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車企不和吉利,比亞迪搞合資?

吹牛不上稅2126856

相信外國車企與中國民營車企聯姻的日子不會很遠。

先說中國汽車產業的合資史。

中國的汽車產業江湖,從草根發端,進而初具競爭力,可以說是一次漫長的跋涉。說起合資史,最早的應當是上海大眾,被稱為中國的第一家合資車企,成立的年份是1985年。此後,國資汽車集團與外資合作頻頻,一汽、上汽、東風、廣汽、北汽、長安等六大汽車集團掌控主流合資車企。

之所以國資汽車集團搶得合資先機,一是在那個年代自身的實力相較民營車企而言較優;合資的意義在於“市場換技術”,這一意圖起於上世紀80年代,具有政策、產業、市場等多種資源優勢的國企,不僅得到外資車企的青睞,而且因稅收、就業等因素優先得到國家的扶持與支持。

再說中國民營車企的發展史。

吉利、比亞迪,以及長城等品牌,現在的市場表現,應當是有目共睹的。這些品牌在2000年左右,或才有點小名氣,或才開始起步,而那時最早一批的合資格局已經形成。吉利那時還在靠單一車型爭市,比亞迪則剛收了個品牌進入汽車業,而長城則還在做皮卡,而不是現在大名鼎鼎的SUV。

在2007年之後,中國車市才有了較大發展,機制靈活、市場嗅覺靈敏的中國民營車企則有機會做大。但那時,合資車企的高峰期已然過去。

最後說下未來機會與未來可能性。

新能源車時代,國企與民企有可能在賽道的起跑線一同出發。未來外資車企與吉利或比亞迪搞合資還是很有可能的。一是實力更近彌平,二是政策更趨開放。

新近的風向顯示,外資車企在中國的發展又有更大的利好,中國開放汽車等製造行業的外資股比限制等。比如,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比如,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比如,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這一點很重要,意味著同一品牌外資選擇民企的可能性的增大)。

這一趨勢會帶來何種變局?吉利李書福就曾說過,開放股比有利於國企和民企在相對公平的環境下展開競爭。

有更多的市場與產業的話語權,意味著就會有更合適的合作伙伴。這一點錯不了。


波士財經

事實上,外國車企並不是不和吉利,比亞迪搞合資,奔馳和比亞迪就搞出了騰勢電動車,不過吉利確實還沒有哪一家外國車企跟他進行合資。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對外開放汽車市場,政府對有意進入中國市場生產銷售汽車的國外公司提出了合資的要求。而且對股比和合資夥伴做了數量上的要求,在合資車企中外方的持股比例不能大於50%,外方企業最多找兩家本土的中國車企,進行合資,不得超過這個數量。

當時不少外國車企對這個政策是不太能接受的,你想當時的中國車企,要啥沒啥,所有的品牌產品技術以及管理經驗等,都是由外方來輸出的。而利潤你要和中方一起來分享。

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車企,可以說是相當的有眼光。汽車行業第一家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成立於1985年,那個時候民營的車企還沒有。

第一輪合資的浪潮在2000年左右,當時成立的合資車企有上海通用,廣州本田,東風本田,一汽豐田,廣汽豐田等等。那個時候,一些民營的汽車企業已經成立,比如吉利汽車,奇瑞汽車等等,不過都還處在建設初期,甚至連生產資質都沒有。因為當時國家的政策並不十分鼓勵民營汽車企業的發展。

因此,外國車企是不太可能將目光投向這些民營車企的,不僅弱小,而且發展前景還不確定。

直到現在,一些民營車企還是沒有和外國車企合資,箇中原因就不是因為他們弱小了。而是因為外國車企基本上都已經找到了合作伙伴,另外一方面,民營企業自己強大起來了,其實他也不需要成立合資企業了,比如吉利汽車已經全資收購了沃爾沃,從中學到了不少關於技術產品管理品牌的經驗。這不正是中國汽車產業想要的嗎?

