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財會考生的注會備考之路(專業階段)(文摘)

撰稿人:奔跑的影子

一個非財會考生的注會備考之路(專業階段)(文摘)

先說一下自己的基本情況,筆者本科學的是電子信息專業,後來陰差陽錯考上了稅務系統的公務員,本來妥妥一隻程序猿的命,結果卻意外跟財會和稅務工作打上了交道。大家都知道體制內的工作沒那麼緊張,於是業餘時間便打算考考證書充實一下自己。

1.前言

其實很早以前就知道注會證書是財會領域最NB的證書,但我一開始要考的卻不是注會,而是最入門、現在已經被取消的從業資格證書,具體開始準備的時間是2014年4月。到2014年6月通過考試,我大概一共複習了一個月,最後三門平均分80。

從業資格的考試給了我信心,自我感覺應該有學習財會的天賦,所以決定接著考,但是這個時候我也沒想著去攀登注會這座大山,只是打算接著考初級和中級,於是乎便考慮把初級和中級的教材自己先學習一下。2014年7月份看完了當年版的《初級會計實務》,8月份和9月份看完了《中級會計實務》和《財務管理》,當然也是當年版的。學習過程中感覺大部分的知識自己居然可以吸收個七七八八,自信心又增加了一大截,尋思著乾脆挑戰一下注會考試得了。恰逢馬上要到10月份,注會考試到了一個週期的尾巴,同時也是下一個備考週期的開始,於是決定從國慶節正式開始準備注會考試。

開始準備前,我也從網上大概瞭解了一下報考科目的選擇問題,結合自己的情況,最後決定第一年報考會計和審計兩門。主要考慮還是會計是六門裡提綱挈領的科目,而審計公認難度最大,從難到易,先通過這兩門可以更加堅定我堅持下去的信心。另一方面,備考注會是個持久戰,第一年是精力和心氣最旺盛的時候,用來啃這兩塊硬骨頭再合適不過。

下面便是選擇教材和老師的問題,中注協出的官方教材當然要準備。至於教輔和老師,我聽從了網上考友們的建議,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培訓的張志鳳老師和劉聖妮老師,以及兩位大咖老師主編的輕鬆過關一。萬事俱備,我的注會備考路就這樣開始了……

2.胸有成竹的會計和審計

我備考會計和審計這兩門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共進行了三輪,兩個階段的分界線就在2015年報名前後,三輪包括2014年的基礎班第一輪,2015年的基礎班第二輪和查缺補漏、強化記憶的第三輪。這兩門的學習都是採取三步走的策略:首先是聽課件;然後是研讀輕一中的講義同時回顧課件內容,有必要時翻翻教材;最後是做輕一中穿插的歷年真題和課後練習題,如果遇到還沒吃透的知識點就再回頭聽課件或者翻書。

結束了第二輪,時間來到了八月底,前十個月打下的基礎讓這時的我心裡對兩門課都有了底,第三輪的衝刺變得沒那麼緊張。我在這一輪對重點和難點進行了強化鞏固,對於需要記憶的內容也開始背誦,為考試做著最後的準備。考前半個月,我每天基本只花一個小時去複習重難點和關注自己的錯題,其他的業餘時間都用來放鬆。

最後給大家通報下成績:會計84.5分,審計73.5分。

3.手忙腳亂的剩下四門

趕完2015年的考場,筆者馬不停蹄的就開始了2016年的備考。由於當時還在猶豫16年是報兩門還是報四門,我便先買了2015年財管和戰略的教材和輕一,並選擇了東奧的閆華紅老師和呂鵬老師。財管的學習策略跟會計比較類似,聽課件、研讀講義和做題,但是財管題目一般計算量較大,對做題速度和準確性的要求更高,我在這方面也做了有針對性的訓練。至於戰略,聽呂鵬老師講課確實很爽,但是做題卻完全get不到點!據說呂鵬老師供職於某大型銀行,有豐富的戰略和風險管理經驗,因此對教材的體系結構把握很透徹,對相關知識的外延和內涵也有很深刻的講解,非常利於我們建立知識架構和理解相關知識點,但是我做題還是錯成渣(尤其是主觀題),這個就暫且按下不表吧……

