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助推產業新高地 擁抱城市新未來

2018-05-28 16:5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馬可遠 尉輝煜 圖雅

绍兴:助推产业新高地 拥抱城市新未来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今年以來,紹興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貫徹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省委十四屆二次全會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定踐行“八八戰略”,牢固樹立“四個強省”工作導向,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突出製造業強市、服務業興市,突出質量結構效益,突出人文生態創新,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建設現代化強市奠定堅實基礎。

2018年6月2日,紹興發展大會如約而至,這座2500多年曆史的城市,正在以更好發展前景的產業結構,更便捷的的區位條件,更美的城鄉環境,更熱的營商服務,向全世界敞開胸懷。

大產業集聚 新舊動能兩翼齊飛

產業興則城市興。改革開放以來,紹興人憑藉聰明才智和發揚“四千精神”,構築了製造業先發優勢。但幾十年發展後,受制於產業層次不高和各類成本上升,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近幾年來,紹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體經濟在陣痛中堅定前行,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增長動力接續轉換,積蓄起新一輪經濟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2017年以來,紹興更是緊緊抓住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省級試點機遇,以紡織、化工、金屬加工、黃酒、珍珠等五大製造業領域為重點,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運用標準管控等組合拳,推動產業整體向“高新化、智能化、綠色化”挺進。

企業從200多家瘦身到100家左右,產量從200億米削減到160億米,經歷猛藥治沉痾之後,柯橋區印染產業集聚提升工程效應持續發酵。2017年以來,柯橋區紡織產業技改投入超過100億元。以技改促效益,如浙江樂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千萬元從瑞士引進的全市首臺“無水染缸”調試成功後,“每米布染費提價七八元,還供不應求,一批國際品牌定製訂單排到年底。”公司總經理王華明說。根據統計,2017年前10個月,柯橋區印染產業利潤同比增長15%以上,湧現了“萬家簾品”“新樂紡織”等一批新龍頭品牌,產業瘦身強體效應日益顯現。

以精細化工為支柱產業的上虞全面推進化工產業改造提升工作。染料巨頭“龍盛”和“閏土”雙雙與上虞區政府簽訂協議,在2018年底前,徹底退出道墟街道染料生產基地,與此同時,上虞計劃停產整治、停產退出(轉型)56家,關停小塗料企業27家。圍繞“綠色安全、循環高效”目標,聚焦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上虞化工產業踏上脫胎換骨式變革進程:全力推動化工企業“一園式”高質量發展,全力構建綠色化工產業集群,全力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和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

在諸暨店口,結合銅加工產業基礎,打造有色金屬加工製造業產城融合板塊。在紹興地區,黃酒企業制定團體標準,推動黃酒產業傳承發展。在諸暨山下湖,以科技養殖和生態養殖為支撐,不斷提升珍珠品質……今年以來,全市各地相繼出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實施方案,奏響優化升級的協奏曲。黃酒、珍珠兩大歷史經典產業也在穩步提升發展。

在傳統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紹興著眼於未來,開始積極佈局培育新興產業。在新昌萬豐航空小鎮,全新的萬豐輕型飛機已經生產下線,據悉今年還將有一款新型飛機下線。源源不斷的訂單,造就了位於柯橋的浙江古纖道新材料有限公司,這個全球一流的滌綸工業絲製造企業,跳出了傳統低端化纖滌綸絲惡性競爭,發展高端滌綸工業絲,工業絲廣泛於輸送帶、工業線繩、高檔汽車安全帶等,目前已經遠銷歐美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部分區域牢牢佔據當地市場最大份額。

今年3月,紹興成功“迎娶”芯片產業大佬——中芯集成電路製造(紹興)有限公司項目簽約落戶越城區,首期投資58.8億元。這是紹興近十年來引進的首個重磅電子信息企業。作為紹興著重培育的四大新興產業之一,集成電路是紹興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核心組成部分。通過引進集成電路相關產業鏈的龍頭企業和領軍人才,推動紹興芯片產業集群式發展,催生引企、引智、引資疊加效應,共同探索產業創新發展新模式,紹興與中芯“一拍即合”。

著眼於佈局未來關鍵產業,2017年,紹興發佈最新戰略性新興產業路線圖:未來五年,紹興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現代醫藥、新材料,打造若干千億元級產業集群。與此同時,紹興各級部門圍繞路線圖,通過做好產業創新生態的“成分分析”,圍繞制度、風投、技術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多部門協同精準施策,促使形成價值鏈、創新鏈、資本鏈的“閉環”,全力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日趨完善的創新體系為產業升級注入不竭動力。去年以來,紹興規上工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等都大幅度增加。

