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不論是引用成語,還是國畫書法,亦或是中國飲食和古典器物造型,這些細微的痕跡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也是外國人能一眼辨明中國元素的基本——這就是中國文化。

但在目睹了那麼多傳統文化的符號後,有人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咱們為啥偏偏少了國服?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中國古代的服裝是“上衣下裳,束髮右衽”——上身為衣,下身為裙,寬袍大袖。直到東周才有所變化,第一次服裝變革的的起源是戰爭,始於趙武靈王。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生活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發明了褲子和長靴。穿著這種“胡服”騎在馬上作戰,行動更為靈活方便,戰鬥力自然也得到有效提升。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趙國於是引進了胡服,建立騎兵部隊,連戰連捷,軍威大振,在幾年之內便成為北方強國。不久,百姓發現這種衣服穿起來很方便,於是胡服騎射逐漸從軍裝變成了普通的服裝樣式。

“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

——《史記·趙世家》

到了魏晉南北朝,北方統治者多為鮮卑人,他們是遊牧民族,穿的是“短制褊衣”。鮮卑人對北方的影響使鮮卑服在漢人平民階層流行起來。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同時,北魏和北周政府通過“全盤漢化”和“胡漢並舉”等措施,積極向漢民族學習,認為寬鬆的漢服特別適合在正式場合穿著。最終形成了百姓為方便穿胡服,王公貴族為禮制穿漢袍的有趣景象。這種民族大融合產生的著裝習慣,一直延續到隋唐。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唐朝人一般戴著幞頭,這是一種方形的包頭軟巾,由鮮卑人的頭巾改進而來。用金屬線撐起巾腳,稱為硬腳幞頭。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唐代皇帝所服的幞頭用硬腳,稍上曲;五代晚期以後,硬腳漸趨平直。

宋朝時發展為“展腳幞頭”,兩腳伸長、展開。有一種說法認為,讓官員戴這種帽子是為了防止朝臣私語。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宋神宗

發展到明朝,幞頭就成了烏紗帽。

明清易代之際,清朝統治者要求一律穿滿族服裝,一是保持了滿族便於騎射的服式特色;二是繼承了封建服飾等級制度,例如清代官服基本繼承了明代以補子表明級別的形制。雖然是一種強迫性的改革,但最終的結果確實使滿漢服裝文化得到了較好的融合。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民國初年,剛從混亂的封建社會走出來的知識分子,厭倦思想被束縛,進而排斥起傳統服裝中他們認為使人束縛的因素——寬袍大袖,從而推崇起了幹練的西裝和中山裝。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而女子也從拖地的石榴裙襬,跳進了修身顯體的旗袍中,成為了民國時期的街頭一景。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歷史上,服裝文化曾經有過交鋒也有過交融,在孔子時代,“披髮左衽”被看作沒有開化,是野蠻的表現;但到了趙武靈王,又推行胡服騎射;到魏孝文帝,又推動漢化。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左衽與右衽

幾千年來,由於中華文明從未斷流,文化的不斷演變催化著傳統服裝變化萬千,導致從未出現過一個長時間恆定不變的標誌性服裝。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傳統服飾的多樣性太繁雜,造就了中國目前沒有國服的局面。

我們的國服到底啥樣?

希望有一天,當在重大的節日來臨時,中國人都能穿上屬於自己的國服來慶祝,那一定是一番最美麗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