合資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如果是有其他的途徑能實現,這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新車新技術

關於這個話題,那要嘮起來,那可就長了。

還是那句話,想當初。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歷史原因,我們的汽車工業還是十分地薄弱,大大地落後於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我們進行了改革開放。在汽車行業,就推出了合資的政策,也就是以市場來換技術,吸引外商來投資。當時,中國的汽車行業還都是國有企業的天下,根據政策,只有國有企業才能從事汽車行業,而民營企業是不被允許進入的。

在1985年,中國第一個汽車合資企業上海大眾(現上汽大眾)成立了,之後,一汽大眾、廣州本田、廣州標緻等合資企業陸續成立。在當時的經濟、社會條件下,外國車企只能選擇與國有企業來合作,如果它們想進入中國市場的話,沒有別的選擇。於是,許多,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汽車合資企業陸續的成立了。一些進入較早的,憑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與獨到的市場眼光,獲得了巨大的市場紅利,並且至今依然享受著。

在當時,一些民營企業的造車夢想也開始萌芽,比如吉利、比亞迪等等,但它們從一開始就處在一種不利的政策環境下,連取得生產資質都成為一個難題。但是,天道酬勤,經過市場的洗禮,在今天的中國汽車市場上,我們見識了更加強大並且走向世界的吉利、比亞迪。

在今天的環境下,這些企業已經自身具備了足夠的發展條件,產品、技術、市場、資本、渠道等等,不再需要藉助合資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高氏觀市

有多重因素。

一,大眾、豐田、通用、本田、福特、馬自達、日產等外資車企進入國內的時候,吉利、比亞迪等民企的力量還比較小,爭取政策空間的能力薄弱,與一汽、東風、上汽等相比,很難幫助外企迅速打開局面。


二,吉利、比亞迪等民營企業主張掌握較大話語權,並強烈要求切實落實“以合資換技術”的方針政策,要知道,它們學習和消化吸收的能力有多麼厲害👍,這讓一貫強勢的外資車企細思極恐,因此,迴避就比較明智了。

雖然這幾年,吉利、比亞迪等民企依靠自身的努力成長的速度很快,但知名的外資車企都已經有了一個或多個合作對象,也差不多都達到了國家的政策上限。而,其它二三流的外資車企吉利、比亞迪又看不上,因此合資的機會越來越小了。

或許,我們也應該慶幸,還有那麼幾家有骨氣的中國企業,如吉利、比亞迪們,因為沒有廣泛的合資,才成就了自主品牌的希望。


平門知事

首先,講汽車行業有什麼核心技術本身就是一個奇怪的問題,這個行業已經存在一百多年了,根本就沒有什麼核心技術了!要說設計、製造難度大一點的,也就是活塞環組件與缸體的配件精度,以及氣門與缸蓋的配合精度了,但這早在半個世紀前就是成熟技術了!至於發動機發展到電控後,ECU和噴油嘴雖有一定難度,但搏世公司生產的ECU和噴油嘴是面向全世界銷售的,任何一個汽車廠想要,都可以隨便採購,國內企業與外國企業完全處於同等的環境中,而且國內汽車廠使用的設備,大多也是從西方國家進口的,根本不存在硬件方面的劣勢!

為什麼國產汽車那麼差,原因很簡單,汽車設計製造是一種技能性工作,國內企業的製造業基礎技術能力太差,加之企業權力掌握在自身技術能力很弱的人手中,導致企業熱衷於鑽研技術的高手根本沒機會發揮,而企業的技術質量方面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忽悠為主,根本就深入不進去,從而造成國產汽車與外國汽車差距那麼大!

為什麼外國汽車廠要與中國汽車合資呢?這是因為中國政策不允許外國汽車廠在中國單獨設廠,他們只能找一箇中國企業合資才行,而合資後的汽車廠,中方沒有任何話說權,只是分走一半利潤而已!

既然合資後能分走對方的一半利潤,為什麼民營汽車廠不和國外汽車廠合資呢?

