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說的是誰?有怎樣憂傷的故事?

siriusdjenny

東晉賴王導王敦竭盡全力擁護而建立,建立之時就有先天不足,政事被世家豪族挾持難以自主,晉元帝司馬睿於是疏遠王導,重用親信刁協劉隗,推行以法御下,力圖改變被動局面,奪回皇權。


王導堂兄王敦當時外放為官,任都督東晉六州諸軍事,江州荊州刺史,兵權在握,驕橫不法,見到元帝疏遠王導,為堂弟憤憤不平,上書司馬睿,指責他背棄管鮑之交,忘了擁立之功,忘恩負義,元帝不為所動,加緊軍事部署防範王敦。(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王敦更加憤怒,常拿著玉如意擊節邊吟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把家裡的花瓶桌几都敲壞。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從武昌起兵直指國都建康,東晉朝野震恐,在建康的司空王導便天天帶領家族二十餘人到臺城待罪。


司空王導入朝請罪,恰好遇見正要進宮的好友名士周顗,王導懇求他說,“伯仁,我們全家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美言了”!周顗連看都沒看他一下。在劉隗勸元帝將王氏一族滿門抄斬時,周顗入宮後向元帝備言王導忠君愛國的所作所為,勸他不要錯殺忠良。

元帝聽從他的建議,留他在宮裡飲宴,喝得醉熏熏才出來。王導看見周顗出來,又喊周顗的名字,周顗依舊不瞅不踩,乘著酒惡對左右說“殺了這幫賊子,便可換個大官當”。回家後又上表元帝,力陳王導忠臣殺不得,這一切王導矇在鼓裡。(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等到王敦攻進建康,挾天子把控朝政,以周顗才能名望,聞名江左,王敦打算重用他便問王導授與他什麼官?王導不作聲。王敦說“就算不給他三司職位,也該有個僕射”,王導還是不語,王敦狐疑說,“若不能用只能殺掉,免生後患”?王導還是不說話。王敦明白了,便抓來周顗殺了他。

等到王導整理朝廷文書時,發現周顗為他辯誣申冤的文書奏章,不由悲愴地對兒子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我雖沒有親手殺死周顗,但他卻是因為我而死亡,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位好友!


南方鵬

這個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東晉時期,伯仁是東晉尚書周顗(yi)的字,就好比諸葛亮的字"孔明"一樣。

我們都知道西晉滅亡後,皇室子孫司馬睿在司空王導的輔佐下,帶著北方一部分皇室和百姓,南渡長江,在建康(南京)建立了東晉,他就是晉元帝。

王導為了鞏固司馬睿的基業,找到在本地當官的弟弟王敦一起輔佐司馬睿。弟兄二人位高權重,為東晉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有"王馬共天下"之說。

司馬睿稱帝后,王敦居功自傲,不把皇帝放到眼裡,時常有大逆不道的舉動,司馬睿就疏遠了他,逐漸寵信劉隗和刁協。

王敦一看這架勢,分明是排擠自己,於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造反,這時候,當哥哥的王導感到了危機,弟弟造反,如果皇帝怪罪,自己難逃一死。

(王導)

王導害怕受到王敦造反的牽連,每天帶著王氏子弟跪在宮殿門前表示自己忠誠,表示不和弟弟王敦同流合汙。這時伯仁上朝剛好經過王導身邊,於是王導就小聲的對伯仁說:"周哥上朝後,在皇帝面前給美言幾句,老王在此求你了,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

王導低聲下氣說了好多話,結果伯仁根本沒理他,昂首闊步進了宮殿。王導很生氣。心裡只抱怨伯仁不講義氣。

其實伯仁都記下了王導說的話了,只是沒有表示罷了。伯仁上朝後,說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說盡了好話,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

此後,王導每天都帶著這子孫在殿外門口跪著,以示清白,沒有通敵。又一次,散朝後,司馬睿留下伯仁喝酒,伯仁平時好酒,可能喝高了,他跌跌撞撞的往回走,王導想知道皇上的意思,於是就問低聲下氣的問伯仁情況,王導連叫“伯仁兄,伯仁兄”,結果伯仁沒正眼瞧他們,搖搖晃晃走了。

