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清明節,是仲春與暮春之交的節氣,也是中國民族傳統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從周代開始,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最重要的“時年八節”(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以前總覺得孩子太小,何必要談這麼沉重的話題?但去年看了迪士尼的《尋夢環遊記》之後,想法就不一樣了。

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去看電影,孩子哭,自己也哭。孩子哭分離,我們哭的卻是生死。它給我們補上了人生中缺失的重要一課——死亡教育。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尋夢環遊記》裡面提出三種“死亡”:

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學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在葬禮上,社會宣佈你死亡;

第三次就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世界。

原來,記住和思念,並不必須意味著傷心和痛苦,而

以是溫情的,有意義的,有力量的。“死亡”並不必須是禁忌的話題,關鍵看我們如何向孩子好好地講述。

除了動畫片尋夢環遊記,再給大家推薦幾本優秀繪本吧。

《爺爺變成了幽靈》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在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裡,艾瑞克松淡淡的彩色鉛筆畫,配合艾克松平靜的文字敘述,營造出一種淡定的氣氛。深入淺出地,以兒童鍾愛的圖畫書形式給人以深刻印象,或者說,這是給兒童的書,卻很適合成人閱讀,是一本親子閱讀的佳作,大人與孩子在閱讀的溝通中一起體味其中心路歷程。

相信孩子們能夠理解和麵對死亡,比如,爺爺的死,艾斯本最終釋然,他明白了,爺爺的離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平常得就像平靜的道別,艾斯本不會再有慌張、恐懼或者難以言表的悲傷了。更重要的是艾斯本珍存了那些與爺爺有關的美好記憶,這些充滿愛的回憶可以在心中喚回離去的爺爺,好像他依然在小艾斯本的身旁,愛他,伴隨他一起快樂成長。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長大做個好爺爺》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小小熊最快樂的事,就是在每個星期五去看望他的爺爺。爺爺和小小熊會一起喝茶、吃點心。然後,他們總會爬上花園裡的書屋,去看長滿草的“三熊山”,去看“金髮姑娘的河”……這時,爺爺還會給小熊講故事,講他年輕時的往事。但是有一個星期五,小小熊去看爺爺的時候,爺爺卻不能出去了。小小熊的爺爺到底怎麼了?小小熊還能和爺爺再一起爬上樹屋,欣賞外面的美景?他還能聽爺爺講動聽的故事嗎?

這也是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它給孩子們平靜地講述親人的死亡,講述生命的終極關懷。涉及這種主題的兒童故事漸漸多起來,特別是以圖畫書的形式來講述。

無論對於孩子還是成年人,死亡是神秘的。

親人之死,萬分遺憾而無奈,它帶來深深的悲慟,甚至是恐懼。對於正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來說,這種體驗可能帶來難以平復的內心震盪。但是,它又是無法迴避的。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我永遠愛你》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故事圍繞著一個男孩和一隻狗展開。他們一起享受恬靜時光,但狗的生命是短暫的,男孩看著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卻無法幫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實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每晚入睡前,總記得跟阿雅說一句“我永遠愛你”。這句“我永遠愛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在阿雅走到生命盡頭時,這一句話卻是男孩在傷心之餘心中最大的安慰。阿雅帶著男孩的愛靜靜地去了,男孩也因為自己及時付出了愛,才能接受阿雅的老與死,才能勇敢地療傷。

當孩子還小,屬幼童階段時,最常碰到的是寵物死亡。對孩子來說,寵物是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失去它們的傷痛,常讓孩子揪心難過,不知所措。因此,陪他們閱讀有關寵物死亡的圖書,瞭解其他小朋友的處理方式,學習依循相同的方式,宣洩自己的傷痛。這本《我永遠愛你》在啟發幼兒的“死亡教育”上是有很大特殊意義的,而且它讓小朋友們懂得要及時向所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愛意,這樣當永別來臨時就不會有悔意了。

寵物的死亡,對大人小孩來說都是一種無法抹平的傷痕,小時侯我曾養過一隻大狗,做什麼都要跟他在一起,看電視時他的頭會靠在我肩膀上,耍賴要我撫摸,因為是大狗頭很重,久了肩膀老歪一邊,媽媽老是念叨著我太寵他,大學離開家到外地念書,有一次放假返家,還不到門口,我大聲念他的名字,他興奮過頭跑出來,結果被路上的車子衝撞死了,太過傷心的我從此不敢養狗。每回看電視肩膀還是不自覺的歪一邊,媽媽說狗都不在了你還歪,我才明白原來他不在了,但在我心中的重量始終沒有減少。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清明節,你會怎樣和孩子談死亡?

死亡是一個太過沉重的話題——就如同那口盛裝爺爺的棺木——對飽經滄桑的大人如此,對無憂無慮的小孩子更是如此。那麼,當一個小生命還剛剛站在人生起跑線上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讓他知道那個終點才會發生的不幸呢?因為,這也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這本散發著原木氣息的圖畫書,正是要傳遞出這樣的信息:生與死是再自然不過的生命輪迴,就像爺爺故去了,而小寶寶卻降生了,人類就是這樣生生不息;親人的離去固然會給孩子帶來傷痛,但也會使他的心靈漸漸成熟起來,變得更加細膩與豐富;時光可以癒合傷口並且永遠地記下生者對死者的懷念,而最好的紀念便是——每一個活著的人,都非常非常珍惜活著的每一天,都非常非常珍惜彼此相處的每一個時刻,讓生命煥發出光彩!

兒童視角是這本書成功的關鍵。這不僅指生理意義上的視角——矮小的布魯諾站在地上只能看見露出高高棺木的黑皮鞋,更指心理意義上的視角——年幼的布魯諾只能憑藉自己僅有的一點經驗對死亡提出各種聽上去天真可笑卻又不無道理的疑問與假設,而他跟大人的一次次對話,也正是他對死亡乃至生命的一步步探究。在他那些聽上去幼稚的話語裡,其實蘊含著最樸素的生活哲理,比如靈魂就是爺爺身上那些令我喜歡的東西嗎?如果爺爺現在生活得很幸福,那麼我是不是也要變得開心一點呢。或許兒童的心本來就與生命的本真最為接近。

總之,當所有的細節都通過布魯諾的感官和心靈去感覺感悟時,書中的一切就都活了起來。於是,我們看到了布魯諾最初的好奇與懵懂,繼而的期盼以及久等不到的氣惱、失落與悲傷,還有最後的歸於平靜。這個微妙的心理過程被展示得那麼細膩入微,情真意切,以至於每一個讀到它的人都會怦然心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