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祕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董作賓(1895-1963),河南南陽人,原名守仁、號平廬、字彥堂。1926年在河南中州大學(河南大學前身)文學院任職。董作賓知識淵博,在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古年代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都有傑出建樹,尤其對甲骨學與考古學的科學研究有著劃時代的貢獻,是我國現代甲骨學與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董作賓的甲骨人生

文/張志亮

甲骨文,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出土甲骨文的安陽殷墟,是讓全世界史學界、考古界都曾為之關注的地方。這裡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搖籃,是中國考古工作者心中的聖地。近現代許多著名的考古學家都曾在這裡工作過。著名一代甲骨學大師董作賓便是他們當中傑出的一位,為甲骨研究四堂之一。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董作賓,原名作仁、字彥堂、號平廬。一八九五年出生於河南南陽城長春街(現為解放路)的一個經營草藥的小店主家庭。六歲入私塾學習,他聰穎過人又刻苦努力,先後博覽《四書》、《五經》及諸子百家學說。其父董士魁的小店為臨的是一個叫“吉祥齋”的刻字店,店主周文金技藝高超,聞名宛城。幼時的董作賓常到周文金的刻字店去玩,並細心地觀察各種雕刻技法,琢磨刻字的章法與要領。後來他又得到周先生的熱情指導,對篆刻和古文字藝術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他以後從事甲骨文研究,併成為一代甲骨學大師,除了他後天的努力之外,與他幼時對古文字及篆刻的愛好也有很大關係。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一九〇八年,董作賓考入當地的高等小學堂 ,一九一一年到一九一四年間,正處在讀書大好年華的董作賓卻因家境貧寒而被迫退學,幫助父親在店鋪裡做事。這期間他曾利用業餘時間開辦小學館,教街坊兒童讀書識字來掙錢以補貼家用。一九一三年,他家的小店購進一批書籍,這給了他一個讀書的好機會,他和幾個同窗好友組成“文會”,面向社會建立圖書流通閱讀制度。和大家一起讀書,共同鑽研書法,使他的學識得到全面的發展。當時他和張嘉謀(字中孚,河南著名的方誌學家、教育家)先生是街坊。張先生是一位飽學之士、清末舉人,是當地的高流名士,對董作賓這位好學上進的青年尤為關心,經常借書給他,並解答他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一九一五年在張先生的督促下,他考入縣立師範學校,後又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任教。一九一八年春,他隨張先生來到當時的省會開封,後經張先生的指導考入了河南育才館學習。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董作賓在到達殷墟之後,經過詳細認真的調查及測量發現殷墟的甲骨還在不斷出土。於是得出了“甲骨挖掘之確猶為盡”的結論。他認為對殷墟的發掘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遲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損失”,便向史語所作了《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七年度總報告·歷史語言研究所安陽調查》的報告。得到了史語所的高度重視。經過研究便委派董作賓主持殷墟的發掘工作。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一九二八年十月,在董作賓的主持下,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對殷墟的科學考古發掘正式開始。發掘人員除了董作賓之外,還有河南省政府派出的郭寶鈞(河南南陽人,系董作賓的同鄉學友,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王湘(系董作賓先生表弟)等人。董作賓在事前還先擬出發掘計劃和方法。從當年十月十三日到三十日,董作賓和郭寶鈞等人合作發掘順利,他們把小屯遺址分為三區,採用平起、遞填的方式,探得甲骨在地下的大致輪廓後,分三步實施大規模的發掘。通過發掘他們在殷墟的心臟——小屯,發掘三個區域,挖掘了四十個坑,面積達二百八十平方米,出土了陶、骨、銅、玉等各種器物近三千多件。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董作賓在研究甲骨文的同時,一度迷戀上甲骨文書法,並最終成為傑出的甲骨文書法家。當時為了摹寫的需要(他曾摹寫過甲骨原片達萬餘片以上),他把甲骨文寫成對聯自娛,同時為了辨認方便,在作品的旁邊注出釋文。他的甲骨文書法在構思、佈局、筆墨、落款與用印等方面均恰如其分、獨具匠心,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看後給人以美的感受,也使好多人從此對甲骨文這樣的“天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他常把自己好的摹寫作品送給同事及朋友。這些作品在海內外流傳很廣。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董作賓在抗戰爆發後,轉戰長沙、桂林、昆明、南溪等地。在流亡奔波的艱苦條件下,他始終堅持他的甲骨文研究及考古學事業。抗戰勝利後兩年即一九四七年,他應美國芝加哥大學之邀到該校講學,並被聘為客座教授,在該校講授甲骨文及金文等課程。一九四八年回國,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研究員,並在同年當選為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一九四九年,董作賓受命隨中央研究院和自己相伴多年而不忍心分開的大批文物遷往臺灣。隨後他受聘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為該院中文系講授古文字學,併為歷史系講授殷商史。一九五一年,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一九五三年,參加在菲律賓召開的第八次太平洋科學會議。一九五五年應邀赴韓國漢城講學,同時被漢城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同年八月辭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的職務,應聘至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任研究員,從事中國年曆的編寫工作,同時擔任香港大學的名譽史學教授。不久他編著的《中國年曆總譜》由香港大學出版部印行。後來又相繼擔任崇基、新亞、珠海三書院教授。一九五八年重回臺灣大學,擔任該校考古人類學系專任教授。 董作賓去臺後日夜關注著故土,並打算有機會就回大陸,回家鄉看看。但事不遂人願,他卻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因病在臺北去世。

令無數學者和書家嚮往的神秘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之一董作賓

餘有幸收藏先生描摹甲骨文一件,題跋一件,親自監拓拓本數十件,今整理此文及拓本以繕同好,也是作為對先輩的緬懷。

丁酉春三月尊漢堂南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