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誰?

鳳凰山下鳳凰遊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段話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指的是誰?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對"戰國"到了最後,秦國是怎樣建立秦朝、又怎麼被漢朝取代的過程有個大概的瞭解。


1、秦滅六國


戰國時秦和齊是實力最強大的,楚國與秦接界,實力也較強,"合縱連橫"是七國之間採用的外交政策。


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各國時而合縱,時而連橫,關係不斷髮生變化,也就出現了"朝秦暮楚"的成語。


後來,位處西部的秦國勢力不斷強大,成為了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自保苟安。


秦國連橫的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許願行賄拉攏人心或武力打擊的方式各個擊破。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戰國七雄中,楚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基數大,戰鬥力強。但楚懷王接受張儀的建議,答應了秦王給600裡地的條件加入連橫,屈原勸告楚王奮起抵抗,楚王不聽,還遭排擠,報國無門跳汨羅江而亡。



在楚懷王等待兌現條件的過程中,秦國滅掉了幾個國家實力大增,錯過了奮起抵抗的好機會,楚懷王索要的600裡地也變成了6裡。


最後,秦國王贏政建立了秦朝,成為了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秦朝又被楚人建立的漢朝所取代。


2、"楚雖三戶",三戶指的是誰?


1)"三戶"指地點


"三戶"是楚人的宗廟所在地,位於現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秦朝大軍被楚人滅時就在"三戶"這個地區。


2)"三戶"指楚國三家:陳勝、項羽、劉邦


陳勝:發動大澤鄉起義,建立張楚政權,沉重打擊了秦朝統治政權。


項羽:打敗了秦軍的主力。"楚漢戰爭"兵敗垓下,於"四面楚歌"中,唱完《垓下歌》跟虞姬告別,帶幾百人衝出重圍到了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而死。


劉邦:先進都城咸陽,後逃離"鴻門宴",得到秦朝疆域土地,建立了漢朝。

他們都是楚國人,都跟秦滅有一定關係,但"三戶"也不是這三戶人家。


3)"三戶"指楚國三大姓:屈、景、昭


秦朝末年,在反秦的隊伍當中有姓景的,就是楚國貴族景駒。

公元前208年,張楚王陳勝被車伕莊賈殺後,陳勝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為大司馬,為了師出有名,不久擁護楚國王室後裔景駒為楚王。


但是景駒被立為楚王不久,被項梁派英布所殺,景姓雖然有功勞,但不是景姓滅的秦朝,其他屈、昭兩姓也沒有機會滅秦朝。"三戶"指楚三家人,即陳勝、項羽、劉邦


4)"三戶"的"三"是虛詞



很多史書裡也經常用到。比如:項羽在燒燬阿房宮時,"大火三月不滅"。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


從以上"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個虛詞,並非具體的數詞。此話中的"三"比喻力量小,決心大,表明楚國立志推翻秦朝的決心。


這個解釋才是最符合楚人有仇必報、能吃苦、下得狠的性格特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應該理解為:"楚人就算只剩最後幾戶,滅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即使弱小,團結一致就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報仇雪恨的堅定信念。


楚人歷來生性彪悍能征戰善戰,秦國加之的國仇家恨令楚人定要報仇,楚人在亡秦之上必將不遺餘力徹底滅秦;


"楚雖三戶",更多的是樹立滅秦信心,鼓舞士氣。提出的激憤人心的戰鬥口號,彰顯的是亡秦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


3、"亡秦必楚"


說"亡秦必楚"是因為 "楚最無罪"……楚人憐之至今" ,是說楚懷王的遭遇最讓人唏噓同情。楚懷王到楚國結盟,結果被扣押,一去不返。


他被張儀玩弄於鼓掌之間,落得揹負罵名,丟失國土,最後還客死秦國。楚國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


"楚最無罪"指楚國曆史上,伍子胥、孫武率吳軍伐楚,柏舉之戰,楚國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毀,楚國幾近覆亡的史實。


