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箕踞”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非常失禮的姿勢?

回弦雨

“中國古代沒有褲子(連襠褲)”大概是服飾史領域,傳播最廣的謠言偽科普,看下面那好幾十條洋洋灑灑的答案就知道了。

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我一張嘴就說那麼多人相信的“沒褲子”是偽科普,是謠言,是假的,憑什麼我說的才是“歷史真相”?真相不真相這個,評價標準,不看誰嗓門大打字多,也不看誰粉絲多,要看證據。

能證明“歷史真相”的證據是什麼?一文物,考古科學發掘出來的、自帶信息的,二文獻,三傳世書畫等資料。

所以我才敢說,中國從很早就有褲子了,連襠褲,跟現在大家都穿著的內褲基本相似。證據如下:上海博物館館藏龍山文化玉人,距今約4600-4000年,比商朝還要早。

上邊是正面照,再給一張背面的,1975年從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車轅飾,正面獸頭,後面一裸人作蛙伏相抱狀,三角短褲鑄畫清晰:

從兩週再到春秋戰國秦,當時一般稱為“褌”的連襠短褲,既有實物也有文物圖像出土。如下睡地虎秦墓出土的“狩獵紋銅鏡”,鏡背打獵武士,看他的衣著:

到了西漢,連襠的“犢鼻褲”更著名些,文物圖像也更多,就不貼了。大量考古發掘已經證明,所謂“西漢(甚至更晚)以前中國人都穿開襠褲”是以前某些“專家”不負責任的臆斷言論,但是這言論實在流傳太廣了。

至於為什麼古人視“箕踞”為失禮,因為箕踞固然不會露器官,但露內褲也是失禮啊……古代一般生活水平以上的人,會在內褲“褌”之外再穿一層套褲“絝”,然後還要再圍一層下裳或深衣。也不排除某些窮人或者就討厭內褲的,真不穿褌,直接上開襠褲“絝”,這樣就更不能露了。但無論如何,斷言“古代人不穿內褲”的,請自己面壁。

另,此專題考證的詳細資料請參閱琥景明《顛倒的真相——從中國古代的褲子說起》一文。我這裡只算是大略的搬運。


森林鹿

為什麼“箕踞”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非常失禮的姿勢?

答案很簡單:春秋時期中國還沒有發明連襠褲,“箕踞”露下體,不雅。

(坐有坐相 蹲著或箕踞都是不雅坐姿(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中國人“褲子”的歷史

商周時期人們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穿在上身的稱為穿在下身的稱為。裳其實是圍裙掩住下體,在裳的裡面人們腿上只穿著兩隻今天像袖套一樣的褲子,沒有褲襠也沒有褲腰,只用帶子連接系在腰上叫“脛衣”。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當時褲子只遮住脛部而膝蓋以上部位則完全赤裸。為了隱藏這種不雅,們通常在腰部加一條類似圍裙的服飾。

雖然衣、裳二者並用,但是若身體活動幅度過大,仍是有露出下體的危險。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古人在行、坐、臥、跪等行為中都非常講究禮節

(上面為絝,下面為脛衣)

“脛衣”可以遮住小腿,但是還是比較容易走光的,所以古人要求,哪怕是在幹活的時候(《禮記》中有“勞毋袒,暑毋褰裳”的說法),也不能掀起裙子。

褲子一直到戰國以後才得到改善才出現,既“窮絝”。 不但上達於股而且上連於腰,並在\n兩股之間連綴一檔,襠不縫合用帶繫縛,也因而形成開檔造型的褲子,這是連襠褲的最初發明。不過上流社會的人們並不喜歡,這樣的裝束只有社會的底層勞動人民才穿。

漢代時,貴族發明了用絲綢做的“脛衣”,也就是“紈絝”(絝同褲,紈絝子弟就指貴族或有錢人家的子弟),在上流社會風靡一時。但這個東西對隱私的保護還是不好,所以漢代男子吃飯時候都要跪著(當時椅子也沒發明)。

東漢末年新型的褲子開始流行,它以寬敞為主,兩隻褲管做得特別肥大,此而得名“大口\n褲”,與其匹配的緊身小上衣則叫褶。二者搭配穿著則名“褶” ,究其來源它與胡服不無關係。到了漢末成為男女通用的便服和常服品種。


“箕踞”在中國古代的確是一種傲慢、輕辱、蔑視對方的一種坐姿。


《莊子-至樂》記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東周列國志》也記載著:“荊軻倚柱而笑,向秦王箕踞罵曰:‘幸哉汝也!吾欲效曹沫故事,以生劫汝,反諸侯侵地,不意事之不就,被汝倖免,豈非天乎!然汝恃強力,吞併諸侯,享國亦豈長久耶?’”