绍兴:助推产业新高地 拥抱城市新未来

大平臺搭建 雙城記左右逢源

錢江潮起,奔競不息。打開浙江省地圖,可以清晰地看到,紹興在全省的區域位置。“我省的四個都市區規劃中,紹興與三個沾邊。”指著浙江地圖,紹興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周鳳娟介紹說,紹興位於杭州寧波兩個城市中間,自然與這兩個都市圈有著關聯,諸暨緊挨義烏,又與金華—義烏都市圈相接壤。另外,嵊州新昌又是義甬舟大通道的重要節點。

紹興抓住機會,加速打破原有空間藩籬,搶抓杭甬一體化機遇,主動融入大都市區建設,謀求將區位優勢、生態優勢、人文優勢轉化為開放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左右逢源的“雙城計”,讓紹興與杭甬攜手,共同書寫大都市發展。

“杭紹甬三地產業互補性很強。”紹興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說,作為杭州灣都市區核心城市,杭州信息經濟一枝獨秀,寧波在港口、大型石油化工等領域優勢明顯,紹興以紡織印染業為代表產業具有一定的優勢,紹興濱海產業集聚區與杭州大江東、寧波杭州灣產業集聚區空間連片、平臺廣闊。杭紹甬三地可以說是有互補優勢的。

大都市圈之間的交流,便利的交通是基礎。杭州和寧波之間,一條全長161公里的超級高速公路,已進入前期建設階段。這條設計時速突破12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成後,紹興到杭州和寧波分別只需要20分鐘左右。它將使紹興與杭州和寧波的互動更加頻繁,也讓三地的聯繫更加密切。

今年,紹興東西連通的大手筆還有很多。在城市的西邊,柯橋計劃投資57.8億元,打通13條連接蕭山的通道,推進杭紹交通一體化,杭紹城際軌道交通9個標段也在全面推進。在城市的東面,杭甬運河東線(紹興到寧波鎮海港)開通500噸級船舶,曹娥江中上游“兩閘一航道”項目啟動,將成為紹興內陸接軌寧波港的大通道。通過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設施與周邊城市連接,可以說,紹興與杭州、寧波三地“一小時交通圈”已初步形成。

除了連接城市之間的交通外,紹興積極修煉內功,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區域之間的交通效率。在紹興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二環北路站施工現場,管線遷改工程正在進行中,這是繼鳳林路站後,第二個啟動建設的站點。伴隨1號線與杭紹城際軌道交通的動工,意味著紹興的地鐵時代即將到來。

如果說軌道交通是一個明星產品,那麼更多的快速道路也在緊鑼密鼓規劃建設中,據悉,市區快速路網規劃將形成以鏡湖為核心的“六橫、八縱”快速路網,總長約429公里,其中近期實施越東路、二環北路、329國道(市區段)等。在不久的將來,紹興遵循“高速-快速-中速”一次銜接的道路網絡將全面鋪開。

高效快速的路網建設將撐起紹興大城市的骨架,尤其是與外部的聯繫,時空在縮短,地緣在靠近。紹興與杭州空港、寧波海港、義烏陸港等重要運輸節點都可以緊密結合,謀求自身在區域中的位置。

紹興還積極抓住正在建設的交通線路,謀篇佈局,尋求更大的發展。在新昌,依託甬金鐵路規劃站點佈局,新昌工業園區、新昌綜合保稅區暨浙商跨國併購迴歸項目示範園等“萬畝千億”級產業平臺正在規劃建設當中。伴隨著這些交通線路的建設,新昌對外交通將大大改善,可以更好的融入義甬舟大通道中。嵊州也將投入48億元用於甬金鐵路、527國道、杭紹臺高速公路等重點交通建設項目,與此同時位於三界鎮的水運港口也在加快建設,伴隨著這些道路的完成,嵊州的區位優勢將會得到進一步強化。

與杭州僅一河之隔的店口鎮,誕生了諸暨“北承南接”樣板園區臨杭產業園,在上虞,來自寧波北侖區的不少汽車相關產業企業,已在當地建立起加工基地。

除了區位優勢,優越的自然人文環境,也是紹興的一個亮點。“稽山為屏,鑑水為脈,通江達海”。綿綿的會稽山脈讓紹興有了眾多旅遊勝地,以鑑湖水系為代表眾多水網賦予了紹興良好的發展基礎;2500多年的建成歷史,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也給予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紹興。 早在2015年,紹興就榮膺“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如今,為了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照“大花園”的理念,紹興又開啟了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新徵程,力爭2022年前全域創建成功,更好地融入長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和杭寧一體化森林城市。構建“大花園”,是建設美麗紹興、創造美好生活的生動實踐。循著這一思路,紹興市大力推進美麗鄉村、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城市等建設,向著全域景區化全面邁進。

