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拒富二代,特立獨行,風華絕代的民國第一剩女

婉拒富二代,特立獨行,風華絕代的民國第一剩女

呂碧城

她被稱為民國第一奇女子,她的一生比傳奇更傳奇,她的身份很多,詩人、女詞人、社會活動家、政論家、資本家、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女權運動首創者、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等,她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精通,能說六國語言,卻堅持用文言文寫作,古典文學造詣冠絕天下。

她巾幗不讓鬚眉,一生傷懷國事,痛恨黑暗,與秋瑾被稱為“民國南北二女俠”,她風華絕代,才華橫溢,所遇男子皆俊傑,卻獨身終老,她就是號稱民國第一才女的呂碧城。

01

1883年,呂碧城出生在安徽旌德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呂鳳岐是光緒年間進士,曾任山西學政、國史館協修,家中藏書三萬餘卷。

呂鳳岐學養深厚,思想開明,並不因循守舊,他生性淡泊,性格耿直,因不滿清政府黑暗,辭官隱居鄉里。

父親的學養、見識和胸襟,對呂碧城影響深遠,使得她小小年紀表現得與眾不同。

呂碧城天資聰穎,深的父親喜愛,據說,5歲時,一次和父親在花園漫步,見到風拂楊柳,父親隨口吟了句:“春風吹楊柳”,她張口便接了下句:“秋雨打梧桐”。

7歲時,呂碧城已經能作大幅山水畫,筆墨酣暢,詞作上更為突出,大有乃父之風。這簡直就是超級學霸一枚。

12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因為呂家無男子,族人以後繼無人為由霸佔了呂家財產,並幽居了呂碧城的母親。年幼的呂碧城勇敢的站了出來,四處求援,她給父親的朋友和學生寫信求救,時任兩江總督的樊增祥是呂父的舊友,他被呂碧城的膽識所打動,對呂家施以援手,解決了這場危機,呂家母女得以安然度日。

呂碧城小小年紀就可如此翻雲覆雨,這讓自幼與呂家定親的汪家覺得實在吃驚,他們擔心呂碧城日後入門難以管教,提出退婚。

退婚在舊社會等同於女子被休,是非常丟顏面的一件事,為了躲避世人的風言風語,也為了給女兒更好的教育,母親帶著呂碧城姐妹投奔了塘沽的舅舅。

自此,呂碧城開始了長達6年寄人籬下的生活,那段生活的箇中辛酸淒涼,呂碧城一直不願提及。

20歲時,呂碧城想去天津城內探訪女子學校,被舅父苛責,年輕氣盛的她,一怒之下,毅然逃離舅父家,隻身奔赴天津,

一個富家女子獨自出門,這在當時算得上是驚世駭俗之舉。好在出門遇貴人,呂碧城在火車上認識了天津佛照樓旅館的老闆娘,暫得安置。

而讓她一夜成名的便是《百字令》:

排雲深處,寫嬋娟一幅,翠衣輕羽,禁得興亡千古恨劍樣英英眉。

屏蔽邊疆,京垓金弊,纖手輕輸去,遊魂地下,羞逢漢雉唐鵝。

她痛斥了慈禧把大清江山拱手相讓,喪權辱國,即使死了到底下,也難以見呂雉和武則天。如此一針見血的文章,轟動了整個新聞界,清政府頗為惱火,但顧忌影響,最終沒有動呂碧城。

此後,呂碧城又先後發表了《論提倡女學之宗》、《敬告中國女同胞》等文章,她倡導女子教育,呼喚獨立民主,受到當時不少新女性的推崇,並結識了不少婦女運動的領袖人物。她的大名,更吸引了秋瑾登門拜訪。

因秋瑾當時寫文章用的名字也是“碧城”,兩人一見如故,一起談政治,談女權,很多想法一拍即合,兩人雖相處短暫,卻建立身後的友誼,自此,秋瑾再不用“碧城”的名字。

02

呂碧城覺得,女權重要的體現應該是女子和男子一樣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她在《大公報》積極宣揚興辦女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把興辦女學上升到國家興亡、國家自強之道的高度上,呂碧城計劃興辦女子學堂。

她把這一想法告訴英斂之,英斂之非常贊同,並積極利用自己朋友圈的資源幫助呂碧城,在多方的幫助和支持下,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學”成立,呂任總教習。

兩年後,“北洋女子公學”改名“北洋女子師範學堂”,年僅23歲的呂碧城任監督(相當於今天的“校長”),為我國女性任此高級職務的第一人。

呂碧城希望通過女校的培養,能有更多人投身教育事業,去培養教育下一代,代代傳承,生生不息。她的學生後來很多都成為傑出的女權革命家、教育家。鄧穎超、許廣平都曾經在這裡親聆呂碧城授課。

1912年,袁世凱在京登上民國總統寶座,呂碧城在袁克文的推薦下,出任總統府機要秘書,後又擔任參政一職。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影響世人,讓大家能明白女權思想的真正含義,她雄心勃勃,準備一展抱負,但黑暗的官場讓她覺得心灰意冷,當她看明白袁世凱復闢稱帝的野心後,呂碧城毅然辭官離京,移居上海。