一個是媳婦死了,不悲不哭,反而當著弔喪人的面隨意坐著,敲擊著瓦缶唱歌。就是在今天普通人來看,也實在是太過分了;另一個是刺殺秦王未果的荊軻,箕踞而罵(秦王),倒是可以理解。


《史記》也記載了劉邦自己踞床接見酈食其,酈食其見了不拜,僅作長揖,還批評劉邦:“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劉邦自覺有愧,忙站起來,整理好衣服,請酈生上坐。《孟子自責》一文說:孟子見妻獨自在房中隨意坐著(踞)休息,認為無禮,孟母反責他(孟子)沒有“問孰存”,反是孟子無禮。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獨箕踞視之,解遣人問其姓名,客欲殺之。”(《史記-郭解傳》)


“原壤夷侯。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問憲》)


宋人洪邁的《夷堅甲志-葉若谷》記有:“一老嫗自外至,手持錢篋,據胡床箕踞而坐,傍若無人。”


看來,古人認為“箕踞”是失禮的行為也是分場合的,並非是一概而論。當著外人的面、長者的面,或者公共場所,箕踞是失禮的行為,甚至還很嚴重。如果是在自己的家裡,沒有外人,怎麼舒適怎麼坐,並不會被認為是失禮。就像是以前的“膀爺”,也只是在公共場所才會被認為是不文明。誰會認為在自己家裡沒有客人時光膀子是不文明的呢?古人也不那麼死板!不然,孟母也不會責備孟子,孟子也不會自責。惠子指責莊子,是指責他妻子死了,不悲而歌,並非是指責他的“箕踞”失禮。


那麼,古人為什麼認“箕踞”是不禮貌的行為呢?除了和現在認為“膀爺”是不文明的行為之外,還有另一個原因。箕踞,是指臀部坐在席上,雙膝在身前屈起,足底著地,雙手後撐;或雙膝平放,兩腿前伸分開,形如簸箕。這種坐姿,古人稱“箕踞”,或“箕”、或“踞”;夷,蹲踞,也是一種輕慢失禮的坐姿。


加上古人的服裝,上身穿的為衣,下身穿的為裳。裳,裙子的一種,是古人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不是今天的褲子。據說裳是黃帝時才出現的,後來因為保暖的須要,又發明了“脛衣”,就是套在腿上的兩個布筒,沒有褲腰和褲襠。


想想看,“箕踞”失禮,並非是因為姿勢的不雅觀,而是兩腿向前叉開坐在那,把什麼都暴露在對方面前的“箕踞”,不只是“走光”,簡直就是“暴光展覽”,除了原始人時代,在社會文化和文明都高發展了的任何時代,都不能算是文明禮貌的吧?就算後來,出現了有襠的褲子,長久沿襲下來的禮儀習俗,並且還讓聖人記錄於書中,也就成了人們遵守並評判道德修養的標準了。其實古人講究的坐姿是很讓人難受並討厭的,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日本人在米米榻的上那個樣子,雙膝跪在榻上,用屁股壓住小腿和腳,上身挺直或略前傾,因為那樣一來就壓住了裙子的下襬,就不怕露出下邊的身子,也就成了受人們歡迎的坐姿了,也就成了一種禮儀。但這個坐姿,時間一長,也真是受罪呀!沒辦法,因為在漢以前,我們的祖先還沒有發明出凳子來,作為坐具的凳子傳入中原是東漢以後的事,到宋代才普遍使用。宋以前的古人還都習慣席地而坐。


燕北林叢

中國從遠古時期一直到漢朝,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上至帝王,下到黎庶都是不穿褲子的,

不是不穿,而是沒得穿。

那個時候的漢族人穿衣服的習慣是上衣下裳。裳即是裙,“裳”在最初,只是將布裁成兩片圍在身上,到了漢代,才開始把前後兩片連起來,成為筒狀,這就是現在所說的“裙”。裙子裡面一般只穿一件“脛衣”,跟袖子差不多,用帶子連接系在腰上,沒有褲襠也沒有褲腰,膝蓋以上部位則完全赤裸。

這種服飾從商代就開始了,然後一直到隋唐才漸漸消失。由於中國古代早期沒有椅子之類的傢俱,而且因為下面不穿褲子,所以古人一般與人交往時,坐的時候都是跪坐的。採用這樣的坐姿一是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另一原因是為了避免叉開雙腿時走光不雅觀。

在古代在人前走光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如果是故意的,便帶有比較嚴重的侮辱性質。所以古人想要羞辱某人時,往往就會以“箕踞”面對某人,以達到羞辱的目的。

戰國時期,燕國人荊軻刺殺秦王失敗之後,就“箕踞”以面秦王,以表示對秦王的蔑視(《戰國策·燕策三》......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所以在中國古代會客時,隨意“箕踞”而坐是非常無禮的,這就跟今天會客時赤身裸體還時不時搓腳丫子一樣噁心。所以在當時的社會生活裡,一般只有在心情比較放鬆,一個人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坐法”。


有書博物館

為什麼箕踞在古代非常失禮


當然是因為這樣會漏出小丁丁啊


這是我從網上搜的箕距(這個字咋這麼難打(๑o̴̶̷̥᷅﹏o̴̶̷̥᷅๑))的圖片,當然藝術是再加工的,這樣坐著我覺得很規矩啊並不舒服,按我們現在的理解這樣坐才舒服

BUT,注意了兄弟姐妹們,那時候的古人沒褲子,沒有內褲穿裙子,這樣坐會不會走光啊!!!