但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王導不知道這些,見周伯仁這樣,便很生氣,不僅如此,他懷疑伯仁向晉元帝說自己的壞話了,於是暗恨伯仁。
(王敦)

卻說王敦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很快把劉愧和刁協打敗了,司馬睿一看風頭不對,於是對王敦進行封官許願,王敦一下子成了說一不二的權臣了,這回司馬睿真成了傀儡皇帝了。

王敦總攬朝政,位極人臣。有一次他徵求哥哥王導的意見:“伯仁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應該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你覺得如何?王導不言語。

又問:“如果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還不說話。

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 於是王敦就把伯仁殺了。

後來王導在整理文件時,發現伯仁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原來伯仁一直在維護自己,想到之前自己的表現,想到自己不負責任的沉默,王導羞愧難當,回到家對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我對不起這個好朋友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好人好事一定要說出來,不然會被冤枉的(現在沒這樣的人和事)其實更深層次是,由於自己的不作為,害死了好朋友,也可以引申為無心之舉有時也能害死人。



(伯仁之死)


秉燭讀春秋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匈奴漢國軍隊攻陷洛陽,大批中原士族紛紛南逃,包括臨沂王氏,太原王氏,穎川庾氏等,攜家帶口,成宗成族地一窩蜂往江東避難。

早在南渡之前,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已在江南地區擔任重要職務,王澄為荊州都督,王敦獲揚州刺史。繼太尉王衍被後趙石勒殺掉後,王氏家族最重要的人物就當屬王衍的族弟王導。



在西晉“八王之亂”中從鄴城逃出昇天的琅琊王司馬睿後來被東海王司馬越派去坐鎮建康,並讓手下參軍王導給司馬睿當助手。隨著長安陷落,晉漢愍帝被害,西晉滅亡,遠在江東的司馬睿繼帝位,是為晉元帝,改元太興。


司馬睿能登上皇位,糾其一如果不是“八王之亂”司馬家相互屠殺死了那麼多王爺,這帝位是輪不上這為皇室疏親的。其二也是先前他當琅琊王時在已是封地裡的名門望族王氏過江後對他的極力擁戴。王導本人也是一片純臣之心,一方面諫勸司馬睿勵精圖治,寬待撫眾,另一方面想盡辦法招攬當地紀氏,顧氏,周氏等大族得到他們的支持。王業草創初期倒也君臣和諧,“王與馬,共天下”傳為一段佳話。

隨著時間推移,北人的不斷南渡,和本地士族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起來。在江南傳統士族大戶眼裡,這些北人只是“高級難民”,雖然司馬睿政權對江東大族一貫採取籠絡政策,但畢竟授予的都是些虛銜高官。而問題的實質是北來的以王氏為代表的士族在有了政治上的優勢後,自然會在經濟利益上有所求,而江南傳統富裕之地,各種產業,當地土著大地主已經過數代經營,豈能輕易拱手讓人。



王氏等望族的勢力益大,自然會讓司馬睿有所警惕,“王與馬,共天下”傳到他耳朵裡作為帝王會有何想法呢。特別是司馬睿從前做琅琊王時倆個王府舊人劉隗和刁協,也以強化皇權為藉口,不斷慫恿司馬睿打壓王氏等大族。這幾方面原因一合,導致“及劉隗用事,導漸見疏遠”,司馬睿有點過河要拆橋的味道。其實這也是早晚必然的是,作為君王哪個願意王權旁落,臣民只知權臣而無視皇帝呢。

王導倒是生性淡然,一點都沒有非份之想,也知隱晦之道,拿現代話講保持低調再低調也無所謂。

可樹欲靜而風不止,王導堂兄王敦坐守荊州有兵有權,不是一省油的燈,有了權力便有“專擅之跡”,又聽說王氏家族在朝中被屢屢排擠,心裡不平上書朝廷,信中又有無禮之詞,這一來二去君臣之間產生了嫌隙。