楚襄王時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打楚國,攻佔楚國國都郢後,焚燒楚國墳墓,迫使楚國遷都至陳,後期楚國因戰爭不利又再東遷都城至壽春。


郢城之戰,標誌著楚國的衰落,楚國的實力被大幅度削弱,失去了和秦國爭霸的能力。而秦國卻日益強盛,使得各國之間的軍事力量開始失衡,獲勝的機會傾向於秦國。


通過闡述楚國曆史上國都多次被攻破而遷都,曾幾近滅國,但最終也都復興了,用以鼓勵楚人在心理上樹立必勝的信心。


有書君認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傳達了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之意。楚國無罪含冤而被滅,亡秦從出師名正言順,易於從道義上爭取民眾的支持;表達楚人的意志堅韌和決心強大,突出了楚人堅韌不拔的性格特點,不服輸、不低頭、不放棄,抵住壓力奮勇向前的精神。


楚國可謂多災多難,特別是秦滅六國之前的懷王所經遭遇,讓人頗感"楚最無罪",無罪被滅,怨氣鬱結於心,令人有忿忿不平之意,加上師出有名,更加有號召力和凝聚力,能積蓄起力量去完成亡秦大業。


秦國滅掉六國,楚國最無辜,所以,楚國的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有書共讀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一位叫楚南公的人說的,范增對項梁遊說時引用了這句話,“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由於江東項氏在秦末戰爭中的巨大影響力,這句話隨之傳遍天下。

對於“三戶”的所指,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最常見的理解是,“三戶”只是一個虛指,也就是說楚國哪怕只剩下三戶人家(很少的人數),也會最終滅亡秦國。後來的學者蘇林指出:“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足以亡秦也。”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解釋。

比如有人說,“三戶”是指陳勝、劉邦、項羽這三個楚人,陳勝是陽城人,普遍看法是如今的河南登封,其他還有河南商水、河南方城、安徽宿縣等說法,但無論哪個地點,戰國都屬於楚國的淮北地區。劉邦老家在沛縣,也就是江蘇徐州,地理上同樣歸楚國,他本人更是喜歡楚歌楚舞,顯然對楚國有心理上的認同。項羽就更不用說了。

另一種說法是,“三戶”是指楚國昭、屈、景這三家大貴族,他們都是楚國王族“羋”姓衍生出的分支,屈氏來自楚武王,他的兒子瑕任被封在屈邑;景氏是楚平王的後裔,昭氏來自楚昭王,以諡號為氏。這三族直到漢高祖九年仍然有著巨大影響力,《高祖本紀》載:“是歲,徙貴族楚昭、屈、景、懷、齊田氏關中。”

還有人從地理上做出解釋,認為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渡過三戶津,應驗了這則預言。總體來說,“三戶”的所指眾說紛紜。


張不叄讀秦史

先說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也算是一個典故,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原話是:“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這些都能看懂就不翻譯了,其實我覺得要答這道題,就得先讓大家聊一聊楚國和秦國到底有什麼樣的仇,楚南公才會說出這樣的話,看完你就知道這個“三戶”到底是什麼了?

1.前段時間《羋月傳》不是很火嗎?裡面的的楚懷王被編劇寫的和阿斗一樣,其實不然,楚懷王即位時一直都勤勤懇懇,出國人才輩出,沒幾年就成為強國了,於是想聯合其他國家攻打秦國,說時遲那時快,秦國派了個牛逼的人物張儀來談判。

張儀:“哎呀,老大阿,你怎麼還聯合其他國家來攻打秦國啊,秦國跟你示好呢,要割六百里地給你,讓你放棄合縱”

楚懷王:“哎呀我去,你怎麼不早說,我這就去解散他們”

之後

楚懷王“你那六百里地怎麼還不給我?”

張儀:“你聾啊,明明是六里地!”

這樑子算是結下了。

2.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單純又裝逼,心想不去顯得膽小,去了他們應該也不敢怎麼樣,畢竟是首腦會議,結果被扣,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直到病死,徹底激起楚國民憤!