把小丁丁給別人看是不是非常失禮呢,那個畫面不敢想象


大學男宿

商周時期人們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穿在上身的稱為衣穿在下身的稱為裳。裳其實是圍裙掩住下體,在裳的裡面人們腿上只穿著兩隻今天像袖套一樣的褲子,沒有褲襠也沒有褲腰,只用帶子連接系在腰上叫“脛衣”。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當時褲子只遮住脛部而膝蓋以上部位則完全赤裸。為了隱藏這種不雅,們通常在腰部加一條類似圍裙的服飾。為了保暖腿上會穿“脛衣”,但一沒褲腰二沒襠,就是兩個布筒套在腿上。因為這樣的穿著,跪坐會把裳壓住,而箕踞而坐兩腿向前叉開,下半截又沒有褲襠擋著,會是什麼景象都想象的出來。無論哪種文明無論哪個時代,把生殖器官裸露在對方面前都不是什麼禮貌的事情,即使到了戰國之後為了騎馬而有了有襠的褲子,長久沿襲下來的禮儀也會讓人認為箕踞而坐是不禮貌的行為。

雖然衣、裳二者並用,但是若身體活動幅度過大,仍是有露出下體的危險。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古人在行、坐、臥、跪等行為中都非常講究禮節。

“脛衣”可以遮住小腿,但是還是比較容易走光的,所以古人要求,哪怕是在幹活的時候(《禮記》中有“勞毋袒,暑毋褰裳”的說法),也不能掀起裙子。

褲子一直到戰國以後才得到改善才出現,既“窮絝”。 不但上達於股而且上連於腰,並在 兩股之間連綴一檔,襠不縫合用帶繫縛,也因而形成開檔造型的褲子,這是連襠褲的最初發明。不過上流社會的人們並不喜歡,這樣的裝束只有社會的底層勞動人民才穿。

再有古人是跪坐的,最恭敬的是直身而跪,比如說向尊者講話或者敬酒的時候,平時是坐在自己的腳上的,而箕踞而坐就是兩腳張開像個簸箕一樣做下,莊子的老婆去世他就是箕踞鼓盆而歌還被惠施說了一頓。個人考慮無禮的原因一是不按禮法,二來是不好看吧(樣子太拽了?)再者與人交談也顯得太隨便了。

漢代時,貴族發明了用絲綢做的“脛衣”,也就是“紈絝”(絝同褲,紈絝子弟就指貴族或有錢人家的子弟),在上流社會風靡一時。但這個東西對隱私的保護還是不好,所以漢代男子吃飯時候都要跪著(當時椅子也沒發明)。

東漢末年新型的褲子開始流行,它以寬敞為主,兩隻褲管做得特別肥大,此而得名“大口 褲”,與其匹配的緊身小上衣則叫褶。二者搭配穿著則名“褶” ,究其來源它與胡服不無關係。到了漢末成為男女通用的便服和常服品種。


志搏雲天

所謂“箕踞”,其實就是我們說的“拉巴個腿”坐著的意思。古時候,人們的穿著,是沒有內褲的,如果“拉巴個腿”坐著,容易走光。這個坐姿,就是現在,也不是很雅觀。所以,在一些正式場合,要避免做出這樣的“坐姿”。


你看你,又
“拉巴個腿”


我不像壞小孩

其實這和古代的服飾和行為習慣有關,古代人的褲子都不像現在這樣是有襠的而是開襠的,為了遮住下面就有了中國古代服飾裡面的下襬,其實就是遮羞布。而如果像我們現代人一樣坐著,也就是箕踞,那麼就會把下面漏出來,同樣為了遮羞才有了中國古代的坐姿,即跽坐。如果坐的時候不是那樣坐的話就會太奔放,這在現代都是很失禮的事情,更別說重視禮節的古代了。想想前面一個大男人不知羞恥地把下面漏出來,你還會覺得那人有修養嗎?


bwbc

因為古代沒有褲子。

漢武帝時,東方朔在大殿上公然尿尿,沒人來得及阻止,就是因為到了漢朝還是開襠褲。如果採用這種坐姿,隱私部位可能暴露,當然故意這樣坐就是對別人的侮辱,如荊軻刺秦王,失敗後就這樣坐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