如今在廣袤的農村,正在上演美麗蛻變。始自去年的“五星達標、3A爭創”,紹興提出要通過3年努力,使全市1000個以上村達到基層黨建星、富裕星、美麗星、和諧星、文明星等五星標準。其中,紹興100個以上行政村,要達到3A級景區標準。“這將給致力於鄉村振興,現代農業投資的企業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市農辦有關負責人說。

绍兴:助推产业新高地 拥抱城市新未来

大服務配套 “最多跑一次”引領營商環境

紹興不僅是具備得天獨厚的硬件條件,在軟件服務上也絕不遜色。

近兩年來,紹興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總體部署,堅持“真心服務、誠信政府”理念,大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斷實踐,不斷創新。

走進越城區迪蕩崑崙國際1號樓大廳,一塊一人高的觸摸顯示屏格外顯眼。點開來,整幢大樓的基本信息一目瞭然。大樓入駐率有多少,辦理審批需要哪些證件,哪一層還有空房沒出租,都能查得一清二楚。顯示屏旁邊是客戶服務中心,今後企業可以在這裡辦理不少審批手續。這樣的顯示屏和服務中心,將成為越城區商務樓宇的標配。這種精細化管理模式,正在越城區的商務樓宇中推開。

作為樓宇經濟的樣板樓,崑崙國際1號樓採用了“樓長+”的模式。樓長由迪蕩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擔任樓長。招商引資員、物業管理員、市場監管員等,分別由街道幹部、物業經理社區幹部等擔任。樓長和六大員一起構成了這幢樓的管理團隊,為入駐企業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務。

在柯橋,企業投資項目業主只需要以法人賬戶登錄浙江政務服務網中的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在線選擇對應的辦理事項並提交電子版申請材料,即可自行完成申報。“以前需要一兩個月跑十幾趟才能完成的項目審批,現在足不出戶就可完成。”已完成多個項目審批的柯橋區交投集團職工吳敏潔說。

一項項有力有效的措施,讓紹興的營商環境有了進一步發展。“我們做到三個100%,即市本級及各區(縣、市)473項投資項目審批事項數,100%平臺應用,100%系統打通,100%網上申報,100%網上審批。”紹興市行政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道。除了三個百分百外,紹興還在全省率先推出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訂單式”服務機制,優化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間,按企業不同需求提供“店小二”式全程服務。2017年,全市已有1344個項目進入各類高效審批流程,其中高效審批50天項目116個、高效審批100天項目268個、“不再審批”項目78個。

中介機構,是行政審批非常必要的前置環節,而之前,中介機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的中介服務拖慢了行政審批速度,吞噬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紅利,而有時虛高的價格,也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為此,紹興市結合自身實際,開展涉企審批中介機構改革,全面推行“中介超市”,特別是對“三測合一”測繪中介服務開展創新改革。

目前入駐紹興“中介超市”的,不僅有紹興本地的中介機構,還有來自上海、杭州等地的一批外地中介機構,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使得效率大幅度提高,成本則明顯降低。目前,紹興全市已經實現“中介超市”一張網管理。 “一張網”在冊中介機構344家,2017年辦理中介服務事項21124項,“中介超市”受理件服務時間比改革前平均提速30%以上。紹興的中介超市經驗,得到省相關部門好評。紹興還大力推進施工圖審查方式,建立“多審合一”工作機制,從去年11月開始實施後,至年底僅市本級受理160餘件。聯合圖審費用由政府買單,各地資金均已到位。

紹興市行政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紹興全市公佈“最多跑一次”事項8773項,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佔總事項的97.9%,超額完成省定80%的目標。與此同時,紹興在全省率先公佈鄉鎮“最多跑一次”辦理事項。目前,全市118個鄉鎮(街道)都已設立便民服務中心,並且全部連接了政務服務網,實現了全覆蓋。目前,每個鄉鎮(街道)中心辦事事項平均進駐88項,其中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84項,佔比95%。

除了高效的行政審批外,紹興以“四個平臺”建設為抓手,全面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努力形成具有集成化、智慧化、標準化特色的基層治理“紹興樣本”。為此,紹興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基層治理體系‘四個平臺’標準化體系建設”,推動“四個平臺”工作有標可循,照標運行。紹興相繼出臺了《標準化手冊》《品牌識別系統》等規範標準和資料彙編,探索出一套標準化體系,並在全市推行。

