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頭號玩家”,“遊戲”不是洪水猛獸

其實是我想看這部電影,小羊和羊媽是陪我的。

其實我感興趣的不是遊戲,而是導演斯皮爾伯格。

那麼大年齡了,還這麼瘋狂,我想看看,這老頭到底能瘋狂到什麼程度。

果然,對於一本正經的人來說,這部電影實在垃圾:從頭到尾都在打遊戲,打各種遊戲,虛擬和現實之間來回切換,爆炸、追逐、格鬥,甚至還有恐怖的砍殺和尖叫。

但是看完之後,羊媽說,其實,這部電影挺適合小羊看的。

小羊說,嗯,好看,我給打滿分。

當“頭號玩家”,“遊戲”不是洪水猛獸

人家的父母,恨不得讓孩子離遊戲越遠越好,你倒好,逼著孩子看這樣“瘋狂”的電影,用意何在?

我的目的有兩個:

一、欣賞高質量的影視作品

在中文系的人眼裡,電影和文學作品一樣,都是藝術作品。所以語文老師大都痴迷電影,比如同事毛媽、聖媽,還有我。對於我們來說,經常帶孩子去電影院看好片,如同經常陪孩子進書店看好書一樣重要。

如果說,看遊戲題材的電影就會讓孩子痴迷遊戲,那戰爭、犯罪和言情題材的電影更不能看了,什麼《戰狼2》、《紅海行動》都要禁播。所以說,題材,只是一種表達思想的手段。大導演的作品,往往都蘊含著大智慧,比如《ET》,比如《辛德勒的名單》,比如《拯救大兵瑞恩》。

那麼,《頭號玩家》有什麼“大智慧”呢?

新出生的一代代年輕人,註定了遊戲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之一。科技的發展,使得VR(虛擬現實)與和真實的世界界限越來越模糊。如果未來的世界不如人願,我們怎樣才能避免“娛樂至死”,這是人類必須面對和回答的問題。

“優秀的科幻展示未來的科學技術,偉大的科幻討論未來的倫理和價值觀”,如果你不否認《獨立日》、《阿凡達》、《後天》、《2012》、《終結者》和《未來水世界》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價值,那麼,你同樣不會因為這是一部和“遊戲”有關的電影,就覺得它是洪水猛獸,而傻傻地與之失之交臂。

(友情提醒:電影中有一段遊戲場面比較嚇人,建議看到“閃靈”這兩個字時,帶孩子上個廁所,或捂著孩子的眼睛,大約五分鐘)

二、教會孩子正確對待遊戲

看完電影我問小羊:電影裡的虛擬和現實的兩個世界,你喜歡哪一個?

他很乾脆地回答:兩個都喜歡。

這個答案讓我措手不及,因為我預想他會回答“喜歡現實世界”。因為我早準備好了一套理論準備教育他,什麼“不要沉迷遊戲,現實生活才是最有意義的”,什麼“珍惜現在的生活,好好學習之類”之類。

於是我覺得,該重新思考“孩子與遊戲”這一問題了。

有句教育名言,說“教育其實很簡單,回答兩個問題就可以了——‘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

如果我是孩子,我也會喜歡玩遊戲。

其實,我們都是玩各種遊戲一天天長大的。其實,遊戲,就是孩子學習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比如我,從早期的俄羅斯方塊、推箱子,到後來的極速飛車、VR戰士和DF3,也曾經都玩得如醉如痴。我相信,應該沒有從來不玩遊戲的家長吧,區別在於,玩什麼樣的遊戲,有沒有節制。

如果註定孩子不可能與遊戲隔絕,那還不如教會孩子有選擇、有節制地玩一些經典遊戲。既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又能參與到他的世界裡,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進行引導,更重要的是,教會了他辯證地看待問題,不走極端。

瞭解孩子,才能影響孩子。站在一邊發號施令,甚至只知道野蠻地禁止,都只是在自欺欺人。

有人說,因為玩遊戲,我的孩子不愛學習了,而且成績一落千丈。

我要說的是,如果真的是這樣,根源絕對不在遊戲上,即使回到當年沒有手機和電腦的年代,他肯定同樣是不愛學習的那一群。

把遊戲當成洪水猛獸,這就是上文我說的,沒有辯證地看待問題,就是走極端。

當“頭號玩家”,“遊戲”不是洪水猛獸

其實,我給《頭號玩家》打的分並不高,因為裡面很多遊戲我都沒有玩過,產生不了共鳴。

但是,看完這部電影,我突然很想陪兒子玩遊戲,看著他快樂的表情,走進他的內心,參與他的成長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