有這兩件事就能看出楚南公為什麼要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了,實際上我認為三戶很顯然,它就是個虛詞,就是說哪怕就三戶人家也要把秦國滅了,代表的是一種決心,視死如歸,就得有這種意志,不然對不起楚國人,從項羽烏江自刎就能看出其實楚國人還是很有傲骨的。


事實證明其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項羽率軍打敗秦軍主力部隊,秦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也有網上說“三戶”指的是楚國三大姓昭、屈、景。但這些說法都得不到認證,我們也都是自己理解,具體指什麼還得問楚南公!


羽評歷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裡的三戶肯定不是指項羽、劉邦、陳勝,也不是指吳廣!我們要弄懂這三戶就要先看看這句話的意思,我在這裡簡單的翻譯一下,大意是:“楚國就算只剩下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也必定是楚國人!”這裡的三戶應該是個虛詞,也可以指幾戶人家或者兩三戶人家,寓意是,楚國即使很弱小,滅亡秦國的人,必定是楚國人。

其實,網上還有一種說法,這裡的“三戶”指的是楚國大三姓,屈、景、昭。當然也存在著爭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司馬遷《項羽本紀》楚南公之口。在秦末在反抗秦國的隊伍當中的確有姓景的,那個人就是楚國貴族景駒。公元前208年,張楚王陳勝被車伕莊賈殺後,陳勝的部下秦嘉在彭城自立為大司馬,不久擁護楚國王室後裔景駒為楚王。但是景駒被立為楚王不久,被項梁派英布殺了,景姓雖然有功勞,但是也不是景姓滅亡的楚國。

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意思是:秦國滅掉六國,楚國最無辜,當年楚懷王到楚國結盟,結果被扣押,一去不返,楚國人到今天都很同情他!所以,楚國的南公說‘楚國即使只有兩三戶人家,滅亡秦國的必定是楚國人!’其實這裡的“三戶”就是一個虛詞,而且很多史書裡面也經常用到三,比如項羽在燒燬阿房宮時,大火三月不滅。英法聯軍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從這些“三”字可以看出,三是一個虛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肯定不是指項羽、劉邦、陳勝,也不是網上所說的楚國大三姓,屈、景、昭。


孟子說史

三戶指“屈昭景”三氏!這三家都是楚國羋姓衍生出來的氏。

《離騷》是屈原的著作,而屈原就是羋姓屈氏的後人。



昭氏比較出名的就是電視劇《羋月傳》和《大秦帝國》系列裡出現的令尹昭陽。

景氏出自楚平王,比較出名的是景差,他和宋玉一樣,都屬於屈原的後備,以賦見稱。



屈、昭、景都是楚國王族後裔,他們推翻暴秦,恢復楚國宗廟社稷名正言順。因此,那句讖語說的絕對不是項羽、劉邦這些楚人。


歷史小小丫

首先我們來看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最早的出處在《史記》項羽本紀第七中:
長久以來,史家對“三戶”有很多種解釋,也一直沒有定數爭論不休,最多的兩種解釋:1、三戶指楚國的三大姓昭、屈、景;2、帶指楚亡後只要楚人不滅亡,也必是他們滅亡秦。
上圖為呂思勉《秦漢史》


中的描述
上圖為《資治通鑑》
中的描述

可見,在《史記》後的很多史書都是直接引用的史記中的記述,並沒有解釋“三戶”的實際指向,故造成了現在我們無法考證。南公日這個南公是誰,也沒有記載,一種說法南公就是大指一個南方的老人。

我的理解是“三戶”是個概念,因為在古文中“三、六、九”並不是特指幾個的實數,而是虛數。《周易》中三分別代表著天、地、人。《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見,“三”包羅萬象,是一個發生質變的臨界點。



