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不帶孫子,年老後變空巢老人進養老院無人照看,你覺得老人可憐嗎?

ANIN不忘初心

這個問題我想站的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老人進養老院,兒子忙不看望這本身就不對,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其實,換個角度想,兒子為什麼不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我想除了一些所謂的白眼狼之外,其他的不外乎就是兒子與父母之間有隔閡,或許是利益之爭,或許是情感的偏袒等其他原因。

從法律的角度上來說,兒子沒有什麼過錯,但是從道德上講是無徳之輩才做出的事情。或許有人會說,天下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無不是,可再怎麼樣都是父母養育長大,於情於理都應該盡兒子之孝。

說可憐,怎麼說呢?起碼養老院可以解決溫飽問題,比起一些農村或偏遠地區的一些老人,條件已經算不錯了。有很多農村老人,或者孤寡老人,他們的晚年生活都不知道靠什麼來保證!

從法律上講,兒媳婦確實沒有義務去贍養公婆,但是從情理上講,一般人都會做到面子上過得去。剛結婚生孩子,確實小夫妻面臨很多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孩子由誰來帶?如果公婆在這個時候能夠體諒一下自己的兒子媳婦,畢竟孩子不是媳婦一個人的,幫帶孩子也不是僅僅幫助媳婦。在最困難,最需要人來幫助的時候,公婆袖手旁觀,那麼在媳婦心裡難免會有很多疙瘩。這就為老人以後的養老埋下了隱患。

我見過很多老人,他們會說:我老了不需要你來養我,當然這話是說給媳婦聽的。從我自身而言,也遇到同樣的問題,說心裡話,我自己的父母我不要求另一半去怎麼照顧,但是他的父母,同樣也不應該道德綁架,因為自己受過的苦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至於真正到了那一天,我連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坐視不管!

在很多公婆的心裡,在帶孩子的問題上,孩子好像是媳婦一個人的,到了想收穫的時候了,才想起來孩子是他們家的!

付出都不見得有回報,不付出想要有回報,那麼這本身就是一個諷刺!

題主提出來的,年輕時不幫忙帶孩子的老人,在老了住養老院的時候,會不會覺得很可憐?這個問題,用一句話來回答就是,誰覺得可憐,就把同樣的事情甩給他,不要道德綁架任何人,因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多了去了!


愛笑蘇小妹

在農村老人的子女多,的確有些老人嫌棄帶孫子麻煩,在他們年輕時以各種藉口不帶孫子。這樣的老人晚年堪憂啊。人都是相互的,老人沒有義務幫媳婦帶孩子(自己的孫子),媳婦也沒有義務幫公公婆婆養老。年輕時不幫自己的兒子兒媳帶小孩,那年老了也沒人照顧。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是自作自受。


1.在農村確實有些老人,以各種理由不帶孫子

也許很多人會用道德譴責子女不贍養老人,這種情況在城市的獨生子女中很難能理解這種惟妙的關係。在農村,普遍都有兩三個小孩甚至更多,老人年輕時,以幫大兒子帶小孩,會造成小兒子的誤會認為對大兒子偏心,所以老人乾脆誰的孩子都不帶。其實就是老人懶,不願意帶小孩,帶小孩確實非常辛苦,不想操這個心。在農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老人幫兒子兒媳帶小孩,兒子兒媳給老人養老。在兒子兒媳最需要幫忙的時候,最需要父母(公公婆婆)幫忙帶小孩減輕些負擔的時候她們卻撒手不管。人都是相互的你對我好,我給你養老,一家人和和睦睦幸福到老。也許有些老人認為沒有義務帶孫子,自己撫養兒子成長兒子有義務養老。兒子是有義務養老但兒媳婦是沒有義務養老的,沒有法律規定的,自己年輕時不幫兒子兒媳帶小孩,那你老了也只能這樣了。