司馬睿在王導政敵的建議下,令譙王司馬承任湘州刺史,戴淵任徵西將軍鎮合肥,任劉隗鎮北將軍,鎮淮陰,戒防王敦,箭在弦上,一蹴而發。

期間尚書左僕射周顗入宮面君,跪於門下的王導高呼“伯仁(周的字),我以宗族百口託付您”,把周當成救命稻草,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解釋以王導為首的家族沒有反意。可那周顗不搭理他“直人不顧”。而入宮後確在司馬睿前大稱王導忠誠,希望皇帝善加保護。周顗無他愛好,就愛喝酒“少有重名,神采秀徹”,《世說新語》,正史,小說都對他有讚譽。此公就好口老酒,南渡後日日沉醉,,一日三醉,人稱“三日僕射”。據載,剛過江時,王導和他共飲,醉後倒在他大腿上,王導指著他肚子問“這裡有什麼呢”周顗道“此中空洞無物,然足容卿輩數百人”。



這些都是所謂魏晉風度,文人雅士舉止乖張,口出異言,不入流俗務都是當時的時尚。這周顗面君後就在宮裡痛飲,晃晃悠悠出來,王導還跪著呢,還大呼救命,周顗還是沒理他,還自言自語“今年看我殺賊取功後拿個大金印掛在腰裡”。


回家後酒醒又上書皇帝言明王導無罪,而這一切王導並不知道,認為周顗不肯搭救自己,內心深恨。在周顗的勸諫下,皇帝送還王導朝服,並於宮中召見,下座扶起王導以示充份相信王的忠誠。

而另一頭,司馬承志大才疏,戴淵,劉隗,刁協都是文臣,不知兵,不知將,加起來都不是王敦的對手。王敦攻入建康劉隗逃走,刁協服誅,下面這局面怎麼來收拾,司馬睿貌似無所謂,反正自己是王家扶上馬的。周顗倒是有人勸他逃跑,被他拒絕,他講“吾為大臣,朝廷喪敗,大不了住草廬做老百姓,哪能去投外國呢”。

王敦手下有建議周顗,戴淵名聲大,容易惑眾,不除必有後患。王敦也猶豫,畢竟他們名氣在外,便試探性地徵求王導意見。問王導“周顗,戴淵名氣這麼大,做三公應該沒問題吧”,王導不回答,“做尚書令,僕射總可以了吧”,王導默然,他還糾結跪於宮門,周顗不救的情節,那王敦來勁了,“這樣的話,殺了他們倆個”,王導還是不表態。可是人有時在一件事面前不表態就是一種表態。

結果可想而知,王敦下令斬殺周顗,戴淵,臨刑前周顗大罵“天地有靈,賊臣王敦,傾覆社稷,枉殺忠臣,上天有靈,當速殺王敦”,押送軍人用刀直刺口部,血流滿面,仍不改色,舉止自若,慷慨赴義,看者紛紛落淚。



不久,王導在中書省翻閱他失勢時大臣給皇帝的奏章,發現周顗的不少為解救自己的奏書,其中有極力讚美王導忠誠,言辭懇切。王導這時才知道自己做了小人,不由悲從心來,對兒子們說“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此流傳至今的典故由此而來。周顗的行為習慣現在看來有些沒必要,但當時一方面魏晉風度就以言行舉止與眾不同,講話帶玄機為時尚,另一方面周顗過早公開暴露自己立場也會對自己不利。(當然這是在下敝見)

王敦在建康折騰夠了,率軍回鎮武昌(今鄂州),遙制朝廷,司馬睿經此事變“憂憤成疾”,病重而死,王導受遺詔攝政,皇太子司馬昭繼位,是為東晉明帝,王敦也體虛多病有日暮途窮之感,他和明帝的對決這是後話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這句典故中涉及的人物是周伯仁。這句話也在各類古裝劇中頻繁出現!