《史記》中“數始一,終於十,成於三”的描述

所以,我認為“三”不是特指三個姓氏活著三個具體人物,而是楚人對秦國的憎恨,對秦國的敵視。我們學習戰國時期歷史都知道楚國地大物博,農業先進,在戰國時候也一直不是一個善茬,對於秦國這個處於西北邊陲的蠻荒之國更是看不上,所以對於亡於秦必然是咬牙切齒,必然對於秦國是恨之入骨。最後附贈一副戰國地圖


小張的茅草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史記,現在網絡上大多解釋是楚國即使是三大氏族屈、景、昭,楚國還是一定要滅亡秦國。但是本人卻不認同這樣的解釋。

我們通過現有歷史可以瞭解到,楚人好戰,在戰場上更是勇猛無畏,秦國為了滅亡楚國付出了不少的代價,其中作戰最勇猛的就屬於項家軍,項家軍首領項燕在臨戰死之前喊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言。

瞭解了歷史背景我們就可以很好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當時項家軍快滅亡了,楚國也必將不保,按照秦國的慣用手法,肯定會大肆屠殺,但是絕對殺不完。所以如果說是我們處在這樣的情況會怎麼辦呢?其實在革命事業中也有這樣的豪言,那就是你殺是殺不完的,一個我倒下去了還有千千萬萬個我站起來。

所以我想這句話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我們楚人是殺不完的,只要你殺不完,那麼你們秦國必定被我們楚國滅掉。



總結來說,這裡的三戶,並不是指三個姓氏,而是指一定數量的人口。因為計算人口數量都是以戶為單位。


天帝賴元和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產生在秦朝,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意思是說即使楚國那怕只剩下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這當然是種比喻,喻意即使弱小群體如果團結一致的話也能成功。這句話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

這句話的來歷是這樣的,秦朝末期,陳勝吳廣率眾起義,各路的義軍也紛紛起兵配合,項梁率領軍隊開始進攻秦國。范增前去拜見項梁,對他說:“秦滅了我們六國,其中楚國是最冤屈的,楚國的南公跟我說過,即使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也要報仇雪恨,想方設法消滅秦國。”項梁聽了范增的話,決定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這一決定得到楚國絕大多數人的擁護,從而使他們的實力迅速壯大。

學術界對這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很有爭議,歸納一下,主要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說法認為三戶是個地名,三戶是指楚人的宗廟,也就是位於現在的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曾經有楚國的三戶城。第二種說法認為三戶指楚國大三姓,分別是屈、景、昭。第三種說法認為三戶是比喻三戶人家,比喻雖然自己實力弱,但是決心大。


一枝文筆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通常大家能看到的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楚國王族羋姓熊氏分衍出的“昭、屈、景”三家門戶,他們滅秦復楚最是名正言順,師出有名,更加有號召力和凝聚力去完成亡秦大業;

第二種說法-指稱楚地楚人的宗廟所在地的地名,歷史上稱之為“三戶城”;

第三種說法-文字上的“三”並非實指而是虛數,如三的古文通常用法,這裡只是指代人數少,力量弱,但是與“亡秦必楚”一起宣之於口是傳達了其意志堅韌和決心強大。

介紹完以上三種流傳甚廣的說法,根據個人思考和理解,上述說法也未能明確傳達出為什麼。

第一種說法提到的楚國三個王族姓氏與“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什麼必然關係?

第二種說法的楚國宗廟所在地三戶城又如何承擔起必然亡秦的重任?

第三種說法解釋的楚國人數少力量弱就能亡秦,其根據與自信建立在什麼基礎上?

以第一種說法為例試分析去下:
須知當時戰國七雄中,楚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人口基數大,戰力強大,如此良好的條件下都未能將秦國壓制住,楚公族“鬥、蒍 、 蘇、昭、屈、莊、景”等七姓做不到的事情,只剩下“昭、屈、景”三族反而就能亡秦?邏輯不通啊!即便三戶虛指“昭、屈、景”實代楚公族“鬥、蒍 、 蘇、昭、屈、莊、景”等七姓,之前做不到亡秦,之後卻能做到亡秦,這也牽強說不通。
另外兩種說法也可類推,感覺都未能恰當解釋清楚,未能讓人信服。

那究竟怎麼理解才順,才通,才邏輯和洽呢?