2.農村的女兒是沒有義務給老人養老的

雖然法律規定子女是有義務贍養老人,但在農村“嫁出去的女就是潑出去的水”,女兒一般不會給老人養的,這是風俗習慣和道德準則。也許有人會拿出法律規定來譴責子女的不孝,但有些法律可能不太適用於農村的社會。在農村女兒的孩子都是給公公婆婆帶不會給孃家帶,女兒嫁出去就是婆家的人不是孃家的人,這只是針對於農村子女多獨生子女除外。農村的女兒是沒有義務給老人養老的。


人都是相互的,年輕時你幫忙照顧小孩(自己的孫子),等你老了幫你養老。照顧孫子,就是幫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孩子都不顧,孩子會怎麼樣對你呢?對於那些年輕時不幫自己的子女帶小孩,等自己老了進了養老院,只能說是自作自受。


昕瑞生態

其實,這種事情無論在城裡還是農村都一樣。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句話同樣適用於這類事情中。

1、看完事情描述後,大多數人會覺得,這兒女孫輩們都太不近人情。還有不少朋友說,贍養老人是以為,說的是沒錯。這些大道理誰都懂。但如果事情真正落在自己身上,又有幾個人能按大道理去做呢?不能說沒有,但是寥寥無幾。大道理只是聖賢的一種說辭,可惜,人都是凡人,幾乎沒有聖人。

2、再來說這位老人,其最後的境遇,無疑是可憐的。但說句實話,這可能也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根據題目描述,兒子是在外打工期間生的孫子。哪個父母不想時刻與孩子待在一起,不是條件不允許、萬般無奈,肯定不會讓老母親來幫忙照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遭到老母親的拒絕,說實話,雖然那是自己的親媽,但做兒子的首先心裡不好受,兒媳就更不用說了。

人,是情感動物,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離不開一個情字,即以情換情。

身體傷了醫生可以治癒,感情一旦傷了,不是那麼容易治癒的。

老人這種不救急的做法,無疑是傷了兒女及兒媳的心,同時也傷了晚輩們與她的感情。

3、再說說孫輩們,孩子與長輩感情的建立,更是要通過朝夕相處,一點點培養。再小的孩子都懂得“誰對我好,我與誰親”。奶奶拒絕與孫輩近距離相處,如何培養感情呢?沒有感情,孫輩們心理自然也就不會記掛。

所以,是老人親手毀了與兩代人的情感。

儘管,有多個兒女,卻被送到養老院,是有點說不過去,但也只能無奈。

4、有些事情,實話實說,可能看上去有些難以讓人接受。可陳訴的都是人世間的實情,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人與人之間關係再親、再近,畢竟都是不同的個體。要想真正老有所依,必須注重感情的維護。因為,人是活在情感世界裡的動物,而情感是需要維繫的!


龍族社

都說隔輩親,帶帶孫輩更能增加感情。而冷漠地推開,其實就是推開了親情!老了,想到了兒女,而兒女太有可能想到你的冷漠,所以,兒女冷漠變得情有可原。自己種下的冷漠果子只能是自己嚥了。其實,人啊就是這樣,你對他好、他就會對你好,你對他無情他也會對你無意。而且還會變得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呢!


秋雨124067021

我的孩子今年18歲,過幾天即將參加2018年高考,他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夫妻倆就沒有讓老人帶過孩子。我想從為人子女的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1、父母撫養子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經歷,他們老了就應該歇歇,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和時間。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夫妻倆在我愛人修完產假後,就請了一個親戚來帶孩子,每個月給工資,直到孩子幼兒園畢業。我們每個週末會帶孩子給爺爺、外公外婆看看,老人既有含孫弄怡的快樂,又沒有陷入整天帶孩子的辛勞和疲憊中,這個結果今天看來非常好,孩子和老人的感情很親,得到的關心和愛並不少。我們夫妻也很欣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投入的精力,也讓我們最大程度地參與他的成長,對他成長中的問題更有了解,可以給出適當的建議,幫助他一天天進步。