在上海期間,她投身商海,頗具商業頭腦的呂碧城在上海灘十里洋場大展身手,短短兩三年就積累了鉅額財富。

婉拒富二代,特立獨行,風華絕代的民國第一剩女

1926年,呂碧城再度出國,遊歷歐美,她將自己的見聞寫成《歐美漫遊錄》,先後連載於北京《順天時報》 和上海《半月》雜誌。

她雖精通六國語言,卻仍舊堅持用文言文寫作。這期間,好友先後離世,大姐也在南京病故,身邊的摯友親人一個個離去,孤身一人的呂碧城不禁感嘆世事難料,浮華終是雲煙,她萌生皈依佛門的想法。

1930年,呂碧城正式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此後數年,她一直深居簡出,不問世事,專心禮佛,此時的呂碧城早已大徹大悟,她無力改變戰爭帶給世人的創傷,唯有誦經唸佛,普度眾生。

1943年1月24日在呂碧城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麵為丸,投於南中國海。

呂碧城一生沒有結婚,她相貌出眾,才華橫溢,又是新潮的新派女子,身邊一直不乏傾慕者,可惜最後都是好事者的捕風捉影,沒有一段坐實的愛情。

呂碧城在《大公報》期間,坊間曾流傳她和英斂之的花邊新聞,她初到天津就得到英斂之照顧提攜,後來辦學,英斂之也傾力相助,難免有好事者就編排起二人的桃色新聞。

彼時英斂之已有皇族後裔嬌妻,他對呂碧成即便是有所傾慕,也完全是發乎情止乎禮。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英斂之和呂碧成因為一些政治原因和誤解,漸漸成為了對立方。

英斂之與梁啟超來往密切,戊戌變法失敗後,他也在抓捕名單上。英斂之對在戊戌政變中向清政府告密的袁世凱深惡痛絕。

而呂碧城因感激袁世凱襄助她興辦女學,袁世凱也非常欣賞呂碧城的才華,後來在袁克文的舉薦下,呂碧城在袁世凱政府任職。

呂碧城是個個性極強,很有主見的人,漸漸的與英斂之就有了一些罅隙,雙方常有口舌之爭,發展到後來,英斂之對呂碧城漸漸開始反感。呂碧城出身富貴,性喜奢華,打扮新潮,這些都為英斂之所不喜,並曾因此批評過她,呂碧城對此不以為意,依舊我行我素。

1908年,《大公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師表有虧》的短文,批評幾位教習打扮妖豔,不東不西,不中不外,招搖過市,有損於師德。當時的女教習並不多,打扮妖豔者更屈指可數,又兼英斂之之前曾經對自己的裝扮有過微詞,呂碧城讀後覺得這是在刻意譏刺自己,於是在《津報》上發表文章,針鋒相對地進行反擊。

這件事後,二人感情就漸行漸遠了。雖然後來有所緩和,但終難恢復如初。

婉拒富二代,特立獨行,風華絕代的民國第一剩女

袁克文

呂碧城的第二個緋聞對象就是袁世凱的二公子袁克文。袁克文是典型的90後(1890年出生)富二代,風流不羈,卻重情重義。他敬重呂碧城敢說敢為的傲骨,也欣賞她在詩詞造詣上比自己高出一籌的才氣,甚至還陶醉於呂碧城談論未來民主中國時的激情。

而呂碧城也欣賞袁克文的才華與灑脫,袁克文也是一個妥妥的學霸,6歲識字、7歲讀史、10歲能文、15歲作詩,憑著“天才少年”的奇才和袁家二公子的名頭,袁克文結交了不少人脈,呂碧城就是他最為傾慕的紅顏知己,他大力促成了父親出資幫助呂碧城興辦女學。

二人可以說是惺惺相惜,卻無緣再進一步。友人也曾準備促成她和袁克文的感情,但呂碧城明確作答:“袁家公子哥兒,只適合在歡場中偎紅依翠。”袁克文到底不入她眼。

事實證明呂碧城的眼光還是很獨到的,袁克文風流不羈,喜愛流連煙花,他死後,送葬那天有千餘妓女自願地繫上白頭繩兒前來哭奠守靈,在送葬行列中自成一個方陣,每人胸前配有袁克文像的徽章,她們大多為他在青樓時的相識。倘若呂碧城真的和袁克文結婚,看到此情此景,不吐血才怪。

呂碧城談起自己的感情時曾說:“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梁啟超早有家室,汪精衛太年輕;汪榮寶人不錯,也已結婚;張謇曾給我介紹過諸宗元,但年屆不惑,鬚眉皆白,也太不般配。

愛情對自強自立的呂碧城來說,不是什麼必需品。呂碧城出身富貴之家,經商後經濟更是富足,穿衣打扮都很特立獨行,旅居國外的時候,她常年住在豪華賓館裡,出手闊綽,外國人甚至誤認為她是東方的公主。

她的一生活得自由灑脫,光彩奪目,命運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她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女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