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噓聲是期待比賽更精彩而非見證11:0,也談2018世乒賽“讓”分

眼下,2018年世乒賽團體賽激戰正酣,在前幾天女團小組賽中國對陣白俄羅斯隊時,出現這樣一幕:第二個出場的陳夢對陣特里格洛斯時,由於實力懸殊,第一局就出現了10:0的比分,按照以往國乒慣例,陳夢採取主動接發球失誤的方式,送了對方一分,這一“讓”球舉動,讓現場觀眾噓聲一片。

觀眾噓聲是期待比賽更精彩而非見證11:0,也談2018世乒賽“讓”分

對此,有的朋友認為,打對手10:0後採取主動失誤的方式送分給對手,這種“讓”球,有點羞辱對手的意思,會讓人覺得這是一種憐憫和施捨,是對他們的一種戲謔和侮辱,甚至比11:0帶給他們的傷害更大,而且,此舉也有故意炫耀的嫌疑;有的朋友則認為,反正對手是輸,那麼1:11比0:11更好看一些。

觀眾噓聲是期待比賽更精彩而非見證11:0,也談2018世乒賽“讓”分

常看乒乓球比賽的朋友,在國際乒乓球大賽中,“讓”分這種舉動,不獨中國隊員獨有,瓦爾德內爾、波爾以及薩姆索懦夫等知名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因為裁判的誤判或其他因素,都曾主動“讓”過分。

例如在2017年6月杜塞爾多夫世乒賽男單一場1/4決賽中,中國選手馬龍對陣東道主選手波爾,在比賽進行到第一局2:2時,馬龍打出一個擦邊球,主裁沒有看清,把分判給了波爾。馬龍當時多次示意球擦邊了,但主裁仍然不為所動,拒絕改判,這一分最終判給了波爾。隨後,比賽繼續進行,場上出現暖心的一幕,同樣認為擦邊的波爾主動回球下網,“讓”了馬龍一分。現場一時響起觀眾的掌聲。

當然,彼時波爾的讓球和本次世錦賽陳夢的讓球背景不同,這點我們不展開討論,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比賽場上出現“讓”分,觀眾並非都是給的噓聲,也有掌聲。有時候比賽不精彩,觀眾也會發出噓聲,記得有一次世界大賽,決賽在兩名中國選手之間進行,比賽中多次出現臺內擺短小球控制,一連十幾二十板,懂球的朋友會驚歎他們的手上功夫了得,但現場看球的很多外國觀眾不懂,他們覺得很乏味,於是噓聲四起……

觀眾噓聲是期待比賽更精彩而非見證11:0,也談2018世乒賽“讓”分

同樣是乒乓球比賽,當賽場上實力懸殊時,2017年亞錦賽張繼科和約旦一名選手比賽時的讓球,就讓現場的觀眾覺得很HIGH,那場比賽打到10:6時,勝利在望的張繼科和對手打起了攻防演練,在粉絲們山呼海嘯般的叫喊聲中,張繼科贏得了比賽,也讓現場觀眾的享受到乒乓球的魅力和樂趣。

相比較,中國其他選手讓分時的“演技”不光是外國觀眾給噓聲,咱們自己的球迷們也屢屢給差評,這些年這些例子很多,此次陳夢的“讓”分,不僅現場唏噓,國內一些球友也不認可她的“演技”。

觀眾噓聲是期待比賽更精彩而非見證11:0,也談2018世乒賽“讓”分

常看NBA的朋友也注意到了,當進行到第四節的時候,比分遙遙領先的球隊,一般都會放棄防守,有效的進攻也不再進行,而是讓對手發揮進行各種扣籃表演,讓觀眾在最後時刻過把癮,但人們很少給出噓聲,大家都認可獲勝方的風度和演技。

回到乒乓球賽場上,比分遙遙領先時,“勝之不武,讓之有德”,那麼這一分該如何"讓"呢?

首先,要確保能拿下這局比賽,對手的實力確實泛泛,很難翻盤,這是前提;

其次,把讓分主動權交給對手。什麼意思呢?比如,我方10:0或者9:0領先時,輪我方發球,我方接發球不要一下就主動出界或打下網,還是把這個球回到對方球檯,但難度不要太大,讓對方來進攻,最好能形成一攻一防多板回合,掀起場上高潮。

倘若這時我方發球,也不要刻意“自殺”,這時候可以有兩個選擇:第一,發一個高難度的球(比如從來不發下蹲砍的的選手可以突然來一個),讓對方和觀眾充分領略我們確實技高一籌;第二,發一個難度不太大的球,對方回球不失誤的話,形成多板回合,一攻一防……

第三,理解並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理念。是的,由於文化差異的不同,同樣一件事,不同國家的朋友理解不同,就讓“分”而言,我們也要靈活掌握,不必刻意,尊重對手,尊重主場觀眾,這就需要我們多瞭解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我們的有好表達我們的善意。

觀眾噓聲是期待比賽更精彩而非見證11:0,也談2018世乒賽“讓”分

在以往,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即有時我們的好意人家未必領情,比如有一次韓國選手和許昕比賽時0:10落後時主動自殺,這樣的情況我們順其自然就好,不必覺得尷尬,也不必刻意解讀對方的行為。

有時候讓球是尊重對手,有時候不讓球也是尊重對手尊重觀眾,這個度,我們要把握好。

好了,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的乒乓球比賽越來越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