有時候,看見路上頭髮花白的爺爺奶奶輩騎著自行車、電動車送孫子輩上學,會心生同情,辛苦一輩子,居然沒有盡頭。帶孩子的辛苦,沒有養育過孩子的,不會有真正的體會;沒有獨立、認真帶大孩子的,不會有深刻體會。父母的責任是帶大子女,而孫子輩成長的任務,不是他們的義務。如果有條件,或者即使條件比較難也盡力去克服,讓辛勞一輩子的父母,在自己的晚年,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去做他們喜歡的事情,讓他們度過一個較為輕鬆快樂的,而不是任務重重的晚年,這就是孝順。

2、父母不帶我們的孩子,絕不是我們不孝順、不盡法律義務的理由。

我看到這個問題下,有的回答有著很奇怪的邏輯:如果你不幫我帶孩子,將來你老了,別想我伺候你。

這是一個於良心,於道義,於人格,於法律都過不去的邏輯。父母有養育子女的義務,但絕無必須養育孫子輩的義務。子女對父母的孝順,是因為他們盡了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道義和法律的要求。把自己帶孩子的義務,交給老人,這本身是轉嫁義務,是逃避責任。用討價還價的方式去威脅父母,良心、人格、道義全失,如果更有甚者將來不贍養、伺候年邁的老人,還會付出法律上的代價,最終親情盡失。

我們在社會中與人相處,有個很好的識人原則:孝順的人,好相處。因為孝順的人,能理解別人的付出,能站在別人的角度去體諒,這樣的人大多真誠可信。所以有句話:“百善孝為先”。如果你耳聞目睹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最好及早遠離。試想,一個人對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好,他還會對什麼人好呢?

3、如果一個大家庭比較大,老人帶孩子會引發諸多家庭矛盾。

關於帶孫子輩還是外孫輩,帶男孩還是帶女孩,帶哪個孩子的孩子,引發的家庭矛盾還少嗎?如果都帶,老人的體力、精力根本承受不了;如果帶其中一部分,又會導致子女間的互相比較,分出親疏,明著暗著較量。老人在這樣的狀況下,還有幸福的晚年可言嗎?一個大家庭還有其樂融融的氛圍嗎?

而如果一個大家庭形成共識,老人不必帶任何孩子,這種相互比較的矛盾就不會存在。從老人的角度來說,對外孫輩,孫子輩,男孩女孩,在情感和物質上一視同仁,是老人最理智的選擇,也是最聰明的選擇,最和諧的選擇。可以這麼說,有些帶孩子引起的矛盾,也有老人自己處理不善的因素。

4、我們老的時候,不會要求孩子給我們養老、伺候,帶不帶孫子視體力精力而定。

真正良好和諧的關係,一定是各自保留一定空間,有一定距離的關係,所以有“一碗湯的距離”這種說法。我的孩子,我們這一代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因此我們老了,無論從現實角度還是認識角度,獨生子女都無法去完成伺候幾位老人的任務,這些任務將來必定會交給專業的社會機構,養老將是未來一種理性的、龐大的產業。

對於孩子的孩子,我們會視自己當時的體力精力而決定是否參與孫子輩的撫養,但絕不會當作自己應盡的義務,我們的孩子也絕不能提出必須這樣的要求,我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這樣的共識會越來越多。

互相體諒,互相理解,互相給出空間、時間,才是維繫良好關係的原則,這個原則不僅僅適用於家庭,它對所有的社會關係都奏效。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就是因為它有這個原則;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是因為它違反原則而表現形式各不相同。


麻辣一加一

為什麼現在的年青把養老和帶孩子的問題總是聯在一起呢?老人把子女含辛如苦養大,成家的時候,又是車又是房,把老人弄的精疲力盡,然後還要幫著帶孫子,不帶就不養老,這都是什麼調啊?農村的老人給兒子結婚,首先得買樓,小兩口婚後去樓上,掙錢自己要,爹媽呢,不種地沒錢花,哪有時間去帶孫子,他們也得生活啊,更何況大多數家庭父母為兒子都是要揹債的。小夫妻走了,自為安逸,父母得還債的。勞其一生,最後落個你不帶孫子我就不養老,這種話怎麼能說得出口呢,我個人認為,老人帶孫子是出於愛心,不帶則是本份,因為他們沒有義務去非帶不可。而養老送終才是兒女的義務。


