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透支消費毀掉的中國人

都說中國人愛存錢、怕借錢。

但如今,這樣的評價早已不合適了。

眼下,砰砰砰,地雷已炸響:711億信用卡貸款逾期

“2018年第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已經達到711.48億元。”

要知道,在2010年,這一數字僅為76.89億元,相當於8年翻了8倍!

似乎所有人都在忙著透支自己的未來,想想你自己,是不是這樣的消費狀態:

買衣服下館子,信用卡,刷!出國旅遊,信用卡,刷!網上購物,花唄,借!白條,打!……

但當還款日期臨近,肯定有人心裡一定很慌,工資到手就沒,甚至不得不繼續刷信用卡,才能維持生活,從此陷入惡性循環。

透支消費到底是砒霜還是蜜糖?

本君認為,這個問題得看誰在運用債務、看債務運用者的水平如何。

良性的債務可是撬動個人財富的絕密武器!而很多人卻並沒有把這把利劍用好!

你不是缺錢花,你是缺自控

曾經有一個關於美國老太太和中國老太太買房的段子。

美國老太太貸款買房,臨死之前還清了貸款,一輩子住在好的房子裡,享受了人生;但中國老太太臨死才攢夠了買房的錢,來不及享受就去世了。

很多人將此奉為經典,覺得人生就要提前消費才划算。

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關鍵:提前消費來買房,是因為買房是剛需,但現在很多人貸款買買買是因為剛需嗎?

事實上,卻是恰恰相反。

那些真正透支消費的人,恰恰不是因為缺錢花,而是為了那虛無縹緲的虛榮心,而讓自己無法自控。

他們渴望用錢來彌補一些落差,渴望用金錢購買快樂,這種渴望,控制著他們的每一根神經,甚至讓他們失控。

這種消費行為,早就不是為了生活所需而消費,而是純粹難以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因此產生的一種機械式的花錢習慣。

美國《醫學日報》曾刊文:

“在購物之前,人們會做出豐富的心理準備,伴隨著購物過程,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象他們在使用這些新物品時的情景,同時也在設想著未來的新生活,這會產生對未來的美好期許,讓人不禁高興起來。”

我們可以從這項研究中看出,真正使我們快樂的,並不是“購物”帶來的,而是我們在購物時產生的憧憬帶來的,這份憧憬,讓人失去理性,而盲目的衝動消費。

什麼樣的透支消費才是良性的?

在本君看來,如果你借錢完成了類似以下場景,那麼你的負債就可以算是良性的:

剛畢業,刷信用卡參加了一個技能培訓,帶來職場的晉升和薪資的提高;

偶爾借錢做一次外出旅行,開拓眼界、增長見識、拓展思維,調整好狀態對工作也會有幫助;

借錢進行一項投資,其財富回報甚至可能不可限量,比如2016年前負債在一二線城市買房的,都深刻體會到了債務槓桿的魅力。

以固定的成本去撬動上不封頂的無限可能,這就是債務的秘密所在、魅力所在!

不管你是在網絡上看到的那些富豪,還是你身邊活生生財富暴增的實例,無不是利用了債務槓桿之力。

難麼到底多大比例的負債才能使槓桿最大化又不至於入不敷出呢?負債到底要遵循什麼原則呢?

衡量債務槓桿的利器:現金流

很多人喜歡用債務額來衡量自己的負債水平或負債能力,但本君更傾向於用(預期)現金流來衡量:

  • 老年人的預期現金流會較少,所以負債就應該少;

  • 中年人的預期現金流穩定,所以負債就適當放大;

  • 年輕人的預期現金流會上升,所以要儘量用足槓桿。

賺錢能力不一樣、預期收入不一樣、風險承受能力不一樣,其負債額度和負債率自然會有差別。

現金流的目的就是保證債務不違約、槓桿不斷裂,誰的現金流維持的時間長,誰就能笑到最後。

很多房地產就偏愛淨現金流的商貿零售行業,比如萬達廣場、泰禾廣場等等;

有的上市企業為了足夠的現金流紛紛開拓金融板塊業務,比如P2P金控平臺等;

燒錢的互聯網大佬也在大舉進軍金融行業,通過消費金融公司、網絡銀行等來獲取現金流。

大企業如此,我們個人亦完全可以把現金流狹義的等同於工資,像經營公司一樣的經營個人。

現金流不僅包括主動收入的工資和獎金,還包括被動收入的房租、股票基金分紅或者其他投資收益,甚至還包括借貸融資。

只要能清償到期債務的一切資金流入都是現金流,只要到期現金流能覆蓋住到期債務,你的債務額就是合理的。

經常有看官問我什麼時候買房合適,總想著買在谷底、賣在頂峰,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微乎其微,即使有也更多的是運氣。

如果結合此文,回答就簡單很多:

當首付夠的時候,當月供能維持的時候,你就能看開價格的漲漲跌跌,只要槓桿不斷裂,牛市總有再來的時候,泡沫總有再吹起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