伯仁像

資治通鑑中有過記載,在公元322年,晉中宗朝重臣王敦作亂,他的弟弟王導因此受到牽連。

事發後,王導請當時的大臣周伯仁幫忙向皇帝求情。周伯仁表面上沒有表態,但是暗地裡卻多次向皇帝求情並呈上建議的奏摺,最終王導無事。

王導像

但是王導王敦二兄弟卻不以為然,落難時以為周伯仁未幫忙,待到王敦掌權的時候,想到此事,問及王導是否重用伯仁時,王導並未出聲,最後王敦說道,不能被我重用的,都殺掉吧,導致周伯仁被殺。

周伯仁的做法也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知我者,不因我言,而由我心。以為二人朋友緊密,王導會像他一樣瞭解自己,哪知遇到豬隊友,命丟矣。


呼啦啦的八卦時間

此事語出《晉書》,晉元帝時期,寵信劉隗、刁協二人,時有王敦自祖逖死後,自以為文治武功,無人能出其右,莫敢有人與之爭鋒,對元帝召令多有忤逆,陽奉陰違。

劉刁二人,素來嫉恨王敦,好在元帝面前嚼舌根子。終於,王敦忍無可忍,加上內心潛藏已久的叵測心機,以清君側為名揮師直指帝都南京,誓要斬殺劉刁二人。

劉刁二人尋隙建議元帝捕殺王敦一應宗族人氏。

此時,王敦的親弟弟王導在京聞此大驚失色,率領宗族幾十人,跪坐在元帝朝殿門口,揚言“王敦此等叛逆,與王家宗室上下絕無半點干係,王家宗族早已經將之逐出門外,勢如水火,形同陌路,望陛下查察寬宥!

接連跪了好幾天,未見元帝召喚。

其實本來元帝想將他們逐一下獄,至少像劉刁所言,萬一不測,還可以作為與王敦談判的資本。只是萬萬沒想到,王導先發制人,掌握了主動權,又聽其言語,言辭確也誠懇,不像枉悖之言,此時心裡正在猶豫。

於是,他打算召見當時的大才子周伯仁,問問他的意見。伯仁與王導,素來交好,但伯仁此人生平好做實事,不喜逞口舌之快。

王導在殿門口跪著,伯仁老遠看到,已經知了一二。王導見伯仁來,接連壓低了聲音說“伯仁,救我!”伯仁視而不見,徑直去見了元帝,為伯仁說盡了好話,元帝總算是拿定了注意,不再連罪王導。元帝與伯仁二人在殿內言談甚歡,又一起吃飯,竟一時忘了王導尚且伏跪在外,等到伯仁酒足飯飽,趔趔趄趄地從宮裡出來,王導看著他,他依舊不發一言,顫顫巍巍回去了,回去後又馬上上表元帝,寫了一封替王導求情的信。

從此,王導覺得伯仁視其求助於不見,違背了其朋友之誼,對伯仁嫉恨在心。


世事難料,沒想到王敦率領的2萬人居然打敗了元帝派去的幾萬人,馬上進軍京都,元帝只得讓王導等去求和,答應交出劉刁二人,委曲求全。

王敦應和,從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往日政敵連根拔起,一一誅殺。

到了伯仁的時候,王敦覺得伯仁大才,打算給伯仁官做,詢問自己弟弟王導意見,王導對伯仁依舊心存芥蒂,默而不答。王敦覺得自己不在的時候,自己的親弟弟可能受了伯仁的欺負,頓時殺心四起,大手一揮,命下屬殺了伯仁。

第二天,王導上朝,意氣風發,直走中書省,卻突然發現了那封伯仁替自己求情的信,這才終於發現,伯仁一直以來都在元帝面前替他求情,說盡了好話,他才是那個違背朋友之誼的人,頓時王導仰面痛哭,高呼“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有何面目陰冥見之?!!


不書三少

既然有興趣,我就再來說說。

伯仁是東晉的周顗,這個故事發生在他和宰相王導之間。當王導以豪門士族身份支持晉元帝在南方建立東晉後,王導和王敦兄弟倆,一個在內主持朝政,一個在外帶兵,東晉王朝儼然成了王家的,皇帝似乎成了傀儡。這樣的局面晉元帝很不喜歡,就逐漸有意冷落王家,重用一些非豪門官吏,周顗就是其中一個。有一段時間,周顗非常受晉元帝寵信,經常進宮議事。