預計到今年12月底,紹興全市所有鄉鎮(街道)將完成標準化建設,形成全市“標準一體化”的“四個平臺”工作格局。“四個平臺”建設增強了基層調控能力,推動了基層指揮治理,提升了基層服務水平,促進了幹部作風轉變,在農村基層黨建“五星達標、3A爭創”、 “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绍兴:助推产业新高地 拥抱城市新未来

大灣區時代 全方位開啟新未來

“大灣區是現代化浙江的空間特徵。”省政府工作報告對於大灣區的詮釋,彰顯一個全新的區域戰略格局——突出接軌上海,聚焦杭州寧波一體化發展,重點建設杭州灣城市群。坐落於杭州灣“收腹”區位的紹興,是灣區經濟的輻射中心。如何運用“中心”優勢,促進共享共贏,紹興已經邁出探索步伐。

灣區經濟一項主要功能是產業合理分工互補和創新發展。一方面存量補鏈做優,強化產業協同;一方面增量強鏈做強,強化產業創新。紹興緊緊圍繞大灣區產業戰略,開啟產業協同躍升、新舊動能轉換新篇章。

根據浙江省發佈的大灣區建設路線圖,作為大灣區示範引領工程,今年重點推動十大高能級平臺建設,紹興先進智造基地位列其中。紹興錨定先進智造基地定位,強化產業聯動、創新驅動、平臺帶動,推動產業有機更新、破舊立新,構建制造業、服務業雙輪驅動現代產業體系,這是大灣區框架下,紹興實施產業高端轉型的新方略。

如今紹興各地,都在積極迎接大灣區建設。濱海新城,是紹興融入大灣區的橋頭堡,集聚紹興一批主導產業。濱海新城立足“發展灣區特色經濟,打造北部產業新城”定位招大引強,去年,濱海新城全年簽約項目26個,協議總投資232.5億元,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3個。濱海新城管委會負責人表示,今後3至5年,將是濱海新城大建設、大發展、大融合的重要時期,是“萬畝千億”級新產業平臺形成的關鍵期,濱海新城全速推動融入進程。位於濱海新城不遠處的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加速構建新型產業服務鏈。最近,新規劃近8000畝新材料產業發展用地,用於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建設。

今年4月,位於柯橋區的鳳凰軍民融合技術創新研究院與法國南錫商學院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鳳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吳瓊瑛說,目前,研究院已經形成智能裝備、量子技術協同等高端產業體系,下一步,將通過中法聯合辦學,培養高技能人才,為加速產業化夯實基礎人才根基。不僅是鳳凰研究院。最近,中船重工第七一五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落戶諸暨市,諸暨轉化中心成立後,雙方將在新能源、智能樓宇、海洋儀器、超聲器件、醫療器械、環保信息化、智能交通、紡織檢測儀器、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

擁抱大灣區,完成新舊動能轉換,除了產業園、交通設施等一系列硬件條件外,人才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洋專家JOE,2016年來到“新和成”,短短几個月時間,他對公司化學工藝做出了一系列技術改進,為此,公司每年可增加1000多萬元利潤。像JOE這樣的高層次人才,在紹興許多上市企業中比比皆是。近年來,紹興通過“海外英才機會”、“院士智力集聚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高水平建設浙江“千人計劃”紹興產業園,以人才帶動項目落地,成效明顯。

隨著紹興經濟發展方式由數量擴張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紹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為了能夠更好的吸引人才,今年上半年,紹興的“招才引智春季專列”先後駛向北京、杭州、西安、武漢、昆明五大城市,一個月內有6700人達成意向,今年8月份,紹興又將開出7趟引才專列,到區域中心城市招引人才。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充滿年輕朝氣的年輕人來到古城紹興,為紹興的產業進步添磚加瓦。

而在紹興城市規劃設計院,一幅紹興城市暢想畫卷徐徐展開,根據規劃,在2035年的紹興將是一個是創業創新的高地,人文品質的標杆,生態宜居的典範。在大灣區中,紹興角色將從一個製造大市向智造大市轉變,在區域經濟上,從目前較為鬆散的縣域經濟轉至三區融合的新經濟轉換,產業驅動上,則是從個人力與資本引領到科學與研發引領。

根據規劃,紹興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將以一個核心,兩大組群,三條軸線,一個生態人文綠圈組成。具體為以紹興中心城市為核心,諸暨城鎮組群和嵊新城鎮組群為兩大組群,依託主要交通走廊形成的紹北、紹西、紹東城鎮形成三條發展軸,依託會稽山形成的生態旅遊人文的綠圈。“稽山鑑水的格局和利用,鏡湖、三江口、東鑑湖等城市活力的打造,將為有意投資文化旅遊的企業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紹興市招商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紹興向全世界張開懷抱,源於全世界的企業共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