我們回到偉大的司馬遷書寫的《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這句話。
以文解文,我注意到這兩句“楚最無罪”和“楚雖三戶”。


“楚最無罪”怎麼說呢?
楚國曆史上,伍子胥、孫武帥吳軍伐楚,柏舉之戰,楚國都城陷落,陵墓被掘毀,楚國幾近覆亡。
戰國時期,秦國白起帥軍攻打楚國,攻佔楚國國都郢,焚燒楚國墳墓,迫使楚國遷都至陳,後期楚國因戰爭不利又再東遷至壽春。
上文中楚懷王遭遇最是讓人唏噓同情,他被張儀玩弄於鼓掌,落得背信罵名,丟喪國土,最後還客死秦國。
楚國可謂多災多難,特別是秦滅六國之前的懷王經歷遭遇讓人頗感“楚最無罪”,無罪被滅,怨氣鬱結於心,令人忿忿不平,其積蓄起來的力量在反抗時爆發出來是非常恐怖的。[具體可參照燕國樂毅滅齊時期(樂毅半年左右連下齊國七十餘城,滅了齊國,僅剩莒和即墨兩座齊國孤城未能攻克),齊國田單堅守即墨,用計讓燕軍在城外對齊人祖先掘墓焚屍,燕軍這一倒行逆施的行為讓即墨城內軍民滿腔怨氣,怒火沖天,在之後的戰鬥中,田單火牛陣才大破燕軍,恢復齊國。]

“楚雖三戶”的重點在哪裡呢?
反觀上述三種說法,大家都聚焦於“三戶”。而通過之前的分析,我認為此處的焦點應該為“楚”,這也與“亡秦必楚”對應了起來。“雖三戶”此處被用來強調和突出亡秦的主角“楚”。
故,個人認為:楚國無罪含冤而被滅,亡秦從出師名義上可謂名正言順,師出有名,易於從道義上爭取大家支持;楚國曆史上,其國都多次被攻破而遷都,也曾幾近滅國,但最終也都復興過來了,從而在心理上也樹立起必勝的信心;楚人歷來生性彪悍戰鬥力強,加之秦國加於楚人的國仇家恨最為巨大,楚人在亡秦上必將不遺餘力最為徹底;楚雖三戶則更多的是樹立起鼓舞滅秦眾人(未必盡為楚人)的人心士氣的戰鬥口號,彰顯的是亡秦的堅決意志和必勝信念。


個人淺見,歡迎討論指正。

(手機輸入,排版粗泛,請忽略。)


註冊性失敗

有句成語叫做三戶亡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出自楚國戰國時期的南公。

而這句話爭議比較大的是三戶,三戶可以說是隻有三戶人,也可以說是楚國三大氏族屈、景、昭,也可以說是楚國的一個地名,這個地名代表楚人的宗廟。但是不管怎樣,亡秦必楚這句話深切表達的意思卻是一致的!它不僅僅是預言,更是篤志,是信念,楚國地大物博,民風極其強悍,再加上楚懷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歸國,楚人委屈憐惜,都很恨秦國,所以有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代表即使楚人力量弱小,也會團結一致報仇雪恨,滅秦必楚!


陳、劉、項三人都是楚人,而最終秦亡於楚。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楚人在項羽的感召下,大丈夫有去無回,有死無生,無一不以一敵百,誓死殺敵,最終九戰九捷,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鉅鹿之野,從而推翻了秦朝。

而項羽為項燕之後!項燕破秦:尾隨在後,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擊中大敗李信的軍隊,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七都尉。李信千里奔襲燕國,少壯派的傑出人才,一生唯此一敗。而項燕最終死於王翦之手。鉅鹿之戰面對王翦之孫王離,所以亡秦必楚在項羽身上才是最淋漓盡致的展現,國恨家仇,好一個快意恩仇,痛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