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西方人不懂什麼是面子?(黑白先生)

為何西方人不懂什麼是面子?(黑白先生)

為何西方人不懂什麼是面子?(黑白先生)

西方人面子就是臉、臉就是面子,二者都是face,區分不開。國人所講的“臉面”是具有多種複雜含義的名詞,超出西方人所能理解的範疇,國人會擺出演戲的姿勢,鞠躬行禮、下跪叩拜,令西方人感到多餘而可笑,這是形式問題,“面子”使然。

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你有話就說,有證據就亮,所以講真相,講人性惡,講制度。國人的面子不可捉摸,不講規則,只按照人們的世故常情來廢除和替換。所以,西方人喜歡把矛盾表面化、針鋒相對。但在中國人的智慧中,喜歡私下協商,最後大家不丟面子,表面一團和氣。

西方人自我定位強,從希臘的悲喜劇開始追溯,其基礎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就是我,活的很實際,為“裡子”而活,不在乎別人的眼光,不在乎別人怎麼說。中國人則為“面子”而活,太在意別人評價,太在意攀比,太在意所謂的地位,活的很虛,很累,最終丟失了自己的靈魂。

如果非要讓西方人理解面子,可以看成一種理想中的貴族精神,誠信、責任、使命、為他人著想。國人理想中的面子,可以看成一種理想中的土豪精神,光宗耀組、榮歸故里乃至炫富。

人都會犯錯誤的,西方人認為上帝時刻看著自己,所以大部分時候會承認錯誤,積極反思,改善並落實。國人沒有心裡敬畏,如果錯了,只要當面沒有捉住,大部分首先是死不承認,然後是撒謊遮掩,躲不過去了就找理由推卸。反省自己的錯誤其實沒人瞧不起,死不認錯的結果往往是錯上加錯,說白了都是面子害的。

易中天說過,“國人拼血緣,西方人拼契約。”從傳統的意義上來說,儒學確實不太擅於處理“陌生人社會”中的問題,因為西方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往往把相互的責、權、利的邊界劃分得很清楚,然後用契約加以約束,中國人卻對責、權、利的關係儘量模糊處理。

把責、權、利理清以後,就會發現比熟人社會簡單多了。陌生人之間只要講誠信就可以過得自在。在熟人社會,人被關係,親情,面子等嚴重束縛,過得很沉重。沒有一套清晰明確的準則生活會很累。 所以,越落後的地方,越是熟人型、關係型社會。越發達的地方,越是陌生人型社會。能否藉助契約精神升級到不必依賴“關係”的陌生人社會,是現代文明成熟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