轉眼到了2016年4月份,又到一年報名季。我覺得與其按部就班一年兩門,不如這次搏一把,於是便報了剩下的四門。等2016年新教材和新輕一到手,我便開始面對四門需要齊頭並進的局面。財管跟著閆老師開始新一輪的聽課和做題,戰略繼續聽呂鵬老師縱橫捭闔,經濟法當然是跟著郭帥混,稅法我為自己選擇了王亭喜老師。現在回想一下,我的腦袋從這一刻開始其實就已經混亂了,但是有幾條主線還是可以把握一下的:財管以做題為主,並且兼顧速度和正確率;戰略聽課同時識記相關知識點,但是仍然沒有找到做題的感覺……;經濟法根據郭帥的講解,結合輕一總結重點去理解和背誦;稅法著重去理解以前真題的出題套路並且代入2016年的新增知識點。

這一次考前就沒這麼輕鬆了,畢竟是四門,考前一週每天還要保證充足的學習時間。在一片忙亂中我迎來了2016年的考試。給大家通報下成績:財管81.5分,經濟法76.5分,稅法71分,戰略61.75分驚險飄過……

以上便是樓主備考兩年通過注會考試專業階段的歷程,至於樓主2017年通過綜合階段的經歷,下一次機會跟大家分享。

4.總結幾個個人有點體會的問題:

①從業資格、初級、中級的問題。《初級會計實務》、《中級會計實務》和《財務管理》個人認為非常適合做非財會專業注會考友的入門教材,內容官方、體系完整、難度適中,為大家對財會考試形成直觀的印象很有幫助。至於從業資格證書,現在已經被取消了,這裡不再贅述。

②報考科目的問題。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的經驗不適合所有人,有考友喜歡循序漸進、從易到難的,可以無視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報考。

③基礎班的問題。兩年備考,對我幫助最大的還是培訓的基礎班,因為基礎班涵蓋的知識點最全面,老師們的講解也更細緻和到位。至於其他的班次,不是我不想看,而是時間上不允許……

④真題和練習題的問題。這個跟基礎班和其他班次的關係差不多,真題必然是注會考試最重要的參考,沒有之一。這裡必須要表一下輕一,輕一中散落的真題都是跟知識點在一起,好好研讀它們對考試會很有幫助。至於輕一里的練習題,也都是培訓的老師們精心編撰出來的,如果有時間建議大家還是好好做一做。另外,強烈建議大家建立自己的錯題本,尤其是需要計算的會計、財管和稅法三科。因為人的思維是有慣性的,很容易在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或者更多次,所以設置錯題本時刻提醒自己是很有必要的。

⑤機考的問題。現在的注會考試都是機考,要把紙上寫得快轉變成鍵盤上敲得快,所以平時要加強練習,否則如果因為打字慢或者出錯,導致有題做不完或者做不對的滋味可不好受。說句題外話,其實我對機考還是很歡迎的,因為它讓我不用再擔心自己小學生一樣的字體……

⑥學習時間和效率的問題。因為注會考試要求畢業以後才可以報考,所以大部分考友都要邊工作邊備考,還要兼顧家庭和生活,這就對我們如何保證學習時間提出了要求。我個人平均每天的高效學習時間大概是3到4個小時,大概夠得上考友們的平均數,但是注意我說的是高效!邊看書邊去刷手機不是高效,看十分鐘走神三分鐘也不是高效。真正高效學習時,你是感覺不到時間的流動的,一晃便是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夠得上這個標準,才是真正的高效學習。

好了,我的經歷和一些小體會就先說到這裡,希望能對各位考友有所啟發。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備考注會不易,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大家一路同行,想必不會寂寞。各位考友有什麼想法,歡迎隨時和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