夕陽下的茶

當個人太累了,年輕人啃錢就夠了,讓父母歇歇吧,年紀大了精力不夠,能不能清閒的過點自己的日子!父母自從生了孩子,就沒有自己的空間,帶孩子上班掙錢養家,好不容易孩子大了,還得帶孫子,是不是非要把爹媽啃得乾乾淨淨最後就伺候幾天完事!不要太沒良心!兒子兒媳婦們!今天你不帶孩子,明天你兒子也不養你,養他爺爺奶奶!爹媽的兒子自己帶的,還要帶孫子,父母養了兩撥孩子,你們呢?只養孫子,兒子都讓父母帶,你欠的一次帶孩子怎麼還?向誰還!父母忙碌半輩子,5、60歲了,能不能讓他們乾點自己的事?很多父母只到死一天福沒享,忙碌一輩子,死了兒女哭著說,爹媽你一輩子一天福都沒享。讓父母在該歇歇的年紀歇歇吧。父母累了需要好好歇歇!


光影人文

這就是老年人的無奈,子女多了無人照看,子女少了也無人照看。總歸到年老了,都變成了空巢老人,非常淒涼。

父母把子女好不容易撫養成人,箇中辛苦自不必說。這是做父母的義務,也是責任。但是要求父母照看孫子孫女,老人就沒有這種義務了。這也就是說,從法律上說老人撫養子女是應該的,但是要求老人再撫養子女的孩子就沒有這種規定了,只要老人能夠把子女撫養成人,那麼子女都有贍養老人的義務。

父母照看不照看子女的孩子,這是父母的權利和自由。照看是人情,不照看是本分。子女不應當因為父母在年輕的時候不帶孩子,而對父母心生怨恨,進而待父母年老了不去照看老人。這不應當是對等的,也不應當作為不照看老人的理由和條件。



尊老愛幼,孝敬老人,這應當成為一種風氣和習慣。人都有老的時候,不要再讓老人享受孤獨和寂寞。


法重情深

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就是隨著醫療條件變好,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老人的子女也到了養老的年齡了,比如我老奶奶(爺爺的媽媽)和老姥姥(奶奶的媽媽)在世時都是快百歲的老人了,他們的子女已經到了養老的年齡,說不定都自顧不暇了,這時候他們的養老就需要孫子輩接力(我家就是這樣做的)。另外作為兩邊年齡比較大的孫輩,我爸和我姑也是50多的人了,按照國家法定退休年齡,他們過不了幾年也是要養老的人了。所以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年輕幫著生活艱難的子女帶孫輩,能幫還是幫吧,以後的事情誰說的準?對吧


kaixinxiaonvwa1

這命題並不成立,實際上不管老人年輕時候是否幫忙帶孫子,等他們老了以後同樣是會變成空巢老人!這主要還是教育問題!

在現在社會,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句話,為了孩子,我什麼都願意做!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那就是隻要孩子願意的想去做的,犧牲的對象都是家長,包括父母,更別說爺爺奶奶!這種教育方式只會教出自私的孩子,他們根本不懂得父母,爺爺奶奶也有被愛的需求。往往只有自己需要被幫忙的時候才會想起有這麼一個好幫手可以犧牲!然後用完往往又會把人踢開了,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空巢老人!

要想改變這種社會情況,還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作為父母一方的人不要讓孩子以為愛是無償的,理所當然的。愛是雙方的事,是需要付出與等同回報的。

其次,要尋找一種方式讓年輕人自發的願意與老人們在一起!比如,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候恰恰是自己找回童心的時候,一旦工作有休息我就喜歡去奶奶外婆那裡走走逛逛,這已經變成了我減輕工作壓力的方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