王家為東晉立下汗馬功勞,卻無故被冷落,王導沒說什麼,很平靜,但在外帶兵的王敦不幹了,揭杆造反,一隊人馬拉起來要打進京城。

消息傳到京城,王導很惶恐,帶著王家子弟但皇宮門外跪著請求恕罪。這時,周顗來了,他要進宮見皇帝。王導求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兩人平時關係很好。周顗沒說話就進去了,但他在晉元帝面前確實替王導說話了,而且後來還上了摺子專門論述。所有這些王導都不知道。他以為,周顗忘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後來,王敦打進京城,在詢問周顗怎麼安排時,王導也沒有說話。他在記恨當初。這樣,王敦殺了周顗。

再後來,王導看到周顗替他求情的奏摺,才明白自己誤會周顗了,於是,說出來這句憂傷的話,“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讀史坊


8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這件件事的起因是東晉王敦造反。王導和周凱之間的事情。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登基,史稱東晉。東晉的建立是由以王謝等江東豪族世家的幫助和扶持的。所以自東晉自立國開始就受到氏族門閥的控制,這些門閥以江東王敦,王導兄弟為主,所謂王馬天下。就說明了王家在東晉朝廷的地位。

王敦,字處仲,是王導的本家堂兄。司馬睿坐穩皇帝以後,時常感到琅琊王家實力太大,也是有意消除王導在朝中的影響,但王導處之淡然,緊守本分。但司馬睿這種過河拆橋 的做法。引起時任揚州刺史的王敦的強烈不滿,王導得知以後,多次寫信給王敦多加安慰,在公元321年,司馬睿任命戴淵為徵西將軍,總督六州督軍事,劉隗為鎮北將軍。預防王敦已經是躍然紙上。

在公元322年,王敦以討伐劉隗為名,起兵造反,司馬睿大怒,下旨嚴斥王敦。司馬睿一方面召回戴淵和劉隗回兵保衛建康,另一方面立即囚禁王導,可以說,在這件事上王導根本沒有關係,王導得知王敦造反以後,立即素衣上朝跪地請罪。而這時候,尚書左僕射周凱入朝面聖。周凱字伯仁,王導高聲喊道,伯仁。我無造反之心,以宗族託付與你,周凱直接入宮,沒有搭理王導。但實際上週凱入宮面見司馬睿以後,沉痛厲害,說王導忠心為國,對陛下絕無二心,與王敦不同,應當對王導多加安慰。周凱說完以後下朝回家,王導再次懇請周凱代為求情,周凱依舊不言不語。而此時的王導的心情我我們可以理解 ,一定是恨透了周凱。周凱回家以後,上表再次為王導求情。這一切王導自然不知道。

在周凱的一再請求下,司馬睿赦免了王導,而且任命王導為主帥討伐王敦。但王敦避開王導主力,直接攻取建康。建康守軍根本沒有抵抗直接開城投降,司馬睿得知以後。傳書給王敦,意思是你要當皇帝,我願讓位 。王敦也不回話,司馬睿不知道王敦咋想的,就讓周凱去問問,並且下詔,封王敦為丞相,尚書令。王敦不知道咋辦,就去問堂兄王導。王導想起了數次跪求周凱而不應的事情,不由得耿耿於懷,王敦會意,派人秘密殺了周凱。臨終之際,周凱大罵,上蒼有靈,王敦誅殺大臣、必遭天譴。

周凱死後,王導查看內廷奏報,看見周凱給自己求情的奏摺,而且多次以自己身家性命做作保,說王導不會造反。說王導素有賢明等等。王導這才知道自己做了小人。誤會周凱,痛哭失聲,,對親屬言道:吾雖不殺伯仁,但伯仁由我而死。這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由來。

可以說啊。周凱絕對 是一個君子,有仁義君子的氣度和風範。而王導的哭,我總感覺有些做做,是鱷魚的眼淚,是有所慚愧,但更多的是羞愧自己會在歷史留下罵名。


清水空流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相信很多人從《人民的名義》中高玉良口裡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

那麼這句話到底講了件什麼事呢?

