春和趙姨娘不親是老太太造成的,真是沒讀透書之故!

第三,讓二兒子當家做主,是老太太不得而為之!

因為老太太知道如果堅持世俗觀念,讓長子賈赦當家,那麼榮國府只會敗得更快!

第四,竭力寵愛寶玉。

有人把老太太寵愛寶玉當成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愛孫子,那就錯了!

其實老太太是看到寶玉聰明伶俐,而且長相有福氣,像他爺爺,感覺寶玉將來可以成為賈家的優秀繼承人,所以才親自撫養寶玉!況且寶玉生下來就自帶光環,所以由不得老太太疼他,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


第五,賈母一直在為寶玉物色合適的妻子。

一開始老太太是看中了史湘雲,所以從小就把史湘雲養在身邊。

後來史家敗落,所以史湘雲和寶玉的婚事就自動在老太太心中取消了!

接著老太太又看中了林黛玉,因此賈敏一死賈母就把林黛玉接到榮國府,把寶玉和黛玉放到一處養著!

可惜天不遂人願,林黛玉身子太差了,隨著林如海的去世,林家也徹底衰落,所以老太太的幻想再次破滅!

因此,賈母不是沒有預知賈府的衰落,而是賈府這座大廈早就搖搖欲墜,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以賈母之力,真是回天乏術啊!


凡眼看紅樓

我一直覺得秦可卿的身份是高於賈府的,從引導賈寶玉到太虛幻境,到給王熙鳳託夢預知賈府未來,她的遠見卓識根本不是養生堂抱養的棄嬰所能具有的,她其實一直是站在高處來俯視整個賈府。我甚至覺得賈府所能具有的榮耀可能就是她帶給的,秦可卿很可能就出生在皇宮或者王府,因為作者要避開一些政治的敏感處,把她設計了一個很奇怪的出身,但是現實的生活中可能她就存在了作者的生活中並且有著很重要的位置,不能明著寫她,因此書裡她就成了一個半神仙似的人物,預知未來,並且還為敗落以後做了打算。她的預知是真正意義上的預知。


而探春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因為看到了賈府人們的不長進,日日沉浸在風花雪月,富貴溫柔鄉的老一代、新一輩。不思進取還不算還要自己抄自己家。探春管過一段時間家,她知道自己傢什麼狀況,連黛玉這個外來的人都能說出來 “我閒來無事也幫你們算了算,只是出的多進的少” 探春當過家她豈能不知道,探春是一個很勵志很上進的一個女子,她的判詞“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她說如果她是個男子必要出去立一番事業,她對家裡的人、家裡的事已經太過絕望了,她的才情她的見識讓她對這種絕望有了一個高度的認識,就是敗落,這一點她能看到二木頭迎春就未必可以感覺到,這是個人見識和修養的問題。


但是賈母,書裡剛開始她就已經不管家了,她的下一輩王夫人也已經不管家了,真正管家的已經變成了孫媳婦,她管家的時候家族真是往上走的時候,這麼多年來她自己本人存的私房錢都是一筆不菲的存款,天天的錦衣玉食,日日的笙簫作樂,她看到的都是一片繁榮的景象。而這些不屑子孫的胡作非為讓這個繁盛的大家族日漸的敗落下來,這是一種漸漸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非與繁盛之時的強烈對比是很難感受到的,這種漸漸的腐蝕是最可怕的,讓人們在無憂無慮的日子裡等待災難的到臨,沒有一點預知,沒有一點未雨綢繆。這種的大廈傾倒才最可怕。而賈母確實處在了這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地方,她被這些子子孫孫們半哄半騙的假象裡遮擋了眼光,不能說沒有這種見識,只是處在山峰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感受到的不同。


農伯的森林


潤楊閬苑

賈母不是不能預知,她是自動屏蔽了。

賈母是怎樣的人物,怎會不知。只是她年歲已高,有些事情她不想去管,也管不了了。

比如迎春嫁給孫紹祖,賈母非常反對。但是當時的“父母之命”賈母卻是無法拒絕的,就是後來迎春因此而死,賈母也只能是“一聲嘆息”。賈母何嘗不知道,肯定會有這樣的結局可是她無法阻止。

賈母是多麼精明能幹又經歷了那麼多的風風雨雨,。有些事情該來還是要來的,阻止是阻止不了的。在賈母的這個年齡階段更願意接受的是“子孫承歡膝下”,能樂呵樂呵就多樂呵樂呵了。本來已賈母的身份地位跟劉姥姥本就不可能有什麼聯繫,劉姥姥來“打秋風”也是王夫人的親戚。可是賈母就願意見見她,聽她說說一些所謂“稀奇古怪”的事,不過是找個人解解悶而已。


賈母唯一真正動怒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賈赦要強取鴛鴦,只因為“身邊只有這麼一個可心的人,你也要搶走”,鴛鴦是清楚賈母的飲食起居並且能在任何情況下明白她的意願的人,賈母很“需要”她。這是與賈母息息相關的。


所以賈母不是不能預知,她只關心她想關心的,她能關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