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还能逆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整理

高考历史还能逆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整理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家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总路线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一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分布:主要项目都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东北地区。

评价: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

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实行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走统购包销、加工定货、公私合营道路。

意义: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基本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时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3、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1978年,安徽、四川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到组的生产责任制。随后,全国普遍推广。到1987年全国基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在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作用: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高考历史还能逆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知识整理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成立。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2)经济技术开发区

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3)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中央决定开放上海浦东,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并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点

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成为“南方谈话”。内容包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解;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谈话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标志这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2)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和意义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做出了一些列重大决策:①全面放开粮价,取消粮票,有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②改革金融体制;③改革外汇管理体制;④改革企业所得税;⑤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等。

意义: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