這句話直意就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係。

西晉在弱智皇帝和超級恐龍賈南風的操控下,使得司馬氏歷經三代人才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剛剛半個世紀就發生了八王之亂,緊接著就是五胡亂華。西晉被滅後,琅琊王司馬睿在出身於魏晉名門"琅邪王氏"王導的幫助下建立起了東晉。王導先被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晉元帝司馬睿

司馬睿登帝位建立東晉後,不滿於王氏的驕橫,想削弱王氏勢力。便疏遠王導轉而任用心腹劉隗、刁協,暗中作軍事佈置以對付王敦。永昌元年,王敦以反對劉隗、刁協,替王導訴冤為藉口自武昌舉兵,攻入建康,殺戴淵、刁協等,劉隗逃奔石勒,史稱"王敦之亂"。然後就有了“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這句話。

《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王導

這裡的周顗(yǐ)就是伯仁,東晉元帝時期人物,時任尚書;說這句話的人就是時任司空的王導,文中的“敦”就是王導的兄長、時任江州牧、荊州刺史的王敦。

王敦

這段話說的是王敦起兵作亂,劉隗勸晉元帝司馬睿殺盡王家人,王導率族人在宮殿門口請罪。這時周顗進宮,王導叫住他小聲說:“伯仁(周顗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結果周顗當沒聽見,昂首走進宮去。周見到皇帝,說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說盡了好話,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周喜歡喝酒,在宮裡喝醉了才出來。這時王導仍然在宮門口等著,又叫周,周沒搭理他。一邊走還一邊嘀咕:“今年殺叛軍賊子,換個個斗大金印帶在身上。”出去後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摺,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王導不知道是(周顗)救了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後來王敦總攬朝政,詢問王導:“周顗和戴若思是南北兩大才子,應該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寇)這樣的大官,沒有什麼可以疑慮的。”王導不回答。又問:“如果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還不說話。王敦便說:“如果不配為官,那就殺了他。”王導還是沉默。

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文件時,才發現周顗極力為他辯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維護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來而已。想到自己不負責的沉默,一股強烈的負罪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的不作為而死。幽冥之中,我對不起這個良友呀!”

周顗

周顗死後,王敦派繆坦抄周顗家,結果只收得空簍子幾隻,裡面裝著舊棉絮,酒五甕,米數石,朝臣都歎服周顗的清正廉潔。王敦死後,周顗被追贈為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諡號康,以少牢之禮致祭。


魚擊長空鷹翔淺底

這句話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這是一句諺語,大意是我並沒有想殺死伯仁,但是因為我和他有矛盾,讓他被殺死。


這個故事發生於東晉時期的王導和周顗。周顗字伯仁。西晉滅亡,司空王導輔佐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政權,司馬睿即晉元帝。


王敦是王導的親哥哥,他不服朝廷的管束,對朝廷十分牴觸,於是晉元帝的寵臣就說殺掉王家的人,王導聽了之後十分害怕。

他每天去晉元帝宮門外表示自己的衷心,一天周伯仁見晉元帝,王導想讓他說幾句好話,為他求情。但是伯仁不理不睬。伯仁見了晉元帝極力為王導說好話,說明王導的衷心。

伯仁出來以後,王導又叫住他,但是伯仁並沒有理睬王導。伯仁回家以後又寫了奏摺,為王導說情。但是王導沒有理解,他覺得伯仁並沒有給他求情。



後來,王敦脅迫晉元帝,做了大官,之後便大開殺戒,連周伯仁也不例外。王敦說:“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王導不言。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王導又不答。王敦又說: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不言。所以王敦就把伯仁殺掉了。


後來王導見到了伯仁向晉元帝上書的奏摺,這才知道,周伯仁是極力為自己求情的。王導後悔不已


消失的月光

說的是周顗的故事。周顗,字伯仁,年少時即有盛名,士人多宗附於他。

王敦起兵時,劉隗勸晉元帝盡誅王氏,周顗則力稱王導忠誠,王導因而免於被殺。後來,王敦攻入建康,以周顗十分有聲望,遂殺之,而王導對此事默然應允,沒有加以阻攔。等王導見到此前周顗為救自己所上的奏表時,他才流涕不已,自責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卻由我而死。幽冥之中,我有負於他”。周顗被捕後,大聲數落王敦的罪行,以致抓捕他的人以戟傷其口,血流至踵,他仍然顏色不變,容止自若,圍觀的百姓沒有不為他落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