首先,在中國設立汽車生產廠,都必須經過國家批准才行,過去是沒有民營汽車廠的,所有的汽車廠都是國營,後來一些民營企業有錢了,買下了經營不善的國有汽車廠,這才獲得了生產汽車的資質,等到這些民營企業具有資質時,外國汽車廠在中國的合資佈局基本已結束; 其次,中國的民營汽車廠雖然技術水平也不咋樣,但這些老闆還是有骨氣的,他們更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升水平,而不是傍外國汽車廠。


造夢工程師鄭工


我的認為是國家以大局為重,世貿開放之後,外企入駐中國的條件是必須合資,這是中國加入WTO簽訂保護本土企業考慮,畢竟中國車企落後國外,為什麼不選擇吉利,當時的吉利汽車在中國還不是很知名,還處於起步發展中,國家肯定以保證央企的利益,首先考慮與央企合資,第一中央企業有國家資金注入支持,民營企業當時是沒有那麼多資本發展。第二國家也想從中學習技術發展自己工業。第三畢竟央企養的人多,先解決大部分就業以及收入。

現在的吉利也不差為什麼沒有合資,其實現在要是吉利選擇合資會一樣會落後,在國內到處合資企業中想趕超追上,就必須下重金收購外資,只有這樣才能快速獲得核心技術。


好運彩

在國產車裡面 吉利和比亞迪都算是相當牛的存在了,比亞迪的公交車目前日本歐洲都有客戶,吉利更牛,收購了曾經的王者 沃爾沃轎車。i

但是眾多國外品牌依然不會選擇跟民營企業合資生產汽車,比如東風雪鐵龍 一汽大眾 廣本汽車 廣汽汽車,為啥不願意像吉利比亞迪呢?

與其說他們不選擇這兩個品牌,還不如直接說他們不選擇民營汽車呢,可以瞅瞅全部合資品牌都是選擇和國企央企合作,沒有人選擇民企,民企落後麼?非也

而是很國企合作可以享受更多的政策扶持,比如一個稅收支持就足以讓他們放棄民企了,更別提更多民企無法給予的政策了!


雜談說車

這問題不準確,比亞迪和戴姆勒是有合資公司的,生產騰勢電動車。

但是事實上外資品牌確實很少和國內民營品牌合資,其實原因很簡單,當年國內民營車企沒技術,沒市場,沒資金,沒資源(政治資源),比較慢把握政策走向。

和人交朋友一樣,各方關係都吃得開的人誰都想結交。


8cmbluesky

韓國車嗎???韓國人太蠢了,太假了,連套路都懶得搞,什麼伊蘭特,悅動,朗動,領動,四代同堂,同款發動機,整個小容,連皮都不拉。。中國那麼好騙???學學美國吧。。停掉凱越,整個容,拉個皮,加款帶T的,換個名叫英朗,,成銷售榜首,還多賣2萬。。在中國買車是買面子,說到質量,五菱未和上汽通用合資前,哪量不是開到報廢十幾年,就正常保養。。周圍大把人開奇瑞風雲系列到十幾年,就正常維護。。中國人買車觀:進口大老闆,合資有面子,國產鄉下人。。。醒醒吧。車就是代步工具,維護好就好用。沒有什麼不可超越的,波導國產手機不是乾死諾基亞嗎?格力不是趕走松下等日本貨了嗎。華為,小米不是和蘋果,三星搶霸權嗎。中國奇蹟還少嗎。中國車崛起:倒下合資車品牌先後順序,韓法意系車,下來是美系,最後是日德。。。


帝國空間1

主要是當時外資車企進入國內時國內轎車目錄沒有放開,當時國內只要三大三小六家車企被允許生產轎車,其他車企只允許生產卡車、皮卡、微客、大客車、越野車,外資車企只被允許和兩家車企合資,和沒有轎車生產目錄的企業合資造出來的車不允許出售和上路還有啥意義。奇瑞當時集安徽全省只力上馬了轎車生產線後生產的轎車也只能在安徽省內出售,掛客